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99094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月是故乡明教案(通用5篇)月是故乡明教案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0

2、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旖旎(y n):柔美的样子。耄耋(mo di):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课文第一自

3、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2交流。(1)课件出示:(指名读)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数星星,捉知了)(2)课件

4、出示:(指名读)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看月亮,梦月亮)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

5、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四、师生总结。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照应,首

6、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五、拓展。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总起全文)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月是故乡明(7)(前后照应)思乡之情教后反思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

7、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月是故乡明教案2一、专题内涵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

8、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

9、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归依,是人生命的确证。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4、进一步认识诗歌、特别是散文的文体特点。5、学生能根据对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

10、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创办小报、网页,以各种手段拓展交流途径。前两项为教学重点。在本专题的文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另外,许多文章是在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的关系上展开的,这也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三、文本简析:采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

11、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三十一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七十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

12、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

13、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

14、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奥德赛奥德赛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它与荷马的另一部作品伊利亚特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关于荷马的生平,古代流行过许多神奇的传说,说他是神所生,他与史诗中的英雄都相熟悉等等,但均无文字记载。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争中,采用将领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城,胜利的将领纷纷带兵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