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9390624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提升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栏目索引知识网络构建梳理知识构建纲要重点难点整合整合重点提升技能知识网络构建梳理知识 构建纲要返回重点难点整合整合重点 提升技能专题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科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区域农业特征基本相同的区域,具体分析如下:2.稻作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与特点(1)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2)稻作农业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单产高精耕细作商品率低农村人口多,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田地规模小大力发展工业,加快机械化发展

2、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经验生产加大科技宣传与投入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大力投资建设水利工程3.现代混合农业的区位与特点(以澳大利亚为例)(1)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2)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4.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以美

3、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商品谷物农业是典型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典型分布地区是美国的中部平原地区,我们以此为例,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入手,来评价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1)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分析形成条件评价地势平坦开阔(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气候温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水源充足(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2)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分析形成条件评价交通便利(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水运、铁路、公路交织)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促进了商品

4、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发达的工业提供了支撑)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5.大牧场畜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畜牧业,但因区位条件的差别,具体的生产特点和产品等也存在明显差别,具体比较如下:西欧乳畜业潘帕斯大牧场畜牧业产品相同点畜牧业,生产乳畜产品不同点牛奶及其制品牛肉市场相同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点满足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的国内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经营方式相同点集

5、约型的专业化商品经营不同点规模较小生产规模大交通条件相同点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同点依赖于城市与郊区联系的铁路与公路运输需要依赖国际间联系的铁路与海洋运输等方式原料供应相同点牧草、饲料不同点种植牧草、饲料以天然牧草为主区位指向不同点城市郊区优良的天然草场科学技术相同点机械化、培育良种、冷藏和保鲜技术等例1右图为“某地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答案解解析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小麦)、畜牧业(牧场、奶牛场)和林地(果园),因而为混合农业。C解析答案(1)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现代旱作谷物农业B.大牧场畜牧业C.混合农业D.乳畜业(2)图示

6、地区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条件最可能是()A.地形平坦B.气候暖湿C.劳动力丰富D.接近市场答案解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位于该区域的中心,说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都距市场较近。D解析答案专题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之间的联系2.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思路分析以鲁尔区为例传统工业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工业地域,在世界工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其发展分析时,主要采取以下思路:(1)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及构成特点,如鲁尔区的形成分析如下:(2)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传统工业区由于发展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7、,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进而出现许多问题,甚至衰落,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一般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一般途径如下: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美化环境。3.正确认识两种新工业区新工业区主导产业有的是传统工业部门,有的是新兴工业部门,因其工业部门的差异,工业区的特点和优势

8、区位也不同。如下表所示:典型类型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共同点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便利;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中小型企业为主不同点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特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劳动力技术条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治因素军事订货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提醒新工业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新工业区是针对传统工业区而言的。世界上新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多种模式:(1)以高技术工业为主而发展成的高技术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2)由国家规划建设、

9、产品主要供出口的出口加工区,如我国的经济特区。(3)在一定区域内自发形成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工业区,典型代表是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的工业产品一般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其中高科技产品还具有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企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较高等特点,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例2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1)(2)题。(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A

10、.汽车工业科技发达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C.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量大答案解析解析由图可知,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炭工业的条件优越。B解析答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A.区域产业升级B.环境日趋恶化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答案解析解析出于保护环境、提高利润的需要,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进行了产业升级,缩小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规模,也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迁往南部和西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人口增加。D解析答案专题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基

11、础因素,其影响逐步减弱。区位因素影响分析地形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线路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始终是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保障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经济因素合

12、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港口汽车站航空港自然因素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经济、社会、技术因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另外还

13、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最为有利选址要求河港: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的直接联系的地点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3.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条件,一般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1)区位条件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

14、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2)自然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地质条件地壳构造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或隧道气候条件湿润

15、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3)资源条件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作保证。(4)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5)科学技术条件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例3下图为“a城到d地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8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预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B.C.D.解析答案返回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