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323204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开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说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某某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某某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某某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

2、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 共有 100 个题项,包括 8 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 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病症、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 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那么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 65 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 8 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 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

3、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 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到达 8 分以上时,说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二、调查的初步结果二、调查的初步结果1、某某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根本情况调查结果说明,目前某某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 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 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 8 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 35 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 65 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 分到 65 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

4、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 8 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 8 分,属于异常焦虑)。在被调查的 664 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 人)分数在 35 分以下,说明这局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 35 分-65 分之间的学生有378 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 56.93%,这局部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 65 分以上的学生 11 人,占被测学生数的 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方案,要重点辅导。2、不

5、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某某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 2 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到达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生。说明:在这里 n 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 表示平均数;SD 表示标准差;T 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 值表示显著性,如果 P 值小于 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

6、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病症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 ;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病症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

7、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 4。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 53 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 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缺乏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三、调查结果分析1、某

8、某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某某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 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 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某某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假设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局部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局部学生不容无视。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

9、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病症、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那么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

10、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开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到达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

11、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顶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根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开展已经到达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

12、推理能力的开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开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确实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开展。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

13、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某某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

14、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群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开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

15、,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开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一)改善家庭教育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说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

16、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 0-6 岁)得到适应最正确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开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开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2、让子女在实

17、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案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表达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表达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鼓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

18、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成认”的时机,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铲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根底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

19、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到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

20、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方案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

21、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开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无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6、重视创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开展提供时机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开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

22、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说明,但凡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