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38739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培训专题讲座第一部分.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研修专题讲座灵 宝 市 实 验 小 学白白 锁锁 民民2009年2月一、内容内容 n研究教材-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n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的主阵地n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n军乐队和教师个人才艺的培训(常规)n学生安全工作方面的培训二、目标目标n形成各学科课程标准体系图n形成各学科课时训练习题集n形成各学科课堂教学不同课型的操作规范n完成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n以学科组为单位建立教师业务素质档案n军乐队的演奏水平和教师才艺大幅度提高n具备丰富的学生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体系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体系图第一部分研究教材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研究教材是提高教师素

2、质的基础n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为教师备课、上课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仅反映了教师的素质状况,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离开教材去谈提高教师素质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教材的步骤研究教材的步骤n分类研究课程标准,整体把握知识分布n集中研究各册教材,正确领会编写意图n分类研究习题,提高教学能力。怎样研究课程标准n将某一学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针对某一类内容作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这类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的进度和要求等。教师可将每类知识的研究结果用图表列出,一目了然,

3、这样做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分布情况。(例)n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并举例为什么?为什么?n事实表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由于特定的环境所接触的知识往往是局部的。这一情形很不利于教师掌握课标和教材。因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只有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我们分类研究课标的目的也在于此。怎样研究各册教材怎样研究各册教材n主要是指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对各册教材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分类研究。目的是更深层的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以及基本训练的范

4、围、内容和方法、训练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等,帮助教师正确领会编写意图,进一步结合教材来把握课标。如果说第一步只是对课标内容粗略地分类的话,这一步则是对每一类内容的深层分析。为什么?为什么?n现行教材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及时代要求,各册教材中,编者是怎样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现和逐步实现课标的各项要求及培养目标的?我们教学时应该怎样具体把握,又应该注意和重视哪些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册教材,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将课标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编写意图相互统一,简而言之,就是能否正确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怎样做到正确领会编写意图?怎样做到正确领

5、会编写意图?n要做到正确领会编写意图,则必须重视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和利用。对教师教学用书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领会(为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对编写意图已作了详细的说明)。有很多教师不重视或根本不用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看一些现成的教案或备课资料等,认为这样省事,致使教学中出现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和错误。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用书,集中时间专题研究,系统整理后的结果将使教师豁然开朗,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习题的认识对习题的认识n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研究习题更有可能被误认为是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事实上,习题的本质就是

6、一个概念遇着各种不同条件产生各种变化后形成的各种新矛盾;一个习题就是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例n填空,已知00a450,则根下1-2sinacosa=( )就包含了初中三个年级五方面的知识,即绝对值的意义。a22abb2(ab)2;a2=a;sin2acos2al,当00a450时,cosasina。n研究习题就是要研究某个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变化,变化后形成什么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数学习题如此,其他学科的习题亦是如此。怎样研究习题n研究习题主要是做好习题的类化工作。习题一经类化,重点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一

7、套解题系统(知识系统)。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溶进了解题系统,无疑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及解题能力,同时构成了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一张可操作蓝图,为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n研究习题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形式就是对考试命题的研究。 习题的类化之 发现问题n例 11993年 6月l日是星期二,那么 1994年的 6月1日是星期几?(义务教材数学第六册 P4912)习题的类化之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n1今天是3月23日星期六,请算一算今年的教师节是星期几?(96年山东小学数学竞赛题)n2今天是3月23日星期六,明年7月1日我国收复香港,收复香港这天是星期几?n319 9 6年“六一”是星

8、期六,19 9 5年“六一”是星期几?n4今年“10月1日”国庆节是星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天是星期几?n5今天是星期日,再过364天是星期几?再过365天是星期几?n6有若干个球,7个一组,按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则第174个球为啥颜色?习题的类化之 寻求解题规律寻求解题规律n通过这组题的解答,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属于同余与尾数问题,它包括的习题类型还有很多,因此,仍需继续搜集材料进行研究,探求规律。习题的类化之 形成专题n、同余与尾数n 即两个整数在作除法运算时,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不全是整除与被整除的关系。n 如果a是整数,b是一个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两个整数q和r使得n

9、 A=bqr(0rb)n 当r=0时,则称a被b整除n r 0时,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r/b叫做a除以b的尾数。n 如果a、b两个整数除以自然数m后所得的余数相同,就称a、b对m同余,n 记作n Ab( mod m )n 同余有下面的一些性质:n a、b是整数,m是自然数。n 1、若 ab(mod m),则m(ab)n 2、aa(mod m)n 3、如果ab(mod m),则 ba(mod m)n 4、如果ab(mod m),bc(mod m)n 则 ac(mod m)n5、如果 ab(mod m),cd(mod m)n 则 ac bd(mod m),acbd(mo

10、d m)n6、如果ab(mod m);cd(mod m)n 则acbd(mod m)n7、如果ab (mod m);则anbn(mod m)n 根据余数相同,可以对整数分类。例如一个整数a被3除时,余数只能有 0、l、2三种可能,因此,所有整数可分为 3k、3k1、3k2。习题的类化之 专题练习n 1、一个两位数除310余数是37,求这样的两位数。n 2、有一个77位数,它的各位数字都是1,这个数除以7,余数是多少?n 3、一个整数除300、262、205都得到相同的余数,且余数不为0,问这n 个数是几?n 4、已知某数被5除的尾数是0.2求这个数被5除的余数。n5、一名养牛专业户,共有41头

11、牛,他准备把这些牛分给三个农民去养,要求第一位农民养总数的1/2,第二位农民养总数的1/3,第三位农民养总数的1/7.由于牛的头数不是偶数,二分之一办不到,允许借一些牛来参加分,但借的牛分后要归还原主,问这三位农民各分几头牛? n6、求77被4除的余数。n73986548731二1382476895吗?为什么?教材与教法的反思教材与教法的反思n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n给我们一些什么启

12、迪呢?工作要求工作要求n以年级组为单位,先整理本期的课标和教材,再整理上期的,最后汇总,共三份表n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完善,达到资源共享n以年级组为单位,平时注意收集习题,为习题集的成书做准备n时间2周?n政教处做好乐队的训练安排n教科室安排好教师的自学计划及档案收集工作n教务处安排好教师的个人才艺培训工作结束语n苏霍姆林斯基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