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9175357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DF 页数:108 大小:7.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心整理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人教版) )认识负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 页例 1、例 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 0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谈话: 同学们, 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 是什么? (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

2、书: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 (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精心整理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 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 6 人,本学期转走 6 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 1500 元,三月份亏损 200 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 2.5 千克,小华轻了 1.8 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

3、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 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3)展示交流。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 刚才, 有同学在 6 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 人, 添上“”表示转走 6 人(板书:6? 6) ,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 (板书:负数) ;这个数读作: 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精心整理像“6”是一个正数, 读作: 正六。 我们可以在 6 的前面加上“”,

4、也可以省略不写 (板书: 6) 。 其实, 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写完后,交流、检查。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 正小数、 正分数; 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 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4进一步认识“0”。(1)看一看、读一读。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

5、年12 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精心整理(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 “5 ”读作: “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 5 度;5 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 先找0, 在它的下面找5, 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 12 、3 吗?(3)提升认识。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

6、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总结归纳。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 的话,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 )5练一练。精心整理读一读,填一填。 (练习一第 1 题。 )6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7

7、负数的历史。(1)介绍。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2)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三、练习应用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 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逐一出示:1表示海拔高度。 (“做一做”第 2 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 0 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 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 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2表示温度。 (练习一第 2 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 126,记作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 150,记作_。精心整

8、理3 (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4表示时间。 (练习一第 3 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四、总结延伸1学生交流收获。2总结。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会正确计算。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

9、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精心整理1、圆柱(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012 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 14 题教学目标:1、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

10、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r 或 C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 1 米(2)直径是 3 厘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 谈谈圆柱 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精心整理2圆柱的表面(1) 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 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1)课件显示:一根

11、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 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 2)(1)动手操作:请

12、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精心整理的形状反馈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长方形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 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 (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

13、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 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精心整理三、巩固练习1.做第 11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2.做第 15 页练习二的第 3 题。3.做第 15 页练习二的第 4 题。四、布置作业完成一课三练 P15 的 1、2 题。板书:长方形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课后反

14、思:(2)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 P1314 页例 3例 4, 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精心整理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 5 米,周

15、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新课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 5 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精心整理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

16、的错误,并及时纠正。(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 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4教学例 4(1)出示例 3。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

17、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精心整理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 4 或比4 小,都要向前一位进 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5小结:在实际

18、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 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 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三、巩固练习1做第 14 页“做一做”。 (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2. 练习二第 6 题。课后反思;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精心整理教学过程:一、

19、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练习二第14 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第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 C2 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 13 题(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学生独立完成第 13 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2、练习二第 7 题(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

20、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 9 题(1) 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精心整理(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二第 16 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5、练习二第 19 题(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

21、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 8、10、15、17、18 及 20 题完成在作业本上。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3)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P1920 页例 5、例 6 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精心整理练习三第 14 题。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 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

23、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 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精心整理16 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 50 平方厘米,高是 2.1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

24、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VSh50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厘米。2.1 米210 厘米VSh5021010500(立方厘米)精心整理答:它的体积是 10500 立方厘米。50 平方厘米0.5 平方米VSh0.52.1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米。50 平方厘米0.005 平方米VSh0.0052.10.0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 0.0105 立方米。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 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

25、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4)做第 20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 r 和高 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r2h)4、教学例 6(1)出示例 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 6。?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23.14423.1416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精心整理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6、; 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 6 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1、做第 21 页练习三的第 1 题2、练习三的第 2 题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 (或直径) 和高, 求圆柱体积的习题 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 3、4 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或 Vr2h例 6: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课后反思;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

27、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精心整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 VSh。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 题,并指名板演。二、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三第 7 题。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 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2、练习三第 5 题。(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 因为 VSh

28、,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3、练习三第 8 题。(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 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 2 米, 高为 0.25 米的圆柱。精心整理(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练习三第 9、10 题(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 9、10 两题。(2)评讲第 9 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 800ml 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 用公式VSh)(3)指名说说解答第 10 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

29、面积。 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习。2、圆锥(1)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 P2326 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 1、2 题。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精心整理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

30、锥的认识(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 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 O)(3) 圆锥有一个曲面, 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 ,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 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 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

31、,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精心整理(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5、虚拟的圆锥(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三、课堂练习1、做第 24 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 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

32、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2、练习四的第 1 题。(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3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四、总结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2)圆锥的体积精心整理教学内容:第 2526 页,例 2、例 3 及练习四的第 38 题。教学目的: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3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二、新课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精心整理(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

34、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3)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 通过演示, 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 记录几次,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 3 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2、教学练习四第 3 题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 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 4 题。4

35、、教学例 3(1)出示例 3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精心整理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 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 7 题。2、做练习四的第 8 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四的第 6 题。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 页的表格中, 做完后集体订正。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

36、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课后反思;3、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29 页第 13 题,完成练习五。教学目的: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 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精心整理能力。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 教师出示

37、幻灯片 指名让学生回答: 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 (圆柱) 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 圆柱有上、 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 29 页第 1 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2)第 29 页第 2 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3、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2)做第 29 页第 2 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4、学生独立完成第 29 页第 3 题。 (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

38、积时再计算)精心整理二、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2)做第 91 页第 1 题的下半题和第 2 题的第(3)小题2圆锥的体积(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2)做第 29 页第 2 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五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2、做练习五的第 2 题。(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3、做练习五第 5 题。 (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四、作业练习五的第 3、4、6 题。第三单元比例单元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

39、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由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会根据集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精心整理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少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少,体会图形的相似。单元重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3、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4、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40、.5、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元难点: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3、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4、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5、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精心整理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

41、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 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2、 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 的比值和

42、 10:6 的比值相等。 )精心整理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 P32 例 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2.4:1.6? 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 =

43、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 2 小时行驶 80 千米,第二次5 小时行驶 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路程(千米)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 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2805200精心整理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 2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 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2

44、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 4.5:2.710:6 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键是看什么

45、?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 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 10:12 和 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先要算出 10: 12 , 35: 42 , 所以 10:12=35:42。精心整理(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

46、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4)巩固练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 和 12:6? 35:7 和 45:9? 20:5 和 16:8? 0.8:0.4 和0.3: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做 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给出 2、3、4、6 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P36 练习六的第 12 题。对于能组

47、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 4 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精心整理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 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

48、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 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精心整理“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

49、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3巩固练习。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4 和 6:8 能不能组成比例。(2)P34“做一做”。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 )? 2:7=(? ):5? 1.2:2.5=(? ):4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 6:

50、9 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 、3 、4 和 6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通过这节课, 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精心整理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 第 36 题。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1、判断。(1)如果 3a=5b,那么 5:a=3:b。(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 7 和 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 15。2、用 、8、 、12 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

51、组成几个比例?3、请你用 20 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精心整理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 和 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 2。(1)把未知项设为 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 X 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53、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 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X 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精心整理(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3、教学例 3。出示例 3:解比例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 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

54、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P37 第 7 题。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精心整理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P3738 第 811 题。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1、P38 第

55、 12、13 题。课后反思: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精心整理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 1:出示:一列火车 1 小时行驶 90 千米,2 小时行驶 180

56、 千米,3 小时行驶 270 千米,4 小时行驶 360 千米,5 小时行驶 450 千米,6 小时行驶 540 千米,7 小时行驶 630 千米,8 小时行驶 720 千米(1)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路程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填表, 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

57、着扩大;时间缩小, 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教学例 2:(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精心整理数量总价18.2234567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 1、例 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3)看书 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4)如果用x 和 y 表示两种

58、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5)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看书 P40 例 2。(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 厘米,那么水精心整理的体积是多少?225 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四、课堂练习:1、P41 做一做2、P

59、4344 练习七第 15 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精心整理购买练习本的价钱 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6

60、 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 P42 例 3。(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61、。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的量, 用 k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精心整理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 10 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2、(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 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五、课堂练习P4546 练习七第 611 题。?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整理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

63、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 1路程(千米) 5时间(时)表 2速度 (千米/时) 100时间(时)15022051010520110225550101002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判断:精心整理(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

64、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 ,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

65、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精心整理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 是哪种比例关系。3.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850 页的例 1例 2,练习八的第 1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66、1 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 厘米:100厘米? 2米:140 厘米? 3米:15 千米? 16厘米:90 千米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精心整理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 8 米,宽大约 6 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 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 (如机器零件等

67、) 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 2。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 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 10 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 厘米?:? 10 米“10 厘米和 10 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

68、相同单位,精心整理再化简。“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 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 10 米改写成 1000厘米。“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 和 1000 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 :? 1000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 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 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

69、“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 1 的最简单整数比。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 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精心整理最后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 1O 厘米:1O 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70、。 (2)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 51 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 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1)教学例 2。在比例尺是 1:6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 10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71、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0“实际距离不知道, 怎么办?” (用 x 表示。 ) 在 10 的下面板书出 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精心整理“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 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 厘米。“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10x? 1?5000000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 X 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50000000 厘米500 千米,

72、并写出这道题的答。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2)巩固练习。做第 52 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 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3)教学例 6。出示例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 80 米,宽 60 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精心整理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 x。(板书:解:设长应画 x 厘米。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

73、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求 x 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 y 来表示、 ”板书: 设宽应画 y 厘米。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三、练习1 、 比 例 尺 (?)?实 际 距 离 (?)?图上距离(? )? 22.5 米(? )厘米? 0.00006 千米(? )厘米? 0.032 米(? )厘米?350000 厘米(? )千米? 3.5

74、 千米(? )厘米课后反思:?三、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精心整理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 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75、2、 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 的比值和 10:6 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精心整理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 P32 例 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

76、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 =2.4:1.6? 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 2 小时行驶 80 千米,第二次5 小时行驶 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路程(千米)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 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 2 小

77、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 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805200精心整理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 4.5:2.

78、710:6 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 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 10:12 和 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先要算出 10: 1

79、2 , 35: 42 ,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精心整理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4)巩固练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 和 12:6? 35:7 和 45:9? 20:5 和 16:8? 0.8:0.4 和0.3: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做

80、 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给出 2、3、4、6 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P36 练习六的第 12 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 4 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 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精心整理外项、内项。指名让学

81、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 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

82、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 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精心整理3巩固练习。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4 和 6:8 能不能组成

83、比例。(2)P34“做一做”。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 )? 2:7=(? ):5? 1.2:2.5=(? ):4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 6:9 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 、3 、4 和 6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通过这节课, 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 第 36 题。六、课外补充

84、,拓展延伸精心整理1、判断。(1)如果 3a=5b,那么 5:a=3:b。(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 7 和 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 15。2、用 、8、 、12 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3、请你用 20 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

85、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精心整理6:3 和 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86、质来解。2、教学例 2。(1)把未知项设为 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 X 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 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X 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3、教学例 3。出示例 3:解比例 =

87、精心整理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 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

88、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P37 第 7 题。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P3738 第 811 题。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1、P38 第 12、13 题。精心整理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 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 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 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 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 3 倍。请写出这个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

89、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精心整理1、教学例 1:出示:一列火车 1 小时行驶 90 千米,2 小时行驶 180 千米,3 小时行驶 270 千米,4 小时行

90、驶 360 千米,5 小时行驶 450 千米,6 小时行驶 540 千米,7 小时行驶 630 千米,8 小时行驶 720 千米(1)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路程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填表, 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 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

91、时间=速度(一定)2、教学例 2:(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数量1234567精心整理总价8.2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 1、例 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3)看书 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4)如果用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 ,正

92、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5)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看书 P40 例 2。(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 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 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精心整理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四、课堂练习:1、P41 做一做2、P4344 练习七第 15 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93、:P42?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 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6 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精心整理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

9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 P42 例 3。(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

95、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的量, 用 k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精心整理(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 10 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

96、了成反比例的量, 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五、课堂练习P4546 练习七第 611 题。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精心整理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

97、量。二、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 1路程(千米) 5时间(时)表 2速度 (千米/时) 100时间(时)15022051010520110225550101002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精心整理正反比例的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

98、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 ,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

99、例关系, 是哪种比例关系。3.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8 页的例 4例 6,练习二的第 1 题。精心整理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100、 :8? 10 厘米:100厘米? 2米:140 厘米? 3米:15 千米? 16厘米:90 千米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 8 米,宽大约 6 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 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精心整理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 (如机器零件等) 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

101、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 4。设计一座厂房, 在平面图上用 10 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 10 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 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 10 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 厘米?:? 10 米“10 厘米和 10 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

102、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精心整理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 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 10 米改写成 1000厘米。“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 和 1000 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 :? 1000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 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 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03、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 1 的最简单整数比。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 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精心整理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 1O 厘米:1O 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

104、式, 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如, 例 4 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 1:100(2)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 6 页的“做一做”。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 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1)教学例 5。在比例尺是 1:6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 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

105、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实际距离不知道, 怎么办?” (用 x 表示。 ) 在 15 的下面板书出 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精心整理“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 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 厘米。“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15x? 1?6000000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 X 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2)巩固练习。做

106、第 7 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 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3)教学例 6。出示例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 米,宽90 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 x。(板书:解:设长应画 x 厘米。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精心整理然后让学生求 x

107、 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 y 来表示、 ”板书: 设宽应画 y 厘米。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三、练习1 、 比 例 尺 (?)?实 际 距 离 (?)?图上距离(? )? 22.5 米(? )厘米? 0.00006 千米(? )厘米? 0.032 米(? )厘米?350000 厘米(? )千米? 3.5 千米(? )厘米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 1 题,并订正。2、?

108、完成练习二的第 2 题、3 题。第 3 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 1 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 100 厘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7? 比例的应用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精心整理?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109、, 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 A 地到 B 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 3 小时行 180 千米,照这样速度,5 小时可行 300千米。? (

110、2)一辆汽车从 A 地到 B 地,每小时行 60 千米,5 小时到达。如果要 4 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 75 千米精心整理(二)新课例 1:一辆汽车 2 小时行驶 14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 5 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用以前方法解答。()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改变例 1 中的条件和问题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 35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 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教学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

111、地,每小时行 70 千米,5 小时到达,如果要 4 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1、以前的发法解答。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3 讨论结果填书上。4 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精心整理和比例。2、?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11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1 填空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 8/9 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 2 厘米,大圆的半径是 3 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 5:3。乙数是 60,甲数是(? ) 。?2、解比例精心整理?5/x=10/3? 40/24=5/x?3 、完成 26 页 2、3 题?综合练习1、 A1/6=B1/5? A:B=(? ) : (? )2、9;3=36:12 如果第三项减去 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 用

113、5、2、15、6 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 A=C/B 那当(? )一定时, (?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 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 5.4 它们的比是 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进

114、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精心整理?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上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132 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1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

115、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 ? r或 C? ?D。1、? 求下列各圆的周长(口算)。r=2 厘米,? d= 3 分米精心整理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二、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 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 “大家注意了, 你们看看这些物体

116、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 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 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 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柱教师: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 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

117、廓画线, 于是就可以得到这精心整理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 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 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 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 指出: 圆柱的两个

118、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 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精心整理? (1)做“做一做”的第 2、3 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如钢管、 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一组立体图形, 辨析哪些是圆柱, 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2、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334

119、 页的例 l 一例 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25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 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 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

120、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精心整理? 学生: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 指出侧 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因拄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121、?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板书上面等式:)? 2、教学例 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 0.5 米,高是 1.8 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精心整理?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122、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 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教学例 2。一个圆柱的高是 15 厘米,底面半径是 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教颊: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学生: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求表面积。教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

123、后求什么?精心整理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教师: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 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教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展开图, “在这个图中, 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6、教学例 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

124、是 24 厘米,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学生:己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 24 厘米,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精心整理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

125、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 4 或比 4 小,都要向前一位进 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 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 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四、巩固练习1、做“做一做”的第 1 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应该怎样求侧面积? 使学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可以得到侧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

126、后集体订正。? 2、做一做的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 1、完成第练习七的第 25 题。? (1)第 2、3 题,是分别求圆柱的例面积和表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精心整理? (2)第 4 题,圆柱形沼气池的形状和特点要向学生说明(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3)第 5 题,是先实际测量,再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要量的茶叶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样的。? 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的第 6、7 题。? 第 6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

127、这样就要把求圆柱的侧面积的运算顺序颠倒过来。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第 7 题,是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SR 十2H6359 十? 33912402.71410(平方分米)3、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6 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 4,完成“做一做”的第 1 题和练习八的第 12 题。教学目的: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 16 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8、?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精心整理?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

129、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精心整理板书课题:圆校的体积三、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是。)?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

130、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 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 16 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 块。? 教师将这分成 16 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 16 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 老师进行操作演示, 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 。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 由于

131、我们分得不够细, 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精心整理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斑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 请大家观察教具,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32、教师:如果用 V 表示圆柱的体积,S 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 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教学例 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 平方厘米,高是2.1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精心整理? 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厘米。? 2.1 米;210 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 1

133、0500 立方厘米。? 50 平方厘米0,5 平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米。? 50 平方厘米0.005 平方米? VSH0.0052.10.0105 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 0.0105 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八的 1、2 题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34、?4、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精心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7 页的例 5,完成“做一做”的第 2 题和练习八的第 37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出示练习八的第 3 题4.5 十 0.37? ?0.258? 4.8 十 2.97.29? ?6.14.8? ?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

135、面积高”,即:VSH二、新课?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 r 和高 H,圆柱精心整理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 S 与半径 r 的关系可以知道:SR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RRH。2、教学例 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高是 25 厘米。这个水捅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

136、形水桶内部的体积。 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 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 (3)做一做的第 2 题。精心整理?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八第 4 题。? ?这是一道实际测量、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的茶杯可以是不一样的。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

137、下自己的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学生测量时, 教师行间巡视, 注意察看学生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正,要注意强调不能只计算出茶杯的体积,还要计算出可以装多少克水,以及取近似数的方法。? 2、做练习八的第 5 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题目只告诉了圆柱形粮食囤的底面半径和高,要求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强调得数的取舍方法。3、做练习八第 6 题。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应该怎样

138、求?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 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精心整理? 4、做练习八的第 7 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油桶的容积?”?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改写更简便?”分别指名学生回答。要使学生明白,这里可以先将 40 厘米和 50 厘米分别改写成 4 分米和 5 分米计算更简便。?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间巡视, 注意察看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是否掌握,计量单位是否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改写, 最后得数的取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139、 5、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142 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 l 一 2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教具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 (或玻璃),一把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精心整理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

140、摆弄后, 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 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 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 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 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

141、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精心整理?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 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 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 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

142、,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 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精心整理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 哪位同学能说一

143、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 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 教师指出: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 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 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 教师行间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 1 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

144、,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3、做练习九的第 2 题。?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拆分组合图形的能力, 使学生能将一个组合图形拆成已经学过的。精心整理? 读题后,教师提问:? ?6、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 页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 35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最好让学生也准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45、?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精心整理?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 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

146、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学生:3 次。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等于“底面积高”。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

147、 于是可精心整理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2、教学例 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 高是 12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 50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 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

148、,测得底面直径是 4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教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精心整理学生:必须先求出这堆小麦的体积。教师: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学生: 由于这堆小麦近似于圆锥形, 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教师: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学生:先算出麦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教师:求得小麦的体

149、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学生: 用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乘以小麦的体积就可以求得小麦的重量。? 分析完后,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 50 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教师要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 要经过量才能确定,735 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讨论后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 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上一圈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小

150、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 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5、做“做一做”的第 2 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精心整理? 学生: 要先求圆锥的底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五、课堂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 3 题。? ?指定 3 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做练习九的第 4 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3)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

151、煤的重量? 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九的第 5 题。? 教师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2)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51 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7、圆锥体积的练习精心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九的第 69 题。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 6 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

152、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九的第 7 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九的第 8 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精心整理?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

153、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 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 2 米改写成 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4、做练习九的第 9 题。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要使学生明白, 应该先求 2.5 米高的小麦的体积, 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三、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九的第 10*、11*、12*题。1.练习九的第 10*题。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

154、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 )。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九的第 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 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 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 x 厘米精心整理(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 S 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 S约去。)3.练习九的第 12 题。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 16 厘米,而圆柱的高是

155、 4 厘米,圆锥的高是 17 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 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区别圆柱、圆锥,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圆锥的特点,求圆柱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整理?(1)圆柱? 圆柱的特点? 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圆柱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V=Sh?(2)圆锥? 圆锥的特点? 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圆 锥 的 体 积 ?V=-1/3Sh? (二)随堂练习精心整理? 1、第 48 页 1-3 圆柱内容? 填书。? 练习十第 1、2 题,第 3 体求圆柱的体积。? 2、第 48 页 4-6 题圆锥的内容,填书。? 练习十第 3 题求圆锥的体积。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特征? 圆柱? 各部分名称? ?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体积=V=Sh? 特征? 圆锥? 各部分名称? 体积 V=1/3S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