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294735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8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科技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人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科技进步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把加速科技进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试图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对这一局面,如何从统计的角度正确衡量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如何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课题。 自1993年起,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即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课题组,对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进行研究。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了,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试算阶

2、段(1993-1996年) (2)正式启动并公开发布(1997-2002年) (3)修订后采用新体系(2003-2005年) 科技进步监测至少起到了以下两方面作用: 促进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科技活动产出,努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了各地方重视科技统计工作,使得科技统计工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科技进步监测的基础上增强了统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基本内容基本内容讲解影响我省科技综合实力的主要科技指标及其概念;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主要科技指标的比较分析;提升我省主要科技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措施。一、我省综合

3、科技进步水平的定位一、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定位监测年度2002200320042005200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次12121212 1212 1212 131320052005总指数排序总指数排序 20042004总指数排序总指数排序20062006总指数排序总指数排序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20052005年年 20012001年年 二、我省提升位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我省提升位次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类型问题类型水平低的指标水平低的指标下降快的指标下降快的指标 什么是科技进步什么是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指的是科技活动的发展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

4、发展促进作用的提高。 可见,科技进步最基本的内涵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活动自身的规模与水平的提高;二是科技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 根据科技进步的定义确定的监测体系框架根据科技进步的定义确定的监测体系框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是34个三级指标综合而成的指数34343434个三级指标个三级指标个三级指标个三级指标12121212个二级指标个二级指标个二级指标个二级指标5 5 5 5个一级指标个一级指标个一级指标个一级指标综合科技进步水综合科技进步水综合科技进步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平指数平指数平指数统计数据的使用原则统计数据的使用原则使用公开的统计数据;使用国家统计数据或部门统计数据

5、;使用国家标准的统计指标;反映水平,而不反映规模或速度;尽可能照顾到欠发达地区;做到有据可查。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看,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看,进步较慢是我省存在的问题进步较慢是我省存在的问题年份年份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位次位次12121212121212121313黑龙江指数值黑龙江指数值(%)(%)30.3330.33 32.9732.97 35.7635.76 38.6438.64 39.6039.60全国平均值全国平均值(%)(%)35.4335.43 38.4638.46 41.5141.51 45.6145.61 47.

6、1147.11黑龙江增长百分点黑龙江增长百分点- -2.642.642.792.792.882.880.960.96全国增长百分点全国增长百分点- -3.303.303.053.054.104.101.501.50从一级指标看,科技进步环境、从一级指标看,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主要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主要问题 监测年度监测年度200420052006科技进步环境科技进步环境1717222227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投入1111 9 910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产出1414171715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2626272726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8 8 8 810

7、我省位次较低的指标我省位次较低的指标指 标200420052006每名R&D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293130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102324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25242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3262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22202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32422万名R&D人员科技论文数222324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161815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41918 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活动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该指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购置仪器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

8、开发机构的仪器设备购置费、高等院校科技活动经费中的固定资产购建费之和,除以R&D活动人员数。 据测算,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4000美元时,R&D活动人员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约为每年1万美元左右,按现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折算约为8万元人民币。因此,将此设为监测标准。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2.083.053.20全 国4.886.686.98 固定资产投资是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极为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40%,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只有0.6%左右。根据指标间数量关系测算,按全面小康社会R

9、&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例至少达到2.5%的要求,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应达到3%。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0.730.300.23全 国0.640.660.49 吸纳技术成果金额指的是各地区在技术市场上为购买技术成果所支出的费用。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或机构对技术成果的需求意识。根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历史资料进行测算,这一指标的监测标准确定为200万元/万人较为合适。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34.5538.8740.29全 国78.97102.65118.6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反映了科技进步对工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1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国统字2002033号文件中制定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方法进行统计的。这一指标的监测标准参考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确定为30%。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4.403.103.41全 国12.1111.5711.26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是根据海关总署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从商品出口额中分离出的数据,按原产地进行统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可以反映一国或一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监测标准参考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确定为40%。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1.822.341.99全 国25.1527

11、.9028.64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按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指标中新产品的定义统计的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比较可以反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对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作用。根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监测标准确定为40%。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5.845.857.19全 国14.6115.2514.61 科技论文数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国家期刊管理部门批准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刊物中选作统计源的1500多种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

12、进行统计而得出的数据。根据测算,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已达到2000篇/万人左右,一些地区达到3000-4000篇/万人,因此将监测标准确定为5000篇/万人。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205521502124全 国252026892602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最为重要、最为综合的指标。根据我国现阶段R&D经费投入趋势及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时这一比例所达到的水平,将监测标准确定为2.5%。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0.740.670.89全 国1.131.231.34

13、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是衡量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将监测标准确定为6%。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0.710.570.62全 国0.750.710.76我省位次下降的指标我省位次下降的指标指 标2005200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912企业R&D科学家工程师占全社会比重28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1115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510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1012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911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的主要来源,

14、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不从事科技活动,但已具备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可能性和条件。因此,在全国科技进步监测中将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设为反映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的指标。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302.21292.63276.88全 国242.52242.57244.81 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是衡量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中外学者公认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60%以上,我国许多地区的这一比重也已十分接近。因此,将监测标准确定为70%。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55.2651.2053.41全 国40.1735.

15、3242.66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87.08126.20109.73全 国146.98147.24149.39 在此监测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包括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计算系数时进行了以下技术处理: 确定各获奖单位(地区)在所获奖项中相对的重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获奖单位(地区)在所获奖项中的参与系数,如:某项奖的参与单位(地区)只有一个,则该单位(地区)的参与系数为1,某项奖的参与单位(地区)有两个,则它们的参与系数分别为0.6667和0.3333,依此类推。 参考各等级奖项所颁发的奖金金额确定等级权重。再将参与系数与等级权重相乘,得到该单位(地区)某项奖的当量。

16、将该单位(地区)获得的各项奖的当量相加再除以该地区R&D活动人员数即得到该地区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这样就可以从科技成果的角度反映各地区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该项指标根据对发达地区水平测算后确定为5项当量/万人。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4.979.914.95全 国4.655.464.63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588.79728.32827.23全 国619.35723.14848.91监测年度200420052006黑龙江45.0955.0157.30全 国41.5049.7456.89二、提升我省科技进步水平的建议二、提升我省科技进步水平的建议以正确

17、的态度对待监测报告以正确的态度了解统计指标在我省的薄弱环节上下真功夫要重视重要指标的改善加大对监测报告以及分析的宣传力度,并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只有在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下,才能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最根本的还应该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产出,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改善经济增长质量而努力。 统计数据有哪些来源统计数据有哪些来源科技统计数据科技统计数据 22项项 一类为科技活动统计数据,如: R&D经费内部支出 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 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一类是其他科技统计数据,如: 技术合同成交额 科技论文数 获国家科技成果奖项数国家统计数据国家

18、统计数据 29项项 高技术产业数据(工业)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核算) 人口数据和劳动工资数据(人口) 城市和农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城市、农村) 新增固定资产数据(投资) 部门统计数据部门统计数据 15项项 专利数据(知识产权局)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海关总署) 从国外收入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外汇管理局) 电信数据(信息产业部) 环境数据(环保总局) 财政科技拨款数据(财政部)从科技指标看应改进之处从科技指标看应改进之处增加科技活动投入 尽可能加大地方政府投入 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大企业投入 争取中央计划项目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政策,调动积极性,增加科技活动产出 被赋予较大权重的指标被赋予较大权重的指标 指 标权重(%)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7.0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5.0亿元投资新增GDP5.0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4.8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4.8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4.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4.38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4.38请提宝贵意见,谢谢!请提宝贵意见,谢谢!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10-63376653010-63376653电子信箱:电子信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