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175691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236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高专系列教材配套电子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主编 张永红(版)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高职高专系列配套电子教案 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学前儿

2、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一)心理学概念第一章 绪论个人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

3、义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第一章 绪论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二)学前儿童的概念第一章 绪论(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绪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

4、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二研研究究内内容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一

5、)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2.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 3.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三、研究意义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一)成熟学说(二)精神分析学说(三)行为主义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成熟学说 1.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第一章绪论 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

6、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第一章绪论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双手发展的结果是最终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双手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

7、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两边需均衡发展称的,对称两边需均衡发展2.发展的原则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3.育儿观念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20世纪前期,佛洛依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

8、二)精神分析学说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一章绪论意识与外界接触超我前意识自我本我潜意识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1.口腔期(出生-1岁) 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5.两性期(12岁以后)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传统行为主义(三)行为主义学说第一章绪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S-R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

9、些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知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二)认知发展学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第一章绪论312v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v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v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

10、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1.生态环境理论 生态环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 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的。他强调从人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儿童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发展的生态学”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2.人生历程理论 埃尔德于1995年提出了人生历程理论。该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环境对人生历程的影响。他认为,人生历程主要受四大环境背景因素的影响(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以及人力和社会约束的背

11、景)。(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第一章绪论实验实验实验实验法法法法 1. 自然实验法 2. 实验室实验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 过程中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观察观察观察法法法法问卷问卷问卷问卷法法法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基本研究方法。测量测量测量测量法法法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章绪论一、客观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二、主观因素第三节

1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生物因素第一章绪论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家庭(1)家庭的自然结构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2)家庭经济条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社会因素

13、第一章绪论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儿童心理向教育所指导的方面发展。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1)人类社会生活环境(2)传媒(3)暴力电子游戏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生命的孕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四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

14、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年龄特征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说一个年龄一个样,年龄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活时间标志。 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 累,都有生活时间相联系。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期学龄期幼儿期(3-6岁)婴儿期(0-3岁)青年初期(14、15-18、19岁)小学生期(6-12、13岁)少年期(12、13-14、15岁)第一节学前

1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1.稳定性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普遍性。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具有一定顺序就一个群体而言,要使年龄特征发生质变,需要经过若干个世代的变迁,才能有所反映。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2.可变性 因环境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情况会出现各种差别,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可变性的原因 社会条件不同 教

16、育条件不同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化,其变化时有限度的,那关切围绕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上下波动。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可变性稳定性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揭示心理发展的机制的一门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进并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

17、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的定向性发展的定向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性 基基本本特特点点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从简单到复杂二、从具体到抽

18、象三、从被动到主动 从不完备到完备从不完备到完备从无意到有意四、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容易受情景影响的心理活动逐渐表现为相对稳定 容易受情景影响的心理容易受情景影响的心理 活动逐渐表现为相对稳定活动逐渐表现为相对稳定从不分化到分化从不分化到分化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己主动调节第二节生命的孕育(一)合子(二)胎儿的发展 1.胎种 胚种经过几种变化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上层或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 2.胚胎阶段 (三)胎儿阶段一、生命的初始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生命的孕育 (一)什么是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即通过父母细胞染色体的基因把

19、上代的生物特征遗传给下一代。 所谓染色体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组成的。二、遗传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生命的孕育(二)遗传因素制约胎儿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 (一) 染色体异常1.唐氏综合症2.杜氏综合症3.柯氏综合症 (二)基因遗传疾病1.苯丙酮尿症2.杭氏舞蹈症二、遗传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生命的孕育三、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是通过母体的作用来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一)母体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1.母亲的身形2.母亲的生育年龄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母亲患

20、有疾病对胎儿的影响1.风疹2.性病3.母亲的情绪4.母亲所处环境 5.孕妇吸烟、饮酒及使用药物 第二节生命的孕育三、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三)母亲情绪(四)母亲所处环境 1.放射线 2.噪声 3.电子计算机、微波炉等点子产品的辐射 4.其他(五)孕妇吸烟、饮酒及使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0-6个月(一)(一)1-30天天1.适应新生活适应新生活(1)无条件)无条件反射反射(2)条件反)条件反射射2.新生儿的心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理活动1.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听觉迅速发展迅速发展2.手眼协调动手眼协调动作发展作发展1-

21、6个月6-12个月1.动作迅速动作迅速发展发展2.语言的发语言的发展展3.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日益发展日益发展4.视知觉进视知觉进一步发展一步发展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躯体动作的发展躯体动作的发展双手动作的发展双手动作的发展语言、表象、想象、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语言、表象、想象、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独立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1-3岁第四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4-54-54-54-5岁岁岁岁3-43-43-43-4岁岁岁岁(一)好问、好学(一)好问、好学(二)抽象思维能力明显萌芽(二)抽象思维能力明显萌芽(三)开始掌握认知规律(三)开

22、始掌握认知规律(四)个性初具雏形(四)个性初具雏形(一)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了儿童的活动能力(一)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了儿童的活动能力(二)认识活动伴随行动进行(二)认识活动伴随行动进行(三)心理活动直接受情绪左右(三)心理活动直接受情绪左右(四)爱模仿(四)爱模仿(一)活泼好动(一)活泼好动(二)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二)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三)开始接受任务(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初步具有规则意识(四)初步具有规则意识(五)自己组织游戏,并结成同伴关系(五)自己组织游戏,并结成同伴关系5-65-65-65-6岁岁岁岁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

23、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根据注意有没有自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和人本身的状态。 (二)注意的类型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24、 有意注意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合理的活动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二、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一)胎儿的注意 在胎儿时期,个体就开始对声音有了定向反射。选择性注意是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二)新生儿的注意1.原始的注意行为2.选择性注意的发展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1. 1-3个月(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偏好轮廓密

25、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2. 3-6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奥尔森和费尔德等的研究表明:(1)婴儿头部运动自控能力加强。(2)婴儿的视觉注意更加发展,视觉搜索平均时间变短,更加偏好复杂的和有意义的视觉图像。(3)婴儿增长了对日益扩展的外部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活跃。(4)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注意的质量。(5)大量的新信息扩大了婴儿的知识基础。 第三章 学前儿童

26、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3. 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半岁以后,婴儿觉醒时间的增长是大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婴儿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事物和获得更多的新信息的机会。(2)婴儿能够独立坐、爬行、站立和试图行走,使得其活动的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的对象更加广泛。(3)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受经验的支配。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4. 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发展与“客体永久性”。(2)注意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3)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

27、意的发展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完成的三、幼儿注意的发展(二)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 1. 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是指

28、人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随年龄的增长,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表表3-1 3-1 不同年龄幼儿正确辨认点子数的百分比不同年龄幼儿正确辨认点子数的百分比点子数4岁6岁273.599.5343.593.5413.566.655.351.56044.67027.3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注意范围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第一,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第二,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

29、章。 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 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3)不同年龄班活动时间应当长短有别。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三)注意的转移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

30、节机能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动中来。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上。 教师应创造幼儿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动作熟练能力,并动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注意分配能力。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五、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

31、原因和防止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过多的无关刺激2.疲劳3.缺乏兴趣4.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4. 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3.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2.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1.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2.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按知觉的对象,按

32、知觉的对象,可分为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2.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按知觉中起主动作用的感觉动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觉和味知觉。1.感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按照感受器的按照感受器的不同,将感觉不同,将感觉分为视觉、听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味觉、嗅觉、肤觉、运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和机体觉。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学前儿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

33、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2.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 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 第三

34、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3.颜色视觉(1)婴儿的颜色视觉 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哪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 颜色视觉3岁幼儿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很好地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5岁幼儿不仅注意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能够辨别更多的混合色。6-7岁幼儿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5、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发生(1)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官在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对声音有所反应。(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拖长的纯音反应较明显;新生儿已经出现了视觉上的偏好,最爱听母亲的声音。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听觉的发展2.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1)视听协调发展 (2)语音感知 出生后,尤其是对母亲的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节律、缩短的音节和重复性用词等特殊的“婴生儿语”更为敏感。 2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

36、调。 4个月的婴儿即显示出对成人的“儿语”注意倾听,对成人间的对话则无此反应。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听觉发展(3)音乐感知 婴儿对音乐的喜好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曲调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容易引起婴儿积极的情绪反应。 到了幼儿期,幼儿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三)触觉的发展1.口腔探索口腔探索2.手的探索手的探索1.触觉的发生触觉的发生研究认为,胎研究认为,胎儿在第儿在第49天时天时就已经具有初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步的触觉反应。触觉的触觉的发生发

37、生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位的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婴儿出生后已有对方向的定位能力。1岁多初会走路的儿童,已能辨别室内的方位。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婴儿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物体和自己的距离,并

38、能区别物体是朝向自己还是明显不会碰到自己。 婴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的。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1)婴儿的形状知觉 婴儿爱看轮廓清楚的图像;婴儿爱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婴儿爱看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婴儿爱看较复杂的图形多于简单的图形;婴儿爱看曲线,不爱看直线或角。(2)幼儿的形状知觉 小班: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

39、角形。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4.大小知觉 婴儿已经有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岁半到3岁儿童已经能够按语言提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度有所提高。 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成正相关。(2)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其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3)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

40、”的发展趋势。(4)不能理解时间标尺的意义,往往直观形象地理解计时工具。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观察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的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 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观察方法的形成观察方法的形成 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 的知觉发展的知觉发展 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

41、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五、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感觉的适应 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育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二)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可用颜色的对比,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互衬托等。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三)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主要受以下条件的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主体状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

42、发展(四)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教师平时要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使幼儿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六、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深刻性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准确性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的兴趣 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时效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时效性性策策略略第三章

43、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忆具有阶段性:识记、保持和回忆。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生的,根据产生的感觉器官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

44、觉表象、嗅觉表象等。(三)表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概括性形象性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 胎儿的记忆 胎儿末期,胎儿已经出现听觉记忆。(二)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条件发射的建立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儿童以及保持的时间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 1.研究表明,儿童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年龄1岁2岁3岁4岁7岁再认几天几个星期 几个月一年以

45、前 三年前再现几天几个星期 几个月1-2年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2.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久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主要因素有:三、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儿童的情绪状态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3.在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年健忘记忆恢复(回涨)现象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幼儿记忆的发展 (二)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占优势2.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

46、点:(1) 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2)幼儿的有意识记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3) 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根据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把有意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三)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1.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意义识记效果好2.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常见物体无意义图形比率447411.75:1564125.33:1672262.77:1777481.6:1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四)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形象

47、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年龄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两者的比率3-43.91.82.1:14-54.43.61.2:15-65.14.61.1:16-75.64.81.1:1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五)记忆策略的发展 3.记忆中提取策略依赖成人的提示和情景相似度1.较少使用复述策略2.记忆中组织策略开始发展词形结合意义编码归类加工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四、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和遗忘规律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48、1.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并保存下来的心理过程。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2.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二)排除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资料 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2.排除疲劳的干扰(三)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复习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复习教给儿童运用记忆的方法教给儿童运用

49、记忆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头脑中有大量的表象2.在头脑中有操作表象的能力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想象和幻想 根据想象的根据想象的创造性和与创造性和与社会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不结合程度不同而分类同而分类(一)无意想(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象和有意想象根据

50、有无预定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将想目的,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象和有意想象。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二、想象的萌芽 儿童最初的想象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 儿童语言的发生,是儿童想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想象正是借助于词语的概括性联系,对各种具体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配合。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3.没有情节的组合2.简单的相似联想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发展1.想象脱离现想象脱离现实实2.想象与现实想象与

51、现实混淆混淆1.以再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为主2.创造想象开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始发展1.以无意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为主2.有意想象开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始发展想象与想象与现实现实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四、幼儿的想象与“说谎” 在幼儿的想象发展中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种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成人误认为孩子在说谎,其实是幼儿的想象。 “说谎”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幼儿地认知特点有关。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五、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

52、策略策策略略 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幼儿的自由创造每个幼儿的自由创造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想象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言语表现力言语表现力 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一、思维的概述(一)思

53、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思维的特性2.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三)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五章

54、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婴儿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一) 胎儿的记忆 婴儿的思维处在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抽象概括水平很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婴儿的思维发生在两岁左右。 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是婴儿思维发生的标志。婴儿概括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的概括第二阶段:动作的概括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三、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1)思维依赖直观的事物和情境(2)思维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动作2

55、.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三、幼儿思维的发展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它有以下两个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2)最初对实物概念的掌握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发展过程是:小班幼儿:实物概念的基本内容代表幼儿所熟悉的某一个或一些事物。中班幼儿: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

56、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3-5岁)第三阶段: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2.幼儿分类发展的四个阶段:(1)习性分类或随机分类阶段(2)知觉分类阶段(3)功能或主题分类(4)基于概念的分类三、幼儿思维的发展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三)幼儿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1.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概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判断和推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57、:(1)从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到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2)从按自身的生活经验到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3) 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2.幼儿理解的发展(3)从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和深刻的含义(1)从理解个别的、孤立的事物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四、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1.提供可以直接感

58、知的活动材料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度(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1.对概括能力的训练2.分类能力的训练3.推理能力训练(二)(二)(一)(一)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言语的概述 (一)言语和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

59、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 (二)言语的种类内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外部言语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理解语言的准备语音知觉理解语言的准备 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月)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发音的准备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月)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这一时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1)单次句阶段(1-1.5岁)(2)双词句阶段(1.5-2岁)2.完

60、整句阶段(2岁以后)(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2)词汇量迅速增加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1)逐渐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2)韵母的正确率高于声母。(3)语音的发展受生理因素和语言环境的影响。(4)语音意识的发生。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汇范围的扩大(3)词汇的理解逐渐确切和深化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3.语法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4)句子由短到长4.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1

6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二)早期阅读的发展幼儿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画报,幼儿的前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1)分析阶段(2)综合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一) 发音错误集中在辅音辅音发音的错误多集中在zh、ch、sh、z、c、s等音方面。教育策略:培养幼儿的辨音能力 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排除方言的干扰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

62、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二) 口吃 口吃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常常出现在2-4岁。 教育策略:创设宽松愉快的说话氛围 不要模仿别人口吃 引导孩子说话时不急躁 鼓励、强化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早期早期阅读培养培养倾听能力听能力口口头表达表达能力能力v选择适龄的读物选择适龄的读物v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v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意见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意见v为幼儿表达

63、意见提供机会为幼儿表达意见提供机会v丰富幼儿知识和经验丰富幼儿知识和经验v游戏法游戏法v讨论法讨论法v评议法评议法v求异法求异法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智力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各要素的综合体,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所具有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等的综合心理能力。 一、智力的概述(一)智力的概念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二)智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

64、素论 斯皮尔曼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出人类的智力有两种,即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2.桑代克的三因素说 他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抽象智力 具体智力 社会智力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是由彼此不同的7种基本能力或基本因素组成的,包括计算能力、语词理解、空间能力、语词流畅、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觉速度等。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他以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结构。内容细分为形象、符号、语义、行为操作细分为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产物细分为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和蕴含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

65、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行为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成分:(1)情境成分 (3)信息加工成分(2)经验成分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一)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是推孟与他的助手在比奈量表的基础上1937年修订出来的。该量表首次采用智商的概念,提出了以下公

66、式: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二、有关学前儿童的智力测验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是韦克斯勒1949年为学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编制的智力量表。 韦氏量表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第二,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离差智商通过比较表示相对的智力水平。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三)婴儿的智力测验 1.格赛尔发展程序表 格赛尔和他的同事们于194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设计了测量出生4周至6岁地婴幼儿发展程序表,该程序包括:(1

67、)动作行为。孩子的姿态、头地平衡、坐、立、爬以及使用手的能力。(2)适应行为。在拿东西和摆弄物体时手和眼的协调。(3)语言行为。孩子对他人语言的理解情况。(4)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的行为。反映孩子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该量表是为测量出生2个月至2.5岁地婴儿发展设计的。它包括动作量表(测查婴儿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心理量表(测查适应性行为)以及行为记录(记录婴儿的情绪、合作性、对父母和实施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的广度等)三项。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一)智力分化论 这种理论认为

68、,将智力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为一般智力(决定一个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2.智力复合论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3.智力内容变化论 智力内容变化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布鲁姆发现儿童智力

69、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他以17岁为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 年龄智力发展百分比1岁20%4岁50%8岁92%17岁100%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三)智力发展的差异1.超常儿童的特征(IQ在140以上的儿童)(1)浓厚的认识兴趣,旺盛的求知欲。(2)思维灵敏、理解力较强,有一定独创性。(3)敏锐的感知觉(4)对事物有很强的观察力。(5)注意力集中。(6)有精确持久的记忆力。(7)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富有创造性。(8)语言发展早、表达流畅。(9)进取心强,学习勤奋、有坚持性。(10)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第六章 学前儿

70、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2. 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 凡是智商低于70者,就是智力落后的儿童,或称弱智儿童,其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和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整个心理活动水平都较低,很难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为生活难以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在学校里很难跟班学习等。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四、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策略(一)提供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1.教师应提供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2.教师应提供易于操作和探索的物质环境(二)发展观察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三)重视

7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创造力的概述 (一)创造力的概念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将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董奇,1993)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创造力的概述 (二)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以下三个特征:(1)变通性(2)流畅性(3)独特性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二二创创造造力力发发展展的的特特征征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比较初级学前儿

72、童的创造力是比较初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探究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探究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手段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创造想象是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创造想象是创造力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征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三、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1.教育观念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受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的影响很大 如果家长和

73、幼儿园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经常将听话、乖巧、思想不活跃的幼儿树为其他幼儿的榜样,则会束缚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相反,如果承认对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并且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将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2.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 以宽容、民主之心对自己的孩子,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惯于发号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性、自由性,其探索行为常常在父母的训斥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74、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其创造性的火花也很难闪现。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2.教养方式恰当的教养方式:(1)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2)恰当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运用恰当的手段(3)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有益的刺激材料(4)能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沟通游戏、从事学业等方面的活动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3.教育行为 有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创造力的儿童其父母的教育行为有如下特征:(1)极力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2)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家庭内外的事物(3)为孩

75、子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并严格执行(4)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多种兴趣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3.教育行为 促进幼儿创造性倾向行为的教师的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鼓励幼儿利用普通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2)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3)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4)让幼儿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创造性素质的提高。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内在因素 托兰斯和鲁思认为富有创造性的学前儿童具有如下特点: 1.喜欢用创造性的方式学习 2.有惊人的坚持性 3.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不寻常的计划性

76、和组织能力 4.富有钻研精神 5.富于想象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策略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策略(三)在文(三)在文学艺术和游学艺术和游戏活动中培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力造想象力1.文学活动文学活动2.音乐活动音乐活动3.美术活动美术活动4.游戏游戏(一)营造有(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力发展的心理环境环境1.善待幼儿的善待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2.允许幼儿犯允许幼儿犯错误错误3.鼓励与众不鼓励与众不同的想象同的想象(二)训练(二)训练幼儿的创造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性思维1.发散性思发散性思维训练维训

77、练2.集中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的训练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不稳定性和外显性,它往往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的,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就会很快消失。 3.情感具有稳定性和内隐性,少有冲动性。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

78、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状态的类型 一个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于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叫做情绪状态。情绪的基本状态一般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2.激情(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这种情绪反应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二是原始的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79、2.华生关于原始情绪的研究(1)怕。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3)爱。爱是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1.布里奇斯的理论 她认为,出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嫉妒。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2.林传鼎的理论他认为,新生

80、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两者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3个月时,婴儿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4-6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由社会性引起的喜欢、忿急。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3.伊扎德的理论她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1.5岁左右,出现羞愧、骄傲、焦虑、内疚和同情等。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81、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4.孟昭兰的理论 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8-10种基本情绪。情绪的诱因由开始的生理需要和防御本能向社会性诱因变化。 引起婴儿的刺激包括社会的、视觉的、触觉的和听觉的四种。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高兴 高兴是个体追求并达到所期盼的目的时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情绪愉快的表现。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内源性的笑。 6-10周后婴儿出现社会性微笑。 3个月后,与人交流时经常会笑。 3-4个月后产生哈哈大笑。 4个月左右时,婴儿出现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基本情绪

82、的发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愤怒和伤心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目标受阻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伤心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新生儿对不愉快的经历会表现出普遍的痛苦,如饥饿、生病等。6个月以后婴儿在遇到不愉快的经历时会更多地表现出愤怒。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害怕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情绪。 恐惧是在6个月以后产生并发展的。 到了一周岁末,婴儿会寻找他人流露的线索来决定情绪的反应。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83、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幼儿情绪的发展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提高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的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分化。其二,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是指情绪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2.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3.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第七章 学

84、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1)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并且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的。(2)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3)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性。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2.幼儿求知欲的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

85、系的“破坏”行为。 (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1.幼儿的美感与道德感通常联系在一起,并以道德感代替美感。2.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容易产生美感。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1.保持和谐的气氛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三)积极接纳、引导和鼓励1.理解并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2.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其他可接受的方式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86、四)帮助幼儿控制情绪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一、意志的概述(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二)意志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克服困难 3.自觉调节行动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意志品质的概念 当意志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时,便形成个人不同的意志特征,称为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独立性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二、婴儿意

87、志的萌芽(一)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一)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0-2岁)岁)1.有意运动的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婴儿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婴儿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2.婴儿意志行动的萌芽 婴儿期是自觉行动的开始形成时期,其发展过程如下: 新生儿只具有遗传的反射行为。 4个月左右时,出现了最初的有意识和目的性。 8个月左右,出现了较大的质变。 1岁以后,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1岁半到2岁左右,不仅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据目的而 决定的行动方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幼儿意志的发展(一)目的性发展幼儿期是自觉行动目的性开

88、始形成的时期,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1.幼儿初期 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为带来很大的冲动型,无条理性。2.幼儿中期 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逐渐学会提出行动目的、确定任务、并尝试做出结果的预测。3.幼儿晚期 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活动中会自定任务。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二)坚持性发展1. 1.5-2岁地婴儿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2. 3岁幼儿的坚持性发展水平很低,其行动的过程不能完全受行动目的的制约。3. 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主要表现在这时的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时间比小班幼儿有较大幅度的增长。4. 5-6岁幼儿能够自己提出活动目的与要求

89、,将自己的注意力较长时间放在活动任务上,并抗拒环境中的诱惑与干扰。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自制性的发展1.小班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2.中班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3.大班幼儿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服从集体的行为规则和成人的要求。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四)独立性的发展1.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发展,是随其动作技能的熟练、协调度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他律观念的淡化和自律能力增强而发展。2.中班幼儿的独立性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生活独立性更强。3.大班幼儿手的肌肉更加灵活与协调,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

90、否会做,都倾向于独立完成。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四、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意志品质发展的策略(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 1.通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4-5岁)的目的性2.通过提示使幼儿(5-6岁)明确行为目的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三)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四)巧妙运用培养幼儿意志品质方法(五)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六)抑制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性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妇产医院

91、参观,就会看到:有的新生儿比较活泼多动且哭声响亮,而有的孩子则又比较安祥宁静、声微气小。在我们周围的同学当中,有的人性情急躁,易发脾气,而有的人沉着冷静,遇事三思而后行;有的人活泼开朗、朝气蓬勃,而有的人沉默寡言、举止安详;有的人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有的人庄重冷静、不露声色;有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善于应变,而另一些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不善应变,等等。人的这些特点都是气质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言:“我觉得我办事很认真”、 “我今天情绪不大好”、“我认为我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等等。这种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其实就是自我意识 。本章我们将学习气质和自我意识的

92、知识,进一步理解气质和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气质的类型和自我意识的结构,掌握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一、气质的概念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1希波格拉底的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 根据个体内黄胆、血液、黑胆汁、粘液四种体液分布的多寡 ,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四种类型。 2 巴甫洛夫的

93、神经活动说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1)强、平衡而且灵活型,又叫“活泼型”; (2)强而不平衡型,又叫“不可遏制型”或“兴奋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又叫“安静型” ; (4)弱型。二、气质的类型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等人根据气质的活动水平、生理活动的节律性、注意分散程度、接近与回避、适应性、注意的强度和坚持性、反应的强度、反应阈限、心境质量九个维度 ,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三种。 (二)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布雷

94、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 (三)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巴斯和普罗敏(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会性和冲动性等四种不同气质类型,认为这四种气质类型各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三、婴儿气质的表现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幼儿的气质在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一)稳定性。由于神经系统的类型就是人的气质的生理机制,儿童生来就有某种气质表现,这显然是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气质是个性中显得比较稳定的方面,具有稳定性。 (二)可塑性。幼儿的气质具有很大

95、稳定性,但这并不是说气质是绝对不可变的,事实上,由于幼儿期大脑神经系统尚未结束发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气质的类型或表现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被掩蔽。 四、幼儿气质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正确认识儿童的气质特点 1要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 2要接受儿童的气质特点 3不要轻易对儿童的气质类型下结论(二)家长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三)教师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开展良好匹配教育五、学前儿童气质的特点与教育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

96、识。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层是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如对觉醒状态的意识、对健康状况的意识等;第二层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第三层是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人们常说的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等都是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包括以下成分: 1自我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称之为自我体验或自我感受,主要有自尊感和自信感。 3自我监控。自我意

97、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二、自我意识的结构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最初发生在婴儿期,婴儿期是获得生理自我的时期。婴儿的自我意识以其动作的发展为前提,与其语言的发展相联系,是在成人的教育下和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无我状态(8个月前)、萌芽(12岁,主体自我的形成)和产生(23岁,客体自我的形成)三个阶段。三、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幼儿自我评

98、价的发展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 2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3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的发展始于幼儿期,大约在4周岁左右,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幼儿期儿童的自我体验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幼儿的自我体验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怒的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 2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3幼儿的

99、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其中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34岁儿童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儿童自我控制的水平是非常低的,主要受成人的控制,只有到了5、6岁,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都在不断增加,自己控制自己的活动的愿望也不断上升,并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控制策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水平也相应

100、地获得提高。自我控制的发展不但具有年龄特点,同时还具有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男孩自我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女孩,且这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化。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 1多给幼儿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2多给幼儿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3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二)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 1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2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三)在自我调节中增进交往 1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2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五、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第八

101、章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一、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

102、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婴儿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2)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婴儿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3)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婴儿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103、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 前依恋期 (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 (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婴幼儿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这时,幼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研究表明

104、,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 (Ainsworth,1973) 在著名的“陌生情境”研究中观察了一批白人中产阶级母亲与其婴儿的相互作用,观察每3周进行4小时,从出生持续到第54周。观察发现,不同婴儿对陌生情境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1对儿童认

105、知的影响2对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 总之,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早期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能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显然,早期依恋对于日后发展确实产生了影响。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1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和

106、发展1、婴儿同伴关系的发生 有人对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并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1) 物体中心阶段。(2)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婴儿早期的社会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

107、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 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同伴的作用 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社会游戏规则的学习,同伴从不同于家庭的角度为儿童提供关于这些规则的信息,并评价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如何。同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108、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强化者榜样社会比较的参照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儿童自身不可控的特征社交技能 此外,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的特点有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四种社交类型的儿童受欢迎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一般幼儿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

109、的人际关系。(一)师幼关系的类型 李红 (2007) 结合我国当前幼儿园的实际,从师幼接触的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三、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 师幼互动指基于教师与幼儿交往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根据庞丽娟等的研究,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种: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 2、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

110、积极的反馈、支持和引导 3、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1) 通过谈话奠定情感基础 (2) 在平等的交往中引导孩子自主地发展 (3)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性别角色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包含性别角色行为和品德行为等,其中品德行为又包含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111、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 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 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

112、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1) 性激素(2) 大脑半球2、认知因素3、社会性因素(1)家庭(父母)(2) 家庭外因素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五)男女双性化教育 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近年

113、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给幼儿上课的既要有女老师也应该有男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有汽车、动物等,也要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允许(虽然不鼓励)所有儿童都弄得很脏;教师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师尊重和鼓励独立自信的行为。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

114、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

115、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电视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同伴相互作用(3) 移情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4、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1) 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表情表演 表情模仿 说出自己的感受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让幼儿扮演“他人” 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 榜样的力量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

116、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 (打人)、语言伤害 (骂人、嘲笑人) 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为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

117、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攻击行为的起因 年龄小的幼儿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2)攻击行为的方式 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语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增多。(3)攻击行为的类型 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3

118、、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模仿学习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播媒介 考虑到以上两点,应避免对儿童的体罚和减少观看暴力镜头的机会,或至少在接触到暴力镜头后成人能及时进行引导。(2) 经验积累与强化 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同时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3) 挫折 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并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第二

119、节 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又促进其活动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分为游戏、早期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其中,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 广义上的游戏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狭义上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一、游戏的概念第十章 学

120、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一)儿童游戏的心理成分1、认知 学前儿童游戏的心理成分中,认知是重要因素。认知包含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其中,想象是游戏中最活跃的成分。2、情感 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基本成分。其中需要或动机是游戏的心理动力。3、社会性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方式,直接构成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条件。二、学前儿童游戏中的心理结构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二)儿童游戏的表现形式1、语言 儿童的游戏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具有两种形态:角色语言和游戏语言。角色语言由特定角色决定,必须符合所扮演角

121、色的特征。游戏语言体现儿童对游戏的向往和游戏中的体会。2、动作 任何一次实际的游戏行为,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游戏动作包括身段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游戏中,儿童通过身段表情和手势进行情感交流和角色扮演,通过对材料操作实现构建和造型。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游戏帮助儿童获得知识经验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感知和记忆水平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一、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

122、,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二、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一)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1、 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2、 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 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阶段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

123、展(二)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划分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一)动作的发展1、动作技能的渐次连贯2、动作目的性的加强(二)语言的发展1、语言功能的发展2、语用技能的发展(三)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四)社会化成分的增加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学习”一词,但有关它的定义,不同的教育和心理理论有不同的观点。目前,较为

124、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行为的改变,它源于在这一情境中反复的练习与实践经验。这种改变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因成熟或某种因素所导致的个体状态暂时的改变(如劳累、服药等)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概述 广义上的学习是指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 (包括态度、情感) 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陈帼眉,2007)。狭义上的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积累生活经验,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并形成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学习需要过程儿

125、童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 国内外研究表明,婴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以及模仿等。(一)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所谓习惯化是指个体由于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如果有另一个新异的刺激出现,他会立刻转向新异刺激,这种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 因此,经常变换周围的环境刺激物,提供新颖的玩具材料,可以保持婴儿的活跃、兴趣状态。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一、婴儿学习的基

126、本方式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二)经典条件和操作条件的作用1、经典条件作用2、操作条件作用 成人应该根据教育要求,从婴儿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哪些行为应予以强化,哪些不去强化,使之“消退”,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三)模仿 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心理学家曾认为,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还不具备模仿别人行为动作的能力,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明,当婴儿呱呱落地时,他们就能模仿成人的行为了。 成人则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让他们学习好行为,当他们模仿出好行为时,及时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强化。此外,养育者从孩子对自己行为、姿势、动

127、作、表情的模仿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婴儿的模仿能力是促进他们和父母、成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开端。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一)幼儿的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操作学习、模仿学习、探究学习、语言学习、合作学习和交往学习等。操作学习模仿学习探究学习语言学习合作学习交往学习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二、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二)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1、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2、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3、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4、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

128、心理(一)歌唱能力的发展 歌唱既是在诸多器官相互作用下的生理活动,又是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层面共同参与的精神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1、歌词2、音域3、节奏4、音准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二)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 打击乐器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婴幼儿最易掌握的乐器。由于打击乐器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所以,对婴幼儿最为适宜。婴幼儿的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1、打击乐器操作能力2、随乐能力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

129、心理(三)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对音乐有欣赏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从对音乐的感知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婴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主要包括倾听和理解两方面。1、倾听能力2、理解能力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一)绘画能力的发展1、涂鸦阶段(14岁) 涂鸦是指无目的涂抹。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意性、杂乱性和非控制性。2、象征阶段(47岁) 象征是指幼儿用抽象的线条和符号作为替代物来表示实体。象征阶段从涂鸦阶段发展而来。当儿童在表象中建立起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时,他们便用在涂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初步印象。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二、学

130、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二)黏土造型能力的发展 黏土泛指那些能让孩子较方便地、容易地通过捏、压、搓、揉等方法直接进行造型活动的、具有一定黏性的材料,如瓷泥、黄泥、胶泥、面团等。1、无秩序阶段(约1岁半至4岁)2、图式造型阶段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三)纸工制作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纸工制作能力主要包括折纸和剪纸能力。 在折纸方面,幼儿很少有独出心裁的造型活动,大都以成年人所教给的折纸为满足。 剪纸大体上与折纸一样。不过,因为要使用剪刀,儿童开始这项活动一般要在3岁以后。因需要较强的忍耐和剪的技能,故只有5岁以后的幼儿才真正感兴趣。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主编:撰稿教师:(以姓氏为序)制作:责任编辑:电子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