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近体诗排序(一)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下边分别说明一)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找韵脚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第二步,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属非常严格的对偶句,即上下两句相对的部分词类、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对第三步,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把对仗的两联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了。
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为例,作排序说明: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二)绝句顺序的排列: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
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以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解题步骤(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观历年高考试题,都有诗词内容的考查,就其内容看,主要有识记型、理解型与鉴赏型而诗词的句序的排列,是介于识记与理解间的一种命题形式排列好诗词的句序,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格律常识,又要求其理解诗词的内容,否则,就像步入迷宫,束手无策二)要走出这一迷宫,就必须把握好诗词的有关格律常识先说近体诗它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诗相区别,因而得名,又称为“今体”。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的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的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协,但限制也更多具体来说,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每联有专门名称:开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2、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通常押平韵;只可押本韵(同韵部),不押相邻韵,否则叫“出韵”;只许一韵到底,不得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否则就叫“重韵”单句不得押韵,只有首句可押可不押,可押本韵,也可押邻韵,但都不计入韵脚内因此,八句诗只能有四个韵脚,故称为“四韵诗”3调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已消失,分化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大部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均为仄声而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否则叫“失对”4讲粘对对”,是指诗歌每联的平仄相反、词性应相同、句式应相似粘”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因为每句诗的一、三、五字经常是可平可仄的,而二、四、六字的平仄比较固定,所以“粘”主要在二、四、六字再具体谈一谈绝句绝句,也叫“截句”“断句”“短句”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篇幅短小,因而更为集中、凝练,适于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画面,进行特写式的描绘,表现作者一刹那间的印象它在平仄和押韵上,完全按照格律诗的格式,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如柳宗元《江雪》),也可以前联或后联对仗[如王维《鸟鸣涧》、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官军西出过楼兰”)》],还可以通篇不对仗(如金昌绪《春怨》)懂得了以上常识,要走出近体诗词句排序的迷宫,就轻而易举了不妨浅析下面三道例题吧:例1柳宗元《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的四句:A.破额山前碧玉流B.欲采频花不自由C.骚人遥驻木兰舟D.春见无限潇湘意正确的排列顺序是例2排列下列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高考题):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C.柳条折尽花飞尽答:口例3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1999年增刊):1调角断清秋2征人倚戍楼3春风对青冢4白日落梁州5蕃情似此水6长愿向南流7大漠无兵阻8穷边有客游A.12567834B.56781234C.12347856D.56127834以上几道题取材于教材外,难度较大,要做对这几道题,不仅要运用以上介绍的格律诗那些押韵、粘对等知识,还得对诗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何作答,可采取如下三个步骤:首先从“押韵分析法”入手以上三个例题分别是绝句与律诗,它们逢偶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例1和例3都押ou韵,例2押ui韵,三首诗的首句皆入韵而例1和例2的D句均不押韵,肯定都排列在第三因例3中的357这些句子均不押韵,造成备选项的迷惑性较大,我们只得以第二步的“粘对分析法”来推敲例3是一首律诗,其颔联和劲联必须对仗其中12、34、78均构成对仗,惟有56两句不对仗显然,56可能置于首尾两联的其中一个位置,故可先排除A项再看例1,根据“粘”的知识,就容易找出哪一句排列第二了因为D句第二个字“风”是平声,第四个字“限”是仄声,第六个字“湘”是平声而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相“粘”,那就只有D句中的“人”、“驻”、“兰”分别与“风”、“限”、“湘”的平仄相同了而A、B两句则不然,由此可知C句肯定排列在第二再根据整首诗的内容看,B句为“结穴”(抒情)之句,也不可能安排在首句因此,这首诗的排列顺序便是A-C-D-Bo再来分析例2四句诗A、C两句明显构成了对偶,A、B、C三句又押韵,据格律知识可以推知,答案应为A-C-D-Bo最后,我们可以从“情景分析法”来遴选或检验答案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
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例3取材于唐末张乔的《书边事》,12句勾勒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好一个清秋季节,碧空万里,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征人倚楼,悠然自得34句以虚写手法,承上层“所闻”转入所见;傍晚,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梁州)时,夕阳西下,金光灿烂,正是一派日丽风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78两句在“无”与“有”、“兵”和“客”的对比中,渲染边关地区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的祥和气氛这两句对前面的景物起到了点化作用以上写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化了全诗的意境最后,诗人远眺黄河滚滚奔流,思潮起伏: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金瓯无缺,海晏河清!它通过边塞的所闻、所见、所感,意境高远;气韵贯通,又而一波三折,盘屈跳荡;慷慨豪迈,神驰八极分析至此,答案为C则可十拿九稳了以上“押韵分析法”“粘对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是走出近体诗迷宫的三步法词的句序排列方法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淮海居士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词的篇幅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如《十六字令》,最长的不过240字,如《莺啼序》按字数多少来分,有人将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以及长调(91字以上,又叫“慢”“引”等)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叫“过片”或“过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关键之所在词从片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双调分两片,如《西江月》《菩萨蛮》;三叠有三片,如《兰陵王》《西河》;四叠分四片,如《茑啼序》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o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一剪梅》《水调歌头》《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牌的名称,乐曲失传之后,就成了词的格律形式标/志o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一)韵部不同于诗韵因为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作科举考试的诗韵要宽况且,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而没有填词的词韵二)上去通押。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上声“起”“里”与去声“异”“意”“闭”“计”“地”“泪”押韵三)押韵的方式多种多样:1一韵到底如《沁园春》《十六字令》《江城子》《满江红》等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的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押了两个韵3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性质不同,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的韵脚和仄声的韵脚都是由词调规定的例如《西江月》规定前后阕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所以苏轼《西江月》前阕以“霄”“矣”“草”平仄互押,后阕以“瑶”“桥”“晓”平仄互押4交替押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下阕基本上押平声韵,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押仄声的,下阕中间有押入声的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但是,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