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9065408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DF 页数:191 大小:9.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1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第一章声现象声现象第一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重点和难点】声

2、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 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 ,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 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

3、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 课堂交流, 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 、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 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4、推测其中的原因。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3作业:(1)思考与练习2。(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 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

5、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 和 2(其中 2 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空气水速度(米/秒)3401500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10 倍44 倍木材(松树)铁、玻璃3300500097 倍147 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

6、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 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 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思考与练习1、3、4、5。(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 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

7、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 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第二节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

8、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 经过哪条途径, 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

9、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教材第 18-1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2.0) ,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

10、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 (左,右)(左,右) 。利用人。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 ,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所以平时(多数

11、)用电脑,手机或 MP3,MP4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2.0)的立体声,)的立体声, (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 。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7.1) ,我,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第三节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实验

12、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 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 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 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 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

13、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

14、差万别的, 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 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

15、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换个声源, 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 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

16、音调的学习。(投影:活动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 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 引起猜想。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 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 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结论:

17、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34 一段文字。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投影: 例 如, 合唱时有人说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 或 “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 ,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 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

18、的“大”“小”来 描述响度。)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3音色(投影:活动 3:辨别声音)(听一听)、 (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

19、,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小节四、课堂练习1听力题:2填空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A响度 B音调 C音色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 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A响度 B音调 C音色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A响度 B音调 C音色五、课后作业1课本 24 页 1、2、3、4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ABCD【教学

20、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第四节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

21、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22、3)认真阅读 P26 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 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 P 26 图 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

2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 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 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第五节第五节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24、【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 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 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 B 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

25、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STS 教育。第二章第二章光现象光现象第一节第一节光光 的的 传传 播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

26、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 :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

27、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学生:观察、思考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 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讨论、交流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信

28、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讨论应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关于

29、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馈.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巩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四、作业设计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 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0、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 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他们在思考之后, 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 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二节第二节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

31、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

32、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教师: 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实验一:1.按照课本图 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

33、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

34、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画法:过入射点画法线;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

35、反射光。演示四: 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 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 (图略)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教师分析实例: 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 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 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 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四、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

36、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五、课外作业【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第三节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教材分析】教材特点平面镜成像 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 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 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

37、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 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 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 STS”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3)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

38、现代化的联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 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 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 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 凸面

39、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分组:同样大的5 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演示: “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 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 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 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

40、启发。【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 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 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 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 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

41、素质。【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 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 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 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 也许你就

42、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投影课题:2.3平面镜成像二、 进行新课1 、仔细观察 、激发问题(提出问题)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 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教师: (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

43、题。教师梳理问题: 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 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过渡: 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 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 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2、各

44、抒己见 提出猜想过渡: 研究之前, 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有关。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过渡: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 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3、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启发: 请大家拿出平面镜, 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45、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 )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 ,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 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探究 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学生先讨论 1 分钟,然后动手尝试。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46、。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 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究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讨论: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用到什么仪器?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交流

47、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 (2 分钟)学生动手。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 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 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探究 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

48、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 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 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 “等大、等距、连线垂直”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

49、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 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 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 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 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看似热闹, 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 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 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 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 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4、归纳出平面镜

50、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1、 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2、 某同学身高 1.6 米,平面镜高 2 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3、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 1 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4、 当该同学后退 0.5 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 “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过渡: 请大家想想, 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 日常生

51、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 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5、交流小结 回顾反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6、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 (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 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

52、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段,有力的降低了教学中的难点,突出了重点,教学效果很好第四节第四节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53、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教材分析】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 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 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 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 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

54、折射现象有所了解; 学生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 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主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二进行新课1、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分组实验 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 慢慢地向碗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升高

55、,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教师引导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 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 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 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 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 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 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 ,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 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 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讨论

56、光的折射定义板书: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教师做补充。2、 光的折射规律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 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下面我们首先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并用作图法作出光路图。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做出猜想: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实验探究:提示: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

57、角的大小;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分析与论证: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交流。想一想: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本问题小结:1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2光折射时光路可逆。学生活动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三

58、、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1、光斑为何想左移动?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提示学生可通过画图分析四、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学反思】本 节课的内容较多,琐碎一些,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教

59、学目标主要展开教学, 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铺开教学。 教学中可 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对学习的内容稍作加深,如通过作图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归纳总结: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从水(或玻璃) 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1本节实验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 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硬币放入水中后,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2本节实验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0、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 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第五节第五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

61、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 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

62、光有关的光的色散。2.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进行新课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2、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

63、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 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图437) 。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3、物体的颜色。(1) 透明体的颜色演示

64、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 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2) 不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实验: 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 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4、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 蓝为三原色。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 观

65、察混合后的颜色。 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课堂小结】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 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 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色散一、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二、色光的混合三基色:红、绿、蓝三、物体的颜色四、颜料的混合三原色、红、黄、蓝【布置作业】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第六节第六节看不见的光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

66、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

67、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二、新课教学1、红外线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生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生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 人辐射的红

68、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生 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生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1214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Hz510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

69、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 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补充后教师板书一、红外线1.特性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2.应

70、用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红外线遥感.红外线遥控.2、紫外线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生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生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生紫外线能杀菌.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生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生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

71、施.生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生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1416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 7.510Hz510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 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 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讲解完后板书二、紫外线1.特性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72、很强.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2.应用医用消毒.防伪措施.生理作用.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课本 P53.3.复习本章内容.【板书设计】1.红外线特性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应用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2.紫外线特性紫外线的化学作用.紫外线的生理作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应用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医用消毒、防伪.第三章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第一节透镜透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

73、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74、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 、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 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 上课时, 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 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

75、, 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 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 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什么叫透镜?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二、进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

76、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convexlens),中间薄, 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concavelens) .(板书)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

77、用到, 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 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再看(课本板图 3.12 所示) ,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想想做做师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 正对着太阳光, 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生有亮点.师亮点是怎么形成

78、的?生 “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生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生亮点是光会聚的.生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生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生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79、.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 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 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 ,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 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

80、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 3.14 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 3.15 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 它没实焦点, 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动手动脑学物理 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 :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

81、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 A、B 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 3cm 和 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图 A 偏折得厉害,图 B 偏折得不厉害.生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生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 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 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

82、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生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生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生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师 学生们都猜想, 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 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 并说出理由.方法(1)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2)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3)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生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生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生 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8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三、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四、布置作业 P62 1、2、3、4、5【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要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两个方面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第二节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84、.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 15cm 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

85、:3.2 生活中的透镜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导学“照相机”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 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 P6263 一、二段照相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

86、、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像距,像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学生自学课本 P63 想想做做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1)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 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 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

87、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导学“投影仪”1.学课本 P64投影仪一、二、三段(1)认真观察图 3.24 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镜。(2)投影仪的构造有:_(3)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2.示: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 投影片 F 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正倒、 大小, 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 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3.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填表。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导学“放大镜”做一做,看一看1.把手中的凸

88、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予以点拨)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特征)3.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_镜,像比物_(大、小)像与物在透镜的_侧(同、异) ,所成的像是_的(倒立、正立) 。 (学生完成表格).当堂训练:课本 P65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做自演学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1-92 课标导练 1、2、3、4、5、6、8、11、1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导学“实像和虚像”自学课本 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

89、1 ,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 ,能否用光屏承接; 3 ,能否用眼看到; 4 ,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 , 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五课后练习1、课本 P65 动手动脑学物理 3、42、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1-92 课标导练 7、9、103、分层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试着完成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3 自主研学和合作探究部分。【板书设计】$3.2 生活中的透镜镜头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实像、虚像的特征:【教学反思】本节

90、课要安排好课前调查活动, 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有初步的认识; 课后要求学生制作水放大镜、 冰放大镜及自制模型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它是学生在学习第 1 节“透镜”, 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 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体验科

91、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 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 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 又让学成像特点(大小、像距与物距比倒正、虚实)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教法分析】本节

92、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 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 第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 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 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 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 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 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 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

93、果推理, 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

94、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重点难点】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 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 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二、新课导学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

95、,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 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猜想: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 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 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实验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

96、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见附表)分析与论证教师事先画好表格,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并进一步思考、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 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

97、的大小关系有关, 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 fu2f 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 uU1U2(2) 、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 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a a 两端的电压两端的电压 U Ua ab b 两端的电压两端的电压 U Ub b电源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的电压 U U总总第一次测量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二次测量(5) 、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 U1=U2=U3 =(6) 、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98、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电阻三、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电阻的大小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教学课时: 2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导体绝缘体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 13 页图 6.

99、3-1 示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进行新课: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1)符号:R单位:欧姆(欧) ()其他单位:千欧(k)兆欧(M)61k1000 1M10 例:(2) 、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a、材料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c、横截面积:学生阅读:13 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符号(1) 、结构:实物观察(2) 、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 、作用:(4) 、使用: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注意问题:滑动变

100、阻器的连接?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欧姆定律四、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重、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

101、现象。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3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新课: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 课时)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需要器材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第一次测量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电阻电阻 R/R/电压电压 U/VU/V电流电流 I/AI/A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论证

102、:I、U、R 的关系结论:(1 课时)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单位:U电压伏特(V)I 电流安培(A)R电阻欧姆()公式变换:U=IR或 R=U/I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短路:R=0,I 很大断路:R 很大,I=0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解:R=880k=8.8105 U=220VI=U/R=220V/8.8105=2.5104A答:流过人体的电流 2.5104A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 320mA,

103、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学生练习:完成 21 页的 4 个计算题(认真检查)(1 课时) 4、综合练习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 R1 的电流为 0.2A,电压为 2V;求 R2 的电流、电压和电阻。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R2=10,当开关闭合时,V1 的示数为 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5,R2=8,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8A,R=5,流过L2 的电流为 0.3A,求灯 L2 的电阻有多大?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

104、,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重、难点: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掌握电阻的特性。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教学课时: 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一个电阻被接在6V 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2A,若把它接在 12V 的电路中,它的阻值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105、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阻?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进行新课: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 、学生分析 I=U/R可得 R=U/I。测出U、I,就可以求电阻, 这种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注意电阻的特性)(2) 、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第一次测量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四次测量第四次测量平均值平均值电压电压 U U电流电流 I I电阻电阻 R R(5) 、实验结果: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2、本试验你得

106、到的启示: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重、难点: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能用欧姆定律分析怎样安全用电。教学器材: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根据电路画电路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同学们,电池有电压,

107、家庭电路也有电压,为什么前者安全?后者却很危险?进行新课:1、 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参考资料电流: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电流大小电流大小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经验表明)人体反应人体反应2、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I=U/R 可知,电流变大。(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3、 注意防雷:雷电的特性、数据避雷针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

108、成的内容。教学后记:第七章电功率单元计划第七章电功率单元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本章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 本章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电能转化

109、为热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根据标准精神和学生实际,合理地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而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 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 不要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不必再出现完整的焦耳定律, 不要再进行有关电功率问题的繁杂的计算。 新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而标准反映的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所需

110、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 标准之外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并把握住深广度。所增加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要在知识上做过多的补充、拓展、加深。如:在进行“电和热”的教学时,可安排“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了“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后可要求学生进行“生活中用电事故”的调查等。(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以教

111、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已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科学探究的地位,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对于“电能”的教学,建议采用“集体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实例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恰当的归纳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对于“电功率”的教学,建议采用“课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明晰的实验确立课题从而明确探究方向和利用有效的实例深化课题从而体现课题价值是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电和热”的探究内容较为集中,紧紧围绕“电流的热效应”展开

112、,因此采用“主题开发式”教学法即可。至于对于实践性较强、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教学,当然应该采用“实践研究法”, 采用实践性的探究实验了解“电热和安全用电”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至于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由于新教材提供的是探究活动方案 (传统教材为实验操作方案),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最为合适,在教学中提供有效的讨论与交流来确定实验思路、 制定实验计划以及利用评估、 交流与合作来分析实验的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章的所有探究活动中,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

113、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当然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三)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落实。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物理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 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基本的物理科学素养。 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 由于新教材在编写时已体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结合, 因此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为了促进这三个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和方法的获得。 让学生在获取知

114、识和方法的过程中, 科学探究的勇气和能力得到培养, 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够树立, 学习信心和兴趣得到提高, 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有所加强, 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能够养成。 同时还应让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另外,教师对于教材中安排的“关于节能灯的讨论”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一个电视记者的错误” (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 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 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观察家庭、学校、 社区的电气设备和设施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 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素材的教育功能,

115、应该加以重视。教材特点:教材特点:(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较难理解的 “电功” 为核心展开的。 繁杂的旧知储备, 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一) 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

116、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较难理解的 “电功” 为核心展开的。 繁杂的旧知储备, 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 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如本章设置的 “章首语”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戈壁滩的风车,并以此作为素材, 设计了一些环环紧扣的富有激励性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 又如课文第一节用两幅组合图展现了电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如第四节教材以“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

117、通过的电流相同, 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 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 的讨论。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这种新课的导入方法,为学生提供熟悉、有趣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 密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提供了许多知识应用的实例, 如 “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数据” 、“电视机和电风扇的散热措施”、“对于安全用电的讨论”、“空气开关”等。在“想想议议”中提供了“顾客和售货员的矛盾”等事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学习

118、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四)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材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素材。 本章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绝大部分问题是属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关于“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防止的调查和建议”、 “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等。学生参与了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本章教材在最后设置的 “我还想知道”栏目中

119、的“有的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而失效后,放置一段时间,还能再生出电来,这是为什么?”的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空间。这种“课虽停而思未止”的问题设置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电能2、电功率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4、电和热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一、电能一、电能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2、过程和方法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重、难点: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围绕“电能”进行教学。教学器材: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

120、源、导线教学课时:2 时(1 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 读数及实验)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连接一个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小灯泡发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进行新课:1、能量和电能:(1) 、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存在方式: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原子能等学生讨论:能量可以转化吗?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举一些其它能电能的例子(2) 、电能: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能量形式。学生讨论:电能的应用教师总结电能的单位:千瓦时(kWh)即“度”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焦) (J)1kWh3.6106J2、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常用工具之一。(1) 、电

121、能表的结构: 接线柱、转盘、示数(对照实物观察)(2) 、电能表的使用:“220V”“10A”“50Hz”接线方法(3) 、读数: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4) 、介绍新型的电能表:3、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叫电功(做功)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符号:W单位:与能相同焦耳。3、达标练习:课本后 32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二、电功率二、电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

122、的单位是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P=UI 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难点:理解电功率的含义。会用公式 P=W/t P=UI 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能表教学课时:3 时(1 电功率,2 电功率的计算,3 电功率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电能电能表电功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各电器的“W”是什么意思?进行新课:1、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学生讨论:如何表示?)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

123、做的功多! ! !(1)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 内所消耗的电能。即电功率功/时间P=W/t或 W=Pt(2)单位:W电流做的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1W=1J/s 1kW1000W(3) 、功率的应用、常见电器的功率例:电视机的功率 P=200W Kw例: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500W,其含义是例:课本 34 页例题练习:课本 36 页练习。2、 “千瓦时”的来历因为 W=Pt所以若 P千瓦、t小位则 W千瓦时(1 课时)3、怎样测量功率学生讨论: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大小有没有关系?试验表明: P=IU单位:I安(A) U伏特(V) P瓦(W

124、)例题:课本 35 页例题练习:1、一只标有“220V 4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若电路的电压为 200V,求灯泡的实际功率?(利用本题解释额定实际)2、某电能表标有 “220V 3A”字样,这表最多可以在 220V 电压下给多少只 60W 的灯泡供电?(利用本题解释功率可以相加)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2、过程和方法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125、。锻炼学生根据公式 P=IU 设计试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重、难点: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 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标有“220V 11W” “220V 22W”的灯泡各 1 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 220V 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功率 P=W/t P=UI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进行新课: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 、学生分析 P=U

126、I测出 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2) 、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第一次测量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四次测量第四次测量电压电压 U U电流电流 I I电功率电功率 P P(5) 、实验结果: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电和热四、电和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在电流相同

127、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重、难点:电流的热效应:电能热能热效应的计算公式:P=I2R P=U2/R 的使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连接一个使电炉丝发热的电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炉丝、电饭煲发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课本 38 页如图示)进行新课:1、电流的热效应: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讨论:为什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基本

128、不发热?电流的热效应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教师分析结论:跟电阻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阅读 39 页试验)2、影响热效应的因素:22P=IU=I R P=IU=U /R2 22 2即:P=IP=I R RP=UP=U /R/R讨论:热效应与电阻成正比?反比?例:把阻值为 6 欧、8 欧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12V 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解:R1=6 欧 R2=8 欧 U=12VI=U/R=U/(R1+R2)=12V/14 欧=6/7A2P1=IU= I R1=2P2=IU= I R2=例:把阻值为 6 欧、8 欧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在12V 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结论:两公式都

129、成立,一个是电流相同时使用(串联) ;一个是电压相同时使用(并联) 。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学生阅读即可4、达标练习:课本后 4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五、电功率与安全用电五、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 ;归纳安全用电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教学难点“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

130、电流越大”的应用。教具:电路演示板保险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 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如下面这些例子:1、 (羊城晚报)2000 年 3 月 29 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 74人。2、 (羊城晚报 )2002 年 3 月 23 日,一民房今晨失火死人 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3、(厦门日报) “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2003 1 月 19 日 19 时左右,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师: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 在

13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一部分了,这一节课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板书)二、进行新课(一)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师: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区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将电线换成更粗的, 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师: 上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家庭调查, 调查十年前和现在所使用的用电器分别有哪些。屏幕上的是一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调查结果。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交流。师: 添置了新的大功率用电器。 那么添置前和添置后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用电功率的知识来计算十年前和现在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同。让时光倒流回十年前, 我们

132、的家里有这些用电器, (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你们能计算出干路的电流是多少?生:计算。师:回到我们现在,添置了这些用电器, (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那么干路中的电流又是多少呢?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师: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板书)现在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改造呢?生:讨论回答师:演示实验,证明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得出: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二)保险丝师:在刚才的电路中,由于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 才避免了大的损失。这都得归功于电路中安装了保险丝。 (板书)常见的保险丝如课文的插图所示。大

133、家可以看看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阅读书本的材料,可以参考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关于保险丝的知识呢?生:阅读讨论师:总结保险丝的特点以及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 (板书)生:练习(屏幕投影)某学校教学楼里有 12 间教室,每间教室装有 40W 的日光灯 4 盏。如果你是学校的电工,你应该选择哪种规格的保险丝?常用保险丝的规格见右表。(三)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直径(直径(mmmm)额定电流(额定电流(A A)生:根据投影的画面,对安0.210.213.753.75全用电的知识进行知识归纳。0.980.985 5师:归纳总结安全用电的知1.021.026 6识。 (板书)1.251.257

134、.57.5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1.511.511010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第八章电与磁单元计划第八章电与磁单元计划教学主线、重点和难点:教学主线、重点和难点:本章的主线是“磁场”, 磁体、电流周围都存在磁场,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有力的作用,磁场能使运动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本章重点是揭示电和磁之间互为因果及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章难点是技术应用方面: 电磁继电器、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本章教学的难点是师生互动,共同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本

135、章教材的存有一些缺憾:其一,缺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或注意事项的介绍;其二,应该在书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或网站逐步引导学生到哪里或怎样去收集信息;其三, 教材应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践活动, 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否则,教学时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现象。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主动弥补,尽量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再创造。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 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 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并尝试将

136、“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电生磁”、 “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 。 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 如各种各样的磁铁、 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 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电生磁”、 “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

137、着相互作用” 。 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通过实验,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本章地位与基本结构:本章地位与基本结构:本章揭示了神秘莫测的电与磁的紧密联系、 电与磁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及电和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材从介绍生活常见的磁现象出发, 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看不见、 摸不着的“磁场”,在学生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辩证关系。“电与磁”的关系在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介绍了与我们生活最贴近事例,

138、例如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 与旧教材相比, 从知识到应用, 在结构上显得更紧凑, 使电与磁的关系更紧密,更能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又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者非常强调应用,此意图从该章各节的标题中尤显突出。教材忠实贯彻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章相对比较独立,但仍需要电学知识的基础,且对下一章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章知识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 但除了“磁现象”知识较简单易懂外,其它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若要学得深透是不容易的。 课程标准对这一章的总体要求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上。课时

139、安排:课时安排:1、磁场2、电生磁3、电磁继电器扬声器4、电动机5、磁生电一、磁场一、磁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2、过程和方法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难点:磁场、磁感线的含义。知道磁场间的作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教学课时:2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利用航海史引入磁场我国在磁方面上取得的成就进行新课:1、磁现象:磁体吸引

140、钢铁一类物质的现象。试验:47 页图 8.1-4 甲示,结论(1)磁极:磁体的两端,吸引能力最强的地方南极(S 极)北极(N 极)试验:47 页图 8.1-4 乙示,结论2、磁场:试验:把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结果: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1) 、 结论: 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 看不见、 摸不着, 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质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试验:48 页图 8.1-6 示结果:小磁针的排列很有规律,一系列的曲线。(2) 、结论: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 用带箭头的曲线表示出来,就可以形象描述出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其方向有 N 极S

141、极)磁感线是一种物理模型。几种常见的磁感线:练习:49 页画磁感线指南针为什么总指一个方向?(3) 、 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的N(北)极在地球南极,S(南)极在地球北极(有些偏差) 。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试验证明:生活中的磁化现象:探究:磁化钢针3、达标练习:课本后 50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二、电生磁二、电生磁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

142、形磁铁的磁场相似。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过程和方法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重、难点: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教学课时:2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 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极, 又叫极, 指北的一端叫极, 又叫极。2、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_发生的。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可以利用带箭

143、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 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进行新课:1、电流的磁效应:试验:53 页图 8.2-2 示,结果结论: 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 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 (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44、(1)试验:54 页图 8.2-4 示(对比条形磁体)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 N 极、S 极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54 页图 8.2-4 示,但电流方向相反结果:结论:指出图 8.2-5 中的 N 极、S 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 页提示)(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 N 极。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 极3、达标练习:课本后 50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45、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电磁继电器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扬声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电磁继电器:(1

146、) 、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2) 、结构:先观察 59 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3) 、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4) 、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学生阅读“想想做做” ,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2、扬声器:(1) 、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 、原理: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3、达标练习:课本 6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三、电磁

147、继电器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扬声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电磁继电器:(1) 、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148、电路的装置。(2) 、结构:先观察 59 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3) 、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4) 、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学生阅读“想想做做” ,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2、扬声器:(1) 、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 、原理: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3、达标练习:课本 6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四、电动机四、电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49、。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重、难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评讲上一节的物理套餐的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等效一磁体,把它放在另一磁场中,会不会发生作用?进行新课: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61 页图 8。41 示结果:结论: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

150、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实验:62 页图 8。4-2 示结果:转动(左右)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学生探究:让线圈转动起来(让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并说明这就是一个小电动机)3、电动机: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1) 、结构:转子、定子、换向器(2) 、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实质是机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 、重点分析图 8。4-5,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4) 、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65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学后记:五、磁生

151、电五、磁生电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 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2、过程和方法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重、难点: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丹麦物理学家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152、,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有关。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实质是能转化为能。3、直流电动机是由、组成的。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进行新课: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66 页图 8。51 示结果:次序次序1 12 23 34 4实实 验验 条条 件件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体与磁场

153、相对静止。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同方向运动。电流表指针反应电流表指针反应1、电磁感应: (法拉第实验)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总结)条件:(1) 、电路闭合(2) 、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2、发电机: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1) 、结构:转子、定子(2) 、原理:电磁感应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 、交流电(AC) : 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分析清楚)(4) 、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赫)

154、符号:Hz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50Hz3、达标练习:1、1831 年,英国物理学家利用磁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2、 导体在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 是一种。产生的电流叫做。3、电路中产生,叫交变电流。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转化过程,是把转化成。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6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学后记:第九章信息的传递单元计划第九章信息的传递单元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

155、准的要求: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3、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4、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全章概述:全章概述: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有形的材料、能源是财富,无形的信息是财富的源泉。在工业化社会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而在信息化时代,通信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信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学习、生产的重要元素。了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信息技术的由来,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每个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公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介绍“信息的传递”的内容是必需的,它体现了教材

156、内容的时代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通信的知识既有兴趣又有需求,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信息传递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课程标准对这章的要求并不高, 而涉及通信的知识又往往很难, 所以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开教材。 “信息的传递” 一章内容涵盖了人类通信发展的过程和跨度很大的通信技术。教材首先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 以组合图的方式展开, 使同学们对通信的历史有个概括性的了解,也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在现代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简单地介绍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说明了数字通信的优势。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频率的电磁波, 但由于

157、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 教材通过演示实验示意性地说明电磁波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并给出了电磁波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了广播和电视, 教材通过方框图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广播和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本章还介绍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为学生展示了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现代顺风耳电话2、电磁波的海洋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4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一、现代顺风耳电话一、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158、。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重、难点:电话的结构与原理。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教学器材:电脑平台、 电话机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进行新课: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电话线:传递信号2、电话交换机:想想议议: 完成课本 77 页的问题结果:利

159、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分析:占线的现象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3、达标练习:课本后 79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二、电磁波的海洋二、电磁波的海

160、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教学器材:电脑平台、 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 80 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项目水波水波声波声波电磁波电磁波振动源振动源木棍的上下振动木棍的上下

161、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波的形成波的形成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8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 表示:c310 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波长:用 表示,单位是 m频率:1 秒钟变化的次数,用 f 表示,单位 Hz1MHz1000kHz1000000Hz它们的关系:c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 81 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 83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

162、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广播通信、电视、移动电话三、广播通信、电视、移动电话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2、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重、难点: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前面我们知道电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气中传播,这节课我们学习电磁波的一些应用。进行新课:1、无线电广播:大致过程:课本 84 页图示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但有两个问题:信

163、号弱频率低,传递性差解决方法:放大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例:声信号 10000Hz载波 100000Hz110000Hz 发射接收后 110000Hz载波 100000Hz声信号 10000Hz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对照课本 85 页图分析说明(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须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3、移动电话: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 (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无绳电话:阅读“科学世界” “STS”观看录像:3、达标练习:课本后 89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

164、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技术。重、难点:了解科学技术,培养学习的动力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 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电话、广播、电视、无线电话,着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还会越来越多。进行新课:1、微波通信:微波:波长在 10m1mm 之间,频率在 30MHz300000MHz之间的电磁波。优点:频率高,信息传

165、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改进方式:需要大量的中继站,约50km 一个。讨论:能否用月球做中继站?结论:不行,但可以用卫星做中继站。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的微波通信方式。同步卫星: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3、光纤通信:利用频率更高的光波进行信息传递。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但普通的光不可以:发散性,不单一激光:频率单一、方向集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光导纤维:阅读“科学世界” “STS”4、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优点:电

166、子邮件:因特网:观看录像:3、达标练习:课本后 97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十章、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

167、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

168、量。(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4)密度的测量2难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3)密度的测量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四节,建议 8 课时。第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 1 课时第二节 质量 1 课时第三节 密度 1 课时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1010

169、1 1 宇宙和微观世界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难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教具、学具: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

170、竟大到什么程度,课本图 10ll 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 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课本图 10.1-2 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 “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

171、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 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想想议议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 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 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 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 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分子用

172、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 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想想议议: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 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 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 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 250 倍。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结合课本图 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

173、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具有流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二)原子结构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 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 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 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

174、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个原子!m,人类用肉眼可以(三)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纳米科学技术长度单位:纳米(nm)1nm=10-9m三小结四巩固练

175、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课课题题: 10102 2 质量质量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 1 把,大铁钉 1 个,托盘天平 1 台、砝码 1 盒。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教学过

176、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质量(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 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 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板书:1 1概念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m)(二)质量的单位(1)教师讲解:千

177、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质量其他单位:吨(t) 、克(g) 、毫克(mg)(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 “一些物体的质量” 。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 新生儿的质量、 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a)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

178、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 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 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最

179、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在调节横梁平衡时, 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 横梁也平衡;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d)天平的使用让全班阅读课本 10 页天平的使用方法。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板书:天平的使用)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铁块放左盘

180、,砝码放右盘; 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 页想想做做教师小结: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课题题: 10103 3 密度密度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

181、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重点:密度难点:密度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 克)和砝码 1 套,刻度尺 1 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 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上面“想想做

182、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 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 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分别计算每

183、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对不同物质来说, 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 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 米3、1 分米3、1 厘米3等。(2)密度反映

184、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三)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讲解: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m/v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四)密度的单位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密度其他单位: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

185、水的密度等。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课题:题: 10104 4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

186、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 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二新课教学(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

187、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 等。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188、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 可慢慢将物体浸入, 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三)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

189、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 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

190、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1、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 9 课时。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1 课时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1 课时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 课时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 1 课时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11111 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

192、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

193、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 同时绕太阳公转, 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 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 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

194、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 11.13 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 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 11.14 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

195、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 22 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11112 2 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 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 5000 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

196、,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

197、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单位:m/s 或者是 km/h例题:书本 23 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本 24 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 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198、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 26 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11113 3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复习: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

199、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 、分(min) 、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

200、: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 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11114 4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201、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 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

202、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 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一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203、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 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 33 页第 2、3、4、5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11115 5 物体的惯性物体的惯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

20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 11.5-1 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 35 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 三

205、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 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

206、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 11.5-4 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观看教学 VCD通过观察图 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 11.5-9 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 39 页第 1、2、3 题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五)教学后记第十二章、力

207、和机械单元教学计划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

208、,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

209、向;(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自制弹簧测力计;(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 9 课时。第一节 重力 1 课时第二节 弹力 1 课时第三节 摩擦力 1 课时第四节 杠杆 1 课时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12 .112 .1重力重力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

210、量的关系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具、学具: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 橡皮做圆周运动, 橡皮不会跑掉, 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 同样, 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 宇宙任何两个物体 (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

211、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N/。用 g 表示,即 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 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 9.8N。(二)重力的公式G=mg 其中 G 表示重力(N) ,m 表示质量() ,g 是 9.8N/,粗略计算:g 取 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

212、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布置作业:课本:P46 2、3六教学后记:12.212.2 弹力弹力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学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

213、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

214、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布置作业:课本P19 2、3、4六教学后记:13 .313 .3摩擦力摩擦力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

215、,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图甲图乙图丙(二)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

216、: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可用公式:f=uFf 表示摩擦力(N) u 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F 表示压力(N)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三)摩擦的利与弊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四)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五)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三小结。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 A五作业:课本 P523、4。六教学后记:13 .413 .4杠杆杠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2知

217、道杠杆的一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一杠杆: (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1支点(0)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L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18、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四杠杆的应用:1省力杠杆:L1L2,起子。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3等臂杠杆:L1L2,天平。练习:一课一练作业:P593、4五教学后记:13 .513 .5其它简单机械其它简单机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直接引入新课。一定滑轮:

219、滑轮的轴固定不动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 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练习:一课一练。作业:P633四教学后记: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20、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5)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6)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7)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8)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10)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12)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13)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14)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21、15)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16)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17)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 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 1314、1315、1316 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

222、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液体压强的特点(3)大气层的测量(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5)阿基米德原理2难点(1)压强的计算及单位(2)液体压强的特点(3)大气层的测量(4)气体压

223、强与流速的关系(5)阿基米德原理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七节,建议 11 课时。第一节 压强 1 课时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 课时第三节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小1 课时第四节 大气压强的应用 1 课时第五节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课时第六节 阿基米德原理 1 课时第七节 物体的浮沉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13.113.1压压 强强课时: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 观察

224、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 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 13.1-4、13.1-5、13.1-6 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

225、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用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 1 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 、有时

226、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如图 1 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 1)(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 P 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压强的公式:如果用 P P 表示压强、表示压强、F F 表示压力、表示压力、S S 表示受力面积。

227、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P-压强压强-帕斯卡(帕斯卡(PaPa)F-F-压力压力-牛顿(牛顿(N N)S-S-受力面积受力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mm2 2)1Pa = 1N/m1Pa = 1N/m2 2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的物理意义:以 P=20Pa 为例,P=20Pa=20N/ 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20N。练习:练习册 P54-A 组 1、2。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练习:练习册 P54-A 组 3、4、5。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

228、(啄木鸟、图钉、刀等) ,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练习册 P54-A 组 6、B 组 16 。

229、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69-2、3六教学后记:13.213.2液液 体体 压压 强强课时: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

230、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 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 (潜水艇) 、 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

231、样, 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 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 4) 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

232、大而增大。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练习册 P57-A 组 14、 B 组 14。(二) 、连通器连通器1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练习:练习册 P57-A 组 5、 B 组 5。练习:练习册 P57-C 组 1、2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73-1、2。六教学后记:13.3

233、13.3大大 气气 压压 强强课时:2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用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

234、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吸盘、 用吸管吸饮料、 吸墨水、 注射器吸药水等,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13.3 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75 “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

235、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 、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把 760mm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 P0 0 = 760mmHg =1.013 = 760mmHg =1.01310105 5P P。练习:练习册 P59A 组 14。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受天气

236、的变化而变化;(2)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海拔在海拔 3000m3000m 以内,以内, 大约每升高大约每升高 10m10m, 大气压减小大气压减小 100Pa100Pa。练习:练习册 P59、60B 组 15。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60C 组 1、2。五布置作业:课本P78-2、5六教学后记:13.413.4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课时:1 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了解

237、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用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 P79 图 13 .4-1 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

238、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 上面空气的流速大, 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练习:课本 P81-1(二)飞机的升力如图 13.4-5 面, 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 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 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 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

239、差,这就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是飞机向上的升力。练习:练习册 P61A 组 14、B 组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813、4。六教学后记:13.513.5浮力浮力课时:2 课时上课时间:授 课 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用具

240、: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13.5 浮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F F浮浮= =G G F 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的测量方法。(二)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物

241、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三)浮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83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 F浮浮= G= G排排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 F浮浮= G= G排排展开,即 F F浮浮= G= G排排= 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练习:练习册 P63-A 组 14(

242、三)物体的浮沉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 F浮浮、G G物物)的作用,当 F F浮浮 G G物物时,物体将时,物体将F F浮浮= G= G物物时,物体将悬浮时,物体将悬浮F F浮浮 G G物物时,物体将下沉时,物体将下沉练习:练习册 P63-A 组 5、6。(四)物体的浮沉的应用1密度计2潜水艇3飞艇4热气球5氢气球练习:练习册 P63-B 组 15。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63-C 组 1、2。五布置作业:课本P85-1、2。六教学后记:第十五章、机械能单元教学计划第十五章、机械能单元教学计划一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

243、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5理解机械效率。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全意概述二全意概述从本章到第十六章,教材讲述能的初步知识。本章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机械功和机械效率。通过这一章的学习, 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244、另一个物体,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本章内容安排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有较大的变化。 与电能一样,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在备课和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其特点, 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各节的目标和建议:三各节的目标和建议:(一)动能和势能(一)动能和势能目目标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说明与建议说明与建议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245、, 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电能知识的基础上, 直接引入了动能的概念,不追求严密性。建议用飞鸟撞坏飞机这样的故事引入动能。 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几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风车实验,水流冲动水轮机模型, 玩具手枪射出的子弹推动泡沫塑料块的实验等。这些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水流、运动的子弹都具有能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实验中,空气、水、 子弹为什么具有能量?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引导学生概括出结论:因为它们都在运动。然后给出动能的初步定义。探究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欧姆定律类似,这个探究涉及到动能的变化受两个因素(质量、速度)的影响,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可能有些困难,老师要注意

246、引导, 渗透研究方法方面的教育,但不要包办。 比如提醒学生注意,当一个物理量(如动能) 的变化受两个以上的因素影响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先保持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如质量不变) ,单独研究另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然后,再保持第二个因素不变(如速度不变) ,单独研究第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后将各个结论综合起来,即可得出一般性结论。“越大越大”这种说法,是一种粗略的定性比较,不是成正比的变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引导学生注意到钢球在推动木块做功的过程中, 它自己的动能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对能量转移有初步的印象,这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想想议议想想议议可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展开讨论, 能说出其他

247、道理更应该鼓励。 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势能势能势能的概念可用滑梯、打夯的实例引入,说明物体被举高就具有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例子很多, 老师可让学生多举出一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例子, 比如住在高楼的居民往窗户外面扔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等等。弹性势能也是通过弓箭、网球拍等实例引入。也可做图 14-1 的演示,把绳烧断,让压缩的弹簧放松,弹簧能把上面的砝码举起,说明压缩的弹簧具有能量,这就是弹性势能。探究探究通过动能的探究,学生应该知道两个变

248、量的控制方法。 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这个探究的重点放在 “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上。老师可在最后给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1馒头下落时,与火车具有相同的速度,具有一定动能,所以馒头能把人砸伤。2从小资料可以看出:行走的牛等,尽管质量很大,但速度较慢,动能并不大;飞行的子弹等,尽管质量不大,但速度很大, 动能也很大。看起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比质量对动能的影响要大。3不能。因为势能的大小不仅与高度有关,还与质量有关,这里没有给出质量,所以不能这样简单地得出结论。4人把夯举高使夯具有重力

249、势能,下落时夯的速度越来越大,势能转化为动能,落地时动能又转化成内能等其他形式的能。5略。(二)机械能及其转化(二)机械能及其转化目目标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说明与建议说明与建议引入新课前,建议先复习一下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比如, 让学生思考,汽车由静止起动逐渐加速的过程中, 动能如何变化?汽车行驶中司机关油门踩刹车, 逐渐减速停止的过程中, 汽车的动能又如何变化?还可以向上抛一个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在上升和下落过

250、程中高度、速度变化的情况,讨论其动能、 势能的变化情况。想想做做想想做做如果实验室滚摆数量不够,可让学生自制。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着重点放在能量的转化过程。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清楚:滚摆下降时,位置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大; 滚摆上升时, 位置越来越高, 速度越来越小。 再引导学生认识势能向动能转化,动能向势能转化的过程。由于有阻力,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逐渐减小。对此,教学时不要明确指出,以免影响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理解。课本图 1422 表示的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有条件的话还可动手做一做。同时还可让学生列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换过程

251、(如机械钟表、单摆的等) ,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印象。机械能机械能课本中对机械能的定义不是很严格,这样定义是为方便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 也可以有势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机械能是守恒的。想想做做想想做做这个实验很简单,可让每个学生都试一试,并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可让学生朗读这段课文,并在课堂上讨论课本提出的问题。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学生较难理解,可放在本课最后讨论。 教学时主要是介绍其能量转化, 而不要对为什么是椭圆轨道进行深究。分析时,向学生说明远地点离地面高些,近地点离地面低些

252、,以帮助学生理解远地点势能大,近地点势能小。教学中可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对学生指出, 很多高科技成果都和人造卫星一样, 包含着丰富的基础物理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1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时,先把人的动能转化为杆的弹性势能,随后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使人升高。2略。3用力向下抛出乒乓球,使球抛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根据机械能守恒,球弹跳到最高点时的势能等于球抛出时的动能与势能之和,这样就能使球弹跳到高于抛出时的位置。4可用滚摆和汽车刹车等例子加以说明。5这个小制作很有趣,可让学生课后都做一做,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三)功和功

253、率(三)功和功率目目标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理解功率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说明与建议说明与建议功功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 “功”的讲解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课本图 1431 中的三幅图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课本图 1432 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让学生理解

254、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在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可先复习一下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用手直接把物体举高与使用简单机械把物体举高相同的距离,物体的势能的增加是一样的,而物体势能的增加是通过力来完成的。 通过对定滑轮做功的演示、 分析,得出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不变量,给出功的定义。这里还可进一步用杠杆做演示,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教师也可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向学生说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由于做功的多少表示能量转换的多少, 所以功的单位与能的单位是一样的, 都是焦耳。把一个普通大

255、小的苹果举高 1m,做的功大约是 1J,让学生对焦耳的大小有大致的概念。想想议议想想议议这个讨论主要是要使学生认识功是由 “力” 和 “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就没有做功。在课本图1432 动中,人提着桶虽然很费力,但是人的拉力没有在拉力方向(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人的拉力没有做功。功率功率这里可先复习一下电功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率”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也就是电流做功(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快慢。 课本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及其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懂得它是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这里要强调

256、刚才学的“功”和“功率” ,与以前学过的“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符号都是一样的。课本上介绍了一些功率值, 意在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想想议议想想议议这个讨论意在让学生了解比值的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应用。在物理学中,振动次数与时间之比表示振动的快慢、 熔化温度与时间之比表示熔化快慢等; 在生活中, 从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的经济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都表示物理量变化的快慢。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功率的例题, 意在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 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

257、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125kW4h04kWt,t250h。2不能。甲先到达山顶表明甲用的时间较短,但是甲和乙哪个做的功多并不知道,而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336kw。4略。5从表中可以看出,洗衣机的额定洗涤输入功率是350W,额定脱水输入功率是220W。实际洗涤输出功率、脱水输出功率是多少等。(四)机械效率(四)机械效率目目 标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说明与建议说明与建议有用功和总功有用功和总功首先

258、让学生看课本图 14.4-1, 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 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 把 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 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想想议议想想议议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 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机械效率机械效率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 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 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

259、,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 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 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 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 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

260、概念。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探究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 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1有用功是 14400J,总功是 24000J,机械效率

261、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2略。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四课时建议本章共分四节,建议 7 课时。第一节动能和势能2 课时第二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 课时第三节功和功率2 课时第四节机械效率1 课时复习和总结1 课时三各节的目标和建议:14.114.1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设计理念】本节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写的 探索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以动能和影响动能的因素为线索,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把势能作为学生课后学习探究的内容, 把课堂教学和课后探究有

262、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采用集体思考、讨论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着和参与者,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1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2 知道动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2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3 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1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2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

263、常行为习惯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探究、讨论多媒体、学具盒、两个小钢球、火柴盒教过程与方法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和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看一则新闻: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 (多媒体播放课件)师: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说明:从生活到物理,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一)能的定义和单位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看谁知道的最多。生:光能、电能、热能、声能、太阳能、风能师:同学们知道的能量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四个情景。 (多媒体播放课件:流水推动水磨转动,风

264、推帆船、吹动风车,子弹击穿木块,汽车撞击木块。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流水、风、子弹、汽车是否具有能量?生:回答。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讨论后回答:它们都是运动的。师:根据它们的特点,大家认为这种形式的能应该怎样命名?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叫动能。师:好,就叫它动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能。 (板书课题:动能)师:同学们能否试着给动能下一个定义?生:讨论并给出定义。师: (板书: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除了刚才的四个物体,大家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动能?请讨论回答。生:讨论并举例。如奔驰的骏马、飞行的小鸟、游动的鱼、地球、月亮(说明:此处体现从物理走向

265、生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指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并指出动能的单位。 (板书:2.动能的单位:焦耳。 )(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师:请同学们看第 90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动能,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说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师与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生:讨论猜想。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生:讨论回答。师:综合不同学生的猜想,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各种猜想:1.与速度有关2.

266、与质量有关3.与速度和质量都有关(说明:学生的猜想各种各样, 有的甚至偏离主题,教师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引导学生进行反驳并通过有选择的板书保留有价值的猜想。 )师:究竟哪种猜想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一下。生: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们设计的方案和结论?生: 部分组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方案并说明得到的结论, 其他组指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说明: 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对于认为动能大小只与质量或速度有关的组,学生实验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

267、为什么要用同一个铁球?2.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时为什么要让大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此处体现的是控制变量法, 可使这些组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片面的, 进而使他们的观点得到完善。 )师:实验证明哪一种猜想正确?生:回答。师:由实验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师:评价后板书:(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说明:此处学生的思维会聚。 )师:这两个因素哪一个对动能影响更大?请同学们讨论并举例说明。生:讨论并举例。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得到的结论解决几个问题:1.同学们能否用刚刚学过的知

268、识解释小小的馒头为什么会伤人?这则新闻对你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什么启示?2.交通部门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为什么同一路段不同车辆限速不同?(说明:多媒体显示。此处体现从物理到生活。 )生:讨论并做出回答。三、课堂小结师: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这节课对你的日常行为习惯有哪些启示?生:讨论总结。四、布置作业1.写出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报告。2课本 P915.3.课后自学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探究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板书设计】动能1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 单位:焦耳。3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教学后记:14.414.4机械效率机械效率【设

269、计理念】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 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加深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和媒体1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

270、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1 理解机构效率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理解机械效率讨论,探究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 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 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 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 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二、进行新课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生:对沙子做的功。师

271、: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师: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 ,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生: (计算回答)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生: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

272、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 有表示有用功;W 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生: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生:计算回答。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生:讨论回答。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 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提出问题。(

27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生:做出猜想。(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 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 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小组回答。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生:讨论回答。三、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274、有哪些收获?生:思考回答。(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 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生:讨论回答。五、布置作业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板书设计】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 1,常用百分数表示。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教学后记:第十五章、热和能单元教学计划第十五章、热和能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

275、、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6)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7)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8)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过程方法(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3)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

276、,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4)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5)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cm(t t0)和 Q放= cm(t0 t)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

277、)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2)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2、难点(1)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2)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六节,建议 10 课时。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 课时第二节 内能热传送改变内能 1 课时第三节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 课时第四节 比热容 1 课时第五节 热机

278、 1 课时第六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 课时复习和总结 4 课时初中九年级物理初中九年级物理15.115.1 分子热运动课时教案分子热运动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15.1 分子热运动节节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 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79、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新授课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4min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1.复习提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2.情景展现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280、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 100 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 年的时间。教师启发35min教师讲解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2)扩散现象 (diffusiondiffusion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如图 1 所示,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图 1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 从香皂中挥发出来, 进入空气,向

281、各个方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图 2开始时10 日后20 日后30 日后图 2图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学生理解(1)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 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2)如图 3 所示,将 CuSO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 天后。观察现象。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扩散现象的实例教师提问:擦香水时,周

282、围的人都能闻到;:花开时,花香满园;: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学生举例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教师演示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演示实验如图 4 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学生观察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教师讲解(3)热运动 (thermal movementthermal movement)图 4由于分之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83、。(4)分子间的作用力师:铅块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在一起呢?演示实验如图 5 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图 5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图6 所示。 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图 6 F引 = 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引力起主要作用:作用力微小,可以忽略: 引力和斥力的变化过程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在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斥力变化得快。教师讲解学生思考教教学学内内容容演示实验如图 7 所示,用

284、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梢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图 7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与理解1min师生共同总结小节: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板书设计:15.1 分子热运动一、扩散现象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同物体在相互接触时,彼此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进入对方的现象三、热运动二、分子动理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初中九

285、年级物理初中九年级物理15.215.2 内能(内能(1 1) 课时教案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节节课课题题教教知识技能知识技能15.2 内能(1)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学学目目标标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 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新授课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

286、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3min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师: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学生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师:暖瓶没有动, 所以不是机械能; 暖瓶也没有接电源, 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二、进行新课1.内能 (internal energyinternal energy)师; 如图1所示运动的饿足球具有动能, 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

287、呢?学生甲 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图 1图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5min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交流彼此的观点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师:如图2 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学生乙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注意: 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教师演示教师提问讲解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如图 3 所示,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内能。图 3(3

288、)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师: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跟什么因素有关?那么,物体的内能有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情景展现学生观察交流与讨论教师演示演示实验如图 4 所示,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一只通电,另一只不通电。让学生分析两个灯丝内能大小不同的原因。图 4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说明 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2)物体的质量:它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量的多少。(3)物体的体积:它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影响分子的势能的大小。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师:机

289、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教师讲解学生思考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影响因素其他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4.内能的单位:焦耳J5.利用内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min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内能微观粒子的能量温度,物态机 械 能宏观物体的能量物体速度,位置教师讲解物体的机械能可能是零,但物体的内能一定不为零。机械炒菜时,将盐放入锅中,菜立刻便会变咸,而腌菜时,将盐放在缸中,很长时间菜才会咸,这是为什么?三、课堂练习1.请你根据图 5 所展现的情景,提出一个

290、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以简答:图 5例如:问题:他为什么看不清热锅中的食物?简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使镜片上蒙上一层小水珠问题:_;简答:_.2.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和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 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 物体的内能越_.3. 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 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也就是说_具有内能4. 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

291、它的内能随着增大.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与帮助,发现问题好香啊!就是看不清楚啦!教教学学内内容容52003 年 10 月 15 日, “长征 2 号” 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 “神舟 5 号”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 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学生练习2min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小节:师生共同总结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

292、理 1、2板书设计:15.2 内能一、内能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1.温度2.质量3.体积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的总和四、内能的单位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焦耳J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初中九年级物理初中九年级物理15.215.2 内能(内能(2 2) 课时教案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节节15.2 内能(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

293、说出典型的事例。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探究实验的过程新授课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压缩空气引火器、广口瓶、烧杯、热水、打气筒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3min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

294、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如图 1 所示,教师启发学生“搓手”和“玩滑梯”时的感觉,物体的内能是否改变?图 1教师启发学生动手动脑探究(1)找来一根铁丝,让学生尽量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2)让学生用钢笔帽在桌布上来回摩擦,感觉笔帽温度的变化。师:以上实验或现象说明物体内能是可以改变的,有多种方法来办到。二、进行新课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师: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人感觉暖和了,而热水袋会渐渐凉下来;将热水瓶放入冷水中,瓶中的水变凉,而冷水变热,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热传递现象。学生探究25min教师讲解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探究水中,图 2 容器中的水温约

295、为 20,热奶约为 90,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一下容器中水的温度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动手绘制图象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均为40。试在坐图 2标系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1)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2)热量 (quantity of heatquantity of heat)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3)说明: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物体内能改变越大; 两个

296、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演示如图 3 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现象。分析: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而使棉花燃烧。图 3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给自行车胎打气时,打气筒会变热; 用铁锤敲打铁钉,钉子会变热; 划火柴时,火柴头在皮上一划就燃烧了 陨石坠入大气层,迅速降落时,与空气摩擦而燃烧形成流行。(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演示如图 4 所示,广口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学生

297、互相交流举例说明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学生思考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分析:瓶内空气推动活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教师演示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水雾。物体对外做功的例子: 刚刚打开的啤酒瓶,瓶口会冒“白雾” ; 给自行车胎放气时,气门心处温度降低; 用塞子塞紧保温瓶,常发生“蹦塞”现象,图 4同时会看到瓶口上方有“白气”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内能增加功;电流使导体发热内能减少气体膨胀做功物体放出热量做功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形变做物体吸收热量热传递学生观察学生举例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8min其他形式能与内能相

298、互转区别联系三、课堂训练1. 观察图 5 分析,说明图中所展现的物体升温分别用了哪种方法?2. 热传递实质上就是_从_物体传到_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_部分传到_部分的过程。图 53.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_,它的内能改变越_。4. 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使火柴燃烧,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火柴的_,前者是利用_的方法,后者是利用_的方法。5. 冬天人们常用两手搓擦取暖,这表明通过_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热水袋也能给手取暖,这表明通过_方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6. 下面事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A、火药的燃气把子弹从枪膛中射出B、电流

299、通过白炽灯泡发光C、古人用钻木的方法取火D、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化物质间内能的转移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教学学内内容容7. 以下事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暖和C、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搓就暖和了D、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8. 下面列举的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A、酒精涂在手背上觉得凉B、把铁钉钉进墙里,铁钉变热C、水被太阳晒热D、烧红的铁块放在冷水中,铁块温度降低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学生练习2min小节: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2板

300、书设计:15.2 内能(2)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师生共同总结1.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1.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的多少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2.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是等效的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初中九年级物理初中九年级物理15.315.3 比热容(比热容(1 1) 课时教案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

301、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节节15.3 比热容(1)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知识的应用新授课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酒精灯、金属盒、温度计、铁架台、水、沙子授

302、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3min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师: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经验知道,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若都是一壶水,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师:那么,将相同质量的铜块和铁块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二、进行新课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的差异。(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甲 水升高的温度少

303、,沙子升高的温度多。 学生乙 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相同。 学生丙 水比沙子的吸热能力强。教师提问学生猜想并讨论、彼此交流25min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装置如图1 所示,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的温度值。启发: 如何得到图 1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学生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以水为探究对象,另一部分以沙子为探究对象。 实验步骤:用温度计记录加热前水和沙子的初温t1。用酒精灯加热一段

304、时间,记录水和沙子的末温t2。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物质水沙子质量m(g)初温t1()末温t2()升高温度()加热时间t(min)方案,进行实验, 并填写表格学生交流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5)分析与论证问:沙子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应应该怎样操作?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学生讨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6)评估与交流 学生各组实验数据不一致所产生的原因? 对实验中存在的热损失,有什么改进方法?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2.比热容 (specific heatspecific heat)(1)定

305、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 J/(kg)(3)物理意义: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它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4)比热容表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 / J/(kg)水水酒精酒精4.24.210103 32.42.410103 3铝铝干泥土干泥土0.880.8810103 30.840.8410103 3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煤油煤油冰冰蓖麻油蓖麻油砂石砂石3.比热容的应用2.12.110103 32.12.1101

306、03 31.81.810103 30.920.9210103 3铁、钢铁、钢铜铜水银水银铅铅0.460.4610103 30.390.3910103 30.140.1410103 30.130.1310103 3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师:从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1)如图 2 所示,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用热水取暖。10min(2)一天当中沿海地区温差变化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变化较大。图 2(3)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田里灌水,保护秧苗。三、课堂训练学生练习1.酒 精 的 比 热 容 是2.4 103J/ ( kg ) , 它 表教师指导示。一瓶酒

307、精倒去 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 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什么?小丽感到不可理解,请你给她解释一下。教教学学内内容容答:因为水的比热容较_,水和沙相比,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但比较而言,水的温度变化比沙_,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沙滩比海水温度_。3. 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液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4. 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这一特性的是()A、炎热的夏天,在室内的地面上散水感到凉爽B、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教学互动及教

308、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学生练习C、在城市里修建人工湖,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调节周围的气候D、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2min师生共同总结小节: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板书设计:15.3 比热容(1)一、比热容1.2.3.教学内容:教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 J/(kg)应用: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初中九年级物理初中九年级物理15.315.3 比热容(比热容(2 2) 课时教案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309、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教教学学目目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节节15.3 比热容(2)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cm(t t0)和 Q放= cm(t0 t)标标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 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热量公式与电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授课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

310、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2min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0min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三、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已知铝的比热容是 0.88103J/(kg) ,这表示质量是 1kg 的铝块温度升高 1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3J。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 30的铝块加热到 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二、进行新课1.热量计算公式分析:2kg 的铝块温度升高 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 1.76103J2kg 的铝块温度升高 10030 = 70时,吸收热量是1.7

311、6103J70 = 1.23105J上述计算可以写成一个计算式铝块吸收的热量 = 0.88103J/(kg)2kg(10030)=1.23105J如果以 Q 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 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 代表物体的质量,t。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 cm(t t0) 。学生分析教师讲解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就为Q放= cm(t0 t) 。Q吸= cm(t t0)(1)公式:(2)注意: 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t t0)和(t0 t)为温度的变化量,也可以

312、用t 表示,则公式变为Q=cmt ; “升高了” 、 “升高到” 、 “降低了” 、 “降低到”的区别。例题 1质量为 100kg 的钢锭,温度从 1.3103降到 30,放出多少热量?c钢=0.46103J/(kg)解:Q放= cm(t0 t)=0.46103J/(kg)100kg例题 2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 10kg、温度为 20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 2.73106J,则水温会升高到多少度?(1.310330)=5.84107J教师示范学生演练Q放= cm(t0 t)讲师讲解学生理解解:由公式 Q吸= cm(t t0)得Q吸2.73106J to 20C 85Ct 3cm4.21

313、0 J/(kg C)10kg2.热平衡方程冷热物体混合时,达到相同的温度,若不计热量损失,则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等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例题 3把 5kg 热水和 15kg 冷水相混合,温度从90降低到 30,若不计热损失,冷水温度升高了几度?冷水吸收了多少热量?解:热水放出的热量为Q放= cm热(t0 t)=0.46103J/(kg)5kg(9030)=1.26106J不计热量损失,则有Q吸=Q放=1.26106J由 Q吸= cm冷(t1 t0)得教师示范学生演练Q吸1.26106Jt to 20C3cm冷4.210 J/(kgC)15kg1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三、

314、课堂练习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17min1.质量为 500g 的铝锅中装有 2kg 的水,把水从 15加热到 95时,共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铝=0.88103J/(kg)解:Q水吸= c水m水(t t0)=4.2103J/(kg)2kg(9515)=6.72105JQ铝吸= c铝m铝(t t0)=0.88103J/(kg)0.5kg(9515)=3.54104JQ吸=Q水吸+Q铝吸=6.72105J+3.54104J=7.072105J2.把一个质量为 100g 的铁球放在火炉中烧较长的一段时间, 然后取出铁球, 立即投入质量为 200g,温度为 15的水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 59。求火炉内的

315、温度(不考虑热量损失)解:设铁球的质量为 m1,比热容为 c1,初温和末温分别为 t01、t1,则Q放= c1 m1(t01t1)设水的质量为 m2,比热容为 c2,初温和末温分别为 t02、t2,则Q吸= c2m2(t2t02)因为不考虑热损失,则有Q吸=Q放Q放= c1 m1(t01t1)= Q吸= c2m2(t2t02)解得t01c2m2(t2t02)t1c1m1学生练习4.2103J/(kgC)0.2kg(59C15C)59C 862C0.46103J/(kgC)0.1kg教师指导由于铁块在火炉中烧较长一段时间,所以火炉温度与铁球的初温相同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使用了电热

316、水器下表是“”牌电热水器说明书的部分内容 如使用 J40SHE(TR)型号的电热水器, 并将热水器装满初温为 20的水水=1.0103kgm3,c水=4.2103J/(kg)型号容积(L)额定电压(V)额定功率(kW)J30ESHE(-T/R)302201.5J40SHE(-T/R)402201.5J60SHE(-T/R)602201.5试求:(1)把水加热到 65时,水吸收多少热量?(2)在额定电压下把水加热到65,所用时间为5.6103s,电热水器的效率是多少?解: (1)水的质量 m=水V=1.0103kgm34010-3m3=40kg水吸收的热量 Q吸= c水m(t末t初)=4.210

317、3J/(kg)40kg(6520)=7.56106J(2)时间 t 内电流所做的总功 W总=Pt=1.5103W5.6103s=8.4106JQ吸7.56106J有用功 W有= Q吸 90%6W总8.410 J教教学学内内容容4.把 80kg 的钢块加热到 100后投入温度为 20,质量为 100g 的煤油中,测出混合后的温度为 31.8,求煤油的比热容?解:Q吸= c煤油m煤油(t t1)Q放= c钢m钢(t2t)Q吸= Q放c煤油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m煤油(t t1)= c钢m钢(t2t)学生练习c煤油c钢m钢(t2t)0.46103J/(kgC)0.08kg(100C31

318、.8C)m煤油(t t1)0.1kg(31.8C 20C)1min师生共同总结 2.1103J/(kgC)小节: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板书设计:15.3 比热容(2)一、热量计算例 2Q吸= cm(t t0)Q放= cm(t0t)二、例题分析三、热平衡方程例 1Q吸= Q放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教学计划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1、 知识技能(1)了解什么是能源,了解能源的分类,常识性了解核能、聚变和裂变(2)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与可再

319、生能源的特点,知道核能的优点和缺点(3)初步认识太阳的结构,知道太阳能是人类能源宝库(4)大致了解太阳能的利用(5)初步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发展足迹,知道能量的转移和转化都是有方向性的(6)了解人类能源消耗的增长状况,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2、过程方法(1)讨论生活和生产中能源的分类,了解当地能源的使用状况(2)观察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经历自制太阳集热器的过程(3)阅读反映能源革命的资料,讨论和调查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认识核能的价值,关注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乐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的结合

320、(2)有了解太阳能奥秘的兴趣, 能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感情(3)通过对能量转移、转化具有方向性的理解,增强节能意识,关心自己身边的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大量消耗能源所带来的问题, 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负有责任感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能源的分类,裂变和聚变;(2)太阳能的利用;(3)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能源可持续发展。2、难点(1)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2)太阳能的利用的发明装置;(3)收集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用以讨论。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章共

321、分六节,建议 14 课时。第一节 能源家族、核能 2 课时第二节 太阳能 2 课时第三节 电阻 2 课时第四节 能源革命 2 课时第五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 课时复习和总结 2 课时镇初中九年级物理镇初中九年级物理16.116.1 能源家族、核能课时教案能源家族、核能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节节16.1 能源家族、核能了解什么是能源,了解能源的分类,常识性了解核能、聚变和裂变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知道核能的优点和缺点讨论生活和生产中

322、能源的分类,了解当地能源的使用状况关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认识核能的价值,关注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乐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的结合能源的分类,裂变和聚变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新授课讲解法、探究实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蜡烛、电灯、火柴、电动车、课件、挂图等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4min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展示a) 出示一个太阳能电动车,用

323、手电筒照射,电动车动了;b) 用手摇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发光;c) 点燃蜡烛,蜡烛发光。教师提问学生交流与讨论师:这些实验中都体现了哪些能量转化?问:对于能量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讨论一下。 学生甲 人类可以利用哪些能量? 学生乙 我们所需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二、进行新课35min教师提问1.能源师:同学们都认识哪些形式的能量?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甲 太阳能、电能、光能、内能、声能、核能。 学生乙 生物能、化学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2.能源的分类师:那么,

324、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学能有哪些?学生 煤、石油、天然气、煤气、沼气、食物等。师:同学们能对这些能源进行分类吗?结合生活和生产上的能源使用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分析讨论一下。学生讨论(1)按能源产生的方式 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电能、酒精、汽油、火药、沼气师:同学们分的都很好,对于这些能源有没有别的分类方法呢?(2)从能源是否可在利用 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

325、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动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煤、石油、核能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主要的能源,你们都了解哪些有关内容的?STSSTS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1)以石油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否可靠?(2)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还能支持多久?(3)能否开发新型能源/(4)人类开发化石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3.原子、原子核质子 (+)原子核中子物质分子原子电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阅读教师指导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构成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4.核能 (nucle

326、ar energynuclear energy)(1)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2)种类:裂变和聚变5.裂变 (fissionfission)(1)定义:用中子轰击重核时,重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个中等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裂变。(2)链式反应 (chain reactionchain reaction)如图 1 所示,用中子轰击U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同时产生几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其他的铀核于是导致一系列裂变。(3)核电站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图 1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如

327、图2 所示1942 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当时的核反应堆的功率非常小,大约需要 260 座这样的反应堆才能点亮一只40 W 的灯泡。然而,这是人类利用核能的关键一步。今天,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它们的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 15 。(4)原子弹在人类实现可控核裂变的3 年以后,即 1945 年,利用不可控核裂变制造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了。图 26.聚变 (fusion)(fusion)(1)定义:较轻的核(氘、氚)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更大的核能,这种现象叫做聚变。如图3 所示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教学教学互动互动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及

328、时及时间分间分配配太阳内部进行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这就是太阳能。讲师讲解STS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这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学生阅读1min师生共同总结四、小节图 3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16.1 能源家族、核能一、能源及其分类二、核能1.2.3.4.一次能源1. 核能二次能源2. 裂变可再生能源3. 聚变不可再生能源教教学内容: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补充资料:顾备注月日年班月日月日辅辅导时间辅导班级导人数年班年班镇初中九年级物理镇初中九年级物理16.216.2太阳能课时教案太阳能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

329、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课课题题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大致了解太阳能的利用观察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经历自制太阳集热器的过程有了解太阳能奥秘的兴趣,能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感情太阳能的利用发明装置新授课讲解法、探究实验节节16.2太阳能初步认识太阳的结构,知道太阳能是人类能源宝库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彩色笔、直尺、实物投影仪、太阳能电动车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及

330、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3min教师展示并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35min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电动车(展示) ,用手推一下,它就能运动起来,你能否用其他方法使它运动起来呢?学生演示教教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太阳能电动车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学问题: (1)可否用阳光代替手电筒的光?内内容容(2)光为何能让电动车运动起来呢?二、进行新课1.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1)太阳的结构如图 1 所示直径为地球的 110 倍体积为地球的 130 万倍质量为地球

331、的 33 万倍(2)太阳内部发生聚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以光和热向四周辐射。图 1教师讲解教教学学内内容容(3)太阳已经稳定地燃烧了50 亿年,在经过 50 亿年才会燃尽。2.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煤及石油的形成过程: 如图 2 所示,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 在它们死后, 躯体埋在地下和海底,腐烂了。沧海桑田,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化学变化、地层的运动,在高压下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还放出天然气。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教师讲解学生记忆图 2想想议议根据图 3 所示,说明太阳能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转化和守恒的情况。

332、分析分析 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都是来源于太阳。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能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水吸收太阳的能量经过蒸发形成水蒸气,暖湿气流从地面升起,因绝热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云,遇到冷空气就形成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取学生动手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归纳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存 储在植图 3物体内,人类和动物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生物质能以维持生命。3.太阳能的利用想想做做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瓶中,用白纸和黑纸教教学学内内

333、容容分别将瓶包起来,如图 4 所示,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经过 5min 后,观察两个温度计的变化。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学生分析教师归纳图 4分析:由于黑色物体更容易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所以用黑纸包着的瓶中水温度高。(1)利用太阳能加热物体 平板集热器的箱面是玻璃,内表面涂黑,箱内温度可比箱外高100。 把反射镜做成曲面,它们将阳光反射并会聚,也能获得高温。图 5图 6(2)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利用太阳能电池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太阳能电池的优点: 使用寿命长; 保养费用低; 不需燃料(4)太阳能电池的缺点: 效率低; 制造费用大如图 7 所示为太阳能热水器,说明工作原理吸

334、热板吸收太阳光时,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吸热板处的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补给水箱内的密度大的冷水流下来填补,同时被加热后的水向下流进水储水箍内图 7想想议议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讲师讲解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思考教教学学内内容容三、小节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2min1.太阳的结构。学生提出多种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板书设计:16.2 太阳能一、太阳能特点2.间接利用清洁丰富经济二、太阳能的利用三、化石能源及其危害1.直接加热物体煤石油天然气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

335、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镇初中九年级物理镇初中九年级物理16.316.3 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时教案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时教案第(第()周)周上课日期上课日期月月日日课课时时1 1授课累计授课累计节节课课题题知识技能知识技能16.3 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初步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发展足迹,知道能量的转移和转化都是有方向性的了解人类能源消耗的增长状况,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阅读反映能源革命的资料,讨论和调查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能量转移、转化具有方向性的理解,增强节能意识,关心自己身边的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大量消耗能源所带来的

336、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负有责任感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能源可持续发展收集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用以讨论新授课讲解法、探究实验教教学学目目标标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堂类型课堂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教案案使使用用情情况况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资料,投影片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1min教师讲解学生思考30min授 课 时 间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月 日周第节授课班级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三、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常要做转化才能被我们所用,

337、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这就是能源革命。教教二、进行新课1.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图 1,它表示远古人类利学学用太阳能的方式,将图中按能量转移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内内教师提问学生动手动脑容容学生活动图 1学生观看录相,了解能源革命导致人类文明的跃进。(1)太阳能是远古人类唯一利用的能源。(2)人类今天的文明与发展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 第一次:人工取火,使人类由“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 。柴薪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了畜牧渔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收看录相,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教学学内内容容陶器的产生,加快了金属冶炼和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次:蒸汽机的发明:如图 2 所示蒸汽机

338、的发明推动了化石燃料工业的兴起,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使人类又进入电气时代。图 2 第三次:可控核能的应用。如图 3 所示,以核燃料为主要能源,为人类提供了更安全,更经济,效率更高的能源。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图 3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想想议议如图 4 所示,是豆子生长过程,不过次序已经打乱,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图 4学生动脑思考分组交流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师:豆子的生长如果按相反顺序是不会发生的,自然界的过程也是有方向性的。能量的转移和转化也都是有方向性的。 我们是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能量的,因此,不是什么能量都可以利用,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

339、的。STSSTS灾害失控的能量释放3.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讨论: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给自己造成了麻烦,说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教师讲解一说你的看法?4. 21 世纪的能源趋势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地球储存的化石能源将日益减少,最终将枯竭,必须不断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律,学生思考同时要节约能源,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图 55.人类在消耗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想想议议在消耗各种能源时, 对环境造成怎样的破坏呢?下表是某物理小组调查的结果,用“”表示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会有明显的破坏,用“”表示对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的破坏。能源

340、种类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废物有害辐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6.未来的理想能源讨论:你对未来的能源有什么样的预想和打算,大家谈一谈。7.未来理想能源满足的条件(1)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2)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与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石油和天然气煤水力发电核能柴薪教教学学内内容容(3)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4)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教学互动及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时间分配8min学生练习教师指导1min三、课堂练习四、小节3.太阳的结构。4.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学生提出多种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P1431、2、3P1461、2、3、4板书设计:16.4 能源革命16.5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人类进步的阶梯四、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二、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五、未来理想的能源及其条件三、21 世纪的能源趋势教学内容:教学学生及作业反馈:回顾补充资料:辅导时间月日月日辅导班级年班年班辅导人数备注月日年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