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9224020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课单项选择题.ppt(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项选择题绪论、第一章练习题(1-30题)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

2、造物质C.意识离不开物质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7.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B.是否普遍联系C.是否运动发展D.是否有共同的规律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

3、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10.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11.割裂事物发

4、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C.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12.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

5、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18.“万物皆备于我”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

6、变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20.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就会导致()。A.诡辩论B.激变论C.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2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客观性B.辩证性C.实践性D.系统性2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5.中共十六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7、)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意志主义观点2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2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8.“动中有静

8、,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统一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矛盾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30.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A.彻底抛弃旧事物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D.完全否定旧事物2-3章练习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杰出人物的产生

9、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文化传统D.生产方式8、生产关系是反

10、映()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9、政体问题说的是()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A.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A.人的物质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C.人的精神属性D.人的社会属性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人的

11、()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C.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1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14、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15、生产关系诸多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商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产品的消费关系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的()。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7、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

12、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8、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9、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家庭关系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

13、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21、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属于()A.国体问题B.政体问题C.行政问题D.法律问题22、国家的起源是()。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规定的契约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3、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个观点是()。A.相对主义B.诡辩论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24、生产方式是指()。A.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统一B.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C.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5、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马列主义指导B.共产主义理想C.社会主

14、义精神文明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28、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同样的决定作用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始终起决定作用29、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

15、民主的发展程度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3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32、生产力是反映()A.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B.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C.人与人关系的范畴D.人与工具关系的范畴33、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剥

16、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3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35、“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36、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3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

17、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38、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

18、的原理45章练习题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4、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5、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

19、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6、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7、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B.创造商品全部新价值的时间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D.扩大再生产;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20、占有的矛盾;1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表现为()。A.劳动力的价值B.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C.全部劳动的报酬D.部分劳动的报酬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12、利润率是()。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13、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生产资料私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14、以下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1、)A.它是在几个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D.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起作用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可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之比C.固定资本之比D.流动资本之比1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18、资本的不

22、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重商主义B.古典政治经济学C.庸俗政治经济学D.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2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劳动力的价值B.转移劳动力价值C.创造剩余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参与制B.个人联合C.代理制D.建立垄断同盟23、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

23、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24、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2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26、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

24、值上下波动实现的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2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29、执行价值尺度指职能的货币是()A.观念上的货币B.现实的货币C.足值的金属货币D.纸币30、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力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