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11448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专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的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应本着学生为主体

2、,教师为主导,来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一、精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杨庆余教授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指出:“所谓有效,首先是指创设的问题是儿童感兴趣的,能

3、激发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经验支持的,且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提出问题或假设的;第四,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尝试和探索的。【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形象生动,具有层递性,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愉快高效地完成了数学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的目标任务。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利于

4、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设计的每一个问题要切实具体,新颖并富有启发性。例如,瑞金小语工作室李小军老师的教学案例:“在教学年 月 日一课时,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而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道题是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按照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放在讲完课以后才让学生做的,先拿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跃跃欲试,产生了急于想了解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产生了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这时我就板书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2】”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开放社会,学生的

5、认知水平会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了解生活,关心社会。例如,“瑞金市小学数学工作室邹金石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物美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从学生生活出发,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

6、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另外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对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可以设计一些讲故事、做游戏、实物模拟、多媒体体验等活动情境,高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认知水平提高了很多,创设的情境内容要多侧重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广安市卢锋老师的教学案例:“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7、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4】”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的教学案例:“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

8、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5】”教师创设的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强烈愿望,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

9、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二、充分引导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心理学家皮阿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也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调动起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

10、得到较大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开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1、准确把握教学情境中创设的数学教学构思,引导好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发展。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的方向定位是否准确,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为了辅助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用恰当的数学技巧语言,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关注教学情境,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冯业江老师的教学案例:“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上课一开始,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

11、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或是吃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的家还是小兔的家?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的门前却没有路。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

12、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数学学习实质。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只需通过寥寥数语概括出情境图中的美景,然后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动物?小白兔是几只一群的?鸡呢?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展开新知识教学。【6】”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数学新知识的教学探究过程一堂课是否成功,还在于课堂上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现和认识新知识, 课堂教学才会有效。例如某老师的教学

13、案例:“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个数的因数:1的因数有12的因数有1、212的因数有1、2、3、4、6、12让学生根据上述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把它们分成三部分:有一个因数的数:1;有两个因数的数:2、3、5、7、11;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数:4、6、8、9、10、11、12. 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各部分数的因数的特征:2、3、5、7、11这几个数只有两个因数,其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另一个就是那个数的本身,从而概括出质数的概念;4、6、8、9、10、12,这几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除了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从而概括合数的意义;1只有一个因数。告诉学生

14、,人们规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启发学生从自然数有无限个,推导出质数和合数也有无限个,得到: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1质数合数最后出示一组数,让学生判别哪些是质数并说明其理由。由于学生参加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深,记得牢,运用的好。【7】”3、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精心设计些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能促进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深刻的体验,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

15、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能力。例如, 三江中小刘成老师的教学案例:“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 可以让生动手操作。用12 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些图形的长、宽别是多少厘米? 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随着操作, 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 小组讨论, 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 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 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

16、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 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由直观感觉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 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从而也实现了数学课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目标。【8】”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有很多,作为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要本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教师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后展示一下朱霞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我们来共同学习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新课堂的魅力:“角的初步认识,新课开始,我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