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9326977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二北师大精品课程47(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节苏轼(一)第九节苏轼(一)一、苏轼的生平一、苏轼的生平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长子,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艺术苏洵长子,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家。第一期:神宗熙宁二年以前。幼聪慧,从其第一期:神宗熙宁二年以前。幼聪慧,从其父母读书,学通经史,又能书画。嘉祐二年中进父母读书,学通经史,又能书画。嘉祐二年中进士,得主考官赏识。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正士,得主考官赏识。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正式开始仕途生涯。式开始仕途生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主张变革,但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主张变革,但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以立

2、法更制为事”,他上书批评神宗,他上书批评神宗“求治太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力主,力主“结人心,厚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风俗,存纲纪”,即主张,即主张“渐变渐变”、“人治人治”,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放外任。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放外任。第二期: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即熙宁变法第二期: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即熙宁变法时期。苏轼先任杭州通判,后调任密州、徐州、时期。苏轼先任杭州通判,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有政绩。但因其诗文中时有流露对熙湖州知州,有政绩。但因其诗文中时有流露对熙宁变法的不满,被拘捕入京。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宁变法的不满,被拘捕入京。后被贬为黄州团练

3、副使。这是苏轼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洒脱旷达的副使。这是苏轼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洒脱旷达的个性更加鲜明。个性更加鲜明。黄州团练副使是闲职,黄州又山水形胜,故黄州团练副使是闲职,黄州又山水形胜,故苏轼有充裕的时间游山玩水,读书著文,使其文苏轼有充裕的时间游山玩水,读书著文,使其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学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第三期: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即元祐第三期: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即元祐更化时期。苏轼被召回京城。但他主张对新法要更化时期。苏轼被召回京城。但他主张对新法要“校量利害,参用所长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屡遭程颐为首的洛派的攻击,被迫再求外任。屡遭程

4、颐为首的洛派的攻击,被迫再求外任。第四期:元祐八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第四期:元祐八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哲宗亲政,苏轼被当作旧党屡遭哲宗亲政时期。哲宗亲政,苏轼被当作旧党屡遭打击。新党指责他打击。新党指责他“讥斥先朝讥斥先朝”,于是被贬。苏,于是被贬。苏轼轼“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徽宗即位,。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次年病逝于常州。苏轼遇赦北还,次年病逝于常州。苏轼一生关心现实,积极从政,但始终处于苏轼一生关心现实,积极从政,但始终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备受打击。就政治而言,可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备受打击。就政治而言,可谓悲剧人生,正如他死前

5、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谓悲剧人生,正如他死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正因其政治上但正因其政治上的失意成全了他在文学上的得意。的失意成全了他在文学上的得意。二、苏轼的思想二、苏轼的思想苏轼年轻时就苏轼年轻时就“奋励有当世志奋励有当世志”,他不满宋,他不满宋代因循苟且的世风和积贫积弱的现状,是一位温代因循苟且的世风和积贫积弱的现状,是一位温和的现状变革派,同时又是一个关心百姓、颇有和的现状变革派,同时又是一个关心百姓、颇有政绩的官吏和积极主张备战御敌的爱国者。政绩的官吏和积极

6、主张备战御敌的爱国者。苏轼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苏轼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但综其一生言行,可知其思想极为复杂。他一生但综其一生言行,可知其思想极为复杂。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但他又认为伦理道德应是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但他又认为伦理道德应是“人情之所乐者人情之所乐者”,并努力追求一块,并努力追求一块“乐乐”的个人的个人精神天地,反对矫情伪饰。精神天地,反对矫情伪饰。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道出苏轼出入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道出苏轼出入于儒、释、道的复杂性。但苏轼喜佛家的于儒、释、道的复杂性。但苏轼喜佛家的“空空”、“静静”,超尘拔俗,清心寡欲,但不喜懒散、无,超尘拔俗,

7、清心寡欲,但不喜懒散、无所事事;他喜道家的游于外物、逍遥旷达,而不所事事;他喜道家的游于外物、逍遥旷达,而不喜喜“齐生死齐生死”之虚无和毫无检束的颓放。之虚无和毫无检束的颓放。苏轼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三种思想互有消苏轼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三种思想互有消长,但三者的互补,使他始终能在逆境中随缘自长,但三者的互补,使他始终能在逆境中随缘自适,保持积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情怀。适,保持积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情怀。此外,苏轼热爱生活,感情丰富,平易近人,此外,苏轼热爱生活,感情丰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善诙谐,喜嘲谑,这些都增加了他独和蔼可亲,善诙谐,喜嘲谑,这些都增加了他独特的人格和气质。特的人格

8、和气质。三、苏轼的文学观三、苏轼的文学观在文学创作领域,苏轼举起了韩愈和欧阳修在文学创作领域,苏轼举起了韩愈和欧阳修两面旗帜,继承并发展了韩、欧的文学主张,形两面旗帜,继承并发展了韩、欧的文学主张,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文学观。成了自己完整的文学观。第一,从文道关系来看。第一,从文道关系来看。苏轼在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前提下,更强苏轼在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前提下,更强调调“文文”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强调文学自身的美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强调文学自身的美学价值。他要求作家同时自觉地重道和重文,并学价值。他要求作家同时自觉地重道和重文,并把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准定在把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准定在“能道意所欲言能道意所欲

9、言”,这就摆正了文、道的关系。这就摆正了文、道的关系。第二,既求真、求理、又求新求变。第二,既求真、求理、又求新求变。他认为应该在求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应该他认为应该在求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应该严格遵循基本艺术规律。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努力严格遵循基本艺术规律。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努力求新求变,即遵循必要的艺术规律,又要突破和求新求变,即遵循必要的艺术规律,又要突破和创新,但创新又不能一味标新立异。创新,但创新又不能一味标新立异。第三,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第三,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苏轼继承和发展了韩、欧平易的一面,尤其苏轼继承和发展了韩、欧平易的一面,尤其推崇平淡自然。这是他所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推崇

10、平淡自然。这是他所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达于出神入化之境。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达于出神入化之境。第四,在文学语言方面特别强调第四,在文学语言方面特别强调“词达词达”。“词达词达”指文从字顺,流利畅达,也包括精指文从字顺,流利畅达,也包括精巧、艰苦的艺术构思,用言辞准确表达自己复杂巧、艰苦的艺术构思,用言辞准确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趣。但同时他又不主张直白浅的思想和微妙的情趣。但同时他又不主张直白浅俗,强调作品应有含蓄隽永之美。俗,强调作品应有含蓄隽永之美。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个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文学活动家,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无杰出的文学活动家,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无可争议的领袖,许多文坛名流出自苏门,诸如可争议的领袖,许多文坛名流出自苏门,诸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苏门六君子”等。等。苏轼又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个通才式的人物,苏轼又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个通才式的人物,不仅精通文学,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其不仅精通文学,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其文学著述甚丰,诗文合编为苏东坡集,词编文学著述甚丰,诗文合编为苏东坡集,词编为东坡乐府。为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