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97854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 15.故 乡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体会小说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 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的主旨,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的主旨,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

2、、教学难点 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四、预习单 (1)查阅资料,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 (2)按照500字/分钟速度,限时阅读全文(8.5分钟),并标记清楚段落序号(共88段)。 (3)自己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请在书上做标注。 (4)通读课文,梳理情节和叙事线索,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席慕蓉) 游子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温情的字眼,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大

3、文豪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感受他的文学魅力。 2.新授(详备)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2.写作背景:

4、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及家眷回北京,在故乡期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章运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运水年级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故乡农村破败的景象和农民生活的凄苦,感到人际关系冷漠、隔膜,内心十分悲愤,于是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3.关于小说: 了解小说

5、的文体知识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等。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塑造人物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 (6)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任务二:检测字词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阴晦(hu) 萧索(su) 祭祀(s) 伶俐(lngl) 愕然() 鄙夷(y) 嗤笑(ch) 应酬(chu) 世面(sh) 惘然(wng) 隔膜(g) 恣睢(zsu) 颧

6、骨(qun) 毡帽(zhn) 秕谷(b) 寒噤(jin) 鹁鸪(bg) 装弶(jing) 猹(ch) 伶仃(dng) 折本(sh) 潮汛(xn) 髀(b) (2)词语解释: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寓所:寄居的房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复活。 髀:大腿外面靠上的部位。 愕然:吃惊的样子。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

7、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任务三:梳理情节讲故事 (一)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故乡?侧重写了故乡的哪两个人物? (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人物:闰土、杨二嫂。)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行文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具体情节梳理: 回故乡(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 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在故乡(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离故乡(78-88

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找出小说中有关的插叙,讨论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回忆少年闰土使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并使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成今昔对比,从而使闰土的形象更丰满,使主题更突出、更深刻。 回忆昔日“豆腐西施”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并以此招揽生意,以现在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杨二嫂人老珠黄,生活艰辛。) (二)小组合作,复述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出自己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并发挥想象复述故事,组内互评复述效果。 示例:初回故乡 月夜刺猹 装弶捕鸟 海边拾贝 重逢闰土 豆腐西施 碗碟风波 坐船离乡 (2)小组内互

9、评复述效果,选出本小组“讲故事能手。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识记文中的生词,也学会了如何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学习本文独特的叙事视角,今后在阅读小说作品时要多体会,多品味。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讨课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当堂检测: (1)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 _。 (2)这篇小说以_为线索,按照“回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3)小说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哪一类人? (4)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情节是什么顺序?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相关的哪些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布置作业: (1)默

10、写“读读写写”词语,选出3-4个词语写成一句连贯的话。 (2)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第二课时 1.、谈话导入: 思考: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 2.新授(详备): 任务一: 环境描写增色彩 (1)请你快速阅读小说,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故乡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完成下面表格。 环境描写语句 概括环境特点 观察视角 现实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思考:(2)作者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进行对比,有何用意? (这段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

11、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思考:(3)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何用意? (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创造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我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任务二: 比较阅读评人物(闰土) (1)闰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形象评价 资料助读: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

12、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思考: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的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 闰土形象的意义: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的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2)请同学们跳读刻画杨二嫂的部分,抓住细节,圈画刻画杨二嫂形

13、象的语句,并旁批记录你读到了怎样的杨二嫂形象。 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形象评价 思考: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作者对她的看法呢?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试分析。 (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作者的看法:厌恶与鄙视、同情与悲悯并存。她的外貌表现出她尖酸、刻薄、轻浮;她的语言、“我”的反映表现出她的放纵、泼辣、自私;她离开时的细节表现出她自私自利、贪小便宜、她不同时期的样貌、气质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出她的可怜与可悲,读出来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悲悯。 杨二嫂的形象:尖嘴利舌、贪财刻薄、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