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38714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8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初一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五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1 1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

2、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四、

3、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7)河干.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相去甚远已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

4、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4、词类活用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五、整合提升复述故事。六、检测巩固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二、新知探究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三、交流展示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

5、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庙僧: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四、综合运用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据理臆断的态度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五、整合提升归纳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寻找倒

6、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六、检测巩固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2 2黄河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3.切实掌握

7、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教学突破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

8、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播放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教学流程一、导入有一些流行歌曲,我们非常喜欢像老鼠爱大米,但有一些老歌,虽年代久远,却富有生命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今天,咱们就一起学这样一首老歌黄,打开课本 256 页。二、黄河本事知多少说到黄河,我想咱们先回顾一下有关黄河的地理、发源等知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

9、公里。出示黄河咆哮奔腾的动画看了图片,你能从诗中找出跟你有同感的词语吗?三、了解背景通文意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 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四、诗海畅游读为先诗海畅游读为先,而要读好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大屏幕,齐读一遍,找出错误的

10、读音。山巅 din、哺 p 育、澎 pn 湃、狂澜 ln 赞 zhn 歌、发源 yun、屏嶂zhng、浊 z 流、滋 z 长、气魄 p、劈 p 成、宛 wn 转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11、。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A、语调激昂、感情豪迈。B、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C、注意适当的停顿、语速。(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

12、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三)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更多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五、感知品析作评点(一)自主质疑:(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活动:思考交流)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示):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

13、关键,也是题眼。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3、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合作探究: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活动:从上述问题入手,师生互动,解决疑难。)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14、。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三)课堂反馈:1、找出文中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特征词语:。2、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是。3、诗歌最后两句采用_修辞方法,起_作用,表达了_。4、诗歌最后一段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原因是。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是用

15、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结束语: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全班朗读)六、拓展创新乐无限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欣赏黄河大合唱。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3 3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

16、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

17、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

18、也能有所收获。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

19、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5.全班齐读课文(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3.学法点拨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

20、卷有益)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

21、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1.听录音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3.谈感悟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

22、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2.隔空对话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3.现场劝学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五、总结、作业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23、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作业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4 4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2、认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人间至爱亲情教学重点:通过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放父亲这首歌,创设情境。刚才我们怀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聆听了一首为我们的父亲唱的颂歌。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感受着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我们怎能不去感谢给予我们生命与厚爱的父亲呢?在一篇课文里同样有

24、一位父亲值得我们去歌颂。板书课题。二、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显示问题。想一想:文中情节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如何引出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视情节引导:上下文联系起来,具体语句(二)合作探究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你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呢?请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相互质疑小组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靠集体的智慧战胜一切困难.灵活安排:学生可指名求教,其他学生也可自告奋勇及时求助.(四) 教师导学通过刚才的求救及救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思维火花的碰撞,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大家愿不愿意帮我去征服它们?

25、请大家自由闯关!显示:自由闯关 每人仅限一关,聪明的你闯哪一关?第 1 关: 本文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第 2 关:你认为“花”在叙述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第 3 关: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第 4 关:你知道末尾“我”默念的花的含义么?在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简要板书(见板书设计)(五)体验与反思:谈一谈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长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都含有父亲的呵护,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请畅说欲言。(六)教师总结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就让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个人叫父亲,有

26、种爱叫父爱。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5 5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教师: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7、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导入(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2、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

28、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7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研读与赏析(上)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