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8980229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大气中污染物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分为常规污染物与特征污染物。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水平与释放源的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有关,同时受制于大气的输送和扩散过程。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内容与深度取决于环境评价工作等级,而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于建设项目的排放工况、环境因素以及环境管理要求,目前主要是通过估算模式计算的占标率、占标率为10%出现的远端距离的结果并综合考虑污染源与厂界的距离而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则以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本章在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

2、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调查、评价的方法与要求,依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合理应用估算模型以及进一步预测模型(AERMOD,ADMS,CALPUFF)进行预测评价等内容。5.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5.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3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1 大气大气污染染因为“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性”,因此,从环境评价学的角度分析,由于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烟尘和废气过多,使大气中出现新的化学物

3、质或某种成分含量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平均含量,从而开始影响人和动植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给人类带来冲击和危害,即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产生实际上是大气系统的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并通过外部状态表征出来,其实质还是由于内在结构的改变而引起了大气对人类及生物界生存和繁衍的干扰。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2 大气大气污染源染源大气污染源是指导致环境污染的各种污染因子或污染物的发生源。例如:向环境排出污染物或释放有害因子的工厂、场所或设备。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 2.22008)的规定,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火炬四种类别,其出发点之一是依据导则推荐模式中参数输入的格式要求而进行的。v5.

4、1 基基础知知识 5.1.2 大气大气污染源染源点源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火炬(火焰)是直接由明火排放的源,如炼油厂火炬。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1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

5、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化石燃料的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将导致烟尘、硫氧化物、NOx、碳氧化物的产生,引起大气污染问题,以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燃煤与燃油相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荷要大得多。单位质量的燃料煤的发热量比油低,灰分含量高出100300倍,含硫量虽可能比重油低,但为获得同等发热量,耗煤量大,产生的硫氧化物可能更多(取决于煤与油的含硫量的差异情况);煤的含氮率约比重油高5倍,因而NOx的生成量也高于重油。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1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

6、染物的发生机制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1)烟尘的发生烟尘是指伴随燃料燃烧所发生的尘,其中含有烟黑、飞灰等粒状悬浮物。目前对烟黑等粒状悬浮物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可以认为是燃料中的可燃性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经氧化、分解、脱氢、环化和缩合等一系列复杂反应而形成的。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1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2)硫氧化物发生机制硫氧化物主要是指SO2和SO3。大气中的H2S是不稳定的硫氢化合物,在有颗粒物存在的条件下可迅速被氧化

7、为SO2。煤中含硫量是指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总量。其中单质硫、硫化物硫、有机硫为可燃性硫(约为全硫份的70%90%);硫酸盐硫不参与燃烧反应,多残于灰烬中,称为非可燃性硫。只有可燃性硫才参与燃烧反应过程,燃烧时主要生成SO2,只有1%5%氧化成为SO3。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1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NOx的发生机制造成大气污染的NOx主要指NO和NO2,他们大部分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也来自于硝酸或使用硝酸的生产过程。由煤的燃烧过程生成的NO

8、x有两类:一类是在高温燃烧时助燃空气中的N2和O2生成的NOx,称为热致NOx;另一类是燃料中的含氮化合物经高温分解成N2,再与氧气反应生成NOx,由此生成的NOx成为燃料NOx。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1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热致NOx与燃烧温度、燃烧气体中氧的浓度,以及气体在高温区停留时间密切相关。已有的实验数据证明,在燃烧气体氧浓度相同的条件下,NO的生成速度随燃烧温度升高而加快。燃烧温度在300以下时NO的生成量很少,燃烧温度高于1500时N

9、O的生成量显著增加。为了减少热致NOx的生成,应设法降低燃烧温度,减少过剩空气(降低O2的浓度)和缩短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热致热致NOx和燃料和燃料NOx生成量之和即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生成量之和即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NOx总量。总量。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2 煤炭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煤炭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初期准备阶段粉煤和粗煤加工阶段初期准备阶段产生的排放物主要是逸散颗粒物,排放源来自路面、原料堆、残渣堆放区、装煤车、皮带输送机、破碎机和分选机的煤粉。主要排放源是空气分离过程的空气排气,干式

10、洗煤工艺排放源是在空气脉冲使煤分层的地方,湿式洗煤工艺产生的颗粒潜在排放量非常低产生排放物的主要排放源是热力干燥器的排气。表表5-1(a) 煤的气化工艺中的排放物煤的气化工艺中的排放物表表5-1(b) 煤的气化工艺中的排放物煤的气化工艺中的排放物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3典型大气典型大气污染源染源产生大气生大气污染物的种染物的种类与机制与机制5.1.3.2 煤炭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煤炭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2)煤的转化 煤的液化 用煤生产合成有机液体的一种转化工艺。此工艺可降低杂质含量,并将煤的碳氢比增大到变成液体的程度。煤的液化工艺有:间接液化、热解、溶剂萃取和催化液化。典型的溶

11、剂萃取或催化液化工艺包括:煤的预处理、溶解和液化、产品分离和提纯、残余物气化。煤的液化工艺中主要的排放物见表5-2。表表5-2煤液化工艺中的排放物煤液化工艺中的排放物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废气污染物的产生量废气污染物的产生量(简称产污量简称产污量)指某一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污染物的量。废气污染物废气污染物的的排放量(简称排污量)排放量(简称排污量)指某一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时间内,向大气环境中所排放的污染物的量。实际上通常所称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是指在某些特征条件下的平均估算值。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12、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1)锅炉燃料耗量计算锅炉燃料耗量一般与锅炉的蒸发量(或热负荷)、燃料的发热量等因素有关。对于产生饱和蒸汽的锅炉,可用式(5-1)计算。(5-1)式中,B 燃煤量,kgh-1; D 锅炉产气量,kgh-1;锅炉在某工作压力下饱和蒸汽热焓,kcalkg-1;锅炉给水热焓,kcalkg-1; Q低 煤的低位发热量,kcalkg-1; 锅炉的热效率,%。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2)燃料燃烧过程产生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烟尘量的计算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主要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13、其中黑烟是指烟气中未完全燃烧的炭粒,燃烧越不完全,烟气中的黑烟的浓度越大。飞灰是指烟气中不可燃烧的矿物质的细小固体颗粒。黑烟和飞灰都与炉型和燃烧状态有关。烟尘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实测法烟尘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实测法和估算法。和估算法。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实测法实测法在一定测试条件下,测出烟气中烟尘的排放浓度,然后用式(5-2)进行计算。 G=QC0(5-2)式中:G烟尘排放量,mgh-1;Q烟气排放量,m3h-1(标准状态下); C0烟尘实测浓度,mgm-3(标准状态下)。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

14、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估算法估算法对于无测试条件或对数据无法进行测试的,可采用式(5-3)进行估算。 GBAdfh(1-)(5-3)式中,B耗煤量,kgh-1; A煤的灰分含量,%; dfh烟气中烟尘占煤的灰分量的百分数,%,其值与燃烧方式有关; 除尘装置的总效率,%。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2)燃料燃烧过程产生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SO2的计算通常情况下,煤中可燃性硫占全硫分的70%90%,计算时通常取80%。在燃烧过程中,可燃性硫和氧气反应生产SO2。1kg硫燃烧将产生2kgSO2。因此,燃煤产生

15、的SO2可以用式(5-4)进行计算:(5-4)式中,单位时间SO2的产生量,kgh-1; B燃煤量,kgh-1; S燃料煤中硫的含量,%。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4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2)燃料燃烧过程产生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SO2的计算燃油产生的SO2计算公式与燃煤基本相似,可以用式(5-5)计算:(5-5)天然气燃烧产生的SO2主要来自其中所含硫化氢的燃烧,SO2的产生量可以依据燃烧发生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5 大气大气扩散散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由于风及大气湍流等作用,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逐渐分散稀释的现

16、象称为大气扩散。从各种污染源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区域的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浓度分布水平往往要高于污染源上风向区域的浓度水平,表现为大气扩散对污染源下风向一定区域的污染性,但在正常情况下,污染物通过大气扩散作用被稀释,一般不会对人、动物和植物造成急性污染危害。在同一地区即使污染物排放量不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会不同,有时危害严重,有时却很轻或无明显作用。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扩散稀释能力不同的缘故。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5 大气大气扩散散风和湍流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气象动力因子,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风在输送、扩散和稀释污染物上起着重

17、要作用,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就沿着风向运动迁移,因此,污染区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向。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总量成正比,而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增加一倍,由于大气湍流的扩散稀释能力增强,可使下风向污染物浓度减少一半。因此,根据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结合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进行城市和工业的选址与布局,在预防和减少局部地区大气污染上有重大现实意义。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5 大气大气扩散散同样,对于建设项目选址的评价,其拟选厂址所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以及厂址周围敏感目标与厂址之间的方位、距离等成为大气环境评价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8、。大气湍流也称为大气涡流或紊流,是指大气以不同尺度作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风速所表现出来的阵发性,时大时小,并且在主风向上也会出现上下左右无规则摆动的现象,就是大气湍流所致。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5 大气大气扩散散当烟雾(或烟尘等污染物)从烟囱(或其他排气筒)排入大气后,在往下风向飘移的过程中,在大气湍流无规则运动的作用下,烟团逐渐向周围大气中扩散,直到烟型消失。如果没有湍流的作用,烟团仅靠其所含微粒微弱的布朗运动和较为有规则的分子扩散运动,那么烟雾将呈现几乎是一条相当长的粗细变化不大的一套烟管运动。一般将大气湍流扩散按湍流(或烟团本身截面)直径的大小划分为三种尺度。当湍流直径小于烟

19、柱直径时,称为均匀小尺度湍流,它的扩散速度很慢;当湍流直径大于烟柱直径时,称为均匀大尺度湍流,它的扩散速度较快;当大、小尺度湍流同时存在时,称之为复合尺度湍流,它的扩散速度最快。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最普遍应用的是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即正态扩散模式)(即正态扩散模式)。前提前提:假定均匀、定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

20、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高斯模型之所以一直被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如下: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一致;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烟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气流场

21、是定常的,不随时间变化,同时在空间是均匀的。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而实际上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因此,一般的正态扩散模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由于污染物种类、排放高度和方式的不同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不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别,这就需要选用不同条件下的高斯模式进行预测计算。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1)点源扩散模式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该模型是一切正态扩散模式的基础。该模型是一切正态扩散模式的基

22、础。假定单位容积粒子比值C/Q在空间的概率密度为正态分布,则:(5-6)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考虑无界空间(无地面影响)的情况,由上述假设可知大气流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是均匀的,因此,在y、z方向上的分布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可以推导出无界情况下的连续点源最基本的正态扩散模式(烟羽扩散模式):(5-7)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5-7)式中,C污染物浓度,mgm-3; Q单位时间的排放量(即排放率或源强),mgs-1; yy

23、轴水平方向扩散参数,m; zz轴垂直方向扩散参数,m; u平均风速,ms-1。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都是x的函数。通常表示成如下形式:,、与大气稳定度有关。这意味着至少在预测点一带的烟羽在y和z方向上的尺度变化不能太大,亦即烟羽的扩张角应当比较小,因此要求风速比较大(u101.5ms-1);其次说明对于烟羽扩张角较大的大气不稳定状态,可能带来一定的误差。式(5-7)并未考虑边界对烟羽的限制。实际应用时,常需要对式(5-7)进行地面及混合层顶反射的边界修正。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

24、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连续点源烟羽扩散模式b.有界空间假设下的点源扩散模式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必须考虑地面对扩散的影响,假设地面像镜面一样,对污染物起全反射作用。按像源法原理,假设地平线为一镜面,在其下方有一与真实源完全对称的虚源,则这两个源按式(5-8)叠加后的效果和真实源考虑到地面反射的结果是等价的。以烟囱地面位置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实源(0,0,He)和虚源(0,0,-He)共同作用于空间某一点P(x,y,z)的污染物浓度Cx,y,z可由式(5-9)得出。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

2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连续点源烟羽扩散模式(5-8)式中,u平均风速,一般取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He烟囱有效高度,He=H+H,H和H分别是烟囱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其他符号意义同前。H可选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推荐的相关烟气抬升公式计算。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连续点源烟羽扩散模式(a)地面浓度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人们往往更关心污染物排放对近地面的影响。在式(5-8)中,令z=0得到高架点源的地面浓度计算式(5-9)。(5-9)在污染源附近,地面浓度接近

26、于零,然后逐渐增高,在某个距离上达到最大值,再缓慢减小;在y轴方向上,浓度按正态分布规律向两边减小。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连续点源烟羽扩散模式(b)地面x轴线浓度下风方x轴线上(y =0,z =0)地面浓度Cx,0,0,He由式(5-10)得出:(5-10)(c)地面源若污染源位于近地面,则将He0代入连续点源扩散模式(5-8),得到地面源式(5-11)。(5-11)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 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连续点源烟羽扩散模式令z

27、=0,可以得到地面源的地面浓度式(5-12):(5-12)令y =0,z=0,可以得到地面源的地面x轴线浓度式(5-13):(5-13)以上各式中,符号意义同式(5-9)。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 5.1.6.1 高斯模型高斯模型(2)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设地面及混合层全反射,连续点源的烟流扩散模式如下:a.当1.6h时污染源下风向任一点小于24h取样时间的污染物地面浓度可表示为:(5-14)(5-15)式中,h混合层高度; k反射次数,一、二级项目k可取3或4。对于三级评价k取0,即不考虑逆温层的反射作用,其他符号意义同前。v5.1

28、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2 ADMS城市大气扩散模型城市大气扩散模型ADMS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是基于三维高斯扩散模型的多源模型,模拟城市区域来自工业、民用和道路交通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该模型在中国部分城市得到应用,实践证明只要选择合适的参数,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度较高。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2 ADMS城市大气扩散模型城市大气扩散模型ADMS 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

29、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NO 、NO2和O3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3 AERMOD模式系统模式系统AERMOD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

30、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1h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AERMOD系统包括AERMOD扩散模型、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3 AERMOD模式系统模式系统作为新一代法规性质的大气扩散模式,AERMOD具有下述特点:(1)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的概念,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稳定度用连续参数表示;(2)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的PDF模式;(3)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

31、层顶的相互作用;(4)考虑了高尺度对流场结构及湍动能的影响;(5)AERMOD模式系统可以处理:地面源和高架源、平坦和复杂地形和城市边界层。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6 大气大气污染物染物扩散散预测基本模型基本模型5.1.6.4 CALPUFF烟团扩散模型系统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

32、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v5.1 基基础知知识 5.1.7 大气大气环境容量及境容量及总量控制量控制5.1.7.1 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环境目标值即所确定的相应等级的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5.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5.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5.3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

33、价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 评价的主要任价的主要任务(1)明确工程项目性质与工程分析(2)划分评价等级(3)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提出控制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4、的主要指标为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与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划分工作等级的方法是: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计算式为:(5-54)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

35、地面浓度,mgm-3; Cs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Csi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

36、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按表5-6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i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表表 5-6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评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级评评价工作分价工作分级级判据判据一级Pmax80%,且D10%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37、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实际上,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差异以及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等因素,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4)

38、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v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1 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7)一

39、、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v 5.2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评价概述价概述 5.2.1评价工作等价工作等级与与评价范价范围5.2.2.2 评价范围评价范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

40、,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1)调查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41、。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a.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

42、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b. 点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1);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1),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1),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列出点源(包括正常

43、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c. 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1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

44、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列出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表。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d. 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1),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列出体源参数调查清单。e. 线源调查内容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

45、(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1s-1);平均车速(kmh-1),各时段车流量(辆h-1)、车型比例。列出线源参数调查清单。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f.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大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

46、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列出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2)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内容见中a,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1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源调查(3)大气污染源排

47、放强度的调查与确定针对工程分析过程辨识出的大气污染源,采用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类比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出大气排放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速率,为环境影响预测与污染治理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并分析监测数据的有效性。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水平及其近期变化趋势。(1)现状调查资料的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

48、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2)现行监测资料的有效性规定凡涉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污染物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涉及GB30951996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1996对分析方法的规定。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2

49、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每个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因子的筛选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

50、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2)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51、监测天数。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时应使用大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1996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52、。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时应使用大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1996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对

53、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3)监测布点 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见表5-7。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大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

54、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表5-7现状监测布点原则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4)监测采样大气环境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规定进行。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

55、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5)监测方法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应详细列出监测方法、其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出范围等监测要求。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1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调查5.3.1.3 大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检测结果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

56、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小时、日均等监测浓度是CminCmax的浓度范围,分析最大浓度占标率、监测期间的Cmax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污染物日变化图,变化规律分析,分析重污染时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2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评价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就是运用大气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分析大气环境质量随着时空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并根据大气污染程度进行大气污染分级。最后,分析说明大气

57、污染的原因、主要大气污染因子、重污染发生的条件、大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等。常用方法常用方法:标准指数法标准指数法空气污染指数法空气污染指数法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3.2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评价价5.3.2.1 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指数法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指数法空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指数法是目前进行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主要方法。(5-55)式中,Pi环境污染物(评价因子)i 的评价指数; Ci标准状态下环境污染物(评价因子)i的实测浓度,mgm-3; Csi标准状态下污染物(评价因子)i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v 5.3 大气大气环境境现状状调查与与评价价

58、 5.3.2 大气大气环境境质量量现状状评价价5.3.2.1 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指数法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指数法(5-55)由式(5-55)可见,单项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表示某种污染物(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浓度超过评价标准的程度,亦称超标倍数。Pi数值越大,表示第i个评价因子的单项环境质量越差;Pi=1时的环境质量处在临界状态。单因子评价指数是其他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常利用数学模型和必要的模拟试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评价级别相关联。确

59、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计算点;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确定气象条件;确定地形数据;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步骤骤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1 预测因子与预测范围预测因子与预测范围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

60、中心区域。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2 污染源计算清单污染源计算清单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详情可参见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中附录C表C.3表C.10。颗粒物计算清单参见附录C表C.10。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3 计算点计算点计算点包括大气环境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应选择所有的大气环境敏感区中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

61、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5-10。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小于50m。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3 计算点计算点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表表5-10 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4 气象条件和地形数据气象条件和地

62、形数据计算小时平均、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小时、日气象条件和对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大气环境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日气象条件。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1)

63、预测内容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1)预测内容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64、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中的a、b、c、d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2)预测情景的设定一般考虑五个方面: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

65、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5-11。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表表5-11常规预测情景组合一览表常规预测情景组合一览表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无组织排放源需要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通过计算模式计算出的

66、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5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

67、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6 预测模式预测模式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附录A推荐模式清单中的模式进行预测,并说明选择模式的理由。选择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6 预测模式预测模式(1)估算模式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

68、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6 预测模式预测模式(2)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3

69、)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7 模式中的相关参数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说明预测模式中的有关参数。在计算1小时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应考虑化学转化。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h。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

70、Ox0.9;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和NOx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1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预测5.4.1.7 模式中的相关参数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参数包括面源有效高度、面源宽度、面源长度、污染物排放速率和小时评价标准。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2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评价价(1)对大气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

71、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2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评价价(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大气环境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

72、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大气环境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2 大气大气环境境影响影响评价价(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大气环境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

73、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4 评价价结论评价结论的提出应在充分论证以下内容的基础上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

74、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4 评价价结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v 5.4 大气大气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与与评价价 5.4.4 评价价结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结合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