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278254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呼吸与运动(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呼 吸吸 系系 统统 概概 图图呼吸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1.外呼吸: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1)肺通气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2)肺换气: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2.内呼吸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换气) :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的气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的气体交换。体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运到血液,运到血液,CO2运出肺的过程运出肺的过程。呼

2、吸三个环节:呼吸三个环节:空空气气呼呼吸吸道道肺肺泡泡肺肺毛毛细细血血管管肺肺静静脉脉左左心心动动脉脉肺肺动动脉脉毛毛细细血血管管右右心心静静脉脉组组织织细细胞胞O O2 2COCO2 2O O2 2COCO2 2外呼吸外呼吸气体运输气体运输内呼吸内呼吸第一节第一节 肺肺 通通 气气肺通气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结构: 血管网血管网 粘液腺粘液腺 加湿、加温、过滤、清洁加湿、加温、过滤、清洁 纤纤 毛毛 迷走迷走NACh+MNACh+M受体受体收缩收缩气道阻力气道阻力 平滑肌平滑肌 ( (故哮喘病人夜间发作较多故哮喘病人夜间发作较多) )

3、 交感交感NNE+NNE+2 2受体受体舒张舒张气道阻力气道阻力 呼吸肌(动力):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呼吸肌(动力):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 (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腹(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腹壁肌)。壁肌)。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的腔隙)(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的腔隙)呼吸道(通道)1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1 1)平静呼吸:)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胸廓的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 ,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胸廓容积在胸膜腔负压作

4、用下胸廓容积扩大,扩大, 肺在胸膜被动扩张肺在胸膜被动扩张 ( (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肺内压大气压,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气体经呼吸道入肺吸吸 气气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缩小胸廓 上下、前后、左右径上下、前后、左右径胸廓容积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 肺被动缩小肺被动缩小肺内压大气压,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气体经呼吸道出肺呼呼 气气2. 用力呼吸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

5、廓容积进一步缩小。 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3.呼吸形式呼吸形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频率频率: 成人成人:1218次次/分分 婴儿婴儿:6070次次/分分 4.特点:特点: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一、肺通气功能的评定(一)肺容积 肺容量: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

6、补呼气量和余气量,正常值约为39005200毫升。 指标指标 定义定义 容量(容量(ml)潮气量潮气量 每次呼吸呼出或呼入的气量每次呼吸呼出或呼入的气量 500500补吸气量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的气体量平静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的气体量 1500150020002000补呼气量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呼出的气体量平静呼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90090012001200余气量余气量 最大呼气后残余在肺内的气体量最大呼气后残余在肺内的气体量 1000 1000 15001500肺基本容积的定义和容量肺基本容积的定义和容量 在呼吸过程中,肺容量随进出肺的气体量而发生变

7、化,测定肺容量可对肺通气功能进行评定。肺容积、肺容量肺容积、肺容量(二)深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深吸气量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尽最大力量吸气,所能吸入肺内平静呼气末尽最大力量吸气,所能吸入肺内的气体量。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气体量。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深吸气量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男子为男子为3000ml; 女子为女子为2000ml;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FRC):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值:正常值:2500ml 意义:缓冲肺泡中意义:缓冲肺泡中P

8、O2、PCO2的变化,避免其过高的变化,避免其过高 或过低,有利气体交换。平静吸气时进入肺或过低,有利气体交换。平静吸气时进入肺 泡的新鲜空气泡的新鲜空气350ml,占功能余气量的,占功能余气量的1/7。肺活量(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男3650ml ;女2751ml;优秀运动员7000ml;(三)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但由于测定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所以不能充分的反映肺通气功能。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TVC):):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前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百分比。其中第一秒

9、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 正常值: 第1秒末为83%、第2秒末为96%、第3秒末为99%。意义: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有训练运动员的t1较常人高。1、每分通气量(VE):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X 呼吸频率 安静时: 1216次500 ml68L 剧烈运动时:80-15OL或更多(180-200L)(四)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2、最大通气量 =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是评定肺通气功能的三个常用指标之一。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男:100120L/min 女:7080L/min 运

10、动员:180L/min最大随意通气量(MVV):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般成年男子的MVV为100180L/min,女子的MVV为70120L/min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的MVV高于一般人。(五)肺泡通气量(VA)VA:人体每分钟吸入肺泡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呼吸频率(次/min) 500ml 150ml 1216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室(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呼吸

11、深度呼吸深度=潮气量潮气量 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因此,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采取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的效率。被测者被测者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毫升毫升/分分)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次次/分分)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毫升毫升/分分)潮气量潮气量(毫升毫升)正常安静正常安静168000500浅快呼吸浅快呼吸2503280003200深慢呼吸深慢呼吸10008800068005600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呼吸频率、

12、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结论:结论: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和适应(一)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呼吸系统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 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潮气量)的增加;而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主要是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过程中通气量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运动开始前通气量已稍有上升

13、,运动开始后通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再缓慢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达运动前水平。(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1、每分通气量的适应 训练对肺通气量的影响不大;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而最大通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大。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在进行递增负荷时,肺通气量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延迟,通气阈增大。2、肺通气效率提高 训练可使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运动时呼吸深度和频率的匹配更加合理。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情况下,运动员 的呼吸频率比无训练者要低,即运动员 肺通气量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呼吸深度来增加的。运动中较深的呼吸,将使肺泡通气量和

14、气体交换效率提高,呼吸肌的能耗量和耗氧量也随之下降,肺通气变得更为有效,这对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是有利的。而新手在运动中往往呼吸节律不规律,在长时间剧烈运动中还可能因呼吸紊乱则导致呼吸肌疲劳及耗氧量增多而降低运动能力。3、氧通气当量下降氧通气当量: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小表明氧的摄取效率高,是一个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体在安静时氧通气量当量为20(5L/0.25L),在最大强度运动中VEmax可达190L/min最大摄氧量达5L/min,氧通气当量可达35。说明在运动时肺通气能力的增加,相对高于氧化代谢能力的增加。在相同强度运动时,优秀耐力运动员的VE

15、/VO2较一般人低,提示在相同吸氧量情况下,运动员的通气量比无训练者要少;在相同肺通气量情况下,运动员的吸氧量较无训练者要大,即呼吸效率高,能完成的运动强度也大。三、运动与呼吸(一)呼吸方法: 正常人安静时的呼吸是经过鼻呼吸的方法进行的,鼻对空气具有净化、湿润和温暖的作用。但在运动时,为提高呼吸的效率,增加散热途径,常采取嘴鼻并用的呼吸方法。研究指出,运动时增加嘴的通气,肺通气量由仅用鼻呼吸的80L/min可增至173L/min。当人体进行慢跑时,对氧需求量不是太大时,采用以鼻吸气、嘴吐气的方式为佳,随着速度的加快,可增加嘴吐气的深度和频率。对于健身锻炼者来说,主观感觉必须使用嘴帮忙吸气时,说

16、明跑步速度太快,宜适当放慢运动速度。(二)呼吸型式腹式呼吸:以膈肌收缩为主的呼吸形式。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的呼吸形式。混合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呼吸形式。在运动中,能否采用合理的呼吸形式,对于完成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完成需要固定胸廓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支撑悬垂、倒立)的以腹式呼吸为主。完成需要腹肌紧张的动作(仰卧起坐、直角支撑)的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形式较为复杂的项目,应于相关的动作相适宜的呼吸形式进行配合。(三)憋气胸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的压力(负压负压)。(常低于大气压)。(常低于大气压)负压的成因:肺的弹性回缩力负压的成因:肺的弹性回缩力 胸

17、内压胸内压=大气压大气压(肺内压肺内压)-肺的弹性回缩力肺的弹性回缩力意义:意义: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 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憋气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增加,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的运动获得稳定的支撑。但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会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产生头晕、恶心、耳鸣、眼冒金星等感觉。憋气结束时,出现的反射性深吸气,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这对于儿童少年的心

18、脏发育和缺乏心力储备者或老年人心血管功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胸内压胸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四)过度通气(自学)(五)哮喘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自学)第二节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气体的交换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膜呼吸膜)。)。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膜)(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膜)气体交换呼呼 吸吸 膜膜 示示 意意 图图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常用P来表示。 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 人体肺泡内、血液中和组织中PO2和P

19、CO2是不同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分压差,使气体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分压差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的大小决定着气体的扩散方向和扩散速率。气体交换分压差越大,预示气体扩散越多。气体扩散的最终结果是压力平衡,分压差消失。 肺泡气肺泡气 静脉血静脉血 动脉血动脉血 组组 织织PO2 13.60(102) 5.33(40) 13.33(100) 4.00(30)PCO2 5.33(40) 6.13(46) 5.33(40) 6.67(50)安静时肺泡气、血液和组织内PO2和PCO2(单位:千帕,括号内为毫米汞柱)二、气体交换的过程换气动力:换气动力:分压差分压差换气方向:换气方向:分压高

20、分压高分压低分压低换气结果:换气结果:肺静脉血肺静脉血动脉血动脉血 组织动脉组织动脉静脉血静脉血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一)气体的扩散速度(一)气体的扩散速度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反之则慢。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与溶解度及分压差成正比,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综合考虑气体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 CO2实际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倍。(二)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二)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正常呼吸膜非常薄,平均厚度不到1m,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100m2)。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故呼吸膜有相当大的贮备面积。(三)通气(三)通气(三)通气(三)通气/ /血流比值血流比值血流

21、比值血流比值通气通气/血流比值: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c)之比值,简写为VA/Qc。安静时:安静时: VA/Qc比值比值(4200/5000)=0.84。此时。此时肺通气量与肺通气量与血流量处于最佳匹配,气体交换效率最高。血流量处于最佳匹配,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小于小于0.84,意味着通气不足;,意味着通气不足; 大于大于0.84,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 。 研究认为,运动时肺通气量不量限制有氧能力的主要原因,而心脏功能占主要因素。因此,增强心脏功能,使剧烈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流经肺泡的血流量增多,有利于使通气/血流比值保持在较合

22、理水平,以提高肺换气效率。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肺换气功能可用氧扩散容量进行评定。定义定义 :指呼吸膜(肺泡膜)两侧的氧分压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氧扩散容量与肺换气效率之间呈正相关。意义意义:它可作为肺换气功能的指标。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肺的高扩散能力保证加快氧从肺泡中扩散到毛细血管,并使它在负荷强度很大时迅速地饱和。静息时:男子(青年):静息时:男子(青年):2033ml/minmmHg 运动时:男子(青年):运动时:男子(青年):60ml/minmmHg 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儿童;男性老年人、儿童;男性女性;平卧女性;平卧直立;运动直立;运动安静安静运动员

23、运动员非运动员;划船运动员非运动员;划船运动员游泳运动员游泳运动员速度滑冰运动员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时氧扩散容量的增大与运动强度成正比。运动时氧扩散容量的增大与运动强度成正比。氧扩散容量大的原因氧扩散容量大的原因:心输出量大;心输出量大; 参与气体交换的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表面积增大;泡表面积增大; 呼吸膜弥散阻力下降。呼吸膜弥散阻力下降。第三节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活动,其变化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实现.一、呼吸中枢及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呼吸的节律性活动是由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所支配。(一)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

24、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神经细胞群。基本呼吸中枢:延髓(吸气中枢、呼气中枢)基本呼吸中枢:延髓(吸气中枢、呼气中枢)呼吸调整中枢:脑桥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呼吸调整中枢:脑桥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控制吸气深度。控制吸气深度。 基本呼吸中枢基本呼吸中枢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的兴奋,但正常的呼吸还必须有脑桥中的呼吸调整中枢的参与才能实现。若只有基本呼吸中枢,则只能产生一种呼气时间长而吸气时间缩短的喘式呼吸。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节律的形成 A A平面(平面( 中脑与中脑与脑桥间)切断:脑桥间)切断: 呼呼吸节律无明显变化吸节律无明显变化 B B平面(脑桥上、平面(脑桥上、中部之间)切断:长中部之间)切断:长

25、吸呼吸(呼吸调整中吸呼吸(呼吸调整中枢)枢) C C平面(脑桥和平面(脑桥和延髓间)切断:喘息延髓间)切断:喘息样呼吸样呼吸 D D平面(延髓与平面(延髓与脊髓间)切断:呼吸脊髓间)切断:呼吸停止停止呼呼吸吸节节律律 的的形形成成神经神经元网元网络学络学说说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当人体吸气时,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当人体吸气时,肺扩张到一定程度便能反射性地引起呼气,呼气时则相反。此肺扩张到一定程度便能反射性地引起呼气,呼气时则相反。此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

26、的频率和深度。(负反馈)(负反馈)感受器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感受器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 运动时发生的肺牵张反射,对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更具有重运动时发生的肺牵张反射,对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更具有重要意义。要意义。吸气时:吸气时: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并通过迷走神经使延髓吸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并通过迷走神经使延髓吸气中枢抑制气中枢抑制,使吸气转为呼气。使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呼气时: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解除对吸气中枢的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产生吸气。抑制,产生吸气。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防止肺通气过度。作用:使吸

27、气不至于过长过深,防止肺通气过度。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概念:概念: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变化。 当呼吸肌被动拉长或呼吸道阻力加大时,肌梭受牵拉发当呼吸肌被动拉长或呼吸道阻力加大时,肌梭受牵拉发动反射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增强,克服气道阻力实现呼吸运动反射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增强,克服气道阻力实现呼吸运动。同样,其他骨骼肌受牵拉后,其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同样,其他骨骼肌受牵拉后,其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也能引起呼吸加快加强。动也能引起呼吸加快加强。3、防御性呼吸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如咳

28、嗽反射、喷嚏反射等。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指血液或脑脊液中的指血液或脑脊液中的CO2、O2、H+。 (一一)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壁外的主动脉体。适宜刺激:对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高度敏感(对对PO2敏敏感,对感,对O2含量含量不敏感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

29、现象。相互增强的现象。2.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置: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位置: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对: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的刺激。因H+不易不易透过血透过血-脑屏障,但脑屏障,但CO2易透过血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发挥刺激作用。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潮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频率呼呼吸吸中中枢枢效应器效应器(呼吸肌)(呼吸肌)动脉血动脉血PCO2PO2H+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Reflexive Regul

30、ation of Respiration by Chemical Factors)主动脉体Aortic bodies颈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ies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迷迷走走神神经经窦窦神神经经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中枢中枢化学化学感受器感受器 H+(二)CO2、O2和和H+对呼吸的调节对呼吸的调节1、CO2对呼吸的调节对呼吸的调节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主要刺激

31、中枢化学感受器,它是维持正常呼吸的最重要生理性刺激。它是维持正常呼吸的最重要生理性刺激。CO2 上升时:上升时: 1时时呼吸开始加深;呼吸开始加深; 4时时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肺通气量1倍以上倍以上; 6时时肺通气量可增大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倍; 7以上以上呼吸减弱呼吸减弱= CO2麻醉。麻醉。CO2 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2.H+对呼吸的调节对呼吸的调节 H+呼吸加强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呼吸抑制 机制机制:类似类似CO2 特点:特点: 血液血液H+增加时,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增加时,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呼

32、吸加深加快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延髓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 +COCO2 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 CO CO2 2H H2 2OHOH2 2COCO3 3HH+ +HCOHCO3 3- -COCO2 2CO2对呼吸的调节对呼吸的调节COCO2 21%1%COCO2 24%4%COCO2 27%7%COCO2 2呼呼吸吸明明显显增增强强P PCOCO2 23.3.低氧对呼吸的调节低氧对呼吸的调节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用是抑制, ,并与缺氧程度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呈正相关: :轻度

33、缺氧时轻度缺氧时: :通过外周化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呼吸中枢的作用, ,能对抗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用,表现为呼吸增强。严重缺氧时严重缺氧时: :来自外周化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减弱,甚至停止。当只改变一个因素时,三者引起当只改变一个因素时,三者引起的肺通气反应的程度基本接近的肺通气反应的程度基本接近 PCO PCO2 2升高时,升高时,HH+ + 也随之也随之升高

34、,两者的作用总和起来,升高,两者的作用总和起来,使肺通气较单独使肺通气较单独PCOPCO2 2升高时升高时大大. . H H+ + 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大排出更多大排出更多COCO2 2,PCO,PCO2 2下降,下降,抵消了一部分抵消了一部分H H+ +的刺激作用。的刺激作用。 另外另外COCO2 2含量的下降,也使含量的下降,也使HH+ + 有所降低。这两者均使有所降低。这两者均使肺通气的增加较单独肺通气的增加较单独HH+ + 升升高时小;高时小; PCOPCO2 2下降时,也因肺通下降时,也因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COCO2 2,使使PCOPCO2 2和和 HH+ + 下降,而减弱下降,而减弱了低氧的刺激作用。了低氧的刺激作用。4. PCO4. PCO2 2、 HH+ 和和和和POPO2 2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