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171921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管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市政管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市政管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市政管理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市政管理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政管理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管理学教案(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一、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和特征1 1、什么是市政?、什么是市政? 市政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市政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作用于市政客体,以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作用于市政客体,以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及其过程。活动及其过程。 1注意理解:注意理解:市政主体:公共权力机关市政主体:公共权力机关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领域和内容市政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市政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市政的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市政的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市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市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决策、执行、监督、评估)22、市政的特征、市政的特征政治性(阶级性):由市政核心主体所决定政治性(阶级性):由市政核心主体所决定系统整体性: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制系统整体性: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构成约构成综合性: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管理对象综合性: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管理对象多元、多元、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双重性:上一个管理层级的要求与城市自身的双重性:上一个管理层级的要求与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实际需求3二、市政的历史演变二、市政的历史演变二、市政的历史演变二、市政的历史演变1 1、西方市政的发展、西方市

3、政的发展、西方市政的发展、西方市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产业革命2 2、中国市政的发展(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市政的发展(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市政的发展(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市政的发展(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市政的特点:中国市政的特点:中国市政的特点:中国市政的特点:(1 1)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地域型地方行政建制地域型地方行政建制地域型地方行政建制地域型地方行政建制(2 2)市政职能内容丰富广泛)市政职能内

4、容丰富广泛)市政职能内容丰富广泛)市政职能内容丰富广泛(3 3)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层次性)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层次性)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层次性)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层次性(4 4)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43、现代市政的发展趋势:、现代市政的发展趋势:市政职能变化市政职能变化市政主体角色的转变市政主体角色的转变管理结构日益精简管理结构日益精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5三、市政学的学科性质三、市政学的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对城市有关公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共事务进行

5、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着眼点:从城市政治与城市行政相结合的角度,着眼点:从城市政治与城市行政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的有效研究如何提高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的有效性。(主要涉及市政主客体、市政管理对策性。(主要涉及市政主客体、市政管理对策和规律)和规律)2、市政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市政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6四、研究市政学的方法和意义四、研究市政学的方法和意义四、研究市政学的方法和意义四、研究市政学的方法和意义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

6、合的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意义:可以更加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意义:可以更加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意义:可以更加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意义:可以更加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进一步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可以进一步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可以进一步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可以进一步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

7、的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的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的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的 专专专专门人才。门人才。门人才。门人才。7 第二章 城市系统8一、城市的性质、特征及历史发展概况一、城市的性质、特征及历史发展概况一、城市的性质、特征及历史发展概况一、城市的性质、特征及历史发展概况特征:特征:特征:特征: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类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

8、发生,各种职业门类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类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类多。多。多。多。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杂,而且还有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杂,而且还有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杂,而且还有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杂,而且还有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生活方式。样性的生活方式。样性的生活方式。样性的生活方式。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第四

9、,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9发展概况:发展概况: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第二次社会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大分工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世界文明发源地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世界文明发

10、源地发展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古代城市中古城市(封建城市阶段)中古城市(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现代城市10二、城市化二、城市化1、城市化概述、城市化概述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社区不断城市社区,城市规模扩大、农村社区不断城市社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内容。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其在最早进入城市化

11、的国家是英国,其在1900年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年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11特点:范围广、速度快、分布不平衡、出现特点:范围广、速度快、分布不平衡、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类型:集中型与扩散型类型:集中型与扩散型积极型与消极型积极型与消极型向心型与离心型向心型与离心型飞地型与连续型飞地型与连续型衡量指标:衡量指标:单一型的单一型的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复合型的复合型的反映城市化速度、质量及水平反映城市化速度、质量及水平12影响与后果:影响与后果:第一,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一,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二,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二,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改变了社会人口和职业

12、结构第三,改变了社会人口和职业结构第四,引起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第四,引起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第五,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第五,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13、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第一,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第一,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第二,过度发展阶段(第二,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第三,调整阶段(第三,调整阶段(1961-1965)第四,严重停滞阶段(第四,严重停滞阶段(1965-1976)、)、第五,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第五,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现在)现在)14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

13、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为保障;城市化速度

14、受政府控制。)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发展。发展。发展。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市

15、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15方针政策:方针政策:第一,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第一,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但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展的龙头。但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第二,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第

16、二,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第三,合理发展小城市第三,合理发展小城市16三、城市的结构、功能与类型三、城市的结构、功能与类型(一)城市结构(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不同要素形式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存在状态。之间的存在状态。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是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结构是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71、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存形式和方式。它是城市生产互作用的

17、内存形式和方式。它是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体。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体。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经济组织结构18城市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城市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1)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指的是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指的是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变动和演进的

18、过程。构有一个不断变动和演进的过程。19(2)城市所有制结构城市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及相互关系。我国现阶段城市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我国现阶段城市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体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长期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长期共同发展。(3)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4)城市企业结构:企业技术结构与企业规)城市企业结构:企业技术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模结构202、城市的社会结构(狭义的观点)、城市的社会结构(狭义

19、的观点)(1)城市的政治结构)城市的政治结构第一,各种城市社会组织的构成、相互第一,各种城市社会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及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关系及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第二,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第二,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系。(2)城市的文化结构(狭义)城市的文化结构(狭义)21(3)城市的人口结构)城市的人口结构第一,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第一,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年龄结构等)第二,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因第二,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城市人口构成,如:经济水素决定的城市人口构成,如:经济水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20、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22一是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一是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二是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城市指城市劳二是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城市指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形式、渠道组成和城市劳动动力就业的形式、渠道组成和城市劳动力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力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此外,城市的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城此外,城市的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民族结构等。教结构、民族结构等。233、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

21、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间投影。三种表现形式:城市密度三种表现形式: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布局城市形态(道路网、街区、城市形态(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244、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1)实现社会总生产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实现社会总生产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22、3)实现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各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各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25(二)城市功能(二)城市功能含义:含义: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类型:共同功能(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类型:共同功能(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它影响

23、或左右着城市其它功能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它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特殊功能(表明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特殊功能(表明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线)城市之间的界线)综合功能综合功能26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条件(交通、资源等)一是自然条件(交通、资源等)二是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二是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三是行政区划三是行政区划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27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功能的优化:(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

24、功能多元化发展;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内部功能。28(三)城市类型三)城市类型1、城市分类的意义和原则、城市分类的意义和原则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以把握城市之间的区别。分城市的类属,以把握城市之间的区别。意义:意义:第一、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第一、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城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性和个性,以及城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关系;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

25、市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分类指导管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分类指导管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29原则:原则: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二是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城市功能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三是城市功能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合;四是全面综合的原则四是全面综合的原则302、我国城市的分类、我国城市的分类(1)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

26、业金融城市、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风景旅游城市等31(2)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直辖市、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县级市。个)、地级市、县级市。(3)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超过人口超过100万以上万以上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在人口在50-100万之间万之间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在人口在20-50万之间万之间小城市小城市人口在人口在20万以下万以下(4)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类:)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32第三章第

27、三章 市政体系及其过程市政体系及其过程一、市政体系一、市政体系一、市政体系一、市政体系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具体包括: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具体包括: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具体包括: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市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市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市

28、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市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一)城市国家机关(一)城市国家机关(一)城市国家机关(一)城市国家机关1 1、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城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城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城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行政区划内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区划内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区划内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区划内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任期;五年任期;五年任期;五

29、年任期;五年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33常设机关常设机关常设机关常设机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 权力权力权力权

30、力 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组成:与具体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组成:与具体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组成:与具体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组成:与具体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职权:职权:职权:职权:342、城市行政机关、城市行政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城市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双重统属关系:上一级行政机关双重统属关系:上一级行政机关同级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

31、会同级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组成:组成: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人民政府实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的全面行市长负责制,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中负有全面负责,有全面领导权、最工作中负有全面负责,有全面领导权、最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35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宏观的管理或综合协调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宏观的管理或综合协调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宏观的管理或综合协调综合管理

32、机构(负责宏观的管理或综合协调工作)工作)工作)工作)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政府及社会事务自身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政府及社会事务自身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政府及社会事务自身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政府及社会事务自身进行监督管理)进行监督管理)进行监督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安全司法机构安全司法机构安全司法机构安全司法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应坚持

33、的原则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有: 需要原则、精干原则、法制原则、效能原则需要原则、精干原则、法制原则、效能原则需要原则、精干原则、法制原则、效能原则需要原则、精干原则、法制原则、效能原则363 3、城市司法机关、城市司法机关、城市司法机关、城市司法机关(1 1)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法院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以合议制形式进行审判。权,以合议制形式进行审判。权,以合议制形式进行审判。权,以合议制形式进行审判

34、。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坚持的原则: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坚持的原则: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坚持的原则: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坚持的原则:第一,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一,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一,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一,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二,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第二,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第二,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第二,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有任何特权。有任何特权。有

35、任何特权。第三,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三,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三,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三,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四,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第四,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第四,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第四,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犯罪)犯罪)第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37(2 2)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

36、是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是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是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职权:职权:职权:职权: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第

37、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检察独立原则第三,检察独立原则第三,检察独立原则第三,检察独立原则第四,法制原则第四,法制原则第四,法制原则第四,法制原则第五,双重领导原则第五,双重领导原则第五,双重领导原则第五,双重领导原则第六,互相配合原则第六,互相配合原则第六,互相配合原则第六,互相配合原则38(二)非国家机关的市政主体(二)非国家机关的市政主体(二)非国家机关的市政主体(二)非国家机关的市政主体1 1、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市党员代表大会市党员代表大会市党员代表大会市党员

38、代表大会市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市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市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市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市委员会市委员会市委员会市委员会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市委常委市委常委市委常委市委常委市委的核心机构,人数要求为单数,市委的核心机构,人数要求为单数,市委的核心机构,人数要求为单数,市委的核心机构,人数要求为单数,具体与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具体与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具体与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具体与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市纪委市纪委市纪委市纪委党的纪律检查与监督机构党的纪律检查与监督机构党的纪律检查与监督机

39、构党的纪律检查与监督机构2 2、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3 3、市政协、市政协、市政协、市政协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39二、市政过程二、市政过程二、市政过程二、市政过程(一)市政决策(一)市政决策(一)市政决策(一)市政决策1 1、市政决策主体、市政决策主体、市政决策主体、市政决策主体(1 1)市委)市委)市委)市委(2 2)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3 3)

40、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性会议专题性会议专题性会议专题性会议 区县长会议区县长会议区县长会议区县长会议402 2、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第一、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第一、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第一、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第一、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第二、

41、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第二、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第二、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第二、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第三、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第四、系统原则(全面)第四、系统原则(全面)第四、系统原则(全面)第四、系统原则(全面)第五、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第五、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

42、最佳)第五、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第五、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第六、民主原则第六、民主原则第六、民主原则第六、民主原则413 3、市政决策的程序(运行过程)、市政决策的程序(运行过程)、市政决策的程序(运行过程)、市政决策的程序(运行过程)政府:政府:政府:政府: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市政决策的起点)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市政决策的起点)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市政决策的起点)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市政决策的起点)第二、拟定备选方案(多个,它主要是围绕怎么第二、拟定备选方案(多个,它主要是围绕怎么第二、拟定备选方案(多个,它主要是围绕怎么第二、

43、拟定备选方案(多个,它主要是围绕怎么解决问题这一中心)解决问题这一中心)解决问题这一中心)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第三、选择最佳方案。第三、选择最佳方案。第三、选择最佳方案。第三、选择最佳方案。第四、评估论证。第四、评估论证。第四、评估论证。第四、评估论证。42(二)市政执行过程(二)市政执行过程(二)市政执行过程(二)市政执行过程1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确定方案确定方案确定方案确定方案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落实部门、机构、人员落实部门、机构、人员落实部门、机构、人员落实部门、机构、人员谁做?谁做?谁做?谁做?思想动员思想动员思想动员思想动员为什么做?为什么做?为什么

44、做?为什么做?物质准备物质准备物质准备物质准备经费、场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经费、场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经费、场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经费、场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2 2、具体实施、具体实施、具体实施、具体实施方法手段方法手段方法手段方法手段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监督与控制监督与控制监督与控制监督与控制政策、计划调整、完善政策、计划调整、完善政策、计划调整、完善政策、计划调整、完善、评估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总结43(三)市政监督(三)市政监督(三)市政监督(三)市政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体系:

45、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监察监督监察监督监察监督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个人监督监督社会团体、个人监督监督社会团体、个人监督监督社会团体、个人监督监督44三、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三、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1、公民参与的功能、公民参与的功能其一,对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合理表达自其一

46、,对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育合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育合格公民的手段等)。格公民的手段等)。其二,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调整与平衡其二,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调整与平衡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广泛调动社会的智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广泛调动社会的智识、集思而广益。识、集思而广益。45其三,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克服政治其三,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克服政治权力的僵化、有效提高政治权力的回应能权力的僵化、有效提高政治权力的回应能力力、提升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增进公、提

47、升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增进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等)众对政府的认同感等)462 2、公民参与市政管理的基本条件、公民参与市政管理的基本条件第一,公民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第一,公民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第二,有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第二,有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第三,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第三,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第四,政府政务活动公开透明第四,政府政务活动公开透明473、公民参与的完善、公民参与的完善(1)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的意愿,提高公共参)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的意愿,提高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与的积极性(2)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的范围和深度(3)地方政府为公众提供制度的参与途径)地方政府为公众提供制度

48、的参与途径(4)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挖根性)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挖根性(5)综合考虑公民参与的社会效应)综合考虑公民参与的社会效应48第四章市政职能第四章市政职能一、市政职能概述一、市政职能概述1、基本内涵(狭义的理解)、基本内涵(狭义的理解)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49注意:注意:第一,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城市的行政地位;第一,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城市的行政地位;第二,市政职能体系是一个变动的整体;第二,市政职能体系是一个变动的整体;第三,市政职能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狭义);第三,市政职能主体是城

49、市人民政府(狭义);第四,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第四,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第五,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是法制化、科学第五,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502、市政职能的主要作用、市政职能的主要作用第一,是城市行政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主要第一,是城市行政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主要依据依据第二,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第二,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第三,是衡量城市管理效率的标准和依据第三,是衡量城市管理效率的标准和依据51二、市政职能的基本内容及影响因素二、市政职能的基本内容及影响因素1、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

50、内容加强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护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领土整治参与领土整治52、我国市政职能基本内容、我国市政职能基本内容经济调节职能(通过经济杠杆)经济调节职能(通过经济杠杆)市场监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53、市政职能的影响因素、市政职能的影响因素一是城市的行政地位的高低一是城市的行政地位的高低二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二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三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状况四是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状况五是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五是城

51、市政府自身的能力54三、我国市政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我国市政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职能定位不准确,直接导致各种关、职能定位不准确,直接导致各种关系没有理顺系没有理顺、市政职能实现的方式较为单一、市政职能实现的方式较为单一、市政职能体系的重心没有转移到位、市政职能体系的重心没有转移到位、城市缺乏自治性,纵向层级关系不、城市缺乏自治性,纵向层级关系不顺畅顺畅55四、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四、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第一,要彻底解决职能定位问题,进而第一,要彻底解决职能定位问题,进而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政府角色转变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政府角色转变第二,职能体系重心的调整第二,职能体系重心的调整第三,职能实现方式的

52、多样化、现代化第三,职能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56第五章第五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概述一、市政体制概述一、市政体制概述一、市政体制概述1 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规范城市内的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是规范城市内的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是规范城市内的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是规范城市内的国家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

53、级之间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贯例的总称。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贯例的总称。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贯例的总称。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贯例的总称。它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它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它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它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但其核心是:城市中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之但其核心是:城市中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之但其核心是:城市中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之但其核心是:城市

54、中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之间,在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等的配置及其相间,在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等的配置及其相间,在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等的配置及其相间,在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等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互制约的关系。互制约的关系。互制约的关系。57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2 2、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内

55、容(1 1)城市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横向)(横向)(横向)(横向)(2 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

56、之间的关系(纵向)(纵向)(纵向)(纵向)3 3、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第一,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第一,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第一,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第一,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第二,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立法机构、行政第二,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立法机构、行政第二,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

57、组织、立法机构、行政第二,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形式。形式。形式。58第三,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第三,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第三,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第三,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在城市的统治地位。在城市的统治地位。在城市的统治地位。第四,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进步

58、。第四,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进步。第四,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进步。第四,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进步。第五,促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五,促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五,促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五,促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1 1、特点;形式多样化;、特点;形式多样化;、特点;形式多样化;、特点;形式多样化;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各

59、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西方城市的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西方城市的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西方城市的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西方城市的各利益集团比较活跃;西方城市一般不辖区划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西方城市一般不辖区划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西方城市一般不辖区划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西方城市一般不辖区划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府是独立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府是独立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府是独立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府是独立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政府的领导。592 2、主要类型、主要类型、主要类型、主要

60、类型(1 1)市议会制)市议会制)市议会制)市议会制(2 2)议会市长制)议会市长制)议会市长制)议会市长制(3 3)市长议会制)市长议会制)市长议会制)市长议会制(4 4)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制(5 5)市经理制)市经理制)市经理制)市经理制60三、中国的市政体制三、中国的市政体制三、中国的市政体制三、中国的市政体制1 1、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第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第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第

61、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第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常务委员会负责;常务委员会负责;常务委员会负责;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用;用;用;用;第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第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第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第

62、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61市领导县体制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都有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都有领导县的权力。领导县的权力。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形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形成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成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市对县、县市对县、县级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级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62问题:问题: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增加管理层级,管理成本提高增加管理层级,管理成本提高市县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市县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改革:“强县扩权强县扩权”或或“省直管县省直管县” 63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员组成的进行一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员组成的进行一定社会

63、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64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第一,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第一,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第一,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第一,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第二,社区有多重功能第二,社区有多重功能第二,社区有多重功能第二,社区有多重功能第三,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第三,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

64、活的基本场所。第三,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第三,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第四,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第四,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第四,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第四,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第五,社区是发展变化的。第五,社区是发展变化的。第五,社区是发展变化的。第五,社区是发展变化的。65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构成要素:第一,一定的地域范围。第一,一定的地域范围。第一,一定的地域范围。第一,一定的地域范围。第二,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第二,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第二,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

65、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第二,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同生活的人群。同生活的人群。同生活的人群。第三,有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并结成相应的社会第三,有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并结成相应的社会第三,有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并结成相应的社会第三,有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并结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关系。关系。关系。第四,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第四,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第四,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第四,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第五,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第五,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第五,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第五,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第六,社

66、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第六,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第六,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第六,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66要注意区分:要注意区分:(1)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2)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社会(3)社区与行政区划)社区与行政区划第一,社区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行政区划是第一,社区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行政区划是为了便于管理而人为的。为了便于管理而人为的。第二,社区的界线不分明,而行政区划的界第二,社区的界线不分明,而行政区划的界线是分明的。线是分明的。67社区的主要分类社区的主要分类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

67、基础的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的社区。结构简单的社区。结构简单的社区。结构简单的社区。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人口较少流动。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人口较少流动。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人口较少流动。第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人口较少流动。 第二,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第二,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第二,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第二,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第三,组织结构简单,分工不是很发达。第三,组织结构简单,分工不是很发达。第三,组织结构简单,分工不是很发达。第三,组织结构简单,分工

68、不是很发达。 第四,家庭作用突出,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第四,家庭作用突出,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第四,家庭作用突出,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第四,家庭作用突出,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切。切。切。第五,交往具有封闭性,文化具有地方性。第五,交往具有封闭性,文化具有地方性。第五,交往具有封闭性,文化具有地方性。第五,交往具有封闭性,文化具有地方性。68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产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产的密集人口所组

69、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产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强。强。强。 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类多。类多。类多。类多。 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70、,社会结构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杂。复杂。复杂。复杂。 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人际关系松散。人际关系松散。人际关系松散。 第五,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第五,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第五,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第五,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69我国的街道社区:我国的街道社区:历史发展过程:历史发展过程:第一阶

71、段第一阶段:(:(19491966年)是建立与初步年)是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6-1987年)是恢复性发展年)是恢复性发展阶段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87年年现在)快速发展时期现在)快速发展时期70特点:特点:第一,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第一,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第一,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第一,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复杂性。复杂性。复杂性。 (“ “千条线,一根针千条线,一根针千条线,一根针千条线,一根针” ”)第二,街道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承担第二,街道社区是我国基

72、层社会的重要载体,承担第二,街道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承担第二,街道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职能。着众多的社会职能。着众多的社会职能。着众多的社会职能。第三,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体第三,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体第三,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体第三,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体制。制。制。制。第四,提倡街道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第四,提倡街道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第四,提倡街道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第四,提倡街道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成立共建与协调委员会)积极参与

73、社区共建。(成立共建与协调委员会)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成立共建与协调委员会)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成立共建与协调委员会)第五,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第五,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第五,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第五,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地位。地位。地位。(成立党工委,这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机关。)(成立党工委,这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机关。)(成立党工委,这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机关。)(成立党工委,这是区委的派出机构机关。)71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对社区成员赖以居住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对社区成员赖以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所进行的

74、区域性、全方位和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所进行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要注意区别: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要注意区别: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管理主体、管理目标设定方式、管(管理主体、管理目标设定方式、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管理内容)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管理内容)管理内容: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党建管理、社管理内容: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党建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环境管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等。理、社区治安管理等。管理特性:区域性、互助性、复杂性、综合性管理特性:区域性、互助性、复杂性、综合性72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

75、: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全体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全体利益原则(以人为本)自治和自助原则自治和自助原则(强调满足需求的方式)强调满足需求的方式)组织和教育原则(着重强调实现社区管组织和教育原则(着重强调实现社区管理目的的方法)理目的的方法)协调性原则(社区内外的协调、组织与协调性原则(社区内外的协调、组织与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73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它主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式。它主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方向相

76、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的总和。74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主要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表现在:第一,单一行政化的主体与现实多元化管理需求的第一,单一行政化的主体与现实多元化管理需求的第一,单一行政化的主体与现实多元化管理需求的第一,单一行政化的主体与现实多元化管理需求的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第二,第二,第二,第二,“ “条条条条” ”与与与与“ “块块块块” ”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 条条条条-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

77、部门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 块块块块-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第三,第三,第三,第三,“ “政社不分政社不分政社不分政社不分” ”、“ “政社混淆政社混淆政社混淆政社混淆” ”的矛盾。的矛盾。的矛盾。的矛盾。政府角色的政府角色的政府角色的政府角色的“ “越位越位越位越位”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缺位缺位缺位缺位”指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指政府在

78、行政实践中,未能指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指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扮演好应有的管理者角色,未能行使好自己的应扮演好应有的管理者角色,未能行使好自己的应扮演好应有的管理者角色,未能行使好自己的应扮演好应有的管理者角色,未能行使好自己的应尽职责。尽职责。尽职责。尽职责。75n n现代社区管理体制的建构:现代社区管理体制的建构:第一,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的功能增强。第一,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的功能增强。第二,第二,“条包块管、以块为主条包块管、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的管理格局。第三,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第三,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关键:分解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的职能,关键:分解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的

79、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政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同时加快社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同时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由它们承接一部分由政府会组织的培育,由它们承接一部分由政府分出的职能。分出的职能。第四,建立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手段并举第四,建立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手段并举的运作机制。的运作机制。76三大管理手段:行政、经济、法律三大管理手段:行政、经济、法律四方面的机制:四方面的机制:第一,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第一,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第二,在行政上引进法律机制第二,在行政上引进法律机制第三,行业引进市场机制第三,行业引进市场机制第四,运行引进监督

80、机制第四,运行引进监督机制77第六章第六章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基本内涵基本内涵: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探索城市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探索城市的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市建设的计的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市建设的计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前提和依据。78基本任务基本任务:第一,查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现有条件。(自然条第一,查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现有条件。(自然条第一,查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现有条件。(自然条第一,查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现有条件。(自然条件、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历史特点、城市建设条件件、现有的经济基

81、础和历史特点、城市建设条件件、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历史特点、城市建设条件件、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历史特点、城市建设条件等)等)等)等)第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城市的第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城市的第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城市的第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明确城市化的途径,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社会指标。化的途径,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社会指标。化的途径,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社会指标。化的途径,拟定城

82、市发展的各项社会指标。第三,确定城市结构,合理组织和协调城市发展。第三,确定城市结构,合理组织和协调城市发展。第三,确定城市结构,合理组织和协调城市发展。第三,确定城市结构,合理组织和协调城市发展。第四,综合布署城市建设,制定实施规划的方针、第四,综合布署城市建设,制定实施规划的方针、第四,综合布署城市建设,制定实施规划的方针、第四,综合布署城市建设,制定实施规划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手段,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策、措施和手段,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策、措施和手段,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策、措施和手段,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79特点特点:政策性、综合性、地区性、政策性、综合性、地区

83、性、预见性、社会性预见性、社会性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高效益、协调、美观、现代化高效益、协调、美观、现代化80二、城市规划的原则二、城市规划的原则1、城市规划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城市规划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划相协调的原则2、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3、用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水平、用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水平的原则的原则4、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5、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6、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原则色的原

84、则7、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81n三、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三、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建筑十书: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建筑十书: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希波丹姆:世界上最早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希波丹姆:世界上最早提出城市功能分区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带状城市带状城市”理论:城市化应当走发展理论:城市化应当走发展“城市城市带带”的道路,即要沿着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化地的道路,即要沿着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化地区。区。交通干线两边分别为:生活区和工业区交通干线两边分别为:生活区和工业区82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第一,第一,四大功

85、能分区,并且把居住区放在首四大功能分区,并且把居住区放在首要位置;要位置;第二,人的需要及其价值衡量是关键因素;第二,人的需要及其价值衡量是关键因素;第三,注重城市向空间延伸;第三,注重城市向空间延伸;第四,把城市规划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第四,把城市规划上升到法律的高度。83n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第一,强调在城市现有条件限度内发展;第一,强调在城市现有条件限度内发展;第二,注重区域性的协调;第二,注重区域性的协调;第三,城市整体的和谐第三,城市整体的和谐第四,城市公共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第四,城市公共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84北京宪章北京宪章第一,要正确处理传

86、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辩证地看科学技术的作用第三,辩证地看科学技术的作用第四,文化的影响力第四,文化的影响力85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2、制定分期实施的开发计划、制定分期实施的开发计划3、基础设施、事业设施与生产设施、生、基础设施、事业设施与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相配套建设活设施相配套建设4、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投入、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产出的良性循环5、保护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保护有纪念意义的建筑86第七章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

87、城市环境管理一、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一、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环境环境与存在事物相关联的所有外在因与存在事物相关联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素的总和。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有生命是指自然界的有生命和无生命部分的总和。和无生命部分的总和。87自然界有生命的部分自然界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系统,包生命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组成社会的主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组成社会的主体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类。体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类。自然界无生命的部分自然界无生命的部分环境系统,它环境系统,它包括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包括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

88、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自然界有生命的部分和无生命的部分在自然界有生命的部分和无生命的部分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系特定空间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系统。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统。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我们约,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平衡。所说的生态平衡。88注意: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有条件的相注意: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有条件的相对平衡,任何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都可以对平衡,任何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都可以破坏这种平衡;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特殊的破坏这种平衡;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特殊的

89、成员。成员。二、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二、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一,是城市持续稳定地进行生产活动的前第一,是城市持续稳定地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提。第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进程。第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进程。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模式。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模式。89三、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挑战三、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挑战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2、水源危机、水源危机3、噪音污染、噪音污染4、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四、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四、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效率低。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效率低。

90、第二,水源枯渴,水质下降。第二,水源枯渴,水质下降。第三,城市经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三,城市经绿地面积不断减少。90对策:对策:第一,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第一,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第二,强化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设置专门第二,强化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设置专门机构、落实具体人员。机构、落实具体人员。第三,确定适合城市现有条件的环境发展战第三,确定适合城市现有条件的环境发展战略。略。第四,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第四,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五,健全和完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法律第五,健全和完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法规。91第八章第八章城市人口问题管理城市人口问题

91、管理一、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的再生产和物一、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问题。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问题。一定数量的人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必不一定数量的人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人口的增长过快、过可少的条件。但是,人口的增长过快、过多,会成为社会沉重的压力,会影响社会多,会成为社会沉重的压力,会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口过多会导致: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口过多会导致:全世界饥饿人口在增加;住房问题;就业问世界饥饿人口在增加;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生态平衡问题、能源交通及教育等问题、生态平衡问题、能源交通及教育等问题。题。92二、中国城市人口问题特点

92、:二、中国城市人口问题特点:第一,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第一,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第二,人口密度高,分布不均衡。第二,人口密度高,分布不均衡。第三,人口素质低,不适应城市现代化建第三,人口素质低,不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设的需要。第四,老年人口急剧增长。第四,老年人口急剧增长。93三、中国城市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三、中国城市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原因:第一,封建思想的影响。原因:第一,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经济不发达,经济水平低。第二,经济不发达,经济水平低。第三,政策上的失误。第三,政策上的失误。对策:第一,用对策:第一,用“两种生产两种生产”的理论统一认的理论统一认识。识。

93、第二,坚持稳定的计划生育政策。第二,坚持稳定的计划生育政策。第三,普及全民人口理论教育。第三,普及全民人口理论教育。第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第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第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94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1)老龄化的含义及其构成因素)老龄化的含义及其构成因素根据联合国规定,不分性别、职业、根据联合国规定,不分性别、职业、宗教等,年龄在宗教等,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就称岁以上的人,就称为老年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为老年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果65岁以上或岁以上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口的10%以上,就属于老年型国家

94、或以上,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地区。95构成人口老化的因素构成人口老化的因素:第一,人口死亡率。与老年人口增加第一,人口死亡率。与老年人口增加成反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第二,人口平均寿命。与老年人口增第二,人口平均寿命。与老年人口增加成正比关系。加成正比关系。第三,育龄妇女生育率。与老年人口第三,育龄妇女生育率。与老年人口增加成反比关系。增加成反比关系。第四,人口迁移第四,人口迁移。96(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特点:第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瞻养比直第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瞻养比直线上升。线上升。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

95、势猛。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第三,劳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第三,劳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第四,老龄化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承受力第四,老龄化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承受力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尖锐。97影响影响:第一,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第一,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出现老化出现老化趋势。趋势。第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第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第三,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第三,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第四,对老年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第四,对老年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道德风尚的老年人权家庭关系、社会道德风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也将发生变化。益保障等方面,也将发生变化。98(3

96、)城市老龄化的基本对策)城市老龄化的基本对策:第一,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第一,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第二,完善法规,保护老年人正当权益。第二,完善法规,保护老年人正当权益。第三,关心老年人生活,发展各种老年事业。第三,关心老年人生活,发展各种老年事业。第四,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第五,动员和组织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第五,动员和组织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老年人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余热”,做到,做到“老有所老有所为为”。第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第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99第九章第九章城市社会保障城市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点一、社会

97、保障的内涵与特点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点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点1 1、含含含含义义义义: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是是是是国国国国家家家家和和和和社社社社会会会会通通通通过过过过立立立立法法法法实实实实施施施施的的的的、以以以以国国国国民民民民收收收收入入入入再再再再分分分分配配配配为为为为手手手手段段段段,对对对对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成成成成员员员员的的的的基基基基本本本本生生生生活活活活权权权权利利利利提提提提供供供供安安安安全全全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

98、和事业的总称。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 1) 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 3)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的的的的目目目目标标标标是是是是满满满满足足足足公公公公民民民民的的的的基基基基本本本本生生生生活活活活需需需需要要要要,从从从从而而而而实实实实

99、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100(4 4) 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的的的的手手手手段段段段是是是是对对对对国国国国民民民民收收收收入入入入进进进进行行行行再再再再分分分分配配配配,它它它它是是是是解解解解决决决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5 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6 6)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既既既既是是是是一一一一种种种种社社社社

100、会会会会行行行行为为为为,一一一一种种种种社社社社会会会会经经经经济济济济制制制制度度度度,也也也也是是是是一一一一项项项项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事事事事业业业业,还还还还是是是是一一一一种种种种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政政政政策策策策,在在在在现现现现代代代代社社社社会会会会,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1012 2、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保障的特点(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一)强制

101、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立的,并依法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立的,并依法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立的,并依法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立的,并依法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二)社会性。社会保障作为强制实施的具有(二)社会性。社会保障作为强制实施的具有(二)社会性。社会保障作为强制实施的具有(二)社会性。社会保障作为强制实施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普遍性的社会普遍性的社会普遍性的社会“ “安全网安全网安全网安全网” ”,是社会大生产的产,是社会大生产的产,是社会大生产的产,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典型的社会行为。社会保障的社会性主物,是典型的社会行为。

10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主物,是典型的社会行为。社会保障的社会性主物,是典型的社会行为。社会保障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三是制度目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三是制度目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三是制度目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三是制度目标的社会性。标的社会性。标的社会性。标的社会性。102(三)福利性(三)福利性(三)福利性(三)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

103、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业,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业,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业,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风险成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风险成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风险成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103(五)保障

104、性。社会保障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五)保障性。社会保障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五)保障性。社会保障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五)保障性。社会保障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制能力,对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制能力,对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制能力,对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度。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度。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度。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有可能从中获益,为他们

105、提供安全的保障。数人有可能从中获益,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保障。数人有可能从中获益,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保障。数人有可能从中获益,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保障。(六)公平性。实现公平分配,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六)公平性。实现公平分配,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六)公平性。实现公平分配,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六)公平性。实现公平分配,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

106、等的。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104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 1 1 1、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安定、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安定、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安定、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安定个人风险是指家庭成员因病、死、伤、残、老等原个人风险是指家庭成员因病、死、伤、残、老等原个人风险是指家庭成员因病、死、伤、残、老等原个人风险是指家庭成员因病、死、伤、残、老等原因以及自然灾害与战祸而导致的生存困难或生活水平下因以及自然灾害与战祸而导致的生存困难或生活水平下因以及自然灾害与战祸而导致的生存困难或生活水平下因以及自然灾害与战祸而

107、导致的生存困难或生活水平下降。社会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战祸以及其他原因造成降。社会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战祸以及其他原因造成降。社会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战祸以及其他原因造成降。社会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战祸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社会危机。通过制度安排,的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社会危机。通过制度安排,的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社会危机。通过制度安排,的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社会危机。通过制度安排,保护公民不致因遭受意外风险而陷入绝境,从而使公民保护公民不致因遭受意外风险而陷入绝境,从而使公民保护公民不致因遭受意外风险而陷入绝境,从而使公民保护公民不致因遭受意外风险而陷入绝境,从而使公

108、民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2 2、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要消除贫困,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财要消除贫困,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财要消除贫困,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财要消除贫困,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贫富

109、差距,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来缓和乃至消灭贫困问差距,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来缓和乃至消灭贫困问差距,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来缓和乃至消灭贫困问差距,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来缓和乃至消灭贫困问题。题。题。题。1053 3、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成员收益分配和生活状况的公平性为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成员收益分配和生活状况的公平性为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成员收益分配和生活状况的公平性为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成员收益分配和生活状况的公平性为标志,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标志,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标志,是社会保障

110、发展的重要内容标志,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4 4、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1 1)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2 2)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本市场的发展本市场的发展本市场的发展(3 3)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111、求。)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1065 5、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改变了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行为,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改变了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行为,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改变了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行为,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改变了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使其更具长期性。使其更具长期性。使其更具长期性。使其更具长期性。 其次,社会保障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利于其次,社会保障

112、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利于其次,社会保障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利于其次,社会保障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利于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本。本。本。本。107三、社会保障体系三、社会保障体系三、社会保障体系三、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多、差异大、变动性强内容多、差异大、变动性强内容多、差异大、变动性强内容多、差异大、变动性强 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最最最最低低低低标标标标准准准准)公公公公约约

113、约约规规规规定定定定,现现现现代代代代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主主主主要要要要包包包包括括括括九九九九项项项项内内内内容容容容:医医医医疗疗疗疗津津津津贴贴贴贴、疾疾疾疾病病病病津津津津贴贴贴贴、失失失失业业业业津津津津贴贴贴贴、老老老老龄龄龄龄津津津津贴贴贴贴、工工工工伤伤伤伤津津津津贴贴贴贴、家家家家庭庭庭庭津津津津贴贴贴贴、生生生生育育育育津津津津贴贴贴贴、残残残残疾疾疾疾津津津津贴贴贴贴和和和和遗遗遗遗属属属属津贴等。津贴等。津贴等。津贴等。 公公公公约约约约还还还还规规规规定定定定,一一一一个个个个国国国国家家家家只只只只要要要要实实实实行行行行了了了了三三三三种种种种津津津

114、津贴贴贴贴(其其其其中中中中至至至至少少少少要要要要包包包包括括括括一一一一种种种种最最最最主主主主要要要要津津津津贴贴贴贴),就就就就可可可可以以以以被被被被认认认认为为为为是是是是已已已已经经经经建建建建立立立立了了了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108从从从从当当当当代代代代世世世世界界界界各各各各国国国国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实实实实践践践践看看看看,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主主主主要要要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一一一是是是是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救救救救助助助助。这这这这是是

115、是是最最最最低低低低层层层层次次次次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其其其其最最最最主主主主要要要要的的的的政政政政策策策策目目目目标标标标就就就就是是是是克克克克服服服服贫贫贫贫困困困困,可可可可以以以以说说说说是是是是一一一一种种种种“ “雪中送炭雪中送炭雪中送炭雪中送炭” ”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 二二二二是是是是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险险险险。它它它它是是是是一一一一种种种种化化化化解解解解风风风风险险险险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制制制制度度度度,目目目目的的的的在在在在于于于于确确确确保保保保人人人人们们们们在在在在遇遇遇遇到到到到年年年年老老老

116、老、疾疾疾疾病病病病、失失失失业业业业、工工工工伤伤伤伤等等等等重重重重大大大大的的的的人人人人生生生生风风风风险险险险时时时时能能能能够够够够得得得得到到到到及及及及时时时时有有有有帮帮帮帮助助助助,起到起到起到起到“ “化险炎夷化险炎夷化险炎夷化险炎夷” ”的作用。的作用。的作用。的作用。 三三三三是是是是社社社社会会会会福福福福利利利利。它它它它目目目目的的的的是是是是在在在在于于于于提提提提高高高高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成成成成员员员员生生生生活活活活质质质质量量量量、保保保保证证证证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成成成成员员员员能能能能够够够够及及及及时时时时共共共共享享享享社社社社会会会会发发发发展展

117、展展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109 我我我我国国国国宪宪宪宪法法法法规规规规定定定定:“ “公公公公民民民民在在在在年年年年老老老老、疾疾疾疾病病病病或或或或者者者者丧丧丧丧失失失失劳劳劳劳动动动动能能能能力力力力的的的的情情情情况况况况下下下下,有有有有从从从从国国国国家家家家和和和和社社社社会会会会获获获获得得得得物物物物质质质质帮帮帮帮助助助助的的的的权权权权利利利利。国国国国家家家家发发发发展展展展为为为为公公公公民民民民享享享享受受受受这这这这些些些些权权权权利利利利所所所所需需需需要要要要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

118、保险险险险、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救救救救济济济济和和和和医医医医疗疗疗疗卫卫卫卫生生生生事事事事业业业业。国国国国家家家家和和和和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残残残残废废废废军军军军人人人人的的的的生生生生活活活活抚抚抚抚恤恤恤恤烈烈烈烈士士士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 中中中中国国国国共共共共产产产产党党党党十十十十四四四四届届届届三三三三中中中中全全全全会会会会关关关关于于于于建建建建立立立立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主主主主义义义义市市市市场场场场经经经经济济济济体体体体制制制制若若若若干干干干问问问问题题题题的的的的决决决决定定定定,

119、将将将将我我我我国国国国当当当当前前前前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障障障障的的的的内内内内容容容容规规规规定定定定为为为为五五五五个个个个部部部部分分分分:社社社社会会会会保保保保险险险险、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救救救救济济济济、社社社社会会会会福福福福利利利利、优优优优抚抚抚抚安置、社会互助与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安置、社会互助与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安置、社会互助与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安置、社会互助与个人储蓄积累保障。110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一)城市社会保险制度(一)城市社会保险制度(一)城市社会保险制度(一)城市社会保

120、险制度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 “三险三险三险三险” ”(2020世纪世纪世纪世纪8080年代)年代)年代)年代)1 1、社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社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社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社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

121、,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能维持基

122、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注意注意注意注意(1 1)国家政府作为保障主体,以立法为依据;)国家政府作为保障主体,以立法为依据;)国家政府作为保障主体,以立法为依据;)国家政府作为保障主体,以立法为依据;(2 2)社会保险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社会保险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社会保险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社会保险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3 3)保险内容涉及人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保险内容涉及人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保险内容涉及人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保险内容涉及人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111

123、(4 4)保险对象是面临风险的劳动者及其家属;)保险对象是面临风险的劳动者及其家属;)保险对象是面临风险的劳动者及其家属;)保险对象是面临风险的劳动者及其家属;(5 5)保险的目的是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稳定;)保险的目的是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稳定;)保险的目的是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稳定;)保险的目的是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稳定;(6 6)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特点:一是立法强制性;特点:一是立法强制性;特点:一是立法强制性;特点:一是立法强制性;二是对象特定性;二是对象特定性;二是对象特定性;二是对象特定性;三是社会

124、互济性;三是社会互济性;三是社会互济性;三是社会互济性;四是经济福利性;四是经济福利性;四是经济福利性;四是经济福利性;五是贫困的预防性。五是贫困的预防性。五是贫困的预防性。五是贫困的预防性。1122 2、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1 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险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险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险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能够通过领取养老金的方式保证

125、基本岗位后,能够通过领取养老金的方式保证基本岗位后,能够通过领取养老金的方式保证基本岗位后,能够通过领取养老金的方式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特点:普遍性、可预测性特点:普遍性、可预测性特点:普遍性、可预测性特点:普遍性、可预测性(2 2)意义)意义)意义)意义有利于防范劳动者的老年风险;有利于防范劳动者的老年风险;有利于防范劳动者的老年风险;有利于防范劳动者的老年风险;有利于劳动者的再生产(有利于不断扩大劳动有利于劳动者的再生产(有利于不断扩大劳动有利于劳动者的再生产(有利于不断扩大劳动有利于劳动者的再生产(有利于

126、不断扩大劳动者队伍);者队伍);者队伍);者队伍);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调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调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调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调控。113(3 3)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养老

127、保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保险的管理及基金运营养老保险的管理及基金运营养老保险的管理及基金运营养老保险的管理及基金运营养老保险金的计算与发放养老保险金的计算与发放养老保险金的计算与发放养老保险金的计算与发放114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128、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方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方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方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方式)1153 3、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1 1)医疗保险的性质和特点)医疗保险的性质和特点)医疗保险的性质和特点)医疗保险的性质和特点医疗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筹集医疗资医疗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筹集医疗资医疗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筹集医疗资医疗保险是指国家

129、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筹集医疗资金,保证劳动者或全体公民在患病或因工负伤治疗期间,金,保证劳动者或全体公民在患病或因工负伤治疗期间,金,保证劳动者或全体公民在患病或因工负伤治疗期间,金,保证劳动者或全体公民在患病或因工负伤治疗期间,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疾病津贴的一种制度。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疾病津贴的一种制度。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疾病津贴的一种制度。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疾病津贴的一种制度。目的目的目的目的保护国民的健康,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保护国民的健康,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保护国民的健康,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保护国民的健康,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只是医疗保

130、险的一种直接的低层次的动机)(预防疾病只是医疗保险的一种直接的低层次的动机)(预防疾病只是医疗保险的一种直接的低层次的动机)(预防疾病只是医疗保险的一种直接的低层次的动机)有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医疗保险的目的主要有:国有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医疗保险的目的主要有:国有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医疗保险的目的主要有:国有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医疗保险的目的主要有:国民可就近得到医疗服务;消除国民医疗服务的经费障碍;民可就近得到医疗服务;消除国民医疗服务的经费障碍;民可就近得到医疗服务;消除国民医疗服务的经费障碍;民可就近得到医疗服务;消除国民医疗服务的经费障碍;限制医疗费用的高涨;国民应享有公平的保险给付;医限制

131、医疗费用的高涨;国民应享有公平的保险给付;医限制医疗费用的高涨;国民应享有公平的保险给付;医限制医疗费用的高涨;国民应享有公平的保险给付;医疗措施要能得到患者和医疗供养者的满意;医疗品质要疗措施要能得到患者和医疗供养者的满意;医疗品质要疗措施要能得到患者和医疗供养者的满意;医疗品质要疗措施要能得到患者和医疗供养者的满意;医疗品质要提升。提升。提升。提升。116许多发达国家提出健康照顾目标的原则:许多发达国家提出健康照顾目标的原则:许多发达国家提出健康照顾目标的原则:许多发达国家提出健康照顾目标的原则:一是就近性原则;二是整体性原则;三是一是就近性原则;二是整体性原则;三是一是就近性原则;二是整

132、体性原则;三是一是就近性原则;二是整体性原则;三是效率性原则;四是高质量原则。效率性原则;四是高质量原则。效率性原则;四是高质量原则。效率性原则;四是高质量原则。特点:特点:特点:特点: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医疗保险对象是全体劳动者或全体社医疗保险对象是全体劳动者或全体社医疗保险对象是全体劳动者或全体社医疗保险对象是全体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会成员的健康会成员的健康会成员的健康复杂性复杂性复杂性复杂性关键在于它涉及到当事人多,如医方、关键在于它涉及到当事人多,如医方、关键在于它涉及到当事人多,如医方、关键在于它涉及到当事人多,如医方、患方、药品生产方、保方等,矛盾特别复杂。患方、药品生产

133、方、保方等,矛盾特别复杂。患方、药品生产方、保方等,矛盾特别复杂。患方、药品生产方、保方等,矛盾特别复杂。互济性互济性互济性互济性人人都会生病,但每个人生病的具体人人都会生病,但每个人生病的具体人人都会生病,但每个人生病的具体人人都会生病,但每个人生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具有不确定性。情况是不同的,具有不确定性。情况是不同的,具有不确定性。情况是不同的,具有不确定性。117(2 2)实施医疗保险的意义)实施医疗保险的意义)实施医疗保险的意义)实施医疗保险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消除和化解劳动者的疾病风险,保证劳动者第一,有助于消除和化解劳动者的疾病风险,保证劳动者第一,有助于消除和化解劳动者的疾病风

134、险,保证劳动者第一,有助于消除和化解劳动者的疾病风险,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第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第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第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第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展。展。第三,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第三,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第三,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第三,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

135、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118(3 3)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一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础性、强制性、保障性、共一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础性、强制性、保障性、共一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础性、强制性、保障性、共一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础性、强制性、保障性、共济性)济性)济性)济性)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既

136、体现社会互济性,又突出自我保障)。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互济性,又突出自我保障)。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互济性,又突出自我保障)。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互济性,又突出自我保障)。社会统筹社会统筹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使用,以实现医疗保险基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使用,以实现医疗保险基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使用,以实现医疗保险基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使用,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统筹调剂、分散风险、均衡负担。金的互助共济、统筹调剂、分散风险、均衡

137、负担。金的互助共济、统筹调剂、分散风险、均衡负担。金的互助共济、统筹调剂、分散风险、均衡负担。 它它它它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它主要用于参保人员的住院费或有关慢性病等发生它主要用于参保人员的住院费或有关慢性病等发生它主要用于参保人员的住院费或有关慢性病等发生它主要用于参保人员的住院费或有关慢性病等发生的医药费、手术费、护理费、基本检查费等,解决大的医药费、手术费、护理费、基本检查费等,解决大的医药费、手术费、护理费、基本检查费等,解决大的医药费、手术费、护理费、基本检查费等,解决大额疾病风险给职工带来的经济负担。额疾病风险给职工带来的经

138、济负担。额疾病风险给职工带来的经济负担。额疾病风险给职工带来的经济负担。它必须实行专款储存、专款使用。它必须实行专款储存、专款使用。它必须实行专款储存、专款使用。它必须实行专款储存、专款使用。119个人帐户个人帐户个人帐户个人帐户是参保人用于储蓄个人医疗资金以支付一定范是参保人用于储蓄个人医疗资金以支付一定范是参保人用于储蓄个人医疗资金以支付一定范是参保人用于储蓄个人医疗资金以支付一定范围的医疗保险费用的专门帐户。围的医疗保险费用的专门帐户。围的医疗保险费用的专门帐户。围的医疗保险费用的专门帐户。它包括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它包括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它包括

139、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它包括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一定比例计入职工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一定比例计入职工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一定比例计入职工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一定比例计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医疗保险费。个人帐户的医疗保险费。个人帐户的医疗保险费。个人帐户的医疗保险费。基本政策思路:既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公民的疾病风险,又要基本政策思路:既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公民的疾病风险,又要基本政策思路:既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公民的疾病风险,又要基本政策思路:既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公民的疾病风险,又要让职工个人建立起自

140、我保障的意识和机制,立足于大病共让职工个人建立起自我保障的意识和机制,立足于大病共让职工个人建立起自我保障的意识和机制,立足于大病共让职工个人建立起自我保障的意识和机制,立足于大病共济、小病自保、大病上医院,小病靠社区。济、小病自保、大病上医院,小病靠社区。济、小病自保、大病上医院,小病靠社区。济、小病自保、大病上医院,小病靠社区。120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1 1)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2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14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3 3)公务员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4 4)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5 5)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6 6)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1214 4、失业保险概述、失业保险概述、失业保险概述、失业保险概述(1 1)失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失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失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失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金,对因失业而暂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金,对因失业而暂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

142、失业保险金,对因失业而暂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金,对因失业而暂中断生活来源原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中断生活来源原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中断生活来源原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中断生活来源原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第一,它只对失业保险法定的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第一,它只对失业保险法定的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第一,它只对失业保险法定的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第一,它只对

143、失业保险法定的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但无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失业保险金。愿但无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失业保险金。愿但无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失业保险金。愿但无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失业保险金。第二,它是一种短期保险,享受待遇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第二,它是一种短期保险,享受待遇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第二,它是一种短期保险,享受待遇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第二,它是一种短期保险,享受待遇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第三,它是一种强制性保险,更强调雇主和政府的责任。第三,它是一种强制性保险,更强调雇主和政府的责任。第三,它是一种强制性保险,更强调雇主和政府的责任。第三,它是一种强制性保险,更强调雇主和政府的责任。122(2 2)建立失业

144、保险制度的意义(功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功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功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功能)一是有利于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一是有利于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一是有利于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一是有利于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二是有利于促进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二是有利于促进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二是有利于促进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二是有利于促进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

145、场。场。场。场。四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四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四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四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123(3 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失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条件:失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条件:失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条件:失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条件:第一,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一,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一,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一,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扩大为各类所有制的

146、城镇企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扩大为各类所有制的城镇企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扩大为各类所有制的城镇企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扩大为各类所有制的城镇企业;进一步扩大至事业单位的职工;进一步扩大至事业单位的职工;进一步扩大至事业单位的职工;进一步扩大至事业单位的职工;经授权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扩大到社会团体专职人经授权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扩大到社会团体专职人经授权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扩大到社会团体专职人经授权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扩大到社会团体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员、民

147、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的雇工。第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第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第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第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单位及个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单位及个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单位及个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单位及个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有求职要求。登记、有求职要求。登记、有求职要求。登记、有求职要求。124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失业保险基金

148、的筹集与管理第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125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给付原则;给付原则;给付原则;给付原则;一是失业保险金

149、的标准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是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是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是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二是失业保险金应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失业保险金应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失业保险金应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失业保险金应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三是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应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发放标准:发放标准:发放标准:发放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按照低于当

150、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126发放期限:发放期限:发放期限:发放期限:以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其本人累计缴以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其本人累计缴以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其本人累计缴以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其本人累计缴费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费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费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费时间的长短来确定。缴费时间缴费时间缴费时间缴费时间领取期限

151、领取期限领取期限领取期限1-51-5年年年年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1212个月个月个月个月5-105-10年年年年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1818个月个月个月个月1010年以上年以上年以上年以上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最长为2424个月个月个月个月127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国家管理体制,即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失国家管理体制,即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失国家管理体制,即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失国家管理体制,即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失业保险工作,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

152、办机构经办失业业保险工作,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失业业保险工作,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失业业保险工作,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失业保险业务。保险业务。保险业务。保险业务。失业保险监督失业保险监督失业保险监督失业保险监督指有监督权的机构和个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指有监督权的机构和个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指有监督权的机构和个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指有监督权的机构和个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出和运营情况进行的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出和运营情况进行的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出和运营情况进

153、行的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出和运营情况进行的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职工个人、社会团体等)门、职工个人、社会团体等)门、职工个人、社会团体等)门、职工个人、社会团体等)1285 5、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历史演变历史演变历史演变历史演变(1 1)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单位保险,即工伤保险由受伤害者所在的单位组织实施。单位保险,即工伤保险由受伤害者所在的单位组织实施。单位保险,即工伤保险由受伤害者所在的单位组织实施。单位保险,

154、即工伤保险由受伤害者所在的单位组织实施。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执行。待遇标准: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待遇标准: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待遇标准: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待遇标准: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129(2 2)改革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覆盖范围过窄一是覆盖范围过窄一是覆盖范

155、围过窄一是覆盖范围过窄二是二是二是二是 没有社会统筹,形成事实上的企业责任制。没有社会统筹,形成事实上的企业责任制。没有社会统筹,形成事实上的企业责任制。没有社会统筹,形成事实上的企业责任制。 三是待遇结构和标准不尽合理。三是待遇结构和标准不尽合理。三是待遇结构和标准不尽合理。三是待遇结构和标准不尽合理。 四是缺乏规范、统一、科学的伤残鉴定标准和制度。四是缺乏规范、统一、科学的伤残鉴定标准和制度。四是缺乏规范、统一、科学的伤残鉴定标准和制度。四是缺乏规范、统一、科学的伤残鉴定标准和制度。 五是缺乏与工伤保险相联系的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机制五是缺乏与工伤保险相联系的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机制五是缺乏与

156、工伤保险相联系的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机制五是缺乏与工伤保险相联系的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机制(3 3)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1996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体现出新的变化。,体现出新的变化。,体现出新的变化。,体现出新的变化。130第一,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第一,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第一,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第一,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第二,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第二,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

157、险;第二,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第二,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第三,建立了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机制;第三,建立了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机制;第三,建立了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机制;第三,建立了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机制;第四,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第四,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第四,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第四,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20032003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1 1、覆盖范围、覆盖范围、覆盖范围

158、、覆盖范围扩大到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扩大到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扩大到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扩大到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雇工的个体工商户1312 2、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3 3、工伤保险待遇(医疗、伤残、死亡、职业病)、工伤保险待遇(医

159、疗、伤残、死亡、职业病)、工伤保险待遇(医疗、伤残、死亡、职业病)、工伤保险待遇(医疗、伤残、死亡、职业病)4 4、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鉴定与评残标准工伤鉴定与评残标准工伤鉴定与评残标准工伤鉴定与评残标准132(二)社会救助概述(二)社会救助概述(二)社会救助概述(二)社会救助概述1 1、社会救助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社会救助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社会救助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社会救助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的社

160、会成员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给予物质帮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给予物质帮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给予物质帮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度。度。度。 注意:注意:注意:注意:第一,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第一,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第一,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第一,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是通过资金

161、和实物来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求的,第二,是通过资金和实物来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求的,第二,是通过资金和实物来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求的,第二,是通过资金和实物来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求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属于最低层次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属于最低层次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属于最低层次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属于最低层次的。133第三,社会救助的能者多对象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第三,社会救助的能者多对象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第三,社会救助的能者多对象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第三,社会救助的能者多对象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

162、。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特点:一是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民的;特点:一是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民的;特点:一是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民的;特点:一是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民的;二是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二是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二是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二是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社会捐助;三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一般低于社会保险;三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一般低于社会保险;三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一般低于社会保险;三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一般低于社会保险;四是有比较复杂的申请程序。四是有比较复杂的申请程序。四是有比较复杂的申请程序。四是有比较复杂的申请

163、程序。类型:贫困救助类型:贫困救助类型:贫困救助类型:贫困救助 灾害救助灾害救助灾害救助灾害救助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扶贫开发1342 2、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1 1)有利于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保护公民的生)有利于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保护公民的生)有利于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保护公民的生)有利于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利,维持社会的稳定。存权利,维持社会的稳定。存权利,维持社会的稳定。存权利,维持社会的稳定。(2 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有利于建立

164、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3 3)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4 4)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1353 3、城市贫困救助、城市贫困救助、城市贫困救助、城市贫困救助(1 1)贫困和贫困线的确定)贫困和贫困线的确定)贫困和贫困线的确定)贫困和贫困线的确定(2 2

165、)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状况)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状况)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状况)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状况贫困规模:贫困规模:贫困规模:贫困规模:15001500万万万万31003100万人之间,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万人之间,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万人之间,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万人之间,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为为为为4%-8%4%-8%。贫困生活状况:收入情况、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医疗消费、贫困生活状况:收入情况、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医疗消费、贫困生活状况:收入情况、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医疗消费、贫困生活状况:收入情况、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社交消费教育消费、社交消费教育消

166、费、社交消费教育消费、社交消费136(3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过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建立过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建立过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建立过程: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93199519931995年)年)年)年)个别城市个别城市个别城市个别城市属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属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属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属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第二阶段:推广阶段(第二阶段:推广阶段(第二阶段:推广阶段(第二阶段:推广阶段(1995-19971995-1997

167、年)年)年)年)全国全国全国全国1/31/3的城市建立这一制度的城市建立这一制度的城市建立这一制度的城市建立这一制度第三阶段:普及阶段(第三阶段:普及阶段(第三阶段:普及阶段(第三阶段:普及阶段(1997-19991997-1999年底)年底)年底)年底)覆盖覆盖覆盖覆盖668668个城市、个城市、个城市、个城市、282282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991999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37建立背景:第一,大规模的失业下岗潮。建立背景:第一,大规模的失业下岗潮。建立背景:

168、第一,大规模的失业下岗潮。建立背景:第一,大规模的失业下岗潮。第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第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第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第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第三,第三,第三,第三,9090年代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年代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年代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年代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第五,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能解决问题第五,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能解决问题第五,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能解决问题第五,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能解决问题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

169、范围;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二是保障标准;二是保障标准;二是保障标准;二是保障标准;三是资金来源;三是资金来源;三是资金来源;三是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第一,保障标准偏低第一,保障标准偏低第一,保障标准偏低第一,保障标准偏低第二,经费来源不稳定第二,经费来源不稳定第二,经费来源不稳定第二,经费来源不稳定138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一、城市灾害管理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一、城市灾害管理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一、城市灾害管理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一、城市灾害管理的含义与现实意义1 1、城市灾害管理的基本内涵、城市灾害管理的基本内涵、城市灾害管理的基本内涵、城市灾害管理

170、的基本内涵2 2、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 1)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2 2)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同时也聚集风险。)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同时也聚集风险。)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同时也聚集风险。)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同时也聚集风险。 (3 3)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趋严峻。)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趋严峻。)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趋严峻。)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

171、日趋严峻。(4 4)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涉及众多灾种与职能部门。)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涉及众多灾种与职能部门。)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涉及众多灾种与职能部门。)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涉及众多灾种与职能部门。(5 5)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建设问题,因其重要,应予以足够重视;因其)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建设问题,因其重要,应予以足够重视;因其)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建设问题,因其重要,应予以足够重视;因其)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建设问题,因其重要,应予以足够重视;因其现实,应给予高度响应;因其迫切,应立即进入重要议程;因其复杂,现实,应给予高度响应;因其迫切,应立即进入重要议程;因其复杂,现实,应给予高度响应;因其迫切,应立即进入

172、重要议程;因其复杂,现实,应给予高度响应;因其迫切,应立即进入重要议程;因其复杂,需要吸收各方面的成果,借鉴先进经验。需要吸收各方面的成果,借鉴先进经验。需要吸收各方面的成果,借鉴先进经验。需要吸收各方面的成果,借鉴先进经验。 139二、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二、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二、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二、城市灾害管理的内容1 1、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等)等)等)2 2、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

173、、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事故等)通事故等)通事故等)三、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设想三、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设想三、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设想三、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设想第一,应组建国家级的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组织体制)第一,应组建国家级的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组织体制)第一,应组建国家级的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组织体制)第一,应组建国家级的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组织体制)第二,研究制定综合性的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第二,研究制定综合性的

174、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第二,研究制定综合性的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第二,研究制定综合性的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术性预案,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术性预案,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术性预案,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术性预案,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140第三,要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第三,要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第三,要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第三,要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第四,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构造第四,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构造第四,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

175、法律责任,构造第四,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构造“ “政府为首政府为首政府为首政府为首” ”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第五,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第五,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第五,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第五,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的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察的重要内容,的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察的重要内容,的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察的重要内容,的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察

176、的重要内容,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 第六,应构建第六,应构建第六,应构建第六,应构建“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制动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制动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制动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制动机制和机制和机制和机制和“ “政府为首政府为首政府为首政府为首” ”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的城市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141第七,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与普及教育,提高第七,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与普及教育,提高第七,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

177、的专业与普及教育,提高第七,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与普及教育,提高民众对灾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民众对灾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民众对灾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民众对灾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 第八,构造第八,构造第八,构造第八,构造“ “志愿为伍志愿为伍志愿为伍志愿为伍” ”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聚合机制。聚合机制。聚合机制。聚合机制。(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的积极参与)第九,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第九,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第九,

178、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第九,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处处处处。第十,构造第十,构造第十,构造第十,构造“ “社区为根社区为根社区为根社区为根” ”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 142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管理一、城市交通管理概述一、城市交通管理概述一、城市交通管理概述一、城市交通管理概述1 1、城市交通管理的含义及意义、城市交通管理的含义及意义、城市交通管理的含义及意义、城市交通管理的含义及意义2 2、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

179、内容3 3、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总量削减原则交通总量削减原则交通总量削减原则交通总量削减原则优先权原则优先权原则优先权原则优先权原则143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1 1、城市交通的现状、城市交通的现状、城市交通的现状、城市交通的现状车多路窄,行车困难;车多路窄,行车困难;车多路窄,

180、行车困难;车多路窄,行车困难;客运量大,公交运力不足,服务水平低;客运量大,公交运力不足,服务水平低;客运量大,公交运力不足,服务水平低;客运量大,公交运力不足,服务水平低;自行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所占比重大自行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所占比重大自行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所占比重大自行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所占比重大 ;城市中缺乏停车场地;城市中缺乏停车场地;城市中缺乏停车场地;城市中缺乏停车场地;城市噪声和空气污染增加城市噪声和空气污染增加城市噪声和空气污染增加城市噪声和空气污染增加 ;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法规不够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法规不够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法规不够完善;交通管

181、理水平不高,交通法规不够完善;1442 2、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1 1)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第一,采取控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并重的措施第一,采取控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并重的措施第一,采取控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并重的措施第一,采取控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并重的措施 第二,征收新增房地产的交通影响税,第二,征收新增房地产的交通影响税,第二,征收新增房地产的交通影响税,第二,征收新增房地产的交通影响税, 减小对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竞争。减小对市中心

182、区土地使用的竞争。减小对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竞争。减小对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竞争。 (2 2)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第一,将道路建设列入城市整体规划第一,将道路建设列入城市整体规划第一,将道路建设列入城市整体规划第一,将道路建设列入城市整体规划 第二,广开门路,集资修路,交费走路第二,广开门路,集资修路,交费走路第二,广开门路,集资修路,交费走路第二,广开门路,集资修路,交费走路 。(3 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

183、共交通第一,城市发展,公交先行第一,城市发展,公交先行第一,城市发展,公交先行第一,城市发展,公交先行第二,建立系统,形成网络,解决换乘第二,建立系统,形成网络,解决换乘第二,建立系统,形成网络,解决换乘第二,建立系统,形成网络,解决换乘 145(4 4)建立路面封闭系统,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建立路面封闭系统,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建立路面封闭系统,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建立路面封闭系统,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第一,完善自行车交通路网,充当换乘的有利工具第一,完善自行车交通路网,充当换乘的有利工具第一,完善自行车交通路网,充当换乘的有利工具第一,完善自行车交通路网,充当换乘的有利工具 。第二,

184、严格限制、统筹协调私人交通的发展。第二,严格限制、统筹协调私人交通的发展。第二,严格限制、统筹协调私人交通的发展。第二,严格限制、统筹协调私人交通的发展。(5 5)修建停车场,强化静态交通管理。)修建停车场,强化静态交通管理。)修建停车场,强化静态交通管理。)修建停车场,强化静态交通管理。第一,建立静态交通管理的法规第一,建立静态交通管理的法规第一,建立静态交通管理的法规第一,建立静态交通管理的法规 第二,广开门路,为社会车辆临时停放寻找出路第二,广开门路,为社会车辆临时停放寻找出路第二,广开门路,为社会车辆临时停放寻找出路第二,广开门路,为社会车辆临时停放寻找出路 (6 6)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第一,逐步实现交通科学管理第一,逐步实现交通科学管理第一,逐步实现交通科学管理第一,逐步实现交通科学管理 第二,加强交通控制网络第二,加强交通控制网络第二,加强交通控制网络第二,加强交通控制网络第三第三第三第三 ,建立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