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9003946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与人为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与人为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榜样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二、教学重点: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并见诸行动。三、教学难点:善良特征中无私、博大如何理解?二

2、者联系与区别,与人为善何来幸福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欣赏: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结论:1、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善良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过渡:一颗善良的心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呢?(二)活动探究:探究一:材料: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小军

3、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设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结论1:善良之心应该是无私的。探究二:材料:阅读课本P50页社会风景一只手套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女老板态度的转变?阅读以上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结论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探究三:材料:视频东郭先生设问:为何说东郭先生是视力正常却是色盲,并授予他有眼无珠奖项?你如何看待东郭先生的行为?结论3:与人为善也需要区分是非对错。探究四:设问: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吗?你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吗

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结论4:善良要见诸行动。总结: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1、什么叫与人为善2、什么叫善良?2、善良的要求是什么?、善良是无私的。、善良之心是博大的。、与人为善也需区分是非对错。、善良要见诸行动。探究五:材料:观看视频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集体讨论: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归纳总结: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2)“给予”让我们体验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3)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五、课堂小结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

5、,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导入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自己不

6、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二)授新(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

7、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3)设身处地,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三)情景活动四:就“车上的和车下的”、“管鲍之交”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社会设身处地为他人

8、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情景活动五:在辨别中学会选择(设置三个情景,学生分析交流)(4)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

9、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5)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6)换位思考拓展运用态度换位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四)(三)小结新课: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并分析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的关系。与人为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难点: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换位思

10、考;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导入新课: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板书)活动:外号目的: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要求:阅读材料,结合学校和班级情况,说说“起外号”的现象。讨论1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2自己

11、喜欢的事就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阅读P105页“相关连接”中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忽视别人的存在,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三、理解之上,善待他人(板书)要做到: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管鲍之交”故事:阅读后思考一个问题:你希望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引导学生对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不体谅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样的结果?让部分学生谈谈体会,全班交流。情境体验:懂得体谅!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探讨:站在失主的立场上,你认为最体谅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教师小结: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

13、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8页的填空。课堂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请同学们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少点误解,多点谅解,多一点友善。多一份爱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4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多样、价值多元,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倡大力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学校更需要在价值观

14、教育上有所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传统社会)向生人社会(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很多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前几年的彭宇案开始,“扶与不扶”这个话题就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敏感道德话题。二、活动目标:1.使学生认识,与人为善是做人基本的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3.使学生理解祖辈的辛苦付出,传承尊老爱老传统美德。4.能够用感恩的心态积极生活,珍惜宝贵光阴努力学习。三、活动形式:1、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姚庄镇扫盲班辅导活动;2、观看小品扶不扶;3、课堂讨论:扶不扶的问题;4、讲故事:身边与人为善的故事;5、课外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到姚庄镇敬老院开展敬老助老活动。四、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姚庄镇扫盲班辅导活动,并写下心情体会。2.教师收集有关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的相关资料。3.学生收集身边的善人善事,确定讲故事的学生人选。4.PPT制作。五、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PPT展示学生参加扫盲班活动的照片)上周六,我们班马程辉、马浩南、金嘉宣、薛雨晴等同学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参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