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9395653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抗菌药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抗菌药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抗菌药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抗菌药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饲料添加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一、严格掌握适应证 1、正确诊断是药物选择的基础2、条件许可时进行单药药敏及联合药敏试验3、避免对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使用抗菌药物 对各种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菌药物。 对真菌感染也不宜选用一般的抗菌药。 对一般G+菌引起的疾病:如猪丹毒、破伤风、炭疽、牛放线菌病、葡萄球菌性或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可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红霉素等 对G-菌引起的如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肠炎、泌尿道炎症等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所致呼吸到感染、败血症等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2、,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亦可用庆大、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 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肺炎等可选用庆大、多粘菌素类和羧苄西林等 对支原体引起的猪喘气病、鸡慢性呼吸道病则首选FQs,如恩诺、丹诺、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和替米考星等。 二、掌握药动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合理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品种,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疗程等。 1、药物品种是先决条件2、适宜用药途径是保障 危重病例以肌注、静注给药;消化道感染以内服为主,严重消化道感染同时并发败血症,菌血症应内服,并配合注射给药。 3、药物剂量是关键 剂量过少不仅无效,反而诱导耐药菌的产生,剂量过大,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

3、可引起机体损害,具体参照药敏结果。 高度敏感菌:因血中浓度要求较低而减少用量 中度敏感菌:则用量和血药浓度均须较高。 一般对中、轻度感染,其最大稳态浓度宜超过MIC的3 5倍,而重度感染则在8倍以上。 4、给药间隔、疗程随情况而定 一般性感染疾病用药3 4d,症状消失后,再巩固1 2d。磺胺类药物更长。 三、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尤以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及结核杆菌最易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要够,疗程要恰当;3、尽可能局部用药,并杜绝不必要的预防应用;4、病因不明者,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5、发现耐药菌株感染,应改用对病

4、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取联合用药;6、尽量减少长期用药。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注意防范,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特别是在肝、肾功能障碍的患畜。 肝功能受损:氯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在肝内代谢,易蓄积中毒。 肾功能受损: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多粘菌素类、磺胺类慎用或禁用,必须时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江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和并使用,称联合用药。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联合用药指征: 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染。2)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3)容易

5、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慢性感染、结核病4)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为防止耐药菌的出现。5)毒性较大药物联合用药可使剂量减少,毒性降低,如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与四环素类联合,可减少前者用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联合应用的目的1、增强抗菌效应和对耐药菌的疗效;2、获得协同的效果;3、减小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4、扩大抗菌谱,增强对混合感染的疗效,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获得的效果:协同作用。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药效大于同样浓度的两种药物抗菌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即两种药物联合后其活性等于两种药物抗菌作用的总和。 无关作用,即联合药物的活性与单独的抗菌作用相同。 拮抗作用,即两种药物联合后的抗菌活性小于

6、单独一种药物的抗菌作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通常将微生物药分为四类: 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速效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慢效):氨基糖苷类、多肽类 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协同作用 青霉素破坏细胞壁,利于后者进入菌体内+:拮抗作用 使细菌停止生长繁殖,使青霉素的作用下降+:相加或协同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在体外干扰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但临床意义不明。 +:相加作用+:无影响或相加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各项实验与临床的实际情况也有区别,临床联合使用药物时,其个别剂量一般不大,即使类与类共同使用时,也很少发生拮抗作用。部分抑菌浓

7、度指数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作为试验结果的判断依据。部分抑菌浓度指数甲药联合时的MIC/甲药单用时的MIC +乙药联合时的MIC /乙药单用时的MIC FIC指数0.5 协同作用 抗菌活性显著大于各单药抗菌活性之和 FIC指数051 相加作用 抗菌活性稍强于任一单药 FIC指数12 无关作用 抗菌活性不受影响 FIC指数2 拮抗作用 抗菌活性被另一种药物削减(弱) 抗真菌药分为抗浅表真菌药、抗深部真菌药和广谱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结构似鸟嘌呤,能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发挥抗真菌作用。口服治疗头癣、体癣

8、、股癣、手足癣、甲癣等浅表真菌病,油脂食物和超微粒制剂增加吸收;局部用药无效。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深部真菌药,可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破坏膜通透性而杀菌,对细菌和浅表真菌无效。两性霉素B口服、肌内注射难吸收,需静脉滴注,真菌性脑膜炎需鞘内注射。该药排泄慢,不良反应多,滴注时可致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有明显的心肝肾毒性。制霉菌素毒性更大,口服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局部用于口腔、皮肤、阴道念珠菌感染。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减少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改变膜通透性使真菌死亡。克霉唑口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仅用于局部浅表真菌病或皮肤粘膜的 念珠菌病。咪康唑口服难吸

9、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滴注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局部用于皮肤粘膜真菌感染。可致静脉炎、恶心呕吐、发热、心律失常等。酮康唑口服易吸收,但抗酸药、M受体阻断药、H2受体阻断药影响其吸收,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抗菌谱广,口服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和念珠菌病。有肝毒性、过敏反应、性激素紊乱。 氟康唑为三唑类, 广谱高效,生物利用度高,可进入脑脊液,主要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不良反应少。伊曲康唑 食物促进其吸收,亲脂性高,治疗浅表性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不良反应少。 特比萘芬 选择性抑制不依赖色素P450的角鲨烯环化酶,影响麦角固醇合成。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广谱,对皮肤真菌由杀灭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10、,不良反应轻。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内转变为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口服吸收好,可进入脑脊液,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但易耐药,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作用。2抗病毒药破坏病毒的结构、酶和复制机制而抗病毒。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抑制DNA多聚酶,阻止DNA合成,适用于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乙肝。口服难吸收,需静脉点滴,不良反应少。碘苷抑制DNA复制而抗DNA病毒,毒性大,仅局部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防止甲、乙型流感,腺病毒肺炎,麻疹,甲型肝炎等。阿糖腺苷在体内转变为三磷酸化物,抑制DNA合成静脉点滴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外用治疗角膜炎、不良反应轻微但有致

11、畸作用。 齐多夫定位治疗艾滋病的 第一个药物,抑制HIV逆转录过程阻止其复制,减轻艾滋病症状,但可抑制骨髓。金刚烷胺干扰RNA病毒穿入宿主细胞病抑制其复制,用于防治亚洲甲型流感,也用于治疗震颤麻痹。 饲料添加剂分类:(1)、营养添加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2)、药物添加剂:抗生素、防霉药物、抗寄生虫药。目的促进动物生长减少发病提高饲料报酬原因:对有害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杀灭或抑制作用,进而免除畜禽消化道受有害微生物的侵袭。选用原则:毒性低难吸收低残留或无残留常用药物:土霉素、金霉素、黄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抗敌素等。黄霉素是由Lindneter等人于1955年从灰绿链霉素菌即斑贝链丝菌的

12、厌氧发酵产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 它存在于菌丝体中“属于磷酸多糖类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通用名为黄磷酯素(FV)美国通用名是斑伯霉素(BM)学术名为默诺霉素, 黄霉素是由德国赫斯特公司注册的第1个专用于动物的抗生素类促生长剂!黄霉素的作用机理1、干扰细菌细胞壁结构物质肽聚糖的生物合成2、促进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理用量:一般限制在10-15g/t单独或并用均不应超过50g/t急性传染病:可高于100-150g/t,但需缩短用药时间。正确使用幼年比成年使用效果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病原菌传播。长期使用时,交替使用,防止耐药菌产生。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动物产品(奶、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是指允许在食品种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残留的最高量,也称为允许残留量(tolerance level)。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兽药残留: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圆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