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59.19KB
约13页
文档ID:569360056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1/13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二)过程与方法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重视学生与老师、 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PPT、MP3 及视频片段)【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城计》一文,出自《三国演义》的第 95 回《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小说是我们上初一刚接触的文体,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二、结合单元说明,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演示幻灯片二)【说明】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简单介绍, 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个粗浅的概念同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三、激情导入《空城计》(演示幻灯片三)《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 mp3(约 3 分钟).【说明】欣赏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时,引导学生看幻灯片《临江仙》的内容,体会歌词中那种慷慨激昂、悠远洒脱的情怀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入 远古时代的那场战争,又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心情四、请学生介绍本文的故事背景,教师予补充(出示幻灯片四)故事背景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 95 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 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 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不与蜀军正面交锋, 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 15 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 2500 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说明】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看《三国演义》第 95 回,了解孔明施空城计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五、检查预习,解释划线的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五)1、望西城蜂拥而来)2、尽皆失色)3、焚香操琴)4、遂止住三军)5、弃城而走)6、不能远遁)7、笑容可掬)8、言讫()9、将旌旗尽皆隐匿)10、众官无不骇然)【说明】《空城计》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为下面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字词的解释,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做好自学活动。

六、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指一名学生复述后,其余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并提供示例演示幻灯片六)【说明】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要强调学生把小说的几个要点说出来,如主要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评议复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七、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关键语句组合后再进行压缩提炼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出示幻灯片七、八、九)明确:⒈开端(第 1 段)先概括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提炼成“司马兵临西城”⒉发展(第 2 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⒊高潮(第 3、4 段)如上,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⒋结局(第 5、6 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前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孔明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八、围绕《空城计》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摆空城计?2、怎样施用空城计?3、是否取得成功? 4、为什么取得成功?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第 4 题明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 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 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 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说明】所设计的四小题,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能较好的揭示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前三小题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答案第四题难度稍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酌情肯定,以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九、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十一)各学习小组合作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说明】改编课本剧,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排练课本剧要一段时间,故课本剧的演出,可利用以后的时间,加以展示第二课时教师概括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第二课时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那么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十二)1、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2、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 外貌、 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4、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说明】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对于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故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二、联系课文看课件视频,试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三、十四)看视频的时间大约 9 分钟,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看完后,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说明】设计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 71 集孔明施行空城计的视频片段,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借助视频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1、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看出他的足智多谋 ;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看出他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 吓退)(演示幻灯片十五)2、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兵临西城时,魏军十五万,蜀军二千五百军,两军兵力悬殊,西城危如累卵众官尽皆失色,衬出孔明的临危不惧;司马中计时,司马昭年轻气盛,衬出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说明众官的愚见,衬托孔明的高见演示幻灯片十六)3、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笑容可掬—— “笑容可掬” 是孔明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的表现 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演示幻灯片十七)4、人物形象归纳明确:(出示幻灯片十八、十九)三、探究拓展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生讨论 不会用, 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 初生牛犊不怕虎, 如果诸葛亮施用 “空 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又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平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又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二十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绝”。

除“空城计”外,请你再叙述二个能体现其“智绝”特征的故事,字数各 150 字左右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这一智慧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会 12 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3、针对课题质疑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检查生字词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自主学习先默读课文 3——7 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出示自学提示)2、反馈交流(1)细品三“问”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 他却故意说……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3、对比语言(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 8——11 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2、升华感情板书设计:鲁智深行侠桃花庄粗中有细听语言智勇双全……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3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目标1、学会 12 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教学重难点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教学准备了解《水浒传》教学过程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述课文内容预设目标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教学重难点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教学预案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1、读课文第 3 ~ 7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示范指导: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 “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