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908639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找规律教学反思(集合篇)找规律教学反思154青年节这天,我在中心学校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找规律。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汪主任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完全看透了我设计的思路和教学的安排,点评之处有根有据,让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浅。专家指出本节课的突出点:第一,整堂课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大课堂,大空间。合作学习的设计有要求、有过程、有结果。从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最后进行规律的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我想,专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握了我教学的思路和流程,这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和阅历。第二,能分清知识的易混点。“15040=6000”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乘数中一

2、共有2个0,可是结果中却有3个0”。我觉得这就是专家细心之处和研读教材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个方面,把握知识的易混点,不要让学生混淆。第三: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当小老师;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说出想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第四,课堂上预留了大量的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的确,这一点我是吸取了上次公开课拖堂的教训。为了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在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后,预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专家的点评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励的话让我更加自信。再来说说专家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第一,找规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标准的一致性。

3、听完,我有点疑惑,我让学生找规律可不是漫无目的瞎找规律,而是将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地去找的。但专家建议都应当以第一个算式51为标准来进行比较。我思考须臾,觉得的确是这样,没有必要将510和5010进行比较,因为学生在计算510和5010的时候,都是直接计算51的,然后在结果后面添上0就可以了。这一点值得思考,在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中应当要注意。第二,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至少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不然,得出的规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规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数学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在高中和大学里,学数学归纳法的时候,老师也是和我们说过找规律至少要三个例子。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就

4、思考过这一点,因为书上的确安排了3个算式让学生找规律。可是,我为了追求整堂课的效率和新颖性,避免重复,我还是将后面两个算式给避开了,只讲了第一个算式。殊不知这是学习任何规律中最大的忌讳,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则。这一点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学到得最深刻的教训。第三,在找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授的太快,应当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性的话语进行总结。造成这种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课的时间不够,担心学生畅所欲言后难以及时收场。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在重难点的地方放宽时间,不要顾虑许多,让学生们大胆的说想法,说到他们无话可说为止,我才进行指导总结。专家给出的建议会让我弥补不足,羽翼丰满。找规律教学反思2本

5、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事物简单的搭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按顺序进行全面思考这一数学方法。学生要探索的排列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同学排队照相的生活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如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学生说是9种,有学生说是3种,也有学生说是6种,到底是几种呢?我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人物来排演探索的等等,再通过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想法,从而体验错误的由来,最后形成共识。这样教学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学

6、会探索,学会学习。今天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排列问题),课前布置了预习题:1、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2、小军、小明、小红三个小朋友排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上课一开始,学生讨论的相当热闹,也很有条理,也列出了算式32=6(种),可是在表述算式所标示的含义时,绝大部分学生语塞了。当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有责任告诉他们。但在后来的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在练习的时候,我适当把题目拓展了一下,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我又把数字改成8、2、0,8、2、5、1让他们找规律。“想想做做”第二题我又把4支球队改成8支球队

7、、100支球队,真正体现规律的作用。找规律教学反思3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

8、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去看小朋友们的节目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规律。例1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发现“彩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采用

9、学生“互相说一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三、动手实践、激趣乐学。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纸圈想象成手镯,用学习的规律知识画出有规律的图案,比一比谁是心灵手巧的小小设计师,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感受到数学的好处,培养了

10、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同时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四、在课程整合中,挖掘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课程整合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还多次运用多媒体的图、音效果,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经常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捕捉学生每个闪光点,使学生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信心激增,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

11、,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找规律教学反思4“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课后反思自己本课的教学活动,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

12、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

13、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1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

14、规律推出第19个、24个图形各是什么”后,进一步引导推想:“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3)多角度观察思考。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力求让整节课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4)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图形的循环排列变化中,为了更显直观。在图形的循环排列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使规律更加显现。找规律教学反思5找规律活

15、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该活动中,我让幼儿先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从找规律到讲述规律,从排列规律到欣赏规律,最后灵活运用自主排列规律。活动中发现无论是简单的AB型规律还是ABB型规律或者是ABC型的规律,幼儿运用的都比较自如。活动效果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儿的思维也在广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严谨的数学活动需要将抽象的东西赋予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