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9360001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每年4月份的最后一周是该法的宣传周。职业病防治法分为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79条。 一总则(一)立法目的1、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2、防治职业病3、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4、促进经济发展(二)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原则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原则: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三)本法适用范围对人的效力:凡在中国领域内的一切与职业病防治活动有关的人及其活动都适用本法,因此这里所说的人包括

2、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还是无国籍人。时间效力:本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四)职业病概念1、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2、构成职业病必须具备的四个要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二前期预防(一)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要求1、有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

3、应的设施;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1、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可能产生国家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2、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目录申报。3、向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报。4、申报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规模、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防护措施、接害职工情况等。5、所申报必须属实,不得隐瞒,还要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三)建设项目(新、扩、改建、技改、技引进项目)管理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1)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2)提交预评价报告的责任者是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3)预

4、评价报告提交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其于收到报告30日内作出审核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或未批准预评价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该评价应在试运行期间进行。该评价主要内容a作业场所卫生学调查;b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检测;c职业健康检查;d评价结论。该评价报告报送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竣工验收依据之一。(5)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3、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三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一)用人单位

5、法定义务和责任1、职业病防治管理(1)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职业病防护(1)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应有相应的防尘、防毒、防射线、防噪声等设施;有应急的设施:如报警装置、泄险区、应急撤离通道、冲洗设备、急救用品等;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2)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一般防护用品:如通常的防护服、鞋、帽、手套

6、、眼镜、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如防噪声的耳罩或耳塞,呼吸防护器(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以及其他专用或特殊防护用品等。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3、危害告知(1)设置公告栏。内容包括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危害事故救援措施和危害因素检测结果。(2)设置警示标识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应设置警示标识。警示标识的规格、图形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警示标识内容包括危害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等。(3)无论是公告栏或警示标识,均应设置位置固定、醒目、视线易及、显眼、无遮挡,用中文。(4)合同告知下列情况应合同告知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聘用合同时;

7、c变更工作内容时。合同告知主要内容:a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b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c工资、岗位津贴及工伤社会保险待遇;d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e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上用人单位均应如实告知、不得欺骗。4、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1)监测部门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测、评价。(2)监测种类:包括定期监测、抽测、事故监测、评价监测等。(3)监测结果要存入档案,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和向劳动者公布。5、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2)健康检查项目由国家规

8、定。(3)用人单位负责体检费用。(4)对未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5)建立健康档案。(6)对职业病患者进行救治、安置。6、职业培训、教育(1)用人单位负责人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2)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3)培训内容职业卫生知识;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有关组织1、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测、评价(应有资质)。2、医疗卫生机构:体检、职业病诊断(应有资质)。职业技术服务机构有权:对违法违规侵犯劳动者合法利益的行为要求纠正,对严重职业危害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建议政府采

9、取强制性措施;参与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时,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一)职业病释义:1、职业病是指国家法定职业病,即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病。目前国家法定职业病有10类115种。除此之外的任何疾病即使与职业有关也不能诊断为职业病。2、职业病病人按工伤待遇。(二)职业病诊断1、诊断机构有执业许可的医疗卫生机构,事业法人资格;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2、诊断人员执业医师,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者。三人以上集体诊断方式。3、诊断原则(1)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下列条件分析判断确定:职业史、危害接触史;现场危害调查评价;临床表

10、现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2)诊断证明书由诊断医生共同签署(负法律责任)。(3)诊断证明书由诊断机构审核盖章。4、诊断争议鉴定(1)由当事人(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2)诊断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3)选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职业病诊断专家库专家组成职业病诊断争议鉴定委员会。其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得私下接触当事人,不得收受当事人的财务或者其它好处;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者应当回避。(4)两级(省、市)鉴定,省级鉴定终结。31法律责任第八十条 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

11、诊断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32法律责任第八十一条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

12、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认可或者批准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超出资质认可或者批准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或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二)不按照本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33法律责任第八十二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收受职业病诊断争议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给予警告,没收收受的财物,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其担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资格,并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家库中予以除名。34附则第八十九条对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监督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的规定实施。35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