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189778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4.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功能(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肾脏的泌尿功能肾脏的泌尿功能肾脏的泌尿功能肾脏的泌尿功能授课人:授课人: 罗昊澍罗昊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院生物学院(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一)肾单位和集合管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及血液循环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及血液循环一、肾的基本结构一、肾的基本结构 Renal Renal corpuscle corpusclenephronnephron Renal Renal tubulestubules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管肾小球肾小球肾小囊肾小囊近曲小管近曲小管降支粗段降支粗段髓袢细段髓袢细段远曲小管远曲小管升支粗段升支粗段近球小管近球小管 远球小管远

2、球小管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滤液滤液( (原尿原尿) )滤过滤过肾小管肾小管集合管集合管 重吸收重吸收 分泌与排泄分泌与排泄终尿终尿降支细段降支细段升支细段升支细段近近髓髓肾肾单单位位皮皮质质肾肾单单位位 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水代谢水代谢 (猪 85%) 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尿浓缩尿浓缩(羊 70%) 动物水代谢越强,其皮质肾单位 数越多。反之则近髓肾单位数多。 (二)球旁器(二)球旁器 (近球小体近球小体):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1. 近球细胞:近球细胞: 是一种牵张感受器,能够分泌是一种牵张感受器,能够分泌肾素肾素

3、2. 致密斑:致密斑: 远曲小管液远曲小管液钠离子钠离子浓度感受器浓度感受器3. 球外系膜(间质)细胞球外系膜(间质)细胞:吞噬功能:吞噬功能(三)集(三)集 合合 管管收集多个肾单位远曲小管的尿液,收集多个肾单位远曲小管的尿液,将尿液输送至肾盂。将尿液输送至肾盂。二、二、 肾血液循环特征肾血液循环特征1、血液供应极丰富:、血液供应极丰富: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的占心输出量的1/5 1/4 左右。左右。2、血液分布不均:、血液分布不均: 皮质皮质 94%;外髓;外髓 5-6%;内髓;内髓 1%3、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一)肾的血供特点(一)肾的血供特点 腹主动脉

4、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肾动脉肾动脉 肾静脉肾静脉叶间动脉叶间动脉 叶间静脉叶间静脉弓形动脉弓形动脉 弓形静脉弓形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肾小球球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 肾小肾小管管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肾小肾小球球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压较高, 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肾小管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血压 较低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二) 肾血流量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使肾血流量与肾脏泌尿机能相适应。使肾血流量与肾脏

5、泌尿机能相适应。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80 -180 mmHg,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肾血流量相对恒定。肾血流肾血流GFR动脉血压动脉血压(mmHg)血血流流量量(ml /min/g肾肾重重)“肌源学说肌源学说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入球小动脉血管壁受到牵张刺激入球小动脉血管壁受到牵张刺激 血管平滑肌紧张性血管平滑肌紧张性血管口径血管口径 血流阻力血流阻力 血流量血流量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180 mmHg 平滑肌已达平滑肌已达收缩收缩极限极限 80 mmHg 以下,以下,180 mmHg以上:以上:* 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

6、化。肾交感肾交感N近球近球细胞细胞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肾血管肾血管 收缩收缩肾血流量肾血流量NE E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前列腺素前列腺素 NO(+)()2 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紧急情况下紧急情况下,通过,通过神经体液神经体液的作用,的作用,肾血流量减少,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保证肾血流量减少,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保证心、脑等器官的血供,心、脑等器官的血供,“移缓济急移缓济急”。 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脏依靠肾脏依靠自自身调节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相对稳定来保持肾血流量相对稳定, 维持正常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的泌尿机能.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

7、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1. 1. 肾小球的肾小球的肾小球的肾小球的滤过滤过滤过滤过2.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3.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分泌和排泄分泌和排泄分泌和排泄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一)(一)(一)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effective filtration p

8、ressure, EFP) EFP = EFP = 动力动力动力动力 阻力阻力阻力阻力 EFP =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 EFP =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 *

9、 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 (1) (1) 压力较高压力较高压力较高压力较高 6.0kP(45 mmHg) 6.0kP(45 mmHg) (2) (2) 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 * 囊内压囊内压囊内压囊内压: 1.3kP(10mmHg): 1.3kP(10mmHg) * *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3.3kP (25mmHg)3.3kP (25mmHg) 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4.7kP (35mmHg)4.7kP (35mmHg)

10、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入球端 EFP = 45 (25 + 10) EFP = 45 (25 + 10) EFP = 45 (25 + 10) = 10 (mmHg) = 10 (mmHg) = 10 (mmHg) 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出球端 EFP = 45 (35 + 10) EFP = 45 (35 + 10) EFP = 45 (35 + 10) = 0 = 0 = 0 *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不断生成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不断生成滤过液,滤过液,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胶体渗透压

11、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达到滤过平衡, 滤过便停止了。滤过便停止了。 比较组织液的形成比较组织液的形成* *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 + + 组织胶体渗透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 组织静压力组织静压力)。)。 有效滤过压0时则有组织液生成, 否则组织液被重吸收。 原尿原尿:肾小球滤液,除蛋白质含量极少外,其它成分与血浆基本一致,渗透压与酸碱度也相似, 是血浆的超滤液。小管液:小管液: 进入肾小

12、管的原尿。进入肾小管的原尿。终尿终尿: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经过: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最终形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终尿。终尿。(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1 1、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min) min) 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两肾生成的超

13、滤液量。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50kg 50kg 猪猪猪猪 100ml/min100ml/min 一昼夜超滤液量一昼夜超滤液量一昼夜超滤液量一昼夜超滤液量 = 144L = 144L2 2、滤过分数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filtration fraction, 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FF=FF=FF=GFRGFRGFR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 =125125125660660660= = = 0.190.190.19正常值正常值:0.180.20:0.180.20表明表明: :流经肾脏的

14、血浆约流经肾脏的血浆约1/51/5形成原尿形成原尿。滤过率滤过率 = 有效率过压有效率过压KfKf:滤过系数: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滤过膜的面积 及其通透性的状态及其通透性的状态)(三)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三)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三)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三)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1 1、 滤过膜的组成滤过膜的组成滤过膜的组成滤过膜的组成 filtration membranefiltration membrane A . A .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 血管内皮血管内皮血管内皮血管内皮 B. B. 基基基基 膜膜膜膜 C. C. 肾小囊脏层肾小囊脏层肾小囊

15、脏层肾小囊脏层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滤液(原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裂孔窗孔 1 1 1)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滤过膜阻止分子量滤过膜阻止分子量滤过膜阻止分子量滤过膜阻止分子量 70000 70000、有效半径有效半径有效半径有效半径 4.2 nm 4.2 nm的大分子物质滤过。的大分子物质滤过。的大分子物质滤过。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2 2)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 滤过膜的三层中,每层都有带负电的糖蛋白。滤过膜的三层中,每层都有带负电的糖蛋白。滤过膜的三层中,每层都有带负电的糖蛋白。滤过

16、膜的三层中,每层都有带负电的糖蛋白。阻止带负电的物质通过。阻止带负电的物质通过。阻止带负电的物质通过。阻止带负电的物质通过。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带负电带负电带负电带负电荷,因此很难通过滤过膜。荷,因此很难通过滤过膜。荷,因此很难通过滤过膜。荷,因此很难通过滤过膜。2、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 1、滤过膜、滤过膜、滤过膜、滤过膜(1 1)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 permeability permeability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 滤过膜结构受损滤过膜结构受

17、损滤过膜结构受损滤过膜结构受损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 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 红细胞进入滤液红细胞进入滤液红细胞进入滤液红细胞进入滤液血尿血尿带负电糖蛋白带负电糖蛋白带负电糖蛋白带负电糖蛋白 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电学屏障作用 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 血浆白蛋白进入滤液血浆白蛋白进入滤液血浆白蛋白进入滤液血浆白蛋白进入滤液蛋白尿蛋白尿(2 2)面积)面积)面积)面积急性肾小急性肾小急性肾小急性肾小 球肾炎球肾炎球肾炎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 血管口径血管口径血管口径血管口径血流量血

18、流量血流量血流量血流量血流量 活动的肾活动的肾活动的肾活动的肾小球数目小球数目小球数目小球数目滤过面积滤过面积滤过面积滤过面积 GFRGFRGFR 尿量尿量尿量尿量 (少尿)(少尿)(少尿)(少尿) 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2)囊内压:)囊内压: 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 快速大量静脉快速大量静脉快速大量静脉快速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浓度相对浓度相对浓度相对浓度相对 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EFPEFPEFP GFR GFR GFR 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 (3 3

19、)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 3、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主要影响主要影响滤过平衡滤过平衡的位置的位置 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面积就越小,肾小球滤过率就低。 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减慢,滤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将随之增加。端,肾小球滤过率将随之增加。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

20、收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重吸收: 小管液中的物质通过小管上皮小管液中的物质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血液的过程称为细胞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1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 2 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同向转运同向转运 cotransport: 是

21、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 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逆向转运逆向转运 antiport: 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运体又称交换体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各种物质重吸收部位各种物质重吸收部位部位部位 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近曲小管近曲小管 65-70%髓袢髓袢 10%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10%集合管集合管 10-20% 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全部:葡萄糖, 氨基酸氨基酸大部:大部:67%水,水,Na+, K+, Cl-, 85% HCO3-部分:硫酸盐,尿素,尿酸部分:硫酸盐,尿素,尿酸部分:部分:Na+, Cl-,水,水部分:部分:Na+, H

22、CO3-,水,水部分:水,钠盐,尿素部分:水,钠盐,尿素(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1 1 1、NaNaNa+ + +、ClClCl 、H HH2 2 2O OO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1) (1) 近球小管前半段:近球小管前半段:近球小管前半段:近球小管前半段: Na Na+ +的重吸收机制的重吸收机制的重吸收机制的重吸收机制: : Na Na+ +和葡萄糖同向转运和葡萄糖同向转运和葡萄糖同向转运和葡萄糖同向转运 泵泵泵泵 漏模式漏模式漏模式漏模式(pump-leak model)(pump

23、-leak model) H H+ + - Na - Na+ +交换交换交换交换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紧密连接Na+Na+Na+Na+ClH2O回漏泵泵泵葡萄糖泵泵泵泵(back-leak)H+Na+小管液小管液血血 液液近球小管后半段:近球小管后半段:近球小管后半段:近球小管后半段: Na Na+ +主要与主要与主要与主要与ClCl- -一同通过细胞旁路一同通过细胞旁路一同通过细胞旁路一同通过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2) (2) 髓袢升支粗段:

24、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 “Na“Na+ + : 2Cl : 2Cl : K: K+ +同向转运模式同向转运模式同向转运模式同向转运模式” ” Na Na重吸收是主动转运,重吸收是主动转运,重吸收是主动转运,重吸收是主动转运,ClCl- -和和和和KK+ +是继是继是继是继发性主动转运。水不被重吸收发性主动转运。水不被重吸收发性主动转运。水不被重吸收发性主动转运。水不被重吸收( (小管液低小管液低小管液低小管液低渗渗渗渗) )。 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远曲小管后段

25、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含两类细胞:主细胞和闰细胞含两类细胞:主细胞和闰细胞 闰细胞:主要分泌闰细胞:主要分泌H+ 主细胞:重吸收钠和水,分泌钾主细胞:重吸收钠和水,分泌钾 (Na+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 在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水的重吸收量随着体内水的出入情况而变化,收量随着体内水的出入情况而变化,受受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调节。调节。 * Na+、K+的转运受的转运受醛固酮醛固酮的调节。的调节。2 2、HCOHCO3 3 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80 85% 80 85%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 以以以以COCO2

26、 2的形式进行的的形式进行的的形式进行的的形式进行的3 3 3、K KK+ +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67% 67%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重吸收。 是一个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 K K K K+ + + +是是是是唯一唯一唯一唯一既可被肾小管既可被肾小管既可被肾小管既可被肾小管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 又能又能又能又能被分泌被分泌被分泌被分泌的离子。的离子。的离子。的离子。 4 4、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 (重要)(重要)(重要)(重要) 在近球

27、小管全部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全部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全部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全部重吸收。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与与与与NaNa+ +同向转运密切相关。同向转运密切相关。同向转运密切相关。同向转运密切相关。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度。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度。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度。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度。 血糖血糖血糖血糖血糖血糖 160 180 mg%100ml 160 180 mg%100ml 160 180 mg%100ml尿中见糖尿中见糖肾糖阈肾糖阈肾糖阈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28、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300 mg/min300 mg/min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葡萄糖吸收极限量5、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其它物质的重吸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的重吸收:滤液中微滤液中微滤液中微滤液中微量蛋白质量蛋白质量蛋白质量蛋白质 肾小管上皮肾小管上皮肾小管上皮肾小

29、管上皮细胞吞饮作用细胞吞饮作用细胞吞饮作用细胞吞饮作用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分泌分泌: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通过新陈代谢, 将所产生的物质排入到小管液中去的将所产生的物质排入到小管液中去的 过程。过程。 排泄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血液血液血液中某种中某种 物质直接排入到小管液物质直接排入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中去的过程。1、H+的分泌:的分泌:(1)在近曲小管:)在近曲小管: 通过通过H+ Na+交换分泌

30、交换分泌H+ 每分泌一个每分泌一个H+, 即有一个即有一个 NaHCO3重吸收回血液。重吸收回血液。H+的分泌是肾脏的分泌是肾脏排酸保碱排酸保碱的过程。的过程。(2)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闰细胞(暗细胞暗细胞)分泌分泌 H+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2 2 2、K KK+ + +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KK+ +的分泌与的分泌与的分泌与的分泌与NaNa+ +的主动重吸收有的主动重吸收有的主动重吸收有的主动重吸收有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密切

31、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动过程。动过程。动过程。动过程。 3 3 3、NHNHNH3 3 3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的分泌 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维持血浆的上皮细胞。对维持血浆的上皮细胞。对维持血浆的上皮细胞。对维持血浆 NaHCO NaHCO3 3的浓度,进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的浓度,进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的浓度,进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的浓度,进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泌泌泌泌NHNH3 3与泌与泌与泌与泌HH+ +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相互促

32、进。相互促进。4 4、其它物质的排泄、其它物质的排泄、其它物质的排泄、其它物质的排泄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酚红、大部分利尿药都能由肾小酚红、大部分利尿药都能由肾小酚红、大部分利尿药都能由肾小酚红、大部分利尿药都能由肾小管排泄。管排泄。管排泄。管排泄。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何谓浓缩尿和稀释尿?一、何谓浓缩尿和稀释尿?一、何谓浓缩尿和稀释尿?一、何谓浓缩尿和稀释尿?尿液渗透压尿液渗透压尿液渗透压尿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

33、浆渗透压(300mOsm/kgH(300mOsm/kgH2 2O)O) 浓缩尿浓缩尿浓缩尿浓缩尿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的颜色尿的颜色:淡黄淡黄尿的尿的pH:5.0-7.0 素食呈碱性素食呈碱性 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尿量 (500ml)(500ml)(500ml) 膀胱内压膀胱内压膀胱内压膀胱内压 (10cmH(10cmH22O)O)膀胱壁压膀胱壁压膀胱壁压膀胱壁压力感受器力感受器力感受器力感受器 盆盆盆盆N N传传传传入冲动入冲动入冲动入冲动 脊髓排尿中枢脊髓排尿中枢 (腰骶部腰骶部)大脑皮层排尿中枢大脑皮层排尿中枢盆盆盆盆N N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 (副交感副交感副交感副交

34、感N)N)腹下腹下腹下腹下N N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 (交感交感交感交感N)N)阴部阴部阴部阴部N N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 (躯体躯体躯体躯体N)N)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内括约肌舒张内括约肌舒张内括约肌舒张外括约肌舒张外括约肌舒张外括约肌舒张外括约肌舒张排尿排尿排尿排尿排尿排尿(+)(+)(+)()()()(+)(+)(+)膀胱内尿量很少膀胱内尿量很少膀胱内尿量很少膀胱内尿量很少膀胱内尿量很少膀胱内尿量很少 (10 (10 (10余余余余余余ml)ml)ml)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次数

35、排尿次数排尿次数排尿次数排尿次数排尿次数 ( (尿频尿频尿频尿频) ) 膀胱炎症膀胱炎症膀胱炎症膀胱炎症( (充血充血充血充血 水肿水肿水肿水肿) ) 刺激刺激刺激刺激刺激刺激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膀胱壁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 腰骶部脊髓受损腰骶部脊髓受损腰骶部脊髓受损腰骶部脊髓受损低位中枢功能障碍低位中枢功能障碍低位中枢功能障碍低位中枢功能障碍低位中枢功能障碍低位中枢功能障碍反射活动反射活动反射活动反射活动 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膀胱中尿液不能排出尿潴留尿潴留尿潴留尿

36、潴留尿潴留尿潴留脊髓受损脊髓受损脊髓受损脊髓受损( (截瘫截瘫截瘫截瘫) )低位中枢与高位中枢失去功能联系低位中枢与高位中枢失去功能联系低位中枢与高位中枢失去功能联系低位中枢与高位中枢失去功能联系排尿失控排尿失控排尿失控排尿失控排尿失控排尿失控 ( ( (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 ) )巩巩 固固 练练 习习 题题1. 1. 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不同机制。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不同机制。 1)水利尿: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可能是终板血管器)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这种变化,并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37、,肾在抗利尿激素缺乏条件下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于是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被排出体外。这就是水利尿的产生机制。1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ADHADH:由:由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的神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胞体中合成,经下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后而释放出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后而释放出来。来。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38、)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2、影响、影响ADH(抗利尿激素)分泌与释放的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与释放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呕吐腹泻 ADH分泌释放分泌释放 肾脏重吸收水肾脏重吸收水 尿尿 量量 排出多余水排出多余水 保留体内水保留体内水 ()大量饮清水大量饮清水 () 机体失水机体失水1)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称为称为水利尿水利尿。血量血量左心房受到左心房受到 牵张刺激牵张刺激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迷走传入冲动迷走传入冲动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神经垂体系统ADH尿量尿量体内水体内水血量血量大失

39、血大失血( )( )(+ + +)( )(+ + +)( )2) 循环血量的改变循环血量的改变 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加大,由于小管液中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渗透压加大,由于小管液中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吸收水分的力量,因此,肾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就会受到妨碍,从而使尿量增多。这就是渗透性利尿的产生机制。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由于肾小管内葡萄糖含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葡萄糖将不能完全被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导致尿量增多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2.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

40、口服等量生理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 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1)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B. 使血容量增加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 (一)有效滤过压(一)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 毛细

41、血管压毛细血管压: (1) 压力较高压力较高 6.0kP(45 mmHg) (2) 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入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 囊内压囊内压: 1.3kP(10mmHg) 不变不变*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入球端:入球端:3.3kP (25mmHg) 出球端:出球端:4.7kP (35mmHg) * *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不断生成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不断生成滤过液,滤过液,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也逐渐下降。当有效

42、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达到滤过平衡, , 滤过便停止了。滤过便停止了。2)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一般无明显变化。 口服生理盐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 3. 试分析大量出汗后尿量的改变及其机制。试分析大量出汗后尿量的改变及其机制。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分泌释放分泌释放 肾脏重吸收水肾脏重吸收水 尿尿 量量 减减 少少 机体失水机体失水血量血量左心房受到牵张刺激左心房受到牵张刺激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迷走传入冲动迷走传入冲动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神经垂体系统

43、ADH( )(+ + +) 大量出汗大量出汗4. 给家兔(体重给家兔(体重2.5kg)静脉注射)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的葡萄糖溶液 5ml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2.5kg家兔血量约为200ml,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即进入血液1g葡萄糖,血糖浓度增加500mg/100ml。由此可知,家兔的血糖浓度大大超过肾糖阈。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完全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渗透性利尿利尿,尿量增加。 5. 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显著减少。

44、(1)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2)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3)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6.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

45、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7. 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 囊内压囊内压: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3)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快速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有 效 滤 过 压(一)有效滤过压(一)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4)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肾炎尿蛋白和尿血。(5)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