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223044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437212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教案22304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恨歌教案22304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恨歌教案22304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恨歌教案22304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恨歌教案22304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教案22304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恨歌教案 杨世晓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3、学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 4、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 1、梳理全诗的内容、结构。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习难点: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探讨。 学习方法:诵读 合作 探究 展示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不看不讲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爱情的歌唱,爱情始终都是诗词中的领衔主题。 长恨歌无疑是中国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它“奇”在爱情的主角竟然是一个皇帝, “美人”与“江山”的碰撞和权重,

2、注定这份爱情的传奇色彩;它“奇”在“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当我们追问贵为天子的明皇, 何以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人?是道德的沦丧, 还是不够用情的时候,也留给后人一个永久沉思的话题;它的神奇,还在把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不露一丝痕迹地交融在一起,编织成一篇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白居易用他独特的声音给我们讲述的既是一个红尘故事, 又是一个仙境传说; 既是对封建人君的无情鞭挞,也是对忠贞爱情的由衷赞美。 唐明皇、杨贵妃早已灰飞烟灭,但白居易对爱情的咏叹却千秋万代,魅力四射,绵绵不绝!今天,我们将一起赏读这一经典,去感悟白居易的才情,去欣赏中华文化中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预习检查

3、1、生字注音 回眸(mu) 粉黛(di) 骊宫(l) 霓裳(n) (chng) 临邛(qing) 鼙鼓(p) 仙袂(mi) 衣钿(din) 千乘(shng) 钗擘(b) 马嵬(wi) 阑干(ln) 绰约(chu) 三、依据下列提示,梳理诗文内容 第一部分 寻求美色,专宠杨妃。 第二部分 马嵬兵变,贵妃丧生。 第三部分 重返长安,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 身登仙界,心系尘寰。 四、合作探究 1、诗有“诗眼”之说, “诗眼”即诗歌情感的集中体现,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全诗以“马嵬兵变,贵妃丧生”为界,前写“爱之深” ,后陈“恨得长” 。 全诗紧紧围绕这两

4、个字展开。所以,全诗的诗眼是“长恨”二字。 2、诗题为“长恨歌” ,意即歌“长恨” , ( “长”是时间,是感情的延绵, “恨”是沉重的遗憾,是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深重的痛苦。 )诗人写了哪些人的“长恨”?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请结合原诗分析鉴赏。 皇之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无限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明皇内心的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明皇来到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

5、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 ,水的“碧” ,不仅无心欣赏,反而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诗人以乐景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诗人抓住这些寻常却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行宫见月, 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 “明月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情之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惹人愁思。 小结:以上为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 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

6、门信马归。 ” 还都路上, “天旋地转” ,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 小结:此为叙事传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 回长安后,明皇触景伤情,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啊,面对物是人非,怎不潸然泪下?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 春风

7、桃李、秋雨梧桐、秋草无边、落红无数。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无一物不勾起往日的回忆;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草黄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无一处不泛起丽人的风姿。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绵绵的情意何时到边? 小结:以上为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 彻夜不眠。 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 小结:此为叙事传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

8、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 ,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动作,细腻的表现杨妃得悉明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惊” ,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似在梦?是相思不可见

9、,渴望梦中见吧?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 小结:以上为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 运用比喻的手法,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的百般感触。 小结:以上为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 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 深入腠理, 宛转动人。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

10、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 ,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 ,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小结:以上为叙事传情。 3、有人说,唐明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 ,也有人说是“深爱杨女的痴汉” ;有人说,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红颜” ,也有人说是“忠贞爱情的怨女” 。你的看法如何?简要陈述理由。 唐明皇

11、: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但也有普通人的爱玩缠绵的真情; 杨贵妃: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更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女子。 五、课堂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读长恨辞(宋 )李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李靓这首 读长恨辞 , 可以说是一篇读书札记。 一般人读白居易的长诗 长恨歌 ,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抱恨。但这一首七绝,却从另一个角度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贻误国事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既辛辣,又婉转。首句写“蜀道如天”,用“夜”、“雨”二字,更显艰难。二句写泪“沾襟”,用一“倍”字,足见其中的情感。三句写“更有”,四句写“不动心”。第一联与第

12、二联,一是“倍沾襟”,一是“不动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全诗含意深沉,层层递进,而且讽喻之意颇为尖锐,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马嵬 (清)袁枚 莫长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 另翻新意, 将李、 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 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两诗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唐、杨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