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9312635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7.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 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 (19491978年)n通史时空坐标总述:总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政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n时段特征概览经济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2、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外交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文化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内容索引考点一改革开放前

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活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原创押题热点追踪考点四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艺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4、)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

5、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性质:临时宪法。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6、(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1.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现的中国特色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现的中国特色热考重点深化热考重点深化制度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学

7、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效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问题,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近现代中国三部宪法性文件的比较近现代中国三部宪法性文件的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宪法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1949年开始筹建新中国为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

8、利(3)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方针和政策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确立了新中国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491954年)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五大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五大特色(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9、(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短板短板1基础知识识记、迁移不给力基础知识识记、迁移不给力例例1(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高考短板突破高考短板突破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B.C.D.针对练针对练

10、1 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解析短板短板2时空节点记忆不清晰时空节点记忆不清晰例例2(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针针对对练练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

11、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解析返回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时代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12、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3.外交成就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二、二、20世纪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3.

1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热考重点深化热考重点深化时间外交政策外交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四大因素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四大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14、(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短板短板3历史概念内涵不清晰历史概念内涵不清晰例例3(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高考短板突破高考短板突破针针对对练练3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

15、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A.和平共处不称霸B.尊重差异求合作C.加强团结不结盟D.区域互利谋发展解析短板短板4巧妙利用时空逻辑解题的意识不足巧妙利用时空逻辑解题的意识不足例例4(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解析针针对对练练4 1972年3月,田中角

16、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解析返回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国营经济建立。(2)措施:“银元之战

17、”“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

18、索1.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

19、统一分配。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2)调整: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

20、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受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影响。(2)经济上,借鉴斯大林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3)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教育上,模仿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5)生活上,列宁装、苏联艺术

21、等对中国影响很大。热考重点深化热考重点深化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四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四大变化(1)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2)社会性质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4)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大力开展扫盲教育。3.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以土地私有向社

22、会主义公有过渡。(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短板短板5运用历史常识快速确定答案的意识不足运用历史常识快速确定答案的意识不足例例5(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解析高考

23、短板突破高考短板突破针针对对练练5 下面是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相关说法与该统计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解析项目时间粮食棉花钢煤原油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短板短板6调动知识不给力、识记模糊调动知识不给力、识记模糊例例6(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

24、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B.C.D.解析针针对对练练6 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

25、任制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析返回考点四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艺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原子能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人造地球卫星:1

26、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难题。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三、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27、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现代中国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阶段特征年的历史阶段特征热考重点深化热考重点深化历史分期历史年代时段特点过渡时期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改造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2.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有利因素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有利因素(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

28、: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短板短板7借助时代特征分析问题意识不足借助时代特征分析问题意识不足例例7(2015新课标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高考短板突破高考短板突破针针对对练练7 (2014

29、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短板短板8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例例8(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

30、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针针对对练练8 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惊人”创举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一五”期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B.C.D.解析返回解解析析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是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1.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

31、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

32、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项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性质半殖民地化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官僚资本、外

33、国资本占据优势,自然经济占主导,民族企业曲折发展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距巨大生活水平差距不大,生活习惯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育教育发展缓慢,主要向欧美国家学习逐渐建立了大众教育体系,重视对一般民众的教育普及,受苏联影响较大3.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

34、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针对训练解析122.(2

35、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

36、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12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答案返回12考向预测原创押题热点追踪押题押题1(考向:新中国成立意义的史料实证考向:新中国成立意义的史料实证)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

37、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解析押题押题2(考向:近现代中国强国梦的时空解读考向:近现代中国强国梦的时空解读)“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国梦启航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解析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

38、控制,居然逐案通过押题押题3(考向: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史料实证考向: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史料实证)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解析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押题押题4(考向:史论结合认识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考向:史论结合认识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

39、年宪法其他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解析押题押题5(考向:立足史料信息解读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考向:立足史料信息解读中美关系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D.促进

40、了中美关系的改善解析押题押题6(考向:计划经济体制广泛影响的史料实证考向:计划经济体制广泛影响的史料实证)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解析押题押题7(考向: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就与特点考向: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就与特点)新中国成立,逐渐构建起新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

41、料一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序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1宪法与宪法相关法宪法2行政法行政法3社会法4经济法5民法商法民法6刑法刑法7诉讼与非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1)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解解析析从表格里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法律体系比旧中国时期的法律多出了社会法经济法,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更全面。答答案案特点:与旧中国相比,法律体系更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答案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概括材料二中提高妇女地位的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解析答案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