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9045673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作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作文教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作文教案初一语文作文教案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3.体会运用本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4.准确认读课文词语,并掌握其意思意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点拨法、幻灯(图)片演示。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 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 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 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2.准

3、确认读课文词语,并掌握其意思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 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一

4、、导入新课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 ,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二、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以上两项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或利用投影显示。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短语结构。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词“桥”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请问:桥有

5、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 ;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 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三、点拨阅读 (一)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 等课文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 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教师归纳。板书:石拱桥:(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

6、特点。找一位同学朗读第 1、2 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教师归纳。板书: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第 1 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 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 3 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

7、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教师归纳。板书: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居地位。根据: (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 ?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 除此之处, 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 分布广, 有的宏大, 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赵

8、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文章在 4、5 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 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教师归纳。板书:赵州桥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对这一点, 文章在第 4 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第 5 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

9、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 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 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 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 将桥洞做成弓形, 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 汛期河水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 ?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拱,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

10、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 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鷟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 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四、课堂小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五、布置作业 1.思考: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

11、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板书设计: 1.本文共 10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 3-9 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第 10 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3.体会运用本文语言的准确、周密。过程与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幻灯(图)片演示。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

12、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 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 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 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13、。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一、温故知新 1.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说说卢沟桥的特点。二、导读新课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洨河更宽的大河。 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 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 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 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归纳、板书:上节课

14、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 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 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指名朗读第 9 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

15、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 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齐读第 10 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 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4、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

16、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 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 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

17、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 ,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 如列举的时间、 数据, 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

18、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 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 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 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 曾有学生就此事向茅以升询

19、问, 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

20、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三、课堂小结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四、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认真阅读文后资料学习阅读说明文 3、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 200

21、 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版书设计:旅人桥: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形式优美卢沟桥:结构坚固云南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独拱石桥历史悠久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2【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教学重点】 1、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_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

22、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 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 周身洁白, 成了个雪人, 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_,更给我们震撼。今天

23、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_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 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瓦砾(l)地窖(jio)舀(yo)鞠(j)躬名副其实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

24、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炮火:11 次; 蜡烛:6 次 黑围巾:4 次 老妇人的“跪”、“爬”:各 3 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

25、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 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 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四、拓展延伸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五、教师

26、小结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 这种感情, 达到了跨越国界、 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3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

27、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 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烧灼: 烧、 烫, 使受伤(2)珍藏: 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28、(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 新世界杂志编委、 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 我

29、城一少年俄罗斯人 俄罗斯问题 ,诗集友与敌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 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7 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第二部分(8-13 段): 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第三部分(1431 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 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 45 年的结婚喜烛。第四部分(3244 段): 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 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

30、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1944 年 9 月 19 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 10 段)第二层

31、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 11 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 13 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 16 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 18 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 20 段)天气很冷,四

32、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 24 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 30 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 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 17 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

33、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 一共不到十步, 可是她太衰老了, 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

34、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 28 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

35、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四、小结课文: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 -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 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 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

36、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 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 28 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

37、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 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 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烛光象征着两_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_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 3 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 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

38、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 -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

39、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 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

40、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 _。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 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 可以悟到, 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事件感人的因

41、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第三课时一、导入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_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

42、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4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 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

44、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 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

45、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四、小结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4

46、教学目标: 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论证严密,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时数: 2 课时课前准备: 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47、 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 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 合作交流, 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 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 ,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48、,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 读准字音。达(d)观安分(fn)恩惠(hu)赔(pi)礼纵(zng)然契(q)约循(xn)环悲天悯(mn)人 理解词义。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

49、和不平。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 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 显示)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第二部分:(第 4 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

50、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 显示)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51、。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 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52、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出示任务: 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反馈总结: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

53、、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 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 显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第二课时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 来探讨

54、本文的论证过程。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 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 显示)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第三组学生展示: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

55、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联系理论论据)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联系事实论据)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

56、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学生反馈: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 (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 讨论明确。 (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 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反馈总结: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

57、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 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至此, 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 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知道,一些

58、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 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 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 ?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

59、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第四组学生展示: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学生讨论明确: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

60、 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出示任务: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 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 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

61、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反馈总结: 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 流畅却不冗杂, 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 显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我要问他: “做工苦, 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

62、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节选自敬业与乐业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 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 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 生活实例),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 显示)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

63、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 ;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

64、与乐的认识。四、小结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 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初一语文作文教案 5一、教学前端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说明文中举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透过指导阅读,使学生理解课

65、文资料、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在多角度的分析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举例说明中所举例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方法:设问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1、制定课本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五)教学时光:2 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教学资料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授这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出示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课文资料后,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词,理清课文

66、结构层次。 A、查字典,给下边加粗字注音。拱桥洨河和谐张鹜桥墩 B、课文整体思路分析: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 3-9 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第一层(第 38 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 卢沟桥这两座不一样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第二层(第 9 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10 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列举了几个例子及为什么举这几个例子的问题。 我们

67、讨论这篇说明文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的问题。大家认识到,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既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它们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具有代表性。既然它们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那么,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请结合课文来说。(学生看书讨论、交流)要点:(历史悠久,如:“石拱桥在中国桥梁出现比较早”;形式优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卧虹”、“飞虹”、“长虹卧波”;结构坚固,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第三段开头说“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明确指出了这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而课文前面这三段有的说石拱桥的特点,

68、有的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由于我国石拱桥是世界石拱桥的一部分,因此,世界石拱桥的特点,也是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我们明确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三大特点之后,再看看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不是也具备这三大特点?请用原文来说明。(学生看书回答)要点:1、(第四段中,赵州桥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此刻已经 1300 多年了。”历史悠久第五段中: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能够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b“大拱有 28 道拱圈拼成, 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齐做

69、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方的重量, 一道坏了,其它各道也不致受影响”结构坚固“拱上加拱, 桥身也更为美观”“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的古朴美观”形势优美) “古朴”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予以肯定)。正因为赵州桥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开头写道:“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绝伦”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 予以肯定) 3、透过研究课文,我们明白了赵州桥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势优美的特点,卢沟桥是否也体现这些特点呢?用课文话回答。(学生看书,小声讨论)要点:(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年到 1192

70、 年间历史悠久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结构坚固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一样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形式优美。“惟妙惟肖”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透过刚才对课文的研究,我们明白了: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这三点也就是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整体资料。 (四)作业布置:课后阅读思考,本文作为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本文在说明顺序上的安排和说明方法的使

71、用特点教学资料及步骤:一、课前导入(复习旧课,引入思考)二、课文资料探究 1、说明事物的特征及说明方法分析教师引导: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务必思考到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的例子必须要具备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 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我们能够用三个字概括:久、坚、美(板书)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久、坚、美的特点,同时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为什么偏要举这两个例子,举一个不是更简炼吗? (学生讨论交流)要点:因为赵州桥代表的是独拱石桥,卢沟桥代表的是联拱石桥,独拱和联拱是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 所以举两个例子。如果只举一个例子,就缺少了一种类型;如果举三个例子就剩余

72、了。在此我们就应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几个例子,要看说明对象存在几个类别。透过分析我们明白,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备久、坚、美的特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之一是: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除了这一区别外,这两座桥还有什么自身特点呢?(学生看书并讨论交流)。要点:赵州桥:拱上加拱,大拱有 28 道拱圈拼成。(板书:拱上加拱)卢沟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一样姿态的狮子。(有人说,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就是因为石狮子千姿百态大小不一,位置不一样。)(板书:石狮百态)中国石拱桥 这篇文章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久、 坚、 美,既是赵州桥的特点又是卢沟桥的特点, 也是中国

73、石拱桥的特点。独拱和联拱是中国石拱桥的两个类别, 拱上加拱是赵州桥的自身特点, 石狮百态是卢沟桥独具的特色。 此刻大家对这篇文章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是不是更清楚了,从分析中我们还能够得到这样的启示: 在说明文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 所举的例子必须要具有代表性,要具备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要具备该事物的自身特点,这是十分重要的。学习了这篇说明文,大家不但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务必懂得,务必学会在说明文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所举的事例必须要有代表性。赵州桥和卢沟桥具有十分突出的代表性,这还能够从中外人士对它们的评价看出来。 大家看“早在 13 世纪”这一段,

74、马克?波罗认为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十分“推崇”这座桥。“推崇”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马克?波罗对卢沟桥的高度评价,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它的代表性。下方看看“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这一段,也是卢沟桥的自身特点,只但是,这不是它形式、结构方面的特点,而是它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特点。紧之后,课文写道:“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这一段说了几个方面的资料呢 ?找出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学生讨论交流)要点:(三个方面。有表示顺序先后的词语:首先、其次、再其次)那么,这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交流)要点:因为课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

75、如果没有最后这一段,读者就会误认为只有古代的中国石拱桥有很高的成就,而此刻的就不然了。因此,写上这一段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仅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古代就有优良传统, 而且说明现代的石拱桥有了新的发展。这样所作的说明也就全面了。 2、说明顺序分析教师引导:一篇说明文要将说明对象有条理的说清楚,让读者对事物特点能真正了解,还得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说明。 下方我们一齐讨论本文是怎样安排这种顺序的。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要点:A、先举出具体的桥例,然后再加以概括说明;B、 先做概括说明, 然后再举出具体桥例;C、 边举例边概括,或者边概括边举例。就全文来看,其思路是: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76、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赵州桥和芦沟桥的特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独特原因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创造性发展。三、巩固小结: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我们为了研究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并逐一广泛深入的思考、回答,从而理解了有关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一系列问题。这种提出一系列问题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我们叫它“设问阅读法”。请大家注意学习运用。四、作业:仿照中国石拱桥一文,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资料,在教学前做了以上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根据教学设计,突出了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 注重了学生对相关文体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说明文的实际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培养,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成。但是, 在教学中也发现,个别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的用心性较差,不善于用心思考问题,在板书上的精简,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今后,还要注意教学艺术的探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上下工夫,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还需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