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9143725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枣儿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枣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枣儿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剧本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怀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说学情 “枣儿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

2、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矛盾冲突、感受“枣儿”的象征意义来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意蕴。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因生计所迫外出打工,可以通过相同话题引发学生的感触,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以及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剧本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话剧艺术的热爱,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认识。 语言运用:领会“枣儿”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思维能力: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

3、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审美创造:激发对戏剧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讨论法、探究法、演读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播放音乐常回家看看。 (设计意图:以“童年为话题导入,使学生更容易代入到作品中的小男孩一角,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二)教学新课

4、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可以交给学生自行搜集信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品背后深刻的时代意义,领悟作者对现代农村问题的深层关怀。)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1

5、.听朗读,体会情感。 2.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剧本构思,把握剧本的主要内容。)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2.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2)

6、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 “闪着泪花”,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3)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4)如何评价老人 3.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4.人物形象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最后概括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交流中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合作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2.老人与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这一行为? 3.“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

7、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4.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枣儿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其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剧本的构思。) 目标导学五:语言赏析 1.“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2.分析“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来,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这两句中的“趴”“踩“骑跨”的表达效果。 3.“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中表现了什么? 4.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5.“迷路了吧?”一句中的“迷路有什么含义? 6.“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这句台词有什

8、么言外之意? 7.如何理解“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中的“巧克力”? 8.“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这句台词有什么言外之意? (设计意图:剧本中有不少台词富有象征意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句子供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目标导学六:体会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1.什么是象征? 2.“枣儿”象征什么?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4.课堂小结 明确: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设计

9、意图:知识回顾,总结学习收获,让学生能够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目标导学七: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3.剧中下面这样两个对话是简单的重复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2)课后作业 1.话题讨论与生活实践。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现象,分享一下你身边的这类现实案例,并谈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 2.有关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电影推荐。 剃头匠老人泉 念书的孩子八十一枚金币遥望南方的童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联系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由线索构成,启发学生思考“枣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