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443404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 5 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 “资料袋” 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知音共饮醉当歌。知音世所稀。千金易得,知音难寻。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

2、过渡,板书课题。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需注意的字音:“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不要读成。“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不要读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

3、表示“以为,认为” ;第二个“为”读四声,表示行为的对象。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 “乎” ,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

4、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

5、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 。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6、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前三句话) :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第二层(最后一句话) :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7、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 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 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3)想象拓

8、展,说话训练。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 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 锺子期全都知道, 他真是伯牙的 (学生补充 “知音啊” ) 。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

9、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 ) 。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 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 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

10、读最后一句。(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过渡: 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 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 (悲,痛。 )用一个词来形容。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1)伯牙破琴绝弦, “

11、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

12、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 “三尺瑶琴为君死” ,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齐读课文,结束全文。教师:一曲高山流水 ,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 )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 400 字左右的现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