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家人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9346301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苏轼家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苏轼家人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苏轼走进苏轼家人制作:翟彬卉苏轼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洵苏八娘苏轼程氏苏辙长子苏景(早夭)长女次女(早夭)父亲父亲苏洵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

2、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父亲父亲苏洵苏洵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

3、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又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父亲父亲苏洵苏洵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

4、之一。嘉祐初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宋嘉祐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父亲父亲苏洵苏洵 云兴于山云兴于山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是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

5、奇迹。 苏洵?谏论?用“跳越渊谷比喻文人向君王进谏,并认为如采取种种方法或诱使、或逼迫“勇者、“勇怯半者、“怯者都能“极言规失,国家就能兴旺。毛泽东评论道:“看何等渊谷。假设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母亲母亲程氏程氏 程氏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父亲、几位兄弟均在朝为官,是当地权势显赫、家贫臣富的豪门望族。母亲母亲程氏程氏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乎?节录自?女学?卷四第三十六章滂:即东汉范滂。为官清廉,对贪污之吏皆绳之以法,因而得罪宦官,被攻击为“党人。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大杀党人,诏下急捕滂等,滂自诣狱,与母诀,母曰:“你做得很对,死亦何恨!死

6、时只三十三岁。滂母:范滂之母。范滂为官清正,为人嫉恶如仇;范母亦深明大义。你能做古代的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么?在此篇中,苏母不仅勉励儿子做古代的贤人范滂,而且以自己一定效法范滂的母亲来对儿子加以鼓励。母亲母亲程氏程氏树立典范,磨炼意志树立典范,磨炼意志苏母程氏自幼博览群书,德才兼备,精通古今成败的历史。她出身名门,苏母程氏自幼博览群书,德才兼备,精通古今成败的历史。她出身名门,父亲程文应曾任宋朝大理寺丞。她以其千金小姐之躯下嫁平民之家的苏父亲程文应曾任宋朝大理寺丞。她以其千金小姐之躯下嫁平民之家的苏洵,看中的是苏洵杰出的文才。她精于持家,洵,看中的是苏洵杰出的文才。她精于持家,“不数

7、年遂为富家,从不数年遂为富家,从而使而使“三苏父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家三苏父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她还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庭环境。她还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做好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家庭教育特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做好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顽强的意志,因此塑造了苏轼一生别重视培养孩子的顽强的意志,因此塑造了苏轼一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的豁达大度性格,也造就了苏轼热爱生活,爱民护民下可陪田院乞儿的豁达大

8、度性格,也造就了苏轼热爱生活,爱民护民之心。之心。在苏轼兄弟很小的时候,她就以在苏轼兄弟很小的时候,她就以“少有清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少有清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思想教育他们。苏轼十岁时,思想教育他们。苏轼十岁时, 母亲教他读母亲教他读?后汉书后汉书?中的中的?范滂传范滂传?。范。范滂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志士,因反对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后被宦官所杀。滂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志士,因反对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后被宦官所杀。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自己是为正义而死,希望母亲不要悲伤。范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自己是为正义而死,希望母亲不要悲伤。范母很坚强,抚慰儿子说:母很坚强,抚慰儿子说:“自古忠孝不能

9、两全,杀身成仁何足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杀身成仁何足惜!当当程夫人读到这个情节时,苏东坡深为范滂嫉恶如仇、正直坚毅的人格所程夫人读到这个情节时,苏东坡深为范滂嫉恶如仇、正直坚毅的人格所倾服,问道:倾服,问道:“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你愿意吗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你愿意吗?程夫人答复说:程夫人答复说:“我正是要你做范滂这样的人,才给你讲这段故事。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正是要你做范滂这样的人,才给你讲这段故事。你如果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因为母亲对苏轼进行了这样的教育,让他从小就知道,要维持正义,正因为母亲对苏轼进行了这样的教育,让他从小就知道,要维持正义,需要面

10、临很多艰难险阻,会付出很多,甚至自己的生命,才让苏轼树立需要面临很多艰难险阻,会付出很多,甚至自己的生命,才让苏轼树立起了坚强的生命意志。使他在今后的一生中,能以范滂为典范,无论遭起了坚强的生命意志。使他在今后的一生中,能以范滂为典范,无论遭到多大的打击,都能保持气节,笑对人生。到多大的打击,都能保持气节,笑对人生。母亲母亲程氏程氏“三白饭磨炼意志三白饭磨炼意志嘉佑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这进士考试,比起嘉佑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这进士考试,比起现在的高考来,对考生的压力更大。如果是现在的家长,一定让孩子吃现在的高考来,对考生的压力更大。如果是现在的家长,

11、一定让孩子吃香的、喝辣的,给他们补充足够的香的、喝辣的,给他们补充足够的“营养。苏母也给孩子补充营养,营养。苏母也给孩子补充营养,不过,是不过,是“精神营养。她给孩子们送行的饭食是:一撮白盐、一碟白精神营养。她给孩子们送行的饭食是: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号称萝卜、一碗白米饭,号称“三白饭。成功后的苏轼对好友说,母亲给三白饭。成功后的苏轼对好友说,母亲给他的他的“三白饭是令他终身难忘、受用不尽的。三白饭是令他终身难忘、受用不尽的。 苏母的苏母的“三白饭,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做三白饭,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做“劣性刺激。劣性刺激。 所谓劣性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也就

12、是说,让孩子感受到刺激,是指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受到挫折的心理体验。一种受到挫折的心理体验。本来,苏轼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孩子要出远门去参加决定人本来,苏轼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孩子要出远门去参加决定人生的重要考试,母亲一定会让他们吃好一点。可是,母亲没有这样做,生的重要考试,母亲一定会让他们吃好一点。可是,母亲没有这样做,而是用粗劣的食物来为他们辞行。而正是这顿饭,让苏轼兄弟感受到了而是用粗劣的食物来为他们辞行。而正是这顿饭,让苏轼兄弟感受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因为它告诉兄弟二人,生活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美母亲的良苦用心。因为它告诉兄弟二人,生

13、活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时时都会有困难和挫折,时时都有可能遇到让自己不愉快的事,甚好,时时都会有困难和挫折,时时都有可能遇到让自己不愉快的事,甚至是巨大的挫折。正是这件事砥砺了少年苏东坡兄弟的意志,磨炼和铸至是巨大的挫折。正是这件事砥砺了少年苏东坡兄弟的意志,磨炼和铸造了他们的毅力和志向,让他们走向成功,也让这件事成为千秋美谈。造了他们的毅力和志向,让他们走向成功,也让这件事成为千秋美谈。弟弟弟弟苏辙苏辙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汉族,北宋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

14、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遂定居颍川。政和二年1112年卒,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著有 ?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著名文章有?新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等。诗作以?墨竹赋?、?南斋竹?、?秋稼?较为著名。弟弟弟弟苏辙苏辙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苏轼爱好书画,喜欢收藏,游山玩水,敢

15、说敢做,爽朗豪放;苏辙那么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因此苏洵就写过一篇短文:?名二子说?,解释为两兄弟命名的原因: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假设无为者,虽然,去轼那么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大意:车轮、车辐、车伞和车箱底部的四边横木都有重要用途,而轼那么是车上扶手的横木,露在外面,好象没甚么用,但是少了它,也不叫做完整的车。所以,我怕轼将来会不注意到应该要约束自己。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大意:辙是车轮辗过的印迹,他既无车子行走的功绩,也不会遭到翻车之祸,所以知道,辙一生应可以免祸。 弟

16、弟弟弟苏辙苏辙【次韵子瞻上元见寄】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建成亦岩邑,灯火高低层。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夜出随众乐,哺糟共腾腾。【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南过庾岭更千山,烝润由来共一天。云塞虚空雨翻瓮,江侵城市屋浮船。东郊晚稻须重插,西舍原蚕未及眠。独掉扁舟趁申卯,米盐奔波笑当年。客到炎陬喜暂凉,江吹虚阁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卧觉晨炊稻饭香。荔饷深红陋樱枣,桂醅淳白比琳琅。思移峤北应非晚,未省南迁日月长。弟弟弟弟苏辙苏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

17、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足见兄弟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