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9179556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DF 页数:103 大小: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第一课 :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不要在楼道内弯

2、腰拾东西、系鞋带。上下楼靠右行。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 方。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 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1、

3、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注意公共场所礼仪, 不要大声喧哗, 保持环境卫生, 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

4、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要注意教室的安全。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外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先让班

5、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7、安全小常识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保持镇静,趋利避害;学会自救,保护自己;想方设法,不断求救;记住电话,随时求救:“119”-火警“110”-报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六、小结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 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法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小数乘整数(1)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2 页例题 1,练习一的 1、2 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情景,探索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

6、正确进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 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究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观察单元图,引导学生通览市场购物图。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用整数乘法解决,哪些需要用小数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选择板书。每千克白菜 2.2 元,买 3 千克要多少元?每千克西瓜 1.6 元,一个西瓜重 4 千克多少元?每吨水 3.45 元,8 吨水要缴费多少元?3、让学生选择进行交流,在大部分学生发生困难时,顺势转入新课的探究。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1我

7、们先来思考买西红柿的问题。 “每千克西红柿 4.2 元,买 6 千克西红柿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1)加法计算4.26 表示 6 个 4.2 相加。4.26=4.2+4.2+4.2+4.2+4.2+4.2=25.2(元)(2)乘法计算4.2 元=42 角426=252(角)=25.2(元)4.2 元转化成角作单位的 42 角。426 等于 252 角。最后再把 252 角转化成元作单位的 25.2 元。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与思考,得出把元转化成角的目的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8、这样就把小数乘以整数的问题转化成整数乘法的问题。想象除了用角可以吧小数转化成整数以外,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把小数乘以整数的问题转化成整数乘法来做?学生不难想到把 4.2 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师:426 同学们会计算吗?学生把结果算出来。引导学生讨论:4.2 变成 42,相当于小数点怎样移动?因数扩大到了原来的多少倍?(向右移动 1 位;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 倍)另外 1 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先把被乘数看作整数,被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要求原来的积不变,要求原来的积,就要把乘出

9、来的积缩小多少倍。2、基本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3、组织学生议一议,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1 题。独立完成后开火车报答案。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2 题。让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数位相同。四、总结与反思总结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疑惑。五、作业练习册上相应作业。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4 .2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4 2662 5.2缩小到原来的 10 倍25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小数乘整数(2)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3 页例题 2,练习一

10、的 3、4、6、7、9 题教学目标:1根据例题继续探索与感悟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乘末尾有 0 的整数的计算方法。2 能正确、 熟练地确定小数点位置, 将已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积的估算。教学难点:当整数末尾有0,怎样计算并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积有几位小数。0.940.330.162.57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后扩大了多少倍?0.40.7639.320.011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 2,创设情境。(1)根据题目,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这箱糖果重多少千克?(2)你能列出算式吗?0

11、.7524说说算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与上节课的异同。 )2.探究整数末尾有 0 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师:像这样整数末尾有 0 的乘法,你会算吗?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着重议论2 个问题:(1)竖式计算怎么列比较简便?末尾的 0 不参与计算,最后补上。(2)怎么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小数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3、即时练习。不计算,说说积最多有几位小数?0.24500.6255027.8 354.总结,怎么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数乘整数,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小数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12、点上小数点。5.练一练。0.36150.2548学生板演可。7.课堂活动。先找算式上的不同,再计算,最后谈谈感受。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 3 题(第一行)计算后,交流方法。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 6 题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已知数量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正确算式,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估算,老师对个别学生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有估算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使知道自己错在哪。四、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教学探讨了小数乘法的那些新问题?感觉如何?五、作业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例 2、 0.7524=18(KG)0.752418.0 0答:这箱糖果重15KG。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3

13、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的 5、8、10、11 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认识,能熟练地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同时提高学生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能力。2培养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当整数末尾有0,能计算并正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课题演练1.口算。0.940.35200.1702.540.752.估算。0.29251.053030.9726学生独立思考,指明回答估算方法。3.计算。4.96173.125180.30615学生板演,集体订正。4.根据 255=125 说出

14、下面各题的积。2550.2550.0255指明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二、总结与反思三、作业练习一 5 题、8-10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小数乘小数(1)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6 页例 1,7 页例 2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探索发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与小数乘整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归纳得出小数乘小数的加速方法,并能正确确定积的小数位数。3.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体验,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归纳小数乘小数的加速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计算法则的正确使用和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15、。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学例题 1.课前,请同学们测量了黑板的长和宽,请校长汇报测量数据。根据这一数据,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吗?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师:黑板的面积怎么算呢?生:用长宽相乘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1.2 或者 1.23.1=(1)揭示课题。根据算式板书课题。(2)研究算法。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是否可以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呢?大家先讨论。引导学生校长合作 、交流探讨得出共识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3.11.23112当两个因数都转化成整数时,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大家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板书。 )2 个因数都扩大 10 倍,积就扩大 100 倍,

16、计算后,要把积缩小100 倍,这样才不会改变原算式的积。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能确定吗?从右边起,数出 2 位,点上小数点。(3)解决问题:如果漆这块黑板,每平方米要花9.6KG,一个需要多少KG?引导学生列示,并说明计算方法。重点强化积为什么有三位小数。师:我们再计算小数乘小数时,每一题都想因数一共扩大了多少倍,然后把积缩小多少倍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多少位小数。2.教学例题 2。(1)学生自己审题,确定算法并列示。8.351.8=教师或者指明学生板演。(2)用自己的话归纳算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积。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

17、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3.统一法则。(1)回顾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今天的小数乘小数,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2)议一议,再交流。(3)总结: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可能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完成练习二 13 题。口算、连线、填表。2.拓展练习课堂活动 2 题。当一个因数比 1 小时,积就小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比 1 大时,积就大于另一个因数。四、总结现在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或者还有什么新的看法要提出来?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例 1、3.11.2=3.72(平方米)3.1扩大 10 倍311.2扩大 10 倍12

18、6 2623 1缩小 100 倍313 .7 2372答:它的面积是 3.72 平方米。3.720.6=2.232(KG)3. 7 20. 6223 2答:一共需要油漆 2.232KG。例 2、8.351.8=15.03(吨)8. 3 51.86 6 8 08 3 51 5 .03 0答:本月产奶 15.03 吨。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5 课时小数乘小数(2)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7 页例题 3,试一试,练习二的 4、5、6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技术方法, 认识并掌握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补零占位的方法,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19、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补零占位的原理。教学难点:补零占位和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接说出下列各式积有几位小数。10.362.30.781.6218.35.22.看谁算得快。4.31.58.251.2350.520.250.143、揭示课题。二、师生共研1.指明 0.250.14 出现的情况,正是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即积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2.情况分析:竖式中,积的位数是三位,而积的小数位数是四位,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学生相互议一议确定用 0 补位再点小数点的思路。思路反思质疑:(1)数位不够,用 0

20、补位,这些 0 应该补在积的哪边?(2)积末尾的 0 什么时候划掉?是先确定完小数点的位置再化简, 还是先划掉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3.完成“试一试” 。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 积有几位小数 、 要用积个 0 来补位、 小数点在哪。如果把 0.050.25 改成 0.540.25 再计算一次,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确定积的小数点时又得注意什么?(积的末尾 0 的化简时机的把握)三、练习与深化1.练习二 6 题。让每位同学当一回大夫,看看四个小动物毛病在哪里?再帮助它们纠正过来。小狐狸正确。其他三个小动物的问题都处在积的小数点定位上。狮子错在积的小数位应为 3 位。小猴估计是积末尾 0 先划去了才定的

21、小数点位置,小猪则是积的位数不够没有用0 补上。小动物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呢?2.练习二 4 题。独立完成,交流思考:这道题给我们什么启示?3.练习二 5 题。要求列竖式四、总结这节课遇到什么新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对于小数乘法,你又长了什么见识,积累了什么经验?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例 3、0.250.14=0.0350.250.141002500350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6 课时小数乘小数(3)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8 页例题 4、例 5,试一试,练习二的 7、8、9、10、11、12 题教学目标:1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2学会解答小

22、数连乘的计算题。3能够正确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小数连乘计算,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小数连乘的问题。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正确估算和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教学例 41.理解图示内容。根据这幅图,你知道哪些信息?能完整将图中信息说一遍吗?指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小孩带了 50 元买肉,肉每千克24.9 元,买一块1.9 千克的肉,她的钱够吗?2.引导列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回忆:单价数量=总价24.91.93.尝试估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组内交流。

23、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一下估算方法:估算 24.91.9 的结果,可以把 24.9 看成 25,1.9 看成 2。252=50。由于估算时把 2 个因数都看大了,所以原来的积一定比 50 小。所以小朋友带的 50 元够。4.拓展延伸你能举例用估算的方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吗?指明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鼓励。二、小数连乘的探究教学例 51.出示情境图。动物园有狗,梅花鹿、长颈鹿,狗的身高只有 0.7 米,梅花鹿的身高是狗的 2 倍,长颈鹿的身高是梅花鹿的3.5 倍。2.问题的提出与算法的探究。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长颈鹿的身高是多少?)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24、列式:0.723.5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都是小数吗?怎么计算?积的小数位数怎么确定?学生口述。师生共同总结:小数连乘的方法与整数连乘方法一样,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积的小数是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能否有简单的方法来解答?先算 23.5=7,再算 70.7=4.9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感受?还有什么困难吗?三、课内反馈1.在()内填上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11.9 0.9()11.90.321.1()0.3222.31.0()22.32.根据算式回答积与因数的关系。0.070.82.80.981.451.2四、作业练习二 610 题。板书设计:小数估算、连乘例 4、24.91.95

25、0(元)答:50 元够买。例 5、0.723.5=1.43.5=4.9(米)答:长颈鹿高 4.9 米。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7 课时积的近似值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2 页的例 1,13 页的例 2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学习,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实际求积的近似值。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级的近似值。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1.水费问题中的近似值。(1)教学例 1。展示例题 1,让学生描述图中细节信息。(2)师组织学生列式计算奶奶应交的水费。3

26、.458.5=请学生们算出结果。3.458.5=29.325(元)请同学们拿出 29.325 元你发现了什么?(不能拿出29.325 元。 )(因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分以后的钱就拿不出来了。 )那该怎么办呢?(3)解决积取多少合适?原题中没有精确度要求,根据什么原则取值?引导学生讨论,大概有 3 种情况:A.把“分”后面的数去掉。B.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C.用四舍五入法。你们觉得哪种建议最好呢?(四舍五入法)那结果该保留几位小数呢?(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所以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写结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约等号,因为这个结果不是精确结果,是个近似数。 )3.458.52

27、9.33(元)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就是取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2.小结:从水费问题中的近似值引发开来,你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样 2 个结论:(1)积的近似值问题来自生活,是生活的需要。(2)先求积,再根据要求确定保留几位小数。3.练一练。根据自己了解的家庭用水情况,算一算这个月应交多少水费?二、引进计算器1.计算器的引入。较大数的计算,如果还停留在笔算,显然很累,可以让计算器来代劳。2.揭示课本 14 页例题 2。学生自由解决。0.4732681544(KG)先算出积,再保留整数。3.练一练。完成练习三 6 题。主要针对结果取值方法评讲。三、练习深化1.下列各题的答案,你认为怎样取近

28、似值合适?为什么?(1)大米每千克 1.68 元,买 2.7 千克多少元?(2)一个操场,长 65.5 米,款 42.7 米,操场占地面积是多少?2.练习反馈。四、总结对于积的近似值,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体验?五、作业练习三 1 题。板书设计:积的近似值例 1、3.458.529.33(元)3.4 58.51725276 029.325答:奶奶应交水费 14.88 元。例 2、0.4732861544(KG)答:大约可以榨 1544KG 油。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8 课时积的近似值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 14 页课堂活动,15 页的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积的

29、近似值内涵。2能正确地根据要求确定积的近似值, 并通过解决问题感悟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积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正确地确定积的近似值。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教学过程:一、练习与回顾1.竞赛式的比赛练习。练习三 1 题。练习后简单评议。2.辨析正误。练习三 5 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二次备课(1)要求保留 1 位小数,10 是整数,与题意不符合。4.322.3=9.936,保留 1 位小数应该是 9.9。(2)83.30.12=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10.00。结论正确。(3)7.647.4,7.657.7,此题正确。谈谈,做这道题你有什么体会

30、?二、课堂活动揭示 14 页,课堂活动情景。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0.818.3=6.723(千米)2.让学生就算出的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保留几位小数进行交流。(1)三位小数,精确到米。(2)两位小数,因为已知条件中精确度是两位小数。(3)一位小数,相当于精确到百米。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 14、6 题。2.针对性评讲 4 题。四、总结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板书设计:积的近似值练习课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9 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5 页例题 1,练习四的 1、2、3 题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的情景,探索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问题。2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正确

31、地进行问题解决, 进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借助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分析与建构的能力。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集成中感悟小数乘法的内涵与应用价值。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切入课题谈话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活中的小数乘法, 尤其关注水电气的计费方法,不知道同学们进行的怎样?揭示课题。二、师生共研1.教学例题 1。2.分析资料。(1)计算 7 月份的天然气费用需要什么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7 月份缴气费=天然气单价7 月份天然气用量学生抓住这个主要关系后,追问:在这个关系中,哪些是题中直接告诉了的,那些量不能在题中直接找到?学生不难发现:天然气单价 1.3 元/立方米是题中

32、直接告诉的,7 月份天然气用量不能在题中直接找到,所以要先求7 月份天然气用量。(2)7 月份的用气量怎么获得?表中给出的读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7 月份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上月读数。(4)7 月份的应缴费用怎么求?理清关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算出7 月份应缴气费。3.解决问题。(1)理出思路。7 月份缴气费=天然气单价7 月用气量(2)根据思路分析正确列出算式。7 月份天然气用量:506-478=28(立方米)7 月份缴气费:1.328=36.4(元)或(506-478)1.3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读题-分析-列式-答语在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是要理解题意,特别是题中不理解

33、的词,要消除障碍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二是分析时要抓住题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在这个关系的指导下才能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三、练习与深化1.完成 17 页“做一做” 。完成后及时反馈,描述解题思路。2.独立完成练习四 13 题。四、总结板书设计:解决问题7 月份缴气费=天然气单价7 月份天然气用量7 月份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上月读数7 月份天然气用量:506-478=28(立方米)7 月份缴气费:1.328=36.4(元)答:7 月份应缴 36.4 元天然气费。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10 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6 页例题 2,练习四的4、5、6、7、8、9、1

34、0题教学目标:1.透过对计程车计费方式的认识,增进数学应用的实感。2.能熟练地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进而认识生活的多样化给于数学解题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与读取资料。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资料灵活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正确地解决。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布置的调查咨询作业完成情况。板书课题。二次备课二、师生共研1.教学例题 2。(1)出示例题 2 信息。起步价 8 元,2 千米以后按每千米 1.8 元计费,行程 6 千米。至少需要多少钱?(2)思路探索。让学生议一议,取得共识。6 千米分为 2 段计费:要付的车费金额=起步价+以 1.8 元计价路程的车费追问:在这个关系式中

35、,哪些量是题中直接告诉的,哪些量是需要我们先求的?学生不难发现:起步价 8 元是题中已经告诉的,以 1.8 元计价路程的车费是不知道的,需要先计算。以 1.8 元计价路程的车费=单价以 1.8 元计价的路程追问:在这个关系式中那些量是题中已经告诉的,哪些是未知的?学生不难发现:单价 1.8 元已知,以 1.8 元计价的路程有多少千米是需要计算的。即 6-2=4(千米)后 4KM 的车费是多少元?1.84=7.2(元)至少要付多少元?8+7.2=15.2(元)(3)请几位学生口述思路。(4)还可以怎样算?全程按 1.8 元计算+少算的金额=要付的车费金额1.86+(8-1.82)=15.2(元)

36、2.即时反思与质疑。(1)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是思考角度问题。(2)你有什么感悟?3.算算 10 千米要多少车费?再与原题比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短程坐出租车不划算。三、巩固与练习1.独立完成练习四 8、9 题。2.全班性讲评。四、总结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 2、以 1.8 元计价的路程有多少千米?6-2=4(千米)后 4KM 的车费是多少元?1.84=7.2(元)至少要付多少元?8+7.2=15.2(元)答:至少要付费 15.2 元。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1 课时整理与复习(1)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1 题,练习五的 1、2、3 题教学目标:1通过单元复习,理解和掌握小数

37、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并能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提出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估算和积的近似值。二、整理笨单元内容1.算一算。273252.732.5议一议: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都要计算 27325。而计算 2.732.5 还要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才能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2.练一练。第 9 页“试一试” 。(1)分组学习,展开竞赛。学生完成后要求口述小数

38、乘法的计算法则。(2)根据以上计算,说说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关系。(乘数大于 1 时,乘得的积大于被乘数。乘数小于 1 时,乘得的数小于被乘数。 )(3)说说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积的小数位数由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决定的。 )(4)怎样取积的近似值呢?(根据四舍五入法,在所保留位数的后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三、基本练习1.口答练习五 1 题。说说你的依据。(1)正确。都要计算 28736,积是三位小数。(2)错误。乘数大于 1 时,积大于被乘数。(3)错误。积是三位小数。2.计算。0.7818280.394.346.53.说说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的联系与区别?四.重点

39、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积保留两位小数)0.125.030.944.360.4183.51.提醒学生用约等号。2.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五、估算练习练习五 3 题。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六、总结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2 课时整理与复习(2)教学内容:整理复习 2、3 题,练习五的 49 题教学目标:通过解决问题的复习,进一步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在练习中强化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小数乘法计算的正确率,求积的近似值、综合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的估算和积的近似值的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口算12.5813.20.55.60.40.965

40、045.30.710.30.014.40.30.230.2二、解决问题1.小黑板呈现窗帘商店情景王大妈最近乔迁了新居,忙于购买窗帘布,窗帘布的价格都是 5.1 元,请你帮助王大妈算一算:(1)买 16M 布做窗帘该付多少钱?(2)买 21.5 米布该付多少钱?师:问题都出来了,都是要求买窗帘的总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吗?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再思考: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否统一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上来?5.116=81.6(元)5.121.5=109.65(元)2.我们还学习了小数乘法的估算。让我们一起到张大爷的菜地里看看。(1)展示菜园的情景。张大

41、爷的菜地里白菜有 71 行,每行 48 棵。每颗白菜大约重 2.9 千克。请帮助大爷估算一下,这块菜地大约能收多少千克白菜?(2)先让学生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想想怎么估算?71482.9,说说估算的方法。方法多样:A、把 71 看成 70,48 看成 50,2.9 看成 3,得出大约能收 70503=10500(千克)B、把 2.9 看成 3,得出大约能收 71483=10224(千克)三、练习与拓展1.独立完成练习五 4、5、72.对于 5 题展开讨论。(1)对于本体第一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2)对于非洲象的体重是求什么?(3)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四、总结与反思1.结合自己的作业练习,你

42、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的?2.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有什么新的体会?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图形的平移(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526 页例 1、例 2,第 27 页练习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移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方格纸、长方形纸片、形纸片、图画纸、制花边的图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

43、入新课。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学生用手做平移。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三、教学新课。1教学例 1研究长方形的平移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 (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演示长方形从位置平移到位置)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 (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引导学生说出:长方

44、形从位置平移到了位置。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 A 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 )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平移到位置的?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向右平移8 格到位置。研究图 2 的平移教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

45、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 (课件出示例 2)这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平移;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 格)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平移到位置的?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向下平移5 格到位置的。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

46、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 (板书:方向距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2自学例 2。1)出示例 2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内容:25 页例 2自学时间:5 分钟自学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自学要求: (1)三角形怎样从位置平移到位置?(2)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平移到位置? (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3)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3)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第一种: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 格,再向上平移 4 格到位置。第二种: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 格,再向左平移 5 格到位置。4)教师:我们就以第

47、1 种方法来研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平移到位置再到位置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 1 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 2 次平移。 )三角形先由位置向平移格,到位置;再由位置向平移格,到位置。学生一起介绍一遍。5)练习: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 种方法吗?四、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五、当堂检测。同桌两位同学一人提出平移要求,另一人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进行平移。布置作业:练习六 1 题。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第一种:三角

48、形先向左平移5 格,再向上平移 4 格到位置。第二种: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 格,再向左平移 5 格到位置。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图形的平移(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6 页例 3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并能在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在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方格纸、平行四边形、例4 的学具。教学过程:一、测评反思。

49、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我来考考大家。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从位置平移到位置的?教师: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能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2.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三、教学新课。1.自学例 3。1)出示例 3。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内容:25 页例 3自学时间:5 分钟自学方式:独立完成自学要求:将平行四边形向右平移4 格。将梯形先向上平移 4 格,再向左平移 3 格。要注意新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3)学生反馈。4)教师点拨。图形的平移要注意:A、方向(上、下、左、右)B、平移的距离(几格)C、虚线5)练习。28 页 2 题。2.

50、教学例 4(把平移用到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同学们已经对平移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移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有用处的。瞧! (课件显示例 4 的图,指第1 个图形)图(1)这是裁缝阿姨做衣服剩下的 4 块同样大小的边角料,她想通过平移把它变成图形(2)的样子,你想帮助她吗?教师: 想一想, 这次的平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又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只有一个图形在平移,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平移有 4 个图形都要平移。 )教师:那么多个图形的平移与一个图形的平移比有哪些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多个图形的平移要注意观察哪个图形平移到什么地方,也就是要思考平移前的图形对应哪个平移后的

51、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图形( 1)中的每一个图形平移后在图形(2)中的对应的图形是哪一个?比如,图形(1)中的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是哪一个?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形(1)中的号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图形(1)中剩下的号、号、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又分别是哪个图形呢?请你像老师一样把图形 (1)中的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学生开始在学具上完成完成后汇报。教师: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我们都在图形(2)中找到了对应的图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上的图形移一移,看怎样才能把图形(1)平移

52、变成图形(2)的样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形讨论如何平移,然后展示汇报,汇报时要边平移边介绍每个图形分别是怎样平移的。学生平移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通过刚才的平移,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变换成另一个图形。教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在我们后半期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时就要用到你们的这个发现,把一个图形通过剪拼,再平移就可以变成另一种图形。比如(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请你用学具操作思考怎样通过剪拼和平移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用学具操作后汇报。四、课堂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3、在把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变成另一个图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五、当堂检测。28 页第 3,4 题。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A、方向(上、下、左、右)B、平移的距离(几格)C、虚线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3 课时图形的旋转(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9、30 页例 1、例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 4 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并能根据条件画出旋

54、转后的图形教学难点:正确在格纸上话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 1 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 个装有花瓣的信封。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教师:昨天,老师到游乐场,有旋转的风车和旋转的摩天轮及其他的一些游乐项目,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学生 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学生 2:摩天轮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1.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三、新课教学1、教学例 1。 (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教师

55、:但是刚才同学们说的“顺着旋转”用更准确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叫“顺时针旋转”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 (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得钟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教师:指针像这样(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次备课教师: (演示指针从 A 旋转到 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教师:和时针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你知道和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叫什么方向吗?教师:叫“逆时针方向” 。 (指针逆时针转动)拿出手和大屏幕上的指针一起转一转。

56、 (课件演示指针从A 旋转到 B)你又能说说这次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2、教学例 2。 (深入研究旋转)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够,这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教师:标上字母以后, (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再演示风车的转动)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内容:30 页例 2自学时间:5 分钟自学方式:先自学,再小组交流自学要求:A.绕哪一个点旋转的?B.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C.到什么位置?3)学生反馈,教师板书。位置点方

57、向角度到什么位置从位置 A 绕 O 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 B四、教师点拨。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 绕 O 点顺时针旋转 90到位置 B。 )五、巩固练习。用同样的方式来介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 转到位置 C 吗?(演示叶片从位置 B 转到位置 C)六、课堂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七、当堂检测。1.同桌两个一人提出旋转要求,另一人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进行旋转。2.课堂活动 2 题。布置作业:练习七第 1,2,3 题。板书设计:图形的旋转位置点方向

58、角度到什么位置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图形的旋转(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0 页例 3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旋转物体和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一特征画出旋转图教学难点:根据逆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教学准备:钟面。教学过程:一、测评反思。教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 那我们是从哪几方面研究图形的旋转的吗?学生:我们是从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

59、度这4 方面来研究旋转的。 (教师把这 4 点板书在黑板上)二、出示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旋转物体和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三、新课教学1.教学例 3。1)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和方格纸(如图)。 (将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绕 A 点旋转 90。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内容:30 页例 3自学时间:5 分钟自学方式: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自学要求:A.旋转三角板。B.想一想你是怎样旋转的。C.小组内说一说。3)学生反馈,教师板书。两种方法:A、绕点 A 沿顺时针旋转 90B、绕点 A 沿逆时针旋转 902.画出旋转后的图1)教师: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你能在方

60、格纸上画出绕点 O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吗?你觉得这一次的要求和刚才的要求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比较出两点:A)刚才是用三角板直接在方格纸上旋转,这次是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B)刚才可以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作标准旋转 90,现在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旋转 90不好把握。2)学生独立完成。3)学生画后汇报。四、课堂总结。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图形时要注意什么?五、当堂检测。31 页课堂活动第 3 题。布置作业:练习七第 4,5 题。板书设计:图形的旋转A、绕点 A 沿顺时针旋转 90B、绕点 A 沿逆时针旋转 90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5 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

61、:教科书第 33,34 页例 1、例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知道对称轴的作用。2 知道学过的对称图形中, 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 有的有很多条对称轴。3 能用对折的方法或通过观察方格图等方法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条或几条对称轴。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教学难点:确定对称轴的位置与条数教具、学具准备:准备例1 中的 6 个图形,1 个一般三角形、1 个等腰三角形、1 个等边三角形,1 个平行四边形、1 个长方形、1 个正方形、1个圆、1 个五角星。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62、教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出示例1 的 6 个图形) 。教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些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1.知道学过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对称轴。2.会用对折的方法或通过观察方格图等方法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条或几条对称轴。三、教学新课。1.教学例 1。A.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1)用学具操作。(2)考后讨论。(3 体解决。教师:在折学具的时候,我们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能使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直线叫对称轴。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63、 (板书:对称轴)请同学们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B.这些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折一折、找一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在学具中折找对称轴,讨论出:有的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C.巩固练习。课堂活动第 1 题、第 2 题。2.教学例 2。(1)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等腰梯形的图形,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A.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B.边操作边汇报。 (用对折的方式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画出这条对称轴。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指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是先用对

64、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等工具把它画下来。 )板书:找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教师: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2)用观察的方法找对称轴教师:同学们都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并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请你仔细比较这个图形和刚才那个图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教师:这个图形我们没法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它的对称轴,你们能想其他的办法来找它的对称轴吗?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题卡上画出对称轴,讨论后展示汇报。(等腰梯形的两腰是一样长的。上底有 4 格正好可以分成左右各 2 格。下底有 8 格,刚好可以分成左右各 4 格。这样我们可以在上底和下底的中间画出它的对称轴。这样,对称轴的两边

65、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格,这两边的方格沿这条对称轴是可以完全重合的。 )教师:他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是对称轴吗?请你进行验证。教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对称轴的呢?(直接观察方格图找到对称轴的。 )板书:找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观察方格图3.教师点拨。教师:不但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对称轴,还可以借助方格图来找对称轴。你觉得在观察方格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4.巩固练习。试”中的一个图形画出对称轴。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五、当堂检测。1.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并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布置作业:37 页练习八的 1、2 题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找

66、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观察方格图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6 课时轴对称图形(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例 3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性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方格纸、例3 中的图形、直尺、铅笔。教学过程:一、测评反思。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对称轴。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吗?教师:下面请

67、同学们先看这些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 ,拿出你们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一说找、画图形对称轴的过程。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能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性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三、自学例 3。1.出示例 3。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内容:36 页例 3自学时间:5 分钟自学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1)请你猜猜这个图形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是完全一样的吗?(2)为什么呢?(3)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3.学生反馈。4.教师点拨,板书。找对应点法、涂色法(

68、找到左边这一部分的关键点,然后在右边方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最后把他们连结起来。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一是对称轴两边图形所对应的方格数要相同;二是左边部分的图形要和右边部分的图形相同。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注意什么?五、练习巩固。练习八第 3 题。六、当堂检测。在方格纸中画一个三角形,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你画几次能得到一个正方形。布置作业:练习八 4、5 题。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找对应点法、涂色法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7 课时设计图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7,38

69、 页例 1,2,3,课堂活动及练习九。教学目标:1 能运用图形的平移、 旋转和对称设计图案, 掌握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2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让学生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团,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知识描述图案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运用这些图形的变换方式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怎样设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课题:设计图案二、出示目标。1.能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设

70、计图案,掌握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三、应用已有知识设计图案。1.运用图形的平移设计图案。教师: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出示例 1 第 1 幅图(如图)和小孩的对话框。教师: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的?指导学生说出图中的小朋友是把图形向右平移1 格得到图形, 图形和图形组成新的图案A。教师:图案 A 中哪个图形是图形向右平移1 格后得到的图形?学生指图形。教师: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平移方法,把图形平移到图形后,原图形位置还有图形吗?让学生意识到原图形的位置没有图形了, 因为这是一个图形的平移。教师:所以图中的小女孩特别强调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特别强调把图形

71、和图形合起来才能组成新的图案A。教师:这就是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与图形的平移不同的地方,平移后的图形要和原来的图形一起才能组成新的图案。从图形A 到图形B 也是这样平移的吗?先演示图形平移到图形的过程,再把图形与原有的图形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从图案A 到图案 B 的设计过程也是一样,先将这个图形平移,然后把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图案。教师:同学们会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吗?请同学们把教科书上例 1的图案画完整。学生画完后,找两个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 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教师:像这样的图案,我们就把它叫做连续图案。画连续图案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画比较简便呢?引

72、导学生回答:在画连续图案时,我们通常用平移的方法来画。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1 题。在做这道题之前,先想一想这道题有哪些要求?学生:要求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教师:既然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你们准备把图中的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呢?每次平移多少格呢?指导学生说出应该往右面平移,因为左边已经没有平移的位置了;至于每次平移的格数,可以是1 格,也可以是2 格或 3 格,由学生自己定,但是强调每次平移的格数必然相等。学生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图案,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展出。抽学生的作业时可以把平移 1 格、2 格或 3 格的各抽 1 个来对比,看看每次平移多少格

73、的图案最漂亮。2、运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教师:刚才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的图案, 那么用图形的旋转又该怎样设计图案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例 2,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例 2 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出示例 2 图。学生相互讨论后, 引导学生归纳: 把图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图形和图形组成新的图案。教师:我们把这两句话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把图形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得到图形”是我们原来学习的图形旋转的方法,在图案的设计中,多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强调图形和图形组成新的图案。教师:对了,和例1 一样,在这里也强调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所以,我们不管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74、,还是用图形的旋转来设计图案,都要注意哪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归纳出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1)要按照前面学习的图形的平移、旋转对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2)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你能看图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配合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图案设计的理解。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2 题,想一想,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在基本图形定为梯形的情况下,图案的样式与旋转时的什么有关?指导学生说出图案的样式与旋转的角度有关。教师:你们可以按哪些角度进行旋转呢?学生:可以按 90

75、的角进行旋转,也可以旋转180或 45。教师:按你们的想法旋转,看设计的图案哪些不一样。学生完成图案后,分别抽取按不同角度旋转的图案展示,比较这些图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应用图形的对称设计图案教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用图形的平移、旋转设计图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用图形的对称怎样设计图案。出示例 3 图。教师: 能用你原来学习的知识说一说怎样用图形的对称来设计图案的吗?指导学生说出“沿虚线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同学们都会画图形的另一半,那么,在这个图案的设计中画图形的另一半与前面学习的画图形的另一半有哪些不同呢?指导学生说出原来画图形的另一半只画一次,现在画图形的另一半要连续画两次。教师:

76、我们来看看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 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3 题。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展出,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四、图案欣赏。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图案设计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案。出示第 40 页课堂活动中的图案。教师:漂亮吗?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指导学生说这些图案的设计方法,重点说出三个花边主要应用图形的平移进行设计的,脸谱主要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方巾主要应用了图形的旋转。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漂亮的图案, 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五、课堂小结教师: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怎样进行图案设计?

77、六、当堂检测。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板书设计:图案设计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9 课时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 第 40-41 页 例 1、例 2, 4 1 页 课 堂 活 动,练习十教学目标1、 探求图形在 平 移、旋转 过 程 中 所 隐 含 的 规 律 或 变 化趋 势。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根据规律解决问题。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 过 程 中 获 得 成 功 的 体 验, 激发 探索 的 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探求图形在 平 移、旋转 过 程 中 所 隐 含 的 规 律 或 变

78、 化趋 势,.会根据规律解决问题。2 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演示:风车按顺时针方向逐一旋转,重复几次。学生反馈:风车每次都是绕 O 点 顺 时 针 方 向 旋 转 90 不 断 地 重复进行。教师:同学们,你能说说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教师:大家真会观 察, 这节 课我们 就 要 用 数 学 的 眼 光 来 寻找 图形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通过创设 风 车 旋 转 的 情 境 引 入 课 题, 学 生 形象 地 看 到使图形的变化规律,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意识。二

79、、探究新知1 教学例 1.(1)课件出示例 1 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想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2) 图到图 , 到图 , 到 图 分 别 是 怎 样 变 化的, 思 考 是 按 什么规律进行变化的。学生分组讨论时, 师 适 当 指 导。让 学 生 明 确 应 该 先 观 察图 。(3) 汇报。学生 1: 向右平移 3 格, 图再以小圆点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再向下平移3 格,再沿以小圆点为中心,图 向左旋转90 得到图 ,图 向左平移 3 格,再沿小圆点为中心向左旋转90得到图学生 2: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觉得,几次平移时,都可以归纳。教师:大家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4

80、) 小结。教师:现在你们能完整地概括出图形是怎么变化的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说法既简洁,又具有概括性。小圆点为中心,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学生思 考 后, 馈:图 形 每 次 都 是 先 沿 箭 头 方 向 平 移 3格,再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90。(5) 运用。教师:同学们, 照这样的变化规律, 图 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独立思考, 并把自己的结果画在例 1 的图 中。向平移 3 格, 再以小圆点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90。追问:如果继续画下去, 图 是怎样的, 图 呢?学生反馈。汇报画法,集体订 正。让 学 生 明 确 图 应 该 把 图 先 沿箭 头 方向平移,再、 、 、 、 、

81、 、同桌相互说一说变化规律, 并填空。( 1 空格)例教师:只要我们认 真 观 察、 分 析 图 形 的 变 化 情 况, 就能 准 确找 出分图形的变化规律。设计理念: 解决问题,是这个环节 的 教 学 目 标 也 是 教 学 难 点。因 此 教 学 的 重 点 落以小圆点为中心, 沿顺时针 方 向 旋 转 90的 变 化 规 律,培 养 了学 生 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2 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 4 页练习十第 2 题。(1)1 出示题目。(2)想一想这 4 种图形是怎样变化的?2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3) 学生独立完成。(4) 汇报。这样画呢?3 教学例 2.让

82、学生明确: 4 个图形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的。请一位学生把结 果 通 过 实 物 演 示 平 台 展 示。问 一 问: 什么 要为(1) 出示题目。教师: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正方形瓷砖 ,按照下面的规律铺地板 , 那么第 4 幅图中应该有多少块黑色瓷砖?(2) 让学生观察图, 看看有什么规律。教师可以提示:每一幅图与前一幅图相比较 ,增加了多少块黑色瓷砖? 怎样才能很快地计算出每幅图中黑色瓷砖的块数呢? 有什么规律?(3) 学生反馈自己的发现。问题 1:每一幅图与前一幅图相比较,增加了多少块黑色瓷砖?白色瓷砖?学生 1:我知道了第 1 幅图有 4 块 黑 色 瓷 砖, 第 2 幅 图 有

83、7 块黑色 瓷 砖, 第 3 幅 图 有 10 块 黑色 瓷 砖,学生 2:我通过观察,发现每一幅图与前一幅图相比较 , 增加了 3 黑色瓷 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每幅图增加的黑色瓷砖部分。问题 2:怎样才能很快地计算出每幅图中黑色瓷砖的块数呢?学生 1:既然每一幅图与前一幅图相比较, 增加了 3 块黑色瓷砖, 那第 4 幅图就是在第 3 幅图的基础上增加 3 块,也就是 13 块。学生 2:我觉得这样太麻 烦 了, 我们 可 以 根 据 刚 才 发 现 的 规 律进行计算03+4=4 块。这种方法可以很快算出第 1 幅图, 1 0 幅图的块数 93+4=31,不需要一幅图一幅图地去

84、求块数。教师:真了不起, 根 据 图 形 的 变 化 规 律,能找 出 适 合 所 有图 的 简便计算方法,那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学生 3: 还可以这样: 第一幅图就是 13+1=4, 第 2 幅图就是 23+1=7,第 3 幅图就是 33+1=10,第 4 幅图的黑色瓷砖块数就用 43+1=1 来计算。3教师:真能干,能用不同的策略想问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 自 主 学 习 和 合 作 探 究 的 过 程 中, 出图 形 摆 放得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计算图形的黑色瓷砖块数时,产生不同的解决策略,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满足。(4) 运用。教师:刚才大家找到了瓷砖铺地板的规律 ,并能计算所

85、求黑色瓷砖 , 那你们能不能算一算第 5 幅图中又有几块黑色瓷砖?4 、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 4 页练习十第 3 题。(1)出示题目。想一想菱形个数是怎样变化的?(2)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3)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讲清算理。(4) 请两位不同解题思路的同学汇报计算结果,493+4=1 1 个)5( 。学生 : 第 8 幅图的 计 算 方 法 是 83+1=2 5,第 50 幅图的计算方法是 503+1=151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科书第 4 页练习十第 1 、2 题.(1) 出示题目。(2) 想一想每组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学生思考。教师提示:(3)学生独立完成。(4) 汇报。2 、完成教

86、科书第 4 1 页课堂活动.1(1)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两人都先设计 1 组作品, 再让对方找一找设计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图形的变化规律。可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上的指导。3、完成练习十第 4 题(1) 出示题目,(2) 根据自己找到的变化规律设计图 。(3)学生独立设计。(4)交换设计作品,并与同桌交流设计的规律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呢?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0 课时综合应用花边设计比赛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 43 页综合应用教学目标:学具准备:每组一张 8 开白纸,1 张彩纸,剪刀,尺子,彩笔,铅笔。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花边设计教学难点:花边设计思

87、路的确定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发现美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说话的墙壁吗?师:其实,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学校就有着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师解说: ( 图一)这是教学楼前宣传栏内的几张图片,它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情况。 (图二)这是校园大路两旁的几张图片,向我们介绍了我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以及学好艺术的重要性。 (图三)这是教室门前的宣传橱窗,每月会根据我校的活动主题向大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图四) 这是教室里的学习园地, 记录了同学们在学校的成长历程。(图五)这是同学们办的手抄报,大家从中可以了解到丰富的课内外知识。 (图六)就连我们的花池、水池、走廊上也对大家温馨提示呢!告

88、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你们说,这些是不是会说话的墙壁?师:在这些会说话的墙壁上,不仅有文字,还都配有漂亮的花边图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生:师:这些花边图案有些是电脑制作的,有些还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呢!这里老师给大家挑选了几幅,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出示 4 个不同形状的花边设计)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案,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任意让学生说两个)引导学生回答: (如图一) “花形”是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画出的,横排和竖排的“花形”是通过平移得到的,每个角上的两个图形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师:谁知道用这些数学知识来制作有什么好处吗?引导学生回答:花的两边对称好看;

89、每个花的大小一样,间隔距离也一样;师:看来,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居然能制作出这么漂亮的花边图案,你们想试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个“花边设计比赛”吧!(贴出六个带花边的字引出课题) 通过比赛, 我们要产生 “优秀解说员” 1 名, “优秀设计师”3 组, “优秀评论员”2 名。二、合作交流创造美1.商讨花边设计思路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幅作品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一幅,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漂亮,速度又快。敢挑战吗?师:看得出大家热情很高,不过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人常说:三思而后行。制作前,各组先共同讨论一下,写出简要的设计思路。主要围绕这几方面来考虑: (出示提纲)1.用什

90、么样的图案作花边,画出大致轮廓。2.规划版面的整体结构,画出草图。3.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师强调:第 3 点很重要,如果分工不合理,既影响速度,又影响效果,组长在分工时要注意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另外,各组必须选一个记录员和一个汇报员。 记录员负责把你们组的设计思路填在课本35 页的对应栏中。汇报员负责向大家汇报你们的整个制作过程,这个人选很重要,要大胆,声音洪亮,并能把大家的做法说清楚。小组讨论写出设计思路。2.合作绘制手抄报花边师:下面就按你们的设计思路开始制作,制作时要记住请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忙。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花边,教师巡视指导。制作结束,各组的汇报员拿着作品到讲台上进行展示。3.汇报

91、制作过程师:各组都完成了,但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最多只能让两个组来汇报,汇报的同学才有希望被评为 “优秀解说员” ,选哪两个组?怎样做最公平呢?生:抓阄。师:老师这里准备了 12 个纸团,其中有两个写着“讲” ,谁抓到谁讲,好吗?谁能用学过的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判断一下,每个组抓到“讲”的可能性有多大?生:十二分之二。师:看谁是那十二分之二的幸运者,开始抓吧!师:请这两个同学向大家讲讲你们组的制作过程。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的解说情况?谁可荣获“优秀解说员”?4.展示评价作品师: “优秀解说员”已经产生,谁会荣获“优秀设计师”呢?请汇报员把你们组的杰作放到胸前,大家共同来欣赏评价一下,说一说你最

92、喜欢哪几组的作品,喜欢他哪些地方?师:哪几组可以获得“优秀设计”奖呢?根据这几次评价,你们认为哪两位同学可以当选“优秀评价员”呢?(将课题的几朵花贴上“奖”字分别发给获奖同学)三、放眼生活欣赏美师:制作各种宣传版面需要花边来装扮,生活中更需要花边来点缀。 !师:同学们,美吗? 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美,用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吧!今天就开始好吗?四、掌握本领传播美人人来当设计师每人制作一张手抄报,配上花边和文字。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小数除法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除数是整数的除法(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5 页例 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一中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1掌握除

93、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能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板书:2346。教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解决,一会儿咱们再请一个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从计算单位方面说计算过程。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除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

94、(请学生看例 1 情景图)二、学习例 1师:瞧,校园里多热闹啊!大家都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呢?可是他们却遇到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问题“新”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这些除法算式里都有小数。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关于小数的除法随处可见,怎样解决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小数的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出示例1。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一下该怎样列算式?(生出列算式)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刚解决的 23.46 这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但是它们的除数都是整数。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除数是整数的

95、小数除法。完善课题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学生 1:我们小组想把小数 23.4 变成一个整数,于是我们就把它乘10,得到 23.410=234 ,然后再用 2346=39,因为开始多乘了 10,所以最后我们再除以 10,3910=3.9,得到平均每层楼高 3.9 m。随学生的介绍板书: 23.410=2343910=3.9师:大家觉得他们分析得有道理吗?他们这个组利用我们学习过的小数扩

96、大缩小的知识,把小数变成我们学习过的整数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不错,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们。学生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了1m=10dm,我们可以把 23.4m 化成234dm 来进行计算,2346=3(dm),39dm=3.9m。师:大家都觉得他们小组的算法好吗?从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入手,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也就巧妙地把小数变成了整数,再来进行计算,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还有哪些组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还有其他的算法,也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老师还提出一个更难的问题,你能直接用竖式计算23.46 吗? 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时,可

97、能能完成第 1 步。如:这时,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指导。师:能说说你第 1 步的计算过程吗?指导学生说出第 1 步是用 23 个一除以 6,在个位商 3,还余 5 个一。师:把剩下的 5 个一和后面的 4 合起来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白这是 54 个十分之一。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师:把 54 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是多少呢?师:怎样在竖式上表示 9 个十分之一呢?引导学生说出在 9 前面点上小数点,这样9 就表示 9 个十分之一了。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师:从竖式上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商的小数点是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师:如果这里不打这个小数点行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9

98、的前面打小数点的认识。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引导学生说出:我觉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三、检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师:这个方法对吗?请学生们用这个方法计算19.67。学生计算后回答答案是 2.8。师:这个答案对吗?请同学们用乘法检验一遍。指导学生用 2.87=19.6 的方法检验。师:检验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检验的结果是对的,说明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四、巩固练习教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可是,还有几位同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你们能帮他们解决一下吗?(再次

99、看主题图)教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这个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学生交流学习,汇报学习情况。五、小结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小数除法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除数是整数的除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6、47 页例 2、例 3 及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中除到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需要添 0 继续除和两个数相除,除到个位不能除尽,需要在商的末尾打小数点后,在被除数的末尾添 0 继续除的计算方法。2.在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中除到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需要添 0

100、继续除和两个数相除,除到个位不能除尽,需要在商的末尾打小数点后,在被除数的末尾添 0 继续除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小黑板展示:45.645.6036.836.80教师: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大小一样,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 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请同学们算一算25.68。学生独立计算,请一名同学汇报计算情况。着重提醒学生 24 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不够除时怎么处理的,16 又表示什么。二、学习例 2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得非常好了

101、,那我们接着看下一题。看例 2 主题图。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老师板书。46.562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注意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 46 除以 62 不够除怎么办?(2) 余下 31 个十分之一,但仍然不够除62 怎么办?教师:同学们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没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 1 个问题,整数部分不够商1 怎么办?小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说出用 0 来占位,再往后看一位。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用 46562 中 46 个十除以 62 不够除时, 不在十位上写 0;

102、而 46.562 中 46 除以 62 不除时, 要写 0 占位呢?让学生意识到前一个除法不够除时不写 0 占位,对商的大小没有影响;而后一道除法不写 0 占位,就对商的大小有影响了。教师:这个 0 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 0 表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一个也没有。教师: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同学们看一看,被除数里面有多少个十分之一?学生:有 465 个十分之一。教师:在十分位上商几?学生:商 7。教师:这个 7 表示什么?学生:7 个十分之一。教师:对了,这里的商要表示 7 个十分之一,就应该用 0.7 来表示,这样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当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 1 时,要在商的个位写 0 占

103、位。下面我们解决第 2 个问题,余下 31 仍然不够除以 62,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在 31 的后面添 0 继续除。教师:为什么可以添 0 呢?这样做会改变小数的大小吗?引导学生找出在小数的末尾添 0 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31 个十分之一与 310 个百分之一是同样大的。教师:现在同学们能算出结果了吗?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展示。教师: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把商的小数点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点呢?引导学生说出 0 表示整数部分一个也没有,而 7 和 5 分别在十分位和百分位上,因此小数点点在0 和 7 之间。教师:我们已经计算出了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用乘法

104、来检验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看来我们计算正确了,说明我们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你能说说看,我们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题目吗?引导学生说出:(1)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 1,要用0 占位。(2)被除数小数的末尾不够除,添0 继续除。三、练习教师: 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3 页例 2 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计算过程及汇报计算结果。四、学习例 3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了,我们再来试试下一个题目,好吗?(看例 3 主题图)教师:观察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汇报。教师:这类问题原来是怎样解决的?你能不能具体地说

105、出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学生:我们用估算知道一天吃1kg 多一点。教师:现在你能准确地算出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教师:为什么要在 1 后面点上小数点?引导学生说出在 6 后面添 0 表示 60 个十分之一,因此商的“2”表示 2个十分之一,所以要在 1 后面添上小数点,把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隔开。五、练习教师:请你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4 页例 3 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六、小结七、作业布置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3 课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0、51 页,例1、例2 和课堂活动第 2 题,练习十

106、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9.6857.81736.816学生算完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小黑板上出示下表被除数151501500除数550500商要求学生先填表,再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用同

107、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1学生看例 1 的情景图教师:同学们能帮助这个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能!教师:先想想怎样列式。启发学生列出 12.81.6 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学生:因为要求 12.8 元中包含多少个 1.6 元。教师:你发现这道小数除法和你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教师: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板书的课题上添补文字,使之成为完整的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师:同学们能想办法解决你们计算这类除法时遇到的新问题吗?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想

108、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 “如果把题中的元都化成角 ,你会计算吗?” “想想前面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用这个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学生 1:我把 12.8 元化成 128 角,把 1.6 元化成 16 角,用 12816。我就会做了。学生 2:我用商不变的规律,把 12.8 和 1.6 都同时扩大 10 倍,变成 12816,我就会做了。教师:下面选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学生计算后,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

109、教师板书。如:解法一:12.8 元=128 角 1.6 元=16 角12816=8(kg)解法二:把 12.8 和 1.6 同时扩大 10 倍。12.810=1281.610=1612816=8(kg)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正确解法,可能也有错误的解法,教师也一一板书。教师:这些计算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查?引导学生思考用 “每千克西瓜的单价西瓜的千克数=西瓜的总价” 检查,如:1.68=12.8通过学生的检验,自觉地去掉错误的答案,保留正确的解法,教师也同时擦去板书中的错误解法。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第 1 种解法和第 2 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种解法,尽管他

110、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一个是把“元”改写成角”来算,另一个是用商不变的规律来算,但是这两种解法都有一个共同点,谁能把这两种解法的相同点找出来?引导学生说出:这两种解法都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做。教师板书:转化。教师:对了,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如何正确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师:这样一来,这位小朋友的问题解决了吗?这个西瓜有多重呀?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答案。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李大爷买一个西瓜付了14.4 元钱,你能算出这个西瓜有多重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最后抽学生在全班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不要求学生用竖式解答。2

111、.教学例 2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道题。(板书:0.9880.38)教师:你能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两种情况。 0.9880.38= (0.9881000) (0.381000)=988380,0.9880.3(0.988100)(0.38100)=98.838。教师:你们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猜想它们的结果会一样吗?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因此估计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教师:算出它们的结果,看看你的估计是正确的吗。学生计算后回答:估计是正确的。教师:两种计算都正确,但是哪种更简单一些呢?指导学生说出后一种计算简便些,因

112、为后一种计算的除数小些。教师指出,所以我们一般使除数变成整数就行了,并在“除数”两个字下面作上重点符号。教师:这样的计算过程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竖式,再小组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如右图的板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竖式上的转化过程。教师:通过这样的转化同学们会用竖式计算了吗?学生:会了。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了,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计算 7.670.59,8.323.2。学生计算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

113、样计算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允许其他学生补充。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 个对口令的游戏活动。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 1,2 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设计:小数除法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1、52 页,例 3、例 4 和课堂活动第 3 题,练习十二第 5,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比较下面

114、各数的大小114114.0114.00要求学生先比较,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比较大小的。归纳出: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2.计算下面各题23.40.92.340.92340.9教师:这三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同学们对前两题做得又对又快,但对 2340.9 做起来有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被除数是整数而除数是小数,这种问题又怎样处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3自由读题,列出算式:1149.5。教师: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是整数。教师:以前我们在解决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的除法时是怎

115、样解决的?引导学生说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进行计算。教师: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计算会影响计算的结果吗?学生:不会。教师:1149.5 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学生独立操作。教师:9.5 变成整数需要扩大几倍?学生:10 倍。教师:那么 114 也需要扩大几倍?学生:10 倍。教师:1149.5 变成了 114095,现在你会计算了吗?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提问: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不添 0 行不行?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

116、对要在114 末尾添 0 的认识。试一试:20.255.40.45议一议: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指导学生先观察例题,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 (位数不够用 0 补足)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计算方法归纳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操作。在学生概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计算法则归纳为 3 个程序的操作步骤:一看:看清楚除数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不足时

117、,用0 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计算。2.教学例 4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解答例 4,教师巡视,并找出不同做法的学生,让他们把做法板演在黑板上。如:学生 1:90.363.5=15.053.5=4.3(kg)学生 2:90.33.56=25.86=4.3(kg)并让学生解释每个算式中每步计算的结果表示什么。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连除的计算顺序和连乘的计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 题。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商比被除数大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当除数小于1 时,它们的商大于被除数。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 5

118、,7 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设计:小数除法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5 课时商的近似值(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5 页例 1、例 2 ,第 57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练习十三第 1,2,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学会并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2.通过学生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学会并掌握用 “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在家里测量自己每步走多远,谁来告诉老师,你每步走多少米?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汇报略。教师:第一组

119、的同学也在测量自己的步长,他们又是怎样测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上台演示以下情景)学生 1:我走一步量出是 0.35m。学生 2:我走 4 步量出是 1.33m,平均每步是 0.3325m。学生 3:我家客厅长 6m,我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刚好走 15 步,算出平均每步是 0.4m。学生 4:我走了 7 步,共 3m,可是我算平均每步走多远时,除不尽,算不出来,老师你屏能帮帮我吗?教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商的近似值。(揭示并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1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只走一步测出的结果是不太准确的, 因为走路时,有时迈得长一些,有时短一些

120、,所以要多走几步测得才比较准确,比如小明走 8 步,小明走路时每步的长短大致是相近的。并量出共2.97m。教师:请同学们帮小明算算平均每步走多少米。 (两名学生板演)2.978=0.371 25(m)教师:谁来说说 0.371 25m 中的“3” , “7” , “1”分别在哪一位上,各表示多少?引导学生说出“3” , “7” , “1”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表示 3 dm,7 cm,1 mm。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直尺上看看7cm,1mm 有多长呢?并用手指比划一下。学生看、比划其长度。教师:1mm 长吗?学生:太短了。教师:1mm 对我们走一步的影响大吗?学生:不大,基本没有

121、什么影响。教师:既然没什么影响,每步的长度也不需要非常精确,保留到厘米就行了。怎样保留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商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教师:那么这道题的商保留两位小数应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商应该是 0.37,因为第 3 位小数是 1,比 5 小,所以要舍去后面的小数。教师:0.37 这个商是一个近似值,我们写商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学生说出写得数时要写约等于符号。老师指导学生看书,特别强调对话框内容,加深理解。教师:同学们,你们对例1 的竖式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不需要除尽,后面两步的计算是无用的,只计算到商是 0.371 就行了。教师:请同学们共同完成刚才屏幕上提出的问题,走7

122、 步共 3m,平均每步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后,抽 2 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保留商的近似值。2.教学例 2看例 2 图。教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7 个西瓜共重 53kg,平均每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千克?教师:怎样列式?学生:537。教师:题中要求得数保留1 位小数,商应除到哪一位呢?学生讨论后回答:除到小数点后第2 位就行了。指导学生看书完成例 2,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并提醒学生要写约等于符号。教师:这道题如果只除到小数点后第 1 位。那么你怎样判断是“舍”还是“入”呢?学生:看余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呢?引

123、导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 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数上要加 1。这道题,除到小数点后第 1 位后,余数是 5,比除数 7 的一半大,所以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 5 上加 1,得 6,也就是商约等于 7.6。三、练习巩固第 57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认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商要除到哪一位才满足题目的要求,然后再让学生除出结果后填表。四、课堂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总结出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强调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

124、”法求商。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 13 题。板书设计: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6 课时商的近似值(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6 页例 3 以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商的保留位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商的保留位数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求商的近似值和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师:把下面各题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并把得数按从小到大

125、的顺序排列。小黑板出示:879,0.671.52,3.580.77,0.8912.5。教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学生展示后,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的。要求学生说出求商的近似值时要把商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师:你又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引导学生说出比较小数的大小时从整数部分比起,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也相同就看百分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2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商的近似值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教学例 3学生看例 3 情景图。

126、二次备课教师:我们要根据这幅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这样3 个问题。板书: (1)算一算:3 位师傅每天各节油多少千克?(2)议一议: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3)比一比:谁是节油标兵?为什么?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决第 1 个问题“3 位师傅每天各节油多少千克” ,同学们可以从 3 位师傅中选择 1 位来算出他每天节了多少油。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王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拿到展示平台来展示一下。因为王师傅每天节的油不能算清,学生拿上来展示时可能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学生:因为这个算式除不尽,而且也没有明确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教师

127、: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同学都遇到这种情况了吗?这样,我们先把算式写下来,一会儿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王师傅:22.37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张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拿到展示平台来展示一下。因为张师傅每天节的油也不能算清,所以学生拿上来展示时可能也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教师:说一说你又为什么只写了算式没有写得数。学生:因为这个算式和上一个算式一样,也除不尽,而且我们不知道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教师: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同学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呢?我们还是先把算式写下来。板书:张师傅:3411教师:哪些同学计算的是李师傅每天节油的情况?把你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展示,其他选择这道题的学生都赞成

128、后,在黑板上板书:李师傅:15.85=3.16(kg)。教师:刚才我们在解决第 1 个问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 2 个算式的得数除不尽。既然除不尽,我们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 2 个问题。 同学们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你认为这样保留有什么好处。学生汇报时,教师不发表意见,等学生把想法汇报完后,再组织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合适?学生 1:我认为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因为教师:这是你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学生 2:我认为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因为教师:你是这样想的,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学生 3:我认为

129、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可以了。因为第 3个问题是比较 3 位师傅谁节油最多,所以我们就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这样既解决了第2 个问题,也便于我们解决第3 个问题。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选择那种方法最合适?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预设 1: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学生回答略。教师: 看来同学的意见不统一, 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 可以吗?当然,现在老师也不知道第 3 个问题(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要几位小数才能比较出大小,但是我想问一问刚才选择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

130、两位小数的同学,万一你们现在所保留的小数的数位在第 3 个问题中不能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那你们是不是又要重新计算一次得数再来比较大小呢?你们认为这种方法不麻烦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学生: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这种方法最合适。教师:对,考虑到我们第3 个问题是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所以我们在取商的近似值时,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并比较出3 位师傅谁节油最多。预设 2:学生的意见很统一,都选择把小数位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这种方法。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这种方法。对,考虑到我们第 3 个问

131、题是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所以我们在取商的近似值时,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并比较出 3 位师傅谁节油最多。学生完成后汇报: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因为保留到两位小数就可以比较出 3 位师傅谁节油最多,就可以评选出节油标兵了。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王师傅:22.373.19(kg)张师傅:34113.09(kg)李师傅:15.85=3.16(kg)因为: 3.193.163.09,所以王师傅节油最多,王师傅是节油标兵。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在遇到既要求我们取商的近似值又要求我们比较大小时,应该怎样来取商的近似值?学生:在遇到既要求我们取商的近似值又要求

132、我们比较大小时,我们只要把小数保留到可以比较的数位就行了。三、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学生回答略。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 4,5,6 题。板书设计: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7 课时循环小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9、60 页例 1 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四中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二次备课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2 让学生经历猜想、 验证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难

133、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些方法再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板书:发现)教师:首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教师讲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学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教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

134、故事的一个特点了。(板书:不断重复)教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教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教师:这种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教师板书出示算式:26)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个算式, 看计算过程中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26 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余数重复出现“2” 。教师: 怎样表示这种除不尽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

135、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二、认识循环小数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请一位学生把 26 的竖式计算写在黑板上。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 3 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教师: 猜想一下, 如果继续除下去, 商是怎样的?它的第 6 位商是多少?第 7 位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教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学生验证略。教师:那么我们怎样

136、表示26 的商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6=0.333教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 像 0.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板书:7.32.2=)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讨论看看你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出示小黑板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它的商会不会循环?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 4 分,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学生 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137、。教师:为什么?学生 1:因为它不像例 1 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学生 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会除尽,但是会循环。教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学生猜测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种是他们一直往下除, 发现有数字 “1”和“8”的重复,所以推测商要循环;另一种是发现有余数“4”的重复现象来推测出商要重复。教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学生 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1,8。学生计算后证实要重复出现1,8。教师:这个循环小数和上一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上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 这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教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

138、个算式的商。指导学生写出 7.32.2=3.31818教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教师: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 53 页例 2 中的试一试。学生完成后汇报:437 的商是 0.108108,它的商也是一个循环小数,不过这个循环小数重复的是3 个数字“1” , “0” , “8” 。教师板书:437=0.108108(指着 0.333,3.31818,0.108108)教师:对了!像0.333,3.31818,0.108108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

139、小数吗?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三、认识循环节,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教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0.33333.318180.108108教师一边指示一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就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板书:循环节)0.3333的循环节是多少?学生: “3” 。教师:我们可以在“3”的头上点一点表示“3”是循环节,

140、所以这个循环小数可以写成:0.3 (板书:0.3 )说说 3.31818,0.108108的循环节各是多少?你能用循环节的形式来写这两个循环小数吗?学生讨论后,教师问:写这两个循环小数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学生:循环节有 2 个或者 3 个数字的怎么表示?教师:循环节有 2 个数字的就像同学们那样在那 2 个数字上打点表示,循环节是 3 个或者 3 个以上的我们只要在它的第 1 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上打点就可以了。教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3.31818写作 3.3180.108108写作 0.108教师:说一说刚才自己写的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多少?并把它用循环节的形式写出来。学生自主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141、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能写完吗?学生:不能。教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能写完吗?学生:能。教师:这些小数就叫做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你喜欢的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学生写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五、运用巩固(1)课堂活动。(2)练习十四第 1,2 题。板书设计:循环小数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8 课时循环小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1 页例 3 以及练习十四第 5,6,7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142、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要求二次备课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观察下列各数后填空.0.0232.2323233.14159266.333333.789()是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既不是循环小数也不是有限小数。2.用循环节表示下面的循环小数0.26666 写作();3.121212写作()。3.将下列用循环节表示的小数改写成不用循环节表示的循环小数2.45=()3.156=()3.3=()4.用“四舍五入”法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

143、位小数0.094 350.536 456.125 9二、探索新知1.引入课题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规律,大家觉得有趣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好吗?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2.学习例 2(1)出示例 2。22 个少先队员采树种 47kg,平均每个少先队员采多少千克? (保留两位小数)(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同学们, “保留两位小数”是什么意思?要将商算到第几位?小组讨论:这题为什么要求我们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怎样保留?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 3 位,根据题意,小数第1 位表示多少个百

144、克,小数的第 2 位表示多少个十克,小数的第 3 位表示的是多少克。小数的第 3 位不管是舍去还是收起来对得数的影响都不大。(4)学生试算,教师用循环小数表示商。教师板书:4722=2.136。(5)小组讨论:循环小数怎样保留两位小数?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时,遇到用循环节表示的循环小数,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时,要将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多写几遍,用加上省略号的形式来表示循环小数,再用原来取近似值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6)板书取近似值的那一步时,注意让学生思考用什么符号。板书: 4722=2.1362.14(kg)(7)带上单位,写出答语。小组讨论:为

145、什么这道题的第1 步用等于而第 2 步却用约等于?教师强调:像上面这种题的商取近似值的时候,要先算出准确值,所以先用等于,然后再取近似值,再用约等于。3.即时练习(1)填表。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保留四位小数3.1515150.691.234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取近似值的方法。(2)江津军人预备役学校的同学进行野外训练。 2.1 时行了 15.4 km,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菜市街小学的少先队员开展“为贫困山区的同学献爱心”的活动。6 个小组的同学一共捐款130 元,平均每个小组捐款多少元?此题让学生注意观察怎样取商的近似值,要保留几位小数?4.课堂小结教

146、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呢?学生回答略。三、课堂练习教科书第 62 页第 57 题。四、拓展练习1637=0.432 432 432在商的小数点后第100 位数上的数字是几?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想法。板书设计:循环小数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9 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3 页例 1、例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2. 能正确分析并解决 3 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

147、力。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确分析并解决 3 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1.教学例 1学生观看例 1 情景图。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 3 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抽学生回答上面的 3 个问题,列出算式: 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

148、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教师: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 3 个问题: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 1 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 1 辆

149、的汽车。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 那么我们来研究第 2 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预设 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教师: 有没有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 谁来当代表说一说你的想法?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 说明这 3430 箱货物要装的车比 27 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 舍去的话,那么剩

150、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 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预设 2:学生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教师:看来同学都同意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现在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行吗?学生:行。教师:既然你们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结果是27.44,说明这 3430 箱货物要装的车比 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 舍去的话,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装到哪里?只装 27 辆,我们能完成装 3430 箱货物的要求吗?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不难发现,如果将剩

151、下的舍去的话,车里装的就不是 3430 箱货物,而是比 3430 箱少一些,这样不符合题意,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并不合适。应该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继续追问:既然我们不能将剩下的货物舍去,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引导说出:剩下的货物也要用 1 辆车来装,这样才能将 3430 箱货物全部装完,所以343012528(辆) 。 (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板书得数)教师: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 1 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 。第2 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

152、 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指导学生完成第 63 页练习十三第 13 题。第 3 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处理得数的,为什么要把尾数都去掉。2.教学例 2小黑板:工人叔叔铺一条 182.4m 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 12 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

153、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小黑板上题的后面对比出现例2。教师: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教师: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学生回答略)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

154、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4,5 题,完成后集体订正。二、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三、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 1例 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10 课时解决问题(2)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科书 64 页例 3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 3 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2.感受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 3 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2.感受小数除法

155、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教学准备:小黑板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解答 3 步计算的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答这样一道题。第 65 页第 6 题。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过程。随学生的汇报归纳出这道题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上调的工资总数年数=平均每年上调的工资数” ,并随学生的回答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分析方法来继续研究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 3教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看例 3。教师:这个情景

156、图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菜摊条件问题叔叔的菜摊 27 元卖 6kg 蘑菇阿姨的菜摊 52 元卖 12kg 蘑菇哪个菜摊更优惠?教师:要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我们在学习简单问题时哪方面的问题?根据你已有的经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两个菜摊的价格进行比较的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要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两个菜摊的菜是同样多的吗?学生:不是,一个是 6kg 蘑菇,另一个是 12kg 蘑菇。教师:用多少千克的蘑菇

157、价格来比较方便一些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也可以用 6kg 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还可以用12kg 的蘑菇价格来比较。教师:为什么选择这些千克数来比较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最常用的方法;由于题中一个菜摊的蘑菇是 6kg,另一个是 12kg,12kg刚好是 6kg 的 2 倍,所以在这道题中,选择 6kg 和 12kg 的蘑菇来比较都很简便。教师:我们一起来选择 1 个蘑菇的千克数来进行价格上的比较,就选择每千克的蘑菇来比较价格吧。请同学们先算出两个菜摊每千克的价格。学生计算后,抽 1 个学生的作业在讲台上展示。(1) 叔叔的蘑

158、菇每千克的价格:275=4.5(元)(2) 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52124.3(元)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阿姨蘑菇的价格只保留一位小数?让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叔叔的蘑菇价格只有一位小数,所以阿姨蘑菇的价格也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教师:比较的结果,哪个菜摊的蘑菇价格更优惠?学生:因为 4.54.3,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教师:我们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知道阿姨菜摊更优惠。同学们还会用 6kg 的价格或 12kg 的价格比较吗?请同学们从中选择 1 个千克数,比较两个菜摊的价格。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讲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用 6k

159、g 的价格比较: 522=26 (元) , 27 元26 元, 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用 12kg 的价格比较:272=54(元) ,54 元52 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教师:看来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千克数进行比较,除了选择每千克、 6kg和 12kg 比较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千克数进行比较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的,只要两个菜摊蘑菇的千克数相同就能比较价格了。只是有些千克数好算一些,有些千克数算起来比较麻烦。教师:对了,这道题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解答方法,但是,尽管解法不一样,它的结论变了吗?它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变了吗?让学生理解尽管解答方法不一样,但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阿姨菜摊更优惠

160、。并且它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都是用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进行比较。2.教学课堂活动教师: 生活中还有用两种价格进行比较、 了解哪种商品更优惠的问题吗?我们看看课堂活动第 1 题。教师:老师在这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 有的是月价、有的是季价、有的是半年价、也有的是全年价,但这些报纸的大小、每月份数和质量都是相同的,请每个小组从中挑选几种你喜欢的报纸比较一下,看订哪种报纸更优惠。小组合作计算后汇报,略。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除法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说一说。学生回答略。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 79 题。

161、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1 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6 页和练习十六中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2.使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回顾本单元内容教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汇报,小黑板展示。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二、分类复习1.复习小数除法的计

162、算方法教师:我们首先来看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两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第 66 页第 1 题,注意在计算的时候关注计算的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巩固算法。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相同点 1. 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 末尾不够除时添 0 继续除。不同点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教师: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163、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你觉得在计算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句话也很重要。教师:请同学们用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练习十四第4 题第 1 横排的内容。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2.复习循环小数与商的近似值教师:有时候我们在计算时,会出现除不尽而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1 个或几个数字的情况,这叫什么数呢?学生:循环小数。教师:循环小数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1 个或几个数字。小数位数是无限的。教师:循环小数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小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

164、说出,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教师:小数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什么?学生:无限小数。教师:小数位数有限的呢?学生:有限小数。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教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无限小数的循环小数后面打上省略号吗?指导学生说出这样表明无限小数不只是循环小数, 还有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无限循环的,那我们怎样表示它们呢?有几种方法?学生举例介绍:如 5.238 238,5.238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取近似值,又该怎么办呢?比如:0.567 8 保留三位小数怎么取值?让学生独立解决,说取值方法。教师: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

165、, 要进行对外贸易, 但我们使用的钱币不一样, 价值不一样, 怎么办?我们可以用银行提供的兑换率进行兑换。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第 65 页第2 题怎样解决。让学生理解兑换率,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学生:两位。教师: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单位是元角分,1 分0.01 元。因此,应该保留两位小数。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况取得数的近似值。课件展示:王叔叔在某超市买了 56 kg 大米,要分装在一些口袋里,每个袋子只能装 5 kg,王叔叔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袋子?教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565=11.2(个)12(个)教师:为什么这儿不用“四舍五入”法呢?引导学生说出这

166、儿的“0.2”不能舍的原因。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请同学们把你觉得本单元值得注意的或容易出错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提醒提醒。学生小组交流。三、课堂小结(略)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 13 题和第 4 题的第 2 横排。教学反思: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0 页例 1 及练习十七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

167、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368+3258815107-35+18) 30480(24-8)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1 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 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课件出示问题 1:王老师用 200 元买了 3 个篮

168、球和 1 个足球,还剩多少钱?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学生 1:200-(35363)=200-(105+63)=200-168=32(元)学生 2:200-353-63=200-105-63=95-63=32(元)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 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 3 个篮球的钱和 1 个足球的钱,再从 200 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学生 2:我们也可以从 200 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

169、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课件出示问题 2:方方用 20 元买了 3 本笔记本和 1 支钢笔,还剩多少钱?)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教师板书出 3 个算式)(教师板书:20-3.53-6.3)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板书:20-(3.53+6.3))教师:你是怎么想的?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

170、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 4 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1)200-(35363) (2)200-353-63=200-(105+63)=200-105-63=200-168=95-63=32(元)=32(元)(3)20-(3.53+6.3) (4)20-3.53-6.3=2

171、0-(10.5+6.3)=20-10.5-6.3=20-16.8=9.5-6.3=3.2(元)=3.2(元)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学生 1: (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 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学生 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板书)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38.46+4

172、.8227.5-(6.2-2.13)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我们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应用到“试一试”的学习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三、课堂小结教师:说说这

173、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六 1,3,5 题。板书设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200-(35363)(2)200-353-63=200-(105+63)=200-105-63=200-168=95-63=32(元)=32(元)(3)20-(3.53+6.3)(4)20-3.53-6.3=20-(10.5+6.3)=20-10.5-6.3=20-16.8=9.5-6.3=3.2(元)=3.2(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2 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1 页例 2 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

174、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进一步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使用简便算法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难点:能使用简便算法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7.24+5.4614.4(5.2+0.54)96.6-(88.3-2.63)学生说完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868+52681253687698136

175、-24-76二次备课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先到服装厂去看看工人加工服装时遇到的数学问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2(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2 情景图)教师: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图中的条件、问题。教师:要求“需要用布多少米” ,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汇报。教师:像你这样想该怎样列式呢?教师: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解答方法吗?教师:你们这种想法又该怎样列式?教师:你们这两种想法都很好,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下面请同学们把

176、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来的综合算式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看看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学生独立计算结果,然后展示:方法(1)1.8315+1.1715 方法(2) (1.83+1.17)15=27.45+17.55=315=45(m)=45(m)教师:两种方法的最后结果都一样,说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种算法,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教师:为什么?教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教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 1 种解法是两个小数分别和15 相乘,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第 2 种解法就是先把这两个小数加起来再和15 相乘,这跟

177、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乘法分配律是一样的。教师:说得好。那由此你还会想到什么?教师:想得非常好。的确,我们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性质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在小数运算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巩固(1)完成例 2 后面的试一试两题。2.50.890.45.810.1教师:这两道题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吗?教师:那你准备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变?教师:那第 2 题该怎样简便计算?教师:请大家用简便方法完成这两道题的计算。学生独立将这两道题计算出结果后集体订正。(2)练习十七第 7 题,在里填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

178、什么这样填。(3)完成课堂活动第 2 题。先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目能进行简便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内容?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四、 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 6,8,9 题。板书设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法(1) :1.8315+1.1715解法(2) : (1.83+1.17)15=27.45+17.55=315=45(m)=45(m)运用运算律有时能够给我们的计算带来方便。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3 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4 页例 3 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感受所学

179、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习准备: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到: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

180、思?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教师:看来手机付费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在办理手机付费业务时应该怎样选择呢?老师这两天正为这事烦恼呢,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例 1(出示例 1 中的手机收费标准)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 120 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些?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哪种缴的钱少

181、就选哪种。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其中 0.18120 算的是什么?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 1 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机月租服务来计算的, 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 元的月租费。教师:如果选择第 2 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 1 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 元第 2 类收费标准:0.3120=36 元教师:看来选择的收费标准不同,我们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看来选择哪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算?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 类收费标准!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姨每月的通

182、话时间大约是 350 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示第2 个问题) ,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然后组织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 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第 2 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教师: 看来每月的通话时间的长短对选择不同的收费标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选择最佳策略时,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

183、,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回答略。四、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 1, 2 题。 其中第 1 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 “制版费”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第 1 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 元第 2 类收费标准:0.3120=36 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4 页例 4 以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

184、验和方法。2.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估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这是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有关估算方面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师:张老师喜得新居,这是他新居的平面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情景图)教师:你能根据这

185、幅图中提供的信息估算出张老师家的总面积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汇报。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教师:他的思路是用长和宽相乘得面积。教师将其思路和解答过程板书为:5.2+4.8=10(m)3.8+4.89(m)109=90()教师:你是把张老师的新居看做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来进行估算的。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学生 2:我是把张老师的新居看成3 部分来进行估算的。一部分是卧室,一部分是书房,把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看做一部分。(多媒体课件随学生回答闪现这 3 个部分)我先估算出卧室的面积是5.24.825() ,书房的面积是 4.84.825 () , 客厅、 厨房和卫生间的总面

186、积是 (5.2+4.8)3.840(),最后把这 3 部分的面积加起来,就得到张老师新居的总面积 25+25+40=90() 。教师将其思路和解答过程板书为:5.24.825()4.84.825()(5.2+4.8)3.840()25+25+40=90()教师:你是先把张老师的新居分成 3 部分,分别算出每一部分的面积以后,再把这 3 部分的面积相加得到总面积。虽然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位同学估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估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给予肯定,并且估算结果也不要求完全一样,只要结果相近就行了。教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张老师新居的总面

187、积。既然是新居,那肯定要装修,张老师在装修时准备在卧室和书房铺上木地板,按每平方米 180元的费用计算,张老师要花多少钱呢?你准备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汇报。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先算出卧室和书房的总面积,再算出需要的钱。教师:卧室和书房的总面积又怎样算呢?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出如下图的解题思路。教师: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给予肯定。教师:从刚才你们提出的解题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教师: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尽量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或说出解题思路。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

188、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回答略。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 3,4 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思路 1:思路 2:5.2+4.8=10(m)5.24.825()3.8+4.89(m)4.84.825()(5.2+4.8)3.840()109=90(m2)25+25+40=90()卧室和书房铺上木地板,共需要多少元?(5.2+4.8)4.8180教学反思: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980 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第 1 题,练习十九第 1,2,3 题。教学目标:1.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

189、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教具,学生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学具。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这是小红和小青家种白菜占地的面积(出示下图),当然,这些土地的面积都是按相同的比例缩小了的。你能直接判断哪一家种白菜的

190、土地的面积大一些吗?教师:用小红家的白菜地和小青家的白菜地比,哪块地大一些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块地的大小比较接近,不能用观察的方法直接判断地的大小。教师: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呢?对了,有同学提出把两块地的面积算出来就能比较这两块地的大小了。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两块地的一些数据(在图中添上数据),你能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吗?学生: 能算出小红家白菜地的面积是42=8(cm2), 但算不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积。教师:为什么呢?学生:因为小红家的白菜地是长方形,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面积的;但小青家的白菜地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91、。(板书课题)二、 进行新课 1.教学例 1,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刚才同学们说都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能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这学生:当然能呀。教师:问题在于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用你们准备的方格纸、长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等试一试,看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操作,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教师:转化成功了吗?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说出转化过程,要求学生边用学具演示边说是怎样转化的。学生说出一种转化方法后,可以用“还有和他不一样的转化方法吗”的问话,引导学

192、生说出多种转化方法。学生的转化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发现方格纸的一边多出 1 个三角形,另一边少了 1 个三角形,如果把左边这个三角形剪下来放在右边,就刚好拼成 1 个长方形。方法二: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起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比,一边多了 1 个小三角形,一边少了 1 个小三角形,把这个小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另一端后,就成为一个长方形。教师:观察一下,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你怎样知道它的面积的大小没有变?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因为面的大小没有改变。随学生的回答,教师直观地在黑板上演

193、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面的大小没有改变。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 1 个问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第 2 个问题是你能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小组讨论后抽学生边演示边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教师用重叠和平移的方式演示,让学生确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结论,在此基础上,作如下板书: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请大家用这个公式计

194、算出小青家白菜地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 24 算出小青家地的面积是8cm2 后,发现小青家的地和小红家的地同样大。教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完成例1.全班交流尝试情况,并订正.2.教学例 2 和试一试(出示教科书第 80 页例 2)教师:同学们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想想在计算面积前先要知道什么?学生: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能说出这两个图形的底和高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说图形的底和高。教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同学们计算的结果正确吗?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一下。同学们用数方

195、格的方法数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与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学生: 是一样的)说明我们总结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公式计算第87 页例2 下面的试一试。完成后抽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讨论课堂活动第 1 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哪个图形能拼成正方形,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2)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 1 题,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 2,3 题。板书设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

196、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081 页例 2,课堂活动第 2 题,练习十九第 46 题。教学目标:1.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难点: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

197、备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用这个公式计算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形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8 cm7 cm2.4 dm1.5 dm 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教学课堂活动第 2 题教师:请同学们在你的七巧板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算出面积。学生计算后,相互交流,抽 1 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先要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计算公式算出七巧板的面积。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先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后再计算面积呢?

198、学生:因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先知道底和高,才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也就是说,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要先考虑是否有底和高这两个条件。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2.教学例 3(多媒体课件出示第 87 页例 3)教师:要求这块铝皮的面积,要先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底和高。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这块铝皮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底和高了吗?学生:只告诉了底,没有告诉高。教师: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算出高是多少,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学生的回答作右图所示的板书。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出这块铝皮的面积。学生计算后,抽 1

199、 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解释一下在 72(72+22)这个算式中,72+22 算的是什么?后一步又是计算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分析练习十八第4,5 题的解题思路,然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3.教学例 4教师: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4)教师:要求这块地大约能收多少千克小麦,你觉得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要重点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先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再算小麦的质量,因为小麦的质量是根据土地面积来测算的;另外还要注意问题中的“大约”两个字,即不要求算出精确的数据,只要一个与精确数接近的近似数就行了。教师:请同学们先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再估算

200、出这块土地的产量。学生计算后,抽 1 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业具体说一说是怎样计算这块地的面积的,又是如何估算的。指导学生说出把 0.98 kg 看作 1 kg,360 m2 的土地就能收获 360 kg 小麦了。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69 题,完成后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回答略。四、拓展延伸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的呢?如果学生说出一些用平行四边形解决的问题, 就组织

201、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并把这个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后,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五、作业练习十九第 46 题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3 课时三角形的面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283 页例 1、例 2 和议一议、课堂活动第 1 题和练习二十第 1题、第 2 题。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3.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

202、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一把剪刀、若干形状大小相同的一般三角形和三角板,每人准备一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同学们看一看,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图形?学生: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教师:有这么多的图形,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呢?都举起来老师看看。学生举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好,请你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测量出相关的数据并计算它的面积。学生选

203、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计算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看来,前面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都学得比较好。现在桌子上还有哪些图形我们不会计算面积?学生:三角形和梯形。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梯形收到桌子里边,下节课我们再拿出来研究。二、新课教学1.讨论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教师: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最后学的是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平行四边形。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怎样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随学生的

204、回答板书。教师: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你觉得今天我们怎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好呢?引导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提出用“转化”的方法。教师:这个方法大家觉得可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擦掉板书上的“平行四边形”写上“三角形” ,如图:教师:(指板书)我们只能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学生:我们还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都叫“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板书)2.转化教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探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请你们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汇报。教师:你

205、们都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哪些图形?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由于学生的三角形不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学生通过操作大概有这些转化方法:方法 1:平行于三角形的底,沿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1);方法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2);方法 3:沿三角形的底,平行于高,分别从到高的 1/2 处剪下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 3)。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下面请你们拿出你们信封里的三角形拼一拼,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 题的三角形)看还能拼出哪些图形?(信封里的三角形都事先编上了序号)学生通过拼学具发现号和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

206、,号和号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教师:为什么号和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号和号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因为号和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号和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教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些特殊的三角形,所以能拼出特殊的图形。3.推导教师:同学们转化的这些图形都非常漂亮,而且都能够用它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选其中的两个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大家觉得选哪个图形好呢?如果学生选择的不是特殊三角形拼组的图形,教师则用这个图形进行推导,如果学生选择的是特殊的三角形拼组的图形,教师则告诉学生最好选一般的三角形,因为这样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更

207、有代表意义。把用方法 1 和方法 2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都分别贴到黑板上。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得出:方法 1 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方法 2 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重复演示)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能根据这些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能。教师: 请左边大组的同学用第 1 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请右边大组的同学用第 2 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分组行动,

208、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请问左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什么?学生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能说说这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吗?学生 1: 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 所以用 “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底,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板书在相应的位置)教师:右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呢?学生 2: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你们的公式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 2: “底高” 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的一半,所以是(底高)2。(教师在相应的位置板书)教师:两大组的同学都

209、说得有道理,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一样的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验证两个公式是否一样:(1)把底和高都分别设定为相应的数,如把底设为 4cm,高设为 2cm,由学生分别代到两个公式中去算,看结果是否一样;(2)从算式的意义来推导,看两个公式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实践,知道底(高2)=(底高)2。教师:两个公式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把它们写作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板书公式)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得出:公式的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教师:这个公式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拿出你们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把它剪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后讨论。学生:我发现剪出的两个

210、三角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确实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正确的。4.例 2 教学教师:要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汇报。学生: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师:想试试用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想。教师:(课件出示例 2)三角形的高和底分别是多少?学生:三角形的高是 4cm,底是 5cm。教师: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计算后汇报,三角形的面积是10cm2。教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呢?(学生汇报,略)三、巩固练习课堂活动第 1 题四、课堂总结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探讨出三角形的

211、面积公式的?通过对公式的探讨你有哪些体会?学生回答略。五、作业练习二十第 1、2 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都叫“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三角形的面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3 页例 3、例 4,课堂活动第 2 题,练习二十第 36 题。教学目标:1. 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

212、值体验。教学重点: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难点: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七巧板、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课堂活动第 2 题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

213、在七巧板中找出三角形并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汇报这样几个问题:(1)在计算这个三角形面积之前, 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2)为什么要先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呢? (因为三角形面积是用底乘高除以 2 来算,要先知道底和高,才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3)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 (重点让学生说怎样找三角形底边对应的高)(4)怎样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5)把这个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和计算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吗?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3 题,完成后集体订正。2.教学例 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3,引导学

214、生理解题意)教师: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注意思考哪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1)要注意问题中有“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注意要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先求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因为铺草坪的费用与草坪的面积有关。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样一个解题思路,就是要先算出草坪面积, 再算铺这么大面积的草坪要多少钱。 (随着讲解作右图的板书)那么怎样算草坪的面积呢?学生:用 32142。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学生: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个三角形的底是 32m,高是14m,把这些数代到这个

215、公式中,就是32142。教师:请同学们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计算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先想想算式该怎样列?学生:19224。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把 19 看作 20,把 224 看作 220 来进行估算。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学生:因为题中需要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要求十分精确。这样把19 看作20,把 224 看作 220 来算,比较接近准确值,又使计算比较简便。教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请你们按这样的想法算出结果。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并写出答语。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 46 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时是怎

216、样想的。3.教学例 4(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4)教师:这道题有两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第 1 个问题。要求做 200 面这样的小红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红纸,你觉得应该怎样想?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做 1 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再求做 200 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教师: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思路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给你一张不管是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44000cm2,也就能做出 200 面这样的小红旗呢?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算出的144000cm2 是做 200 面小红旗至少需要的红纸,也就是要求一点也不浪费才能做成这样的 200 面小红旗。使学生理解如

217、果长和宽不刚好是小红旗底和高的整倍数,就可能出现浪费,这样144000cm2 的红纸就不能做成 200 面小红旗了。教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解答第2 个问题,要求长 90cm、宽 64cm 的长方形纸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小组讨论一下,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出要注意的问题是:(1)注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2)注意这道题的基本的解题思路是长方形纸的面积包含多少个小红旗的面积。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学生分析后回答:长方形的宽90cm 刚好是三角形底 45cm 的 2 倍;长方形宽 64cm 刚

218、好是三角形高 32cm 的 2 倍。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刚才我们分析的解题思路算出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答案。三、课堂小结略。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 5、6 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5 课时梯形的面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899 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第12 题。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3.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运用

219、已有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剪刀和若干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教师:(多媒体演示)你会计算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把你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哪个面积公式计算的。教师:是呀,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就可以应用这些公式又快又对地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了。但是老师在这里出示了 5 个图形,同学们计算了 4 个图形的面积,

220、还有哪个图形的面积没有计算呢?学生:梯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1教师:同学们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讨,已经掌握了一些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了,你会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学具和一些工具,探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0 页讨论图)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边操作边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 1:我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221、(上底+下底)高2。教师:同学们对这个同学推导的这个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这个同学提问。这里如果其他的同学有问题,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像下面这样组织教学。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用“上底+下底”呢?学生 1: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下底” 。教师:为什么要除以 2 呢?学生 1: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要除以 2 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你是用了前面推导面积公式的哪种学习方法呢?学生 1:把没有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成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再由学过面积计

222、算公式的图形来推导没有学过面积计算公式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同学们学过哪些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呢?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 刚才这个同学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还有转化成其他图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吗?能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推导的吗?让学生尽可能地说自己不同的推导方法,如果学生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第 1 个学生不一样,注意引导学生把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成与第 1 个同学相同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公式的推导殊途同归。如:学生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如图所示),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既不是上底的长,也不是下

223、底的长,而是上底长和下底长的和的一半,这样学生就能推导出与学生1 相同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大家转化成不同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 (上底+下底)高2”吗?学生:都是这样的。教师:请大家用这个公式计算出前面我们在学习准备中没有计算出面积的这个梯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重点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公式的。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再用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面积,看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的面积是否相同,证实这个面积计算公式是可靠的。2.教学例 2(多媒体出示例 2)教师:想一想,要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要知道上底

224、、下底和高。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上底、下底和高了吗?它们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请学生算出梯形面积后全班集体订正, 并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应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没有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学生回答略。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 1,2 题。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上底+下底)高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6 课时梯形的面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586 页例 3、例 4,练习二十一第 38 题。教学目标:1.能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225、识。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重点:能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1 把刀和 1 个萝卜。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梯形上底(14cm)下底(6cm)高(5cm)面积(?cm2)学生独立完成后, 抽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我们学习的梯形的

226、面积计算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在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3(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水库,然后逐步转到水库的拦河坝)教师:这是一个水库,水库拦水的这个坝叫拦河坝,我们把拦河坝横着切开,切开后我们看到的这个面叫做横截面。(多媒体课件演示拦河坝横着切开,出现横截面的动画过程)教师:同学们理解什么叫横截面了吗?学生:理解了。教师:那么大家猜想一下,这个萝卜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学生猜想后教师用刀切开萝卜,让学生观察到萝卜的横截面是一个椭圆形。教师:那么水库拦河坝的横截面是个什么形状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拦

227、河坝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3)教师:这道题中告诉我们拦河坝的横截面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梯形。教师:你能用你了解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拦河坝要修成梯形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其原因是不容易被水冲垮。教师:要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呢?学生: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教师: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了吗?学生:直接告诉了我们梯形的上底和高,没有直接告诉下底。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算梯形的下底,然后再算梯形的面积。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如右图的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按这样一个思路算出这个拦河坝横截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集体订

228、正,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 3 题,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2.教学例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现例 4)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要求这块水田大约能种多少穴水稻,应该怎样想?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抽学生汇报。学生:我觉得应该先算出这块水田的面积,再求大约能种多少穴水稻。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因为每 3dm2 可以种一穴水稻,也就是水稻的穴数是由水田面积大小决定的,所以要先算水田的面积。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觉得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29、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问题中的“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必算出精确的数,所以,这道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教师:好了,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有关梯形面积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学生回答略。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 38 题。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7 课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8 页例 1 和练习二十二第 1,2 题。教学目

230、标:1.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能用这些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能用这些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能用这些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有实验地的题卡、两个不规则图形(其中一个大约是学具正方形的一半,大约是4.5cm2,另一个大约是学具正方形的,大约是 6cm2)、

231、一张与之相关的正方形(面积为 9cm2)、 一张透明方格纸、 有海南岛和台湾岛地图的题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光明村实验地的问题。光明村为了更好地搞好生产,新划了几块地作为实验地(课件出示三块不同形状的实验地,其中一块是例 2 中的实验地,图中数据只作参考,不出示)教师: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学生:他们在讨论哪块实验地的面积最大。教师:在你们的题卡上也有这几块实验地,请你们量一量、算一算,把每个图形的面积写在相应图形的下边,然后再比一比图上究竟哪块实验地的面积大?由于有一个是不规则图形,学生没有学过,不能算出它的面积,所以不能完成任务。教师:你们比较出哪个图形

232、的面积最大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为什么呢?学生:有一个图形我们不能算出它的面积。教师:哪一个图形不能算出它的面积呢?为什么不能算出?学生:这个图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教师:像这样有的地方凸出一些,有的地方凹下去一些的不很规则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实验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还有很多,要想知道哪块实验地的面积大,我们还得先研究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探究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教师: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不规则图形。 (教师拿出如图的不规则图形)请同学们先在你们的学具里找到它。教师:我们能精确地算出它的面

233、积吗?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它不规则。教师: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面积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估计出它的面积。教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正方形,还有一张透明的方格纸,方格纸的每一个小方格是 1cm2。 你能用这些工具想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请同学们利用工具想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同桌为 1 个小组)学生同桌讨论合作后汇报。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是借助哪种工具估计的,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特别是数方格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数的。学生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找到这个图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它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根据这个关系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 92=4.5(cm2);

234、另一种方法是用透明方格纸进行估算。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然后课件再演示一遍学生的做法。展示一种方法就总结板书一种方法。教师: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两种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估计出你们桌子上的另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汇报时重点说清楚是怎样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的。2解决课前提出的关于哪块实验地面积大的问题教师: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现在能估计出前面那块实验地的面积了吗?学生:能。学生操作后,汇报实验地的大小,并展示自己是怎样估计

235、的。估计学生都会用方格纸来进行估计。教师:为什么没有同学参照相关的规则图形来估计呢?学生:这里没有相关的规则图形可以参照。教师:对,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用自己的方法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选择估计的方法,真了不起!三、深入研究教师:你们知道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谁的面积大吗?学生如果知道,就请知道的学生回答,然后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现在就按没有学生知道来准备。教师:你们想知道它们谁的面积大吗?学生:想。教师:这两个岛的地图就在你们的题卡上,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谁的面积大吗?估计学生会讨论出两种方法:一是看谁的图上面积大,它的实际面积就大 ;另一种是先估计出图上面积, 再根据实际

236、扩大相应的倍数得到实际面积再比较。教师: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要选用比较实际面积的同学,你只需要把图上面积估计出后再扩大相应的倍数就可以得到实际面积了。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完成例题,看你能否解决?学生尝试做,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成果,并订正.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略。五、练习教科书第 89 页练习二十二第 1,2 题。板书设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8 课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04 页例 2 和练习二十一第 3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能用这种方法估计

237、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学习用 1 个方格表示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能用这种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能用这种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使学生手中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刚好等于校园5 m2 的面积,每个学生准备相应的不规则图形和一张透明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想一想,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不规则图形 ?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样估计?学生回答略。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38、(1)参照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把不规则图形放在方格纸上估计。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二次备课1.教学例 2教师:长安村为了进行科学种田,最近规划了一些实验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例 2 主题图中的长安村实验田规划图)教师: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些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实验田的形状都是不规则图形。教师:对了。我们江南的田地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很多田地都是不规则图形,但是在生活中需要了解这些田地的面积,因为面积的大小与产量有关。我们先来研究这块水稻田的面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规划图,你发现这幅图与其他的规划图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239、?学生:这幅规划图是画在方格纸里面的。教师: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估计实验田的面积。(多媒体课件放大水稻实验田)教师:这个方格纸和我们使用的方格纸有哪些不一样?引导学生关注方格纸上小括号里的字“每个方格表示1 m2” 。教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讨论后回答:就是说不是以方格的实际大小来确定图形的面积,而是要以方格表示的大小来确定图形的面积,有多少个方格,就有多少平方米。教师:对了,1 m2 的方格,我们是没法放在桌面上的;同样的道理,这块实验田我们也没法把它的实际大小搬进教室,所以,我们采用了 1 个小方格表示 1 m2 的方式来估计实验田的大小。 由于这块实验田和方格纸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

240、所以这个估计结果与实际结果是一样的。下面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估计这块实验田的大小呢?引导学生讨论出实验田占的方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整的方格,一种是不完整的方格,我们通常的作法是把不完整的方格看作半格算。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同学们数一数,完整的和不完整的方格分别有多少个?学生数后汇报:完整的方格有38 个,不完整的方格有24 个,看作12 个完整的方格。教师:这样估计出实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学生:是 38+12=50(m2)。2.联系实际教学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着练习二十一第 3 题,这是小明家的一块玉米地,如果你们手中的方格的1 格刚好能表示这块玉米地1 m2 的

241、面积,你能估计这块玉米地大约多少平方米吗?学生:能!教师:说一说,你准备怎样估计这块玉米地的面积?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回答。指导学生说出先用透明方格纸盖在这个图形上,然后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完整的方格,还有多少个不完整的方格,再把两个不完整的方格看作 1 个完整的方格来估计,估计出一共有多少个方格,这块地就有多少平方米。教师:同学们同意这种想法吗?老师也同意。下面请同学们照这种方法估计这块地的面积。学生估计出结果后,抽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学生回答略。四、练习巩固(多媒体课

242、件展示校园平面图)教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在这幅平面图中,有些图形是规则图形,比如教学楼、花台;有些图形是不规则图形,比如操场、小树林、水池等,你们手中的方格纸中的 1 个方格刚好能表示这个平面图上的 5m2,请你们利用手中的方格纸和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提供的校园平面图,选其中的 1 个项目来估算出它的实际面积。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抽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 3 题板书设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9 课时认识公顷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0 例 1、例 2,练习二十三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计量

243、大的土地面积单位,知道边长是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能想象出1hm2 的实际大小,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 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计量大的土地面积单位,知道边长是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hm2,能想象出 1hm2 的实际大小,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244、、 复习引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面积单位,还记得 1dm2 有多大,1m2有多大吗?指导学生说出:边长是 1d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dm2;边长是 1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m2。教师:你能比划出 1dm2 有多大,1m2 有多大吗?分别抽学生比划出 1dm2 和 1m2 的大小。教师: 计量一间教室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 平方米)计量一块操场有多大用什么作单位?(生:平方米)教师:你知道一个村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吗? 课前,老师随机查阅了一个村的面积,它的面积是 15000m2。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约 9600000000000m2。板书:15000m

245、29600000000000m2教师:看到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到以平方米作单位表示,数很大,很不方便。教师趁机指出:计算大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测量不方便时,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这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介绍公顷用字母表示为“hm2” ,平方千米用字母表示为“ km2” 。接着教师明确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二、教学新知1.认识公顷,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师:同学们,知道 1hm2 有多大吗?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指出:一个边长是 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hm2。(板书)教师:体育课上大家都跑过100m,你能想象 100m 有多长吗

246、?学生自由想象。教师:想象一下,如果以操场 100m 跑道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有多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想象。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和你想象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差不多大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再抽学生汇报。其中可能涉及一个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 1hm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知道 1hm2 大约有多大,但是头脑中想象的大小与实际的大小还有一定的差异,要进一步感受 1hm2 究竟有多大,我们还可以把它转化为较小的单位来思考。教师: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你觉得可以把 1hm2 转化为我们掌握的哪个较小的单位来理解呢?指导学生说出转化成平方米来理解。教师:你

247、是怎样想到要转化成平方米的?指导学生说出一个边长是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hm2;也就是1hm2 是以 100m 为边长的正方形,而1m2 是以 1m 为边长的正方形,所以联想到公顷与平方米有联系。教师:能计算出 1hm2 是多少平方米吗?学生独立计算推导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教师:谁来说说?因为:100100=10000 (m2)所以:1 hm2=10000 m2(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这样用平方米作单位来表示 1hm2 的大小,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出感受,如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有 10000 个1m2 那么大。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公顷这个面积单

248、位感受更加深刻了。填空:(1)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 50m2,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 100m2,要有()间这样的教室,它的面积才是1hm2。(2)32 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m2。()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 1hm2。教师:现在,我们不但知道了 1hm2 有多大,还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让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掌握的有关公顷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文文小朋友,去年暑假去了一次北京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面积大约 400000m2, 合( )hm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hm2,合

249、()m2。学生自主计算,再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计算过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果园,底长250m,高 120m,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学生自主计算,指名板演)250120=30000(m2)30000m2=3hm2(3)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长400m,宽 300m 的地里收小麦 72000kg,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千克?(4)某房产公司买得一块面积为12hm2 的地建小区,规划为住宅楼、 公共设施和绿化地带。其中规划住宅楼房 68 幢,每幢楼约长 80m,宽约 10m,公共设施大约 1hm2,其余为绿化地带。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公顷?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

250、明白的吗?学生回答略。三、拓展延伸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全境东西最长470000m,南北间最长距离450000m,幅员8240300hm2。这么大的占地面积用公顷计量方便吗?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四、作业练习二十三 3、4 题板书设计:15000 m2;29600000000000m2认识公顷250120=30000(m2)30000m2=3hm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0 课时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0 页例 3、例 4 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知道边长为1000m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km2,在计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51、能想象出 1km2 的实际大小,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 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知道边长为 1000m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km2,在计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能想象出 1km2 的实际大小,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

252、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你知道 1hm2 有多大吗?引导学生说出: 边长 100m 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 1hm2。 1hm2=10000m2。教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hm2?抽学生自由说。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小孩的对话框。(如图所示)教师:计量一所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计量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学生看图回答: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教师: 我国的国土面积为什么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呢?1km2 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知1.认识平方千米教师:我们先来研究 1km2 有多大。同学们先想想,

253、1hm2 有多大?学生:边长 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教师趁机追问:根据边长1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大家猜一猜,1km2 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学生能说出边长为 10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km2,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则告诉学生:边长为10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km2。(板书)教师: 同学们知道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km2。 那么 1000m的正方形有多大呢?同学们想一下,从哪儿到哪儿大约是1km?抽学生说一说,最好说当地的实际距离。比如从村口到学校的距离是1

254、000m;或者从重百商场到汽车站的距离是1000m。教师:以这样的1km 的长度为正方形的一条边画一个正方形,想象一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想象。教师:与前面认识的 1hm2 的正方形大小作比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经验说到1km2 这个正方形要比 1hm2 大得多。教师:究竟大多少呢?我们可以推算一下,1km2 等于多少平方米?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你们是根据哪句话来推算的?怎样计算?指名汇报:1km2 就是边长 1000m 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km2=10001000=1000000m2。教师:我们知道 1km2=1000000m2,又知道 1hm2=10000

255、m2,现在你知道 1km2 等于多少公顷吗?指导学生说出因为:1km2=1000000m2,1hm2=10000m2而:100000010000=100所以:1km2=100hm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 km2=100 hm2=1000000 m2教师: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知道1km2 有多大了,大多少呢?1000000m2,同学们可以比一比1m2 有多大,再想一想1000000m2 有多大。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是1km2 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教师:既然平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国的国土面积也非常大,所以要用平方千米来计量我国的国土面积。除了用平方千米计量我国

256、的国土面积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吗?多抽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同学们说的地方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土地面积都很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教师补充:我国的陆地面积大约是960 万 km2。重庆市的面积约是82403km2。2.练一练3 km2=()hm2440000 hm2=()km240 km2=()m286000000 m2=()km2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我们不但认识了平方千米,还知道了它和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出示例 4重庆渝中区的面积是 22km2,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学生理解题意

257、,这是什么单位化作什么单位?再回想原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用22 乘两个名数之间的率。然后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22 km2=2200 hm2=22000000 m2答: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合2200hm2,合 22000000m2。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 350000m2,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先让学生理解这是什么单位化作什么单位?再回想原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要用350000 除两个名数之间的率。然后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350000 m2=35 hm2=0.35 km2答:我国国家体育场的占地面积合25.8hm2,合 0.25

258、8km2。(2)一个长方形的牧场长 3000m,宽 1500m,这个牧场有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方千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回答略。三、课后拓展调查自己村或一个较大的公共建筑设施(体育场或公园)的占地面积, 把自己调查的数据与同学交流。四、作业练习二十三 2、5 题板书设计:认识平方千米边长为 1000m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1km21 km2=100 hm2 =1000000 m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1 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2 页例 1、例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能借

259、助所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2. 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学生计算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展示,并请他说说他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260、引导学生说出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直观地演示。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你学过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1。教师:从这个情景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引导学生从题中找出这样几个信息: 这堆圆木堆放的横截面形状像梯形,每一层比上层都少 1 根;知道顶层、底层圆木的根数,堆放的层数;要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圆木、钢材等堆放成这样的形状,要知道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你准备怎么解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有学生说出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时,教师肯定这种方法后追问:如果每层堆放了很多根,堆

261、了很多层,这样一根一根地数还方便吗?学生:不方便。教师:是呀,如果我们能找到圆木的堆放规律,就能比较巧妙地,也更方便地算出圆木的根数了。同学们能发现它的堆放规律吗?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强调堆放规律是:从上往下,一层比一层多放1 根。教师:你能利用这个规律来求圆木的根数吗?怎么求?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算法后汇报,估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1)把每层的根数加起来:3+4+5+6+7+8=33(根)。(2)把第1层的根数和最后一层的根数相加(3+8),第2层和倒数第2层的根数相加(4+7),第 3 层和第 4 层的根数相加(5+6),这样就有 3 个 11 根:(3+8)+(4+7)+(5+6)=113

262、=33(根)。教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圆木的堆放规律 ,较为巧妙地算出了圆木的根数 ,除了这样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就由学生来叙述自己的算法, 如果学生分析有困难,教师则作下面的引导。教师:刚才我们还知道这样一个信息,这堆圆木的横截面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梯形。教师:那咱们能不能像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式那样来分析圆木总根数的计算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同样的两个横截面是梯形的圆木图形一正一反的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学生看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引导学生说出:把两堆完全一样的圆木一正一反地堆放,每层圆木的根数就同样多了。教师

263、追问:每层圆木的根数是多少呢?学生:11 根。教师:这 11 根怎么得来的呢?引导学生分析出这 11 根是“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 。教师:那这样两堆圆木的根数又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分析出:两堆圆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从而分析出:一堆圆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教师: 这种方法和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较相似, 但它是在求面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不是在求面积,它是在求圆木的根数。虽然圆木堆放的形状的横截面像梯形,但不是一个标准的梯形,因为这些圆木的中间有空隙。教师:虽然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梯形,但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借鉴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所以在解

264、决问题的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可以相互借鉴。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看它的结果是否和我们前面算出的结果一样。学生计算,并得出一样的结果。教师: 根据我们刚才的验证, 你能推导出类似的求圆木总根数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堆放的圆木、 钢管的根数。这种方法你掌握了吗?请试着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 题。2教学例 2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2 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需要的铝皮包括哪些部分呢?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这些标志牌需要的铝皮包括两个部分,17 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和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265、板书: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 =17 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教师:这两部分中什么是直接告诉的?什么不知道?让学生意识到损耗的铝皮是直接告诉的, 而 17 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不知道。教师: 怎样求 17 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交流想法。抽学生汇报。随学生的汇报教师逐步完成右面的板书: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解答, 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于最后计算的结果,你们保留一位小数后是多少?(6.7m2)如果计算结果是 6.617m2。那么保留一位小数后会是多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6.6m2 和 6.7m2 两种答案。教师:为什么会

266、有同学认为是6.7m2 呢?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里保留一位小数,不能对保留的下一位“四舍五入”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材料只能多不能少,少了无法制作成要求的数量。因此, 不管要求我们保留的下一位的数是多少,我们都不能舍去,而应该往前进一。所以 6.7m2 比 6.6m2 恰当。教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保留近似值的方法。教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两道例题都要借鉴或用到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在解答时都要层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来一步一步地解答。教师:这种类似

267、的题同学们知道怎么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三、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 题。教师: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样?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并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解答后全班订正。四、课堂小结教师:你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略。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四第 2,4,6 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12 课时解决问题(2)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3 页例 3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知识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268、、动手操作能力、估算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知识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算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多媒体课件出示:老师要求学生用纸板做13 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的底是5.5cm,高是 4cm,做 13 个这样的学具一共要损耗 8.7cm2 的纸板,要完成做学具的任务,每个学生要准备多大的纸板?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分析出解题方法,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的汇

269、报板书(如下页图)。教师: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抓住主要数量关系与其他数量关系的联系一步一步地往下分析?谁来再汇报一下?抽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全班订正。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继续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教师: 上一节课我们在解决需要多少铝皮的问题时, 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大家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说出上节课用的主要方法是:抓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再层层分析推理。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3 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教师: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要求的是这个果园里的梨一共能卖多少钱

270、?教师: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果园中的梨一共能卖多少钱,必须知道两个条件:(1)果园里能种多少棵梨树?(2)每棵梨树产的梨能卖多少钱?教师追问:根据这两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呢?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 “果园里梨共能卖的钱=每棵梨树产的梨能卖的钱数梨树的棵数” 。教师板书。教师:接下来咱们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接下来就要根据数量关系,一步一步推理,找出数量关系式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又能根据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它变成可知。让学生观察题中的信息,根据总的解题思路,独立思考后进行分析,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教师抽学生

271、汇报他的分析过程,并逐步在黑板上板书完善整个数量关系(如下图):教师:观察我们的分析过程,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根据上面的分析过程,要由下至上地算,即应该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算出果园面积,再用果园的面积每棵梨树的占地面积,求出梨树的棵数,最后用每棵梨树产的梨能卖的钱梨树的棵数,算出果园里的梨共能卖的钱。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算一算吧!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教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十四第5 题。教师:一个果园

272、,如果种成苹果树,每棵苹果树占地14 m2,每棵苹果树产的苹果大约能卖 350 元,这个果园里的苹果一共能卖多少钱呢?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能独立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教师:请把这两道题的答案(种梨、种苹果)比较一下,你觉得在这个果园里种梨树合算还是种苹果树合算?你能给这个果园的经理提个建议吗?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四、课堂小结教师:在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答。学生回答略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四第 7 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要由下至上地算,即应该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算出果园面积,再用果园的面积每棵梨树的占地面积

273、,求出梨树的棵数,最后用每棵梨树产的梨能卖的钱梨树的棵数,算出果园里的梨共能卖的钱。教学反思: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可能性可能性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1 课时可能性(1)教学内容:教材 99 例题 1、2,练习二十六教学目标:1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从中发现问题,能列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2以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根据此分析可能性的大小。3通过分析,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教学准备:小黑板。用来做抽奖游戏的扑克牌、转盘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发现问题1.

274、师:你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在哪里参加的?结果怎么样?2.前 2 天老师去商场,正赶上商场搞有奖活动,凡购物满 100 元,可凭小票参加抽奖 1 次, (出示游戏规则和转盘) 。老师也参加了,你们猜我中了几等奖?3.看着这个转盘,你能预测一下中奖情况嘛?每个参加的人都能中奖吗?获得各种奖次的情况如何?(学生独立思考,指明汇报)4.老师也做了这么一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亲手摇摇试试手气呢?5.小组选代表,站在台前摇奖。其他同学帮忙统计摇奖结果。6.看到这样的结果你们想说什么?和你们预测的结果相比怎样?二、分享研究,解决问题1.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转盘,分析一下:(1)转动转盘会有几种可能的奖品结果出现

275、?转盘虽然平均分成了 12 份,但只有纸巾、洗发水、香皂、自行车4 种物品,因此只有 4 种可能的奖品结果。(2)获得哪种奖品的可能性最大?哪种最小?为什么?圆盘被平均分成 12 份,标有自行车的扇形只占其中的1 份,是不是可以判断 12 个人抽奖就一定有 1 个人抽中呢?学生讨论后,指明回答交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继续讨论分析。(3)教师小结:商家设计这样的抽奖活动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如果遇到这种抽奖活动,要学会理性分析,不要为了凑够抽奖的钱数而盲目购物。三、探究合作,深化提高1.例 2.把黑桃 AKQJ 和方块 A 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取1 张。(1)你能说说抽出的牌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吗?学生独

276、立思考后,指明回答(2)议一议,抽出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出方块的可能性哪个大一些?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作出回答(3)抽出方块 A 与抽出黑桃 A 的可能性哪个大一些?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作出回答2.通过例 2 的学习与探究, 对于可能性问题, 你有什么新的体验与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四、练习反馈完成练习二十六 1-3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再进行全班交流。五、作业完成课堂活动,以组为单位。板书设计:可能性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可能性(2)教学内容:教材 100 页例 3,课堂活动,练习二十六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

277、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2.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实验、验证与交流中,深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象的认识,进而探究为何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问题的关系。3.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体会可能性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难点: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教学准备:1、7 张牌(1 燕、4 虎、2 熊)2、小组准备 120 页课堂活动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二、师生共研1.例 3(1)揭示例 3将准备好的 7 张牌合均匀倒扣在桌面(2)先让学生预测,再议一议。A 任

278、意取一张,取到哪种图形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取到老虎的可能性最大,因为7 张牌中老虎有 4 张,占 4/7)B 任意取一张,取到哪种图形的可能性小?为什么?(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因为7 张牌中燕子最少。只有1 张,占 1/7)(3)拓展性问题讨论:A 任意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为什么?(不一定,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者大象)B 任意取一张,一定取不到燕,对吗?(不对,也有可能取到燕子,只是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解决120 页课堂活动。(1)第一题组间交流(2)第二题重在议,让学生再次理解花卉卡最多,所以随意摸一张是花卉卡的可能性最大。建筑卡最少,所以随意摸一张是建筑卡的可

279、能性最小。没有可能抽到风景卡,因为没有风景卡。3.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探究。(1)问题的提出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开赛前用丢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开球的一方,为什么?谁知道其中的数学原理。(2)认识等可能性及其公平性的内涵。学生不难发现,因为丢硬币落地结果只有 2 种,要么正面朝上,要么反面朝上。每种可能性各占一半,属于等可能性,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是公平的。(3)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的等可能性事件的实例。(4)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判断。练习二十五思考题。师生共同分析这一游戏的公平性。首先搞清楚游戏的规则,其次要分析掷硬币落地的可能性。问题的核心是 2 次朝上与 2 次朝下的可能,是否等可能性。三、总结与反思这

280、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四、作业练习二十六 4、5 题。板书设计:可能性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3 课时设计抽奖活动教学内容:教材 123 页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实践,能综合应用笨单元可能性问题的基础知识,公平性原理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进而深化对可能性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深化应用意识。2、让学生在理清设计目标要求的前提下, 鼓励同学们用学过的不同方式进行抽奖活动的设计创作,并在交流中充实与提高。教学重点:根据商家提供的资料与要求,设计易于操作而又可行,富于趣味性的抽奖活动方案。教学难点:利用公平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问题的提出1

281、.揭示课题国庆红岩商场准备以每购物 200 元领取 1 张奖券的方式,请顾客参与商品的促销活动。请你为商场设计1 个抽奖活动。 (板书课题)要求得奖的可能性比不得将的可能性大一些。设金、银、幸运奖。银奖名额是金奖的 10 倍,幸运奖名额是银奖的20 倍。2.问题的提出明确了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下面就是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次活动?二、解决问题1.理清奖项的设置要求。商家对获奖的可能性有什么要求?让学生明确:得奖的可能性比不得将的可能性大一些,师生共同斟酌大一些的数学含义。各类奖项的要求:银奖名额=金奖名额10幸运奖名额=银奖名额202.确定设计方案。每个同学在充分思考与策划之后,写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282、教师可对这个设计的书写模式作1 个指导。(1)标题:红岩商场国庆节商品促销抽奖活动设计方案(2)活动要求说明:每购物 200 元凭小票可到服务中心领取1 张活动奖券参与抽奖。 (每张奖券只能参加一次抽奖)(3)活动方法说明(4)各类奖项说明3、修订方案最后完成设计方案的书写。三、评一评1.组内交流,退出最佳方案。2.全班交流,重在评议,评出最有创意有最适用的方案。3.谈谈自己的设计感受。四、总结与反思板书:设计抽奖活动(1)标题:红岩商场国庆节商品促销抽奖活动设计方案(2)活动要求说明:每购物 200 元凭小票可到服务中心领取1 张活动奖券参与抽奖。 (每张奖券只能参加一次抽奖)(3)活动方法

283、说明(4)各类奖项说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总复习总复习一 次 备 课第 1 课时小数的乘除法复习内容:小数的乘除法复习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二次备课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复习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主法, 注意与整数乘除法比较方法的异同。复习难点:小数乘除法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复习关键: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方法,找到错误原因,并有针对性进行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1.知识回顾教师: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了哪些内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可整理如下:小数乘除法

284、计算方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近似值积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2知识复习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学生回答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后,重点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不同, 再提醒学生注意在积中点小数点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比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学生再现知识后,计算下列各题2875.11.360.05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指导。教师: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引导学生说出小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另一种

285、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要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前一种情况计算。然后计算下列各题:28.560.512300.46教师:在小数乘、除法计算中,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学生讨论,明确求积或商的近似值是在计算出积或商后,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教师:哪些情况下需要求积或商的近似值?学生讨论后得出:需要求积或商的近似值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有明确要求;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学生练习第 142 页第 2 题。教师: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的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二、指导练习练习二十

286、九 1、2 题,教师巡视,发现错误,有针对性评解。三、总结与反思通过复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四、作业练习二十九 3、6 题板书设计: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2 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内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2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及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复习重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方法。复习难点:简便运算复习关键:帮助学生弄清运算律及运算的质。复习过程:一、 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四则运算指的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教师:在四则运算中,哪些是第1 级运算?哪些是第 2 级运算?教师

287、: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学生讨论,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教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学生回答后,完成 103 页第 4 题。二、复习简便运算教师: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引导学生得出: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 c=a(bc)乘法分配律(a+b) c=ac+bc连减 a-b-c=a-(b+c)连除 abc=a(bc)学生练习 142 页第 3 题。三、归纳梳理教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归纳、梳理今天复习的内

288、容,教师可以根据板书补充,师归纳:在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养成一看、二想、三动笔、四检验的习惯。一看:看清题目有几种运算。二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能否简便运算?三动笔:确定了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后,才动笔计算。四检验:复查一遍。四、作业练习二十七第 6,7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第 3 课时解决问题复习内容:解决问题复习目标:帮助学生理清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关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复习重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先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复习过程:一、复习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关系加法:一共是多少?减法:多多少或少多少?

289、乘法:相同加数相加,倍数问题除法:倍数问题等二、复习常用的公式单价数量总价时间速度路程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三、指导练习二十七第 8 题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先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四、总结与反思五、作业练习二十七解决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次备课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4 课时图形的变换与平移、旋转复习内容:图形的变换与平移、旋转复习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平移、旋转的理解,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意义和要素,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画轴对称图形。

290、复习难点:平移与旋转位置的确定复习关键: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复习过程:一、复习图形的变换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哪些运动现象是旋转?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在研究平移现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梳理出:要注意物体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教师:在研究物体旋转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整理出: 研究物体旋转时, 要从 “物体从哪个位置开始旋转?绕哪个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完成 142 页“图形的变换和面积计算”的第1 题。二、统一认识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图形上的每个点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291、关键是平移时先确定一个点。2、 旋转点、方向、度数是图形旋转的基本点,少一不可,注意利用图形的边做参照,去找图形旋转的度数。三、玩中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七的15 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会画轴对称图形,对不会画的学生一定多指导。教学反思:一 次 备 课二次备课第 5 课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作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重点: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求图形面积,平方千米与公顷的换算。复习难点: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中的对除以2的理解。复习关键:理清三角形和梯形

292、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复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本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图形2、面积单位的换算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1 平方千米=1000000 平方米1 公顷=10000 平方米1 平方千米=100 公顷二、指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1 沟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求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讨论后回答: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成两部分,

293、通过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板书面积公式)教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推导的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方法与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大致相同),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公式并画图。教师:从以上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有联系的,可以用前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后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这些公式时,都用了转化的方法。教师:理解了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有时忘记了

294、其中一个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来推导这个忘记了的公式。2 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教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角形呢?梯形呢?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需要知道底和高,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教师:下面请大家完成 103 页上面的第 6 题。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应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师:下面我们应用刚才复习的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一块梯形的白菜地,上底是6m,下底是 14m,高 5.5m。每平方米白菜地大约可以收 6.8kg 白菜。这块白菜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白菜?学生讨论后解答。学生独立完成 104 页第 3 题,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略)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七第 89 题。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