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9032366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

2、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

3、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2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

4、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

5、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3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

6、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

7、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4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学生发现物体

8、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同时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构建,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9、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粒花生米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所以,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5前

10、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周后,课

11、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6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

12、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7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

13、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习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

14、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

15、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千克和克的教学

16、反思8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一、 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