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课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9007547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课程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方课程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方课程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方课程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方课程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课程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课程课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第一部分前言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结合我省中小学生的安全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就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中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人文性(二)实用性(三)实践性(四)综合性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帮助

2、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二)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三)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线索,切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生命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整合了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突出了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

3、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二、分类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能力(三)知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一、1至3年级(一)社会安全教育(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四)自然灾害安全教育(五)校园安全教育二、4至6年级一)社会安全教育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六)校园安全教育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第一部分前言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

4、,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课程性质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省必修地方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特点环境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综合性(二)实践性三、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

5、总目标环境教育以培养环境素养为主旨。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环境教育应教育学生:1. 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树.立起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第一部分前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

6、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O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典范性(二)趣味性(三)启蒙性(四)开放性二、

7、基本理念(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二、阶段目标(一)第一学段(1至2年级)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_首(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2.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3能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4能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5能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6能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7

8、了能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8能能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二)第二学段(3至6年级)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_首(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3继.续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4初.步了解古代戏曲、对联、谜语等民族文化。5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6.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7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8.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9. 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