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第三节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一一. .感觉、知觉及其特征感觉、知觉及其特征(一)感觉 我们如何 我们的知识又是 认识世界? 如何得到的呢?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1.1.感觉的定义感觉的定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属性的直接直接反映l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l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l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2.2.感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 运动觉(身体运动的信息,感受器位于肌肉 ,肌腱和关节中 +内部感觉内部感觉: 平衡觉(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 机体觉(内脏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感受 器位于各脏器的壁上)+ + 外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皮肤觉(温度觉、触觉、痛觉) 3.3.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以感觉阈限衡量大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反比反比反反比比3.3.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适应--指刺激物持续的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 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受性的提高:视觉的明适应、暗适应感受性的降低:嗅觉的适应,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3.3.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特征(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同一种分析器在其它分析器的 影响下感受性的变化。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 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感觉对比,如:“月明星稀” 如: 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3.3.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特征+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如望梅止渴②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如盲人的听觉比较发达③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 觉的心理现象 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 寒冷的感觉 ,红色有喜庆的感觉 3.3.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特征(3)感受性的发展+根本条件: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各种感觉器官都正常的人,由于生活环境和职业训练的不同,在某些感觉的感受性上,特别是差别感受性上,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例:染色专家可以区分出40-60种灰色,而没有受过训练的一般人根本辨别不出这许多等级同样,音乐家的听觉高度精确、调味师的嗅觉味觉灵敏也是后天培养的。
(二)知觉(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脑对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二者常并称为:感知感知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4.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 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和知觉的联系1.感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2.2.知觉的种知觉的种类类+(1)以感觉的作用划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觉……+(2)以知觉对象的性质划分: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3.3.知觉的基本特知觉的基本特性性(1)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观事物时,常常有选择性的对其进行加工,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对象:被清晰感知的客观事物背景:同时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观事物–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少女与老妇少女与老妇戴项链的少女戴项链的少女戴项链的少女戴项链的少女 可怜的老妇人可怜的老妇人可怜的老妇人可怜的老妇人+知觉的整体性--指知觉能统一地、整体地反映事 物的各种属性的特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2 2)知觉的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性 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 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3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脑对事物加工处理时,能结 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 进行反映的特性v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v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v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What is this?((4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 定或不变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知觉的恒常性受以往知识经验的影响形状恒常性示意图形状恒常性示意图形状恒常性示意图形状恒常性示意图(三)感知异常(三)感知异常1.器质性障碍所致感知异常。
1)是感受器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发生障碍导致感知异常2)是感觉神经发生病变或受周围组织病变压迫,致使感觉信息的传导受阻,从而导致感知异常3)是感觉中枢发生病变或受到伤害,因而导致感知异常,如皮质聋、皮质盲等 .2.2.错觉错觉+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 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理论意义: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 的规律–现实意义: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2.2.错觉错觉+依据错觉发生的原因可把错觉分为三类:1.感受性错觉2.情绪性错觉3.想象性错觉各感觉系统都可出现错觉,如错视、错听、错嗅、错触等通过验证可纠证的错觉是正常现象,不可纠正的是病理现象2.2.错觉错觉错觉还可分为以下几种:{几何图形错觉{形重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哪条线段更长?(A)(A)(B)(B)线条弯曲错觉线条弯曲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是弯曲还是平行是弯曲还是平行是弯曲还是平行? ? ? ?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个子,对不对?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因为,在水平面上,随着物体往后退, 不仅视角变小了,而且它们在视野中相对于水平线的位置也升高了。
3.3.幻觉幻觉+幻觉--是一类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 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 不正确的知觉;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 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4 4、感知综合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 --指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对其某 一属性如形状、大小、远近或时间快慢等产生 歪曲的感知特点:对事物的整体及其本质并没有歪曲的感知,只是对其某些属性发生了歪曲的感知与错觉区别)+例如,把平整的马路看成凸凹不平,把正常的桌面看成拉长了一个角,或是感到自己的脑袋小了、胳臂长了等等这种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病的患者二二. .学习、记忆及其机制学习、记忆及其机制(一)学习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相对持久变 化的过程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2.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类型(联系学习、认知学习、复杂学习)(联系学习、认知学习、复杂学习)(联系学习、认知学习、复杂学习)(联系学习、认知学习、复杂学习)(1)联系学习+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 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①经典条件反射 [俄]巴甫洛夫 强化: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相结合的过程 消退:形成条件反射后,如果得不到强化,已形成的条 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巴甫洛夫的狗狗学会了把食物和人联结在一起:对人进行反应巴甫洛夫的狗究竟学会了什么?“每次这个人一出现,我就有好吃的了”“这个人又过来了,我的口水都来了”通过连结作用形成的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一)经典条件作用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1)无条件反应(UCR):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称之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UCS)2)条件反应(CR):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结成为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条件反应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个阶段+无条件反射 自然的生理反应 风 眨眼 风铃声 无反应 +条件反射 风铃声 眨眼②②②②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 [ [ [ [美美美美] ] ] ]斯金纳斯金纳斯金纳斯金纳正强化:指行为反应随着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增加而增强。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随着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减少而增强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多数是操作性行为,正常行为如此,异常的行为包括各种习惯或症状,也是由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得到改变的,如烟瘾、酒瘾、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形成等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借助迷笼实验,提出这一理论迷笼实验:饥饿的猫放进迷笼如图所示结论:学习实质学习实质————通过通过““尝试尝试””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在尝试中,会出现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反馈,得到强化的行为被留下,否则就被放弃,从而不断减少错误,使正确的联结得以保留正强化促进行为,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此为“效果律”+桑代克迷笼图示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刚放放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斯金纳其人:–白鼠学习实验:+斯金纳箱斯金纳箱斯金纳箱行为塑造行为塑造+训练动物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必须经过塑造过程,即对一种行为模式进行渐进式的培养+正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愉快的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厌恶的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无论正负强化物,其结果都是增加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促进行为的发生正强化的结果是“获得愉快”负强化的结果是“结束不愉快”强化:强化: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强化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经常结合在一起食品的美味可以强化你吃东西的行为,消除饥饿感也可以强化你吃东西的行为惩罚惩罚强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多强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多惩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惩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正惩罚的结果是“获得不愉快”(遭受厌恶刺激)负惩罚的结果是“结束愉快”正强化的结果是“获得愉快”负强化的结果是“结束不愉快”生活中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寝室隔壁音响声音很大,影响你的学习。
于是: 你敲墙,声音减小了,你以后会经常敲墙壁;(负强化)如果你敲墙后声音反而增大(正惩罚),或隔壁邻居要过来打你(更大的正惩罚),你以后就不大可能去敲墙敲墙行为增多敲墙行为增多敲墙行为减少敲墙行为减少操作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一级(非条件)强化物:自然形成的和非习得性的能产生舒适感或消除不适感,生理基础+二级强化物(条件):金钱、奖赏、注意、赞同、成功、情感、成绩或其他形式的奖赏((2 2)认知学习)认知学习+认知学习--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 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 性质是突然的顿悟 顿悟实验 [德]苛勒 改变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 应矫正其错误的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 和合理的信念 ((3 3)复杂学习)复杂学习+人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要复杂得多。
复杂学习可以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称之(二)记忆(二)记忆1.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作用⑴.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⑵.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积累经验、形成经验,促进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进个性的形成)⑶.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2.2.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分类+按记忆内容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时间长短按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个体的记忆类型与其个性、职业训练、+ 生活实践等有关系记忆类型具有个体差异种 类时 间特 点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时间无限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3.3.记忆过程的规律记忆过程的规律(1)识记识记--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并存储在记忆系统。
识记的分类:根据识记的目的性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人们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完成特定任务和积累个体经验的主要记忆形式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性理解性:机械识记、意义识记3.3.记忆过程的规律记忆过程的规律(2)保持和遗忘保持--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间遗忘--指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提取时失败关于遗忘的学说:痕迹衰退说与干扰抑制说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抑制说:记忆受到了两种抑制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多后少,先快后慢((2 2)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再认--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识别出来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新在脑中出现映 象的过程 联系:1.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和提取; 2.再认过程中有时需要回忆,回忆(追忆)过程中有时需要 利用再认区别:1.概念不同;2.提取线索不同;3.巩固程度不同 例:再接再( )——回忆 再接再(厉、利、历)——再认(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突触可塑性学说三三. .思维思维(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间接的和概括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概括性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 (二)思维的过程(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分析--将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将事物或对象的个别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 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将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分析,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构建单位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构建单位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构建单位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构建单位————————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概念化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概念化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概念化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概念化这个世界+2.比较和分类比较: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 或相同的关系。
分类:是一种通过比较,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 的思维操作手段3.抽象与概括抽象: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概括:把从部分事物中抽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其它事物中去的 过程+4.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 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 物中去的思维过程(二)思维的种类(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任务的性质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2.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 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 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例:尽可能多的写出砖的用途 (3分钟)(二)思维的种类(二)思维的种类3.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 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 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 思维成果的思维 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 造思维(一)知识的表征方式–九点连线Ï要求:笔不离纸,用不多于四条直线连在一起两种答案:两种答案:问题:问题:问题:问题:利用如给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利用如给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利用如给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利用如给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
在墙上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四四. .想象想象(一)想象的定义表象:表象: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 程–理解:Ï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Ï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想象的功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代替作用,使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调节(一)想象的分类(一)想象的分类1.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2.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Ï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Ï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ÏÏ幻想幻想幻想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三)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份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2.夸张:夸张:又称强调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3.3.典型化: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4.4.联想: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创造者的个性特征:1.甘冒风险:有胆量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2.求知欲旺盛:对于探究未知事物有特殊的兴趣,大有欲罢不能的倾向3.独立性强:认知风格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理论4.有幽默感: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其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5.坚忍不拔: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是创造者的共同特点五五. .错误信念、错误思维方式及其病错误信念、错误思维方式及其病症症+思维障碍:是指思维失去正常思维应用的连贯性、逻辑性、目的 性等,并失去了完整的对事物的效验能力为症状的精神障碍 思维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患思维障碍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在临床上,目前倾向分为四类:①①思维速度障碍思维速度障碍例如思维过程加快(意念飘忽)或迟缓②②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亦称联想障碍,主要表现联想结构的松弛缺乏目的指向 、象征误用,不合逻辑例如,思维散漫病理性象征思维等③③思维控制障碍。
思维控制障碍指病人感到思维不属于自己,思维活动失去自主性,或觉 得为外力控制例如思维剥夺思维插入思维播散等体验④④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内容障碍例如妄想类妄想观念强迫观念等这种分类适合临床 诊断需要,但比较集中于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的研究,以器质性脑病或 其他精神的思维障碍关注较少 妄想:坚信一些本来在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而且无法用解 释或事实来纠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