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324667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图1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静力学公理静力学公理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约束与约束反力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24.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牛顿(N)一、力一、力(Force)1定义定义: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力的效应:力的效应:3. 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 (决定效应决定效应) ):大小,方向,作用点(矢量)AF1-1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变形效应(内效应)。运动效应(外效应)。3二、力系二、力系(Force sy

2、stem)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三、力系分类三、力系分类(Force system classification)力系可分为:平面力系可分为:平面(Planar)力系、空间力系、空间(Spatial)力系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平面汇交力系(Planar Concurrent force system) 平面力系平面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平面平行力系(Planar Parallel force system) 平面一般平面一般/任意力系任意力系(Planar general/arbitrary force system) 空间汇交力系空间汇交力系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 空间平行力系空间

3、平行力系 空间一般力系空间一般力系(空间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4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四、刚体四、刚体(Rigid body)在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都不变的物体。五、平衡五、平衡(Equilibrium)七、平衡力系七、平衡力系(Equilibrium force system)六、平衡条件六、平衡条件(Equilibrium condition)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系必需满足的条件。物体平衡时力系。5公理公理(axiom):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而得到的结论,它被反复的实践所验证,是无须证明而为人们所公认的结论。公理公理1 1 二力平衡公理二力平

4、衡公理 作用于同一刚体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 大小相等大小相等 | F1 | = | F2 | 方向相反方向相反 F1 = F2 作用线共线作用线共线1-2 1-2 静力学基本公理静力学基本公理6二力构件二力构件: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刚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刚体。受力特点受力特点:两个力必沿作用点的连线!:两个力必沿作用点的连线!ABCCBF不计质量不计质量7 在作用于刚体刚体上的任何一个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刚体的作用效应。推论推论1:力的可传性: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到同一刚体同一刚体内的任一

5、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因此,对刚体来说,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作用线大小,方向,作用线。公理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8若刚体刚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其中两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另一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共面。公理公理3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合成与分解合成与分解) )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合成一个合力合力,此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以原两力矢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推论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9公理公理4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大小

6、相等、作用线相同而指向相反,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证证 为平衡力系, 也为平衡力系。 又 二力平衡必等值、反向、共线, 三力 必汇交,且共面。公理公理5 5 刚化公理刚化公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不变。此公理表明:刚体的平衡条件是变形体平衡的必要必要而非充分非充分条件。10约束反力约束反力(Reaction):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被动力)。 1-3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约束与约束反力一、概念一、概念自由体自由体( (Free body):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非自由体非自由体(Constrained body) :位移受到某些限制的物体。约束约束

7、(Constraint):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施加的限制条件。11大小大小常常是未知的, 必须在约束解除后才能表现出来;方向方向总是与约束限制的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作用点作用点在物体与约束相接触的那一点。约束反力特点:约束反力特点:GN1GN212柔体只能受拉只能受拉,因此它们对物体的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作用在接触点,方向沿绳索背离物体沿绳索背离物体。二、常见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二、常见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1、柔体约束柔体约束( (绳索、链条或皮带绳索、链条或皮带) )PPTS1S1S2S2 13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处作用在接触点处,方向沿公法线,指向受力物体。沿公法线,

8、指向受力物体。2、光滑接触面的约束光滑接触面的约束 ( (光滑指摩擦不计光滑指摩擦不计) )PPNPPPPN143、固定铰链约束、固定铰链约束约束特点:限制物体在平面内的移动。约束特点:限制物体在平面内的移动。约束反力特点:提供在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约束反力特点:提供在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反力。直方向的反力。154、滚动铰链支座(辊轴支座、滚动铰链支座(辊轴支座)约束特点:限制物体在平面内垂直方向的移动。约束特点:限制物体在平面内垂直方向的移动。约束反力特点:提供在平面内垂直方向的反力。约束反力特点:提供在平面内垂直方向的反力。Y16AXAYAA5、连接铰约束、连接铰约束约束反力特点:约束反力

9、特点:只须画一对正交的分力只须画一对正交的分力即可即可17一、受力图一、受力图将所研究的物体(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的约束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这个物体的轮廓图形,并将它所受到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全部画在图形上,这样得到的图形称为受力图受力图(free-body diagrams)。 1-4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画物体受力图主要步骤画物体受力图主要步骤:选选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取取分离体分离体画画上主动力、约束反力上主动力、约束反力18例例1 不计构件自重不计构件自重,分别画出圆柱体和分别画出圆柱体和AB杆的受力图。杆的受力图。选选取取画画NENDWTBNDXAYA19D

10、CWABWABDCWABCCD杆为二力杆!杆为二力杆!例例2:结构如图所示,不计构件自重,:结构如图所示,不计构件自重,画出画出AB杆的受力图。杆的受力图。WABC20例例3 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三力平衡必汇交!当三三力平衡必汇交!当三力平行时,在无限远处力平行时,在无限远处汇交,它是一种特殊情汇交,它是一种特殊情况。况。21例例4 画出各杆受力图,其重量不计。画出各杆受力图,其重量不计。应去掉约束应去掉约束应去掉约束应去掉约束22例例5 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QAOBCDE23QAOBCDE24例例6 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画出下列各构

11、件的受力图。25二、画受力图应注意的问题二、画受力图应注意的问题除重力、电磁力外,物体之间只有通过接触才有相互机械作用力,要分清研究对象(受力体)都与周围哪些物体(施力体)相接触,接触处必有力,力的方向由约束类型而定。2、不要多画力、不要多画力要注意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因此对于受力体所受的每一个力,都应能明确地指出它是哪一个施力体施加的。1、不要漏画力、不要漏画力26约束反力的方向必须严格地按照约束的类型来画,不能单凭直观或根据主动力的方向来简单推想。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要注意,作用力的方向一旦确定,反作用力的方向一定要与之相反,不要把箭头方向画错。3、不要画错力的方

12、向、不要画错力的方向4、受力图上不能再带约束。、受力图上不能再带约束。 即受力图一定要画在分离体上。27一个力,属于外力还是内力,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可能不同。当物体系统拆开来分析时,原系统的部分内力,就成为新研究对象的外力。对于某一处的约束反力的方向一旦设定,在整体、局部或单个物体的受力图上要与之保持一致。 5、受力图上只画外力,不画内力。、受力图上只画外力,不画内力。 6 、同一系统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必须整体与局部一致,相、同一系统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必须整体与局部一致,相 互协调,不能相互矛盾。互协调,不能相互矛盾。7 、正确判断二力构件、正确判断二力构件、熟练应用三力平衡汇交熟练应用三力平衡汇交原理。原理。281-2(b)、 (c)、 (f)、 (h) , 1-3, 1-4 29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