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922244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252 大小:80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高等教育学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高等教育学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高等教育学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52页
高等教育学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上(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上)(上)福建师范大学邱永渠2010年8月l教材:教育部人事司组编,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l参考书:l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l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本质(重点章)(重点章) l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概念l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l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中世纪高等教育就是指“大学教育”。l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

2、概念。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l苏联百科词典:“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l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l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l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l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l胡建华:“高等

3、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l教材观点:“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l可见,上述概念大同小异。l基本内涵:l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完全中等教育包括初中与普通高中的组合,也包括初中分别与中专、职高、中技的组合。l2、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l3、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l何谓高等教育学?l它是研究高等教育的学问,即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学与中等教育学的异同点:l相同点:相同的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l不同点:由于研究对

4、象不同,使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门人才基础素质)、培养方式(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主要掌握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独立性强独立性弱)、内部结构(复杂简单)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l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高等教育学对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和教育工作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l学习高等教育学,重在掌握基本原理上下工夫;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重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上下工夫。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l教育有2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l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这2

5、条基本规律。本节就是论述第一条基本规律的。l一、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l(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l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l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如管理体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l补充说明:l1、什么叫政治?l以往多半理解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话)。实际上列宁在不同时期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l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

6、“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l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l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l2、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l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l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政治的作(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政治的作用)用)l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l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如五四时期的北大)。l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l(一)经济发展对

7、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l提供经济条件和提出客观要求。具体说,制约或决定: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速度与规模;高等教育的结构等。(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l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等。l补充说明:l1、教育先行。l教育经费增长的比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许多国家选择了这条道路,成功的有美国、日本、苏联等。l我国2008年教育经费占GDP的348仍未达到4的目标l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称,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

8、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个百分点。l根据公告,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比上年的1214807亿元长193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044963亿元,比上年的828021亿元增长2620。从全国情况看,有l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了解,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9、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政策目标迄今尚未实现。(中新网2009年11月20日,教育文摘周报,2009、12、16,第2版)ll2、教育(高等教育)产业性质。l教育产业化的争议。教育产业性质(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组织性。)l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教育作为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与劳动者的产业,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l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启示:把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引进高校;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适应市场需求;把竞争引入内部管理机制;注重办学成本核算等。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l(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

10、的影响l制约: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手段等。l(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l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l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l补充说明:l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l知识经济思想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产生的。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中提出“后工业经济”概念,奈斯比特在大趋势(1982)中提出“信息经济”概念。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经济(1986)中提出“高技术经济”概念。l真正提出该概念的是联合国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它在1996年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l何谓知识经济?l世界经合组织:“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

11、使用之上的经济。”l知识经济相对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建立在土地和劳力基础上劳力资源经济;工业经济建立在资本和能源基础上自然资源经济;知识经济建立在人力资本与技术基础上智力资源经济。l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灵魂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l知识经济提升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高校既是培养未来产业的温床,又是高新技术的源头。l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l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本处取狭义概念

12、。l(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l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l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l创新与发展文化的功能。l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概括:双重关系(外部与内部关系。前者指文化、文化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后者指高教本身就是文化的传递);两种作用(制约与中介。前者指社会政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制约,l后者是指通过文化中介起作用的);两大功能(传承与创新)。l上述可见,高等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但又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

13、技功能、文化功能。l高等教育的第二条基本规律也有丰富的内涵。l一方面,高等教育受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潘先生认为里面有很多关系:有德智体美的关系、有师生关系、有社会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等。l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具有个体功能(或称主体功能),表现为个体发展功能、就业功能和升迁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l当今的高校承担着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直接为社会服务。l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l(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l中国古代大学萌芽:殷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数千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

14、家等学者以及本派内、师生间、学生间自由辩论);西汉、唐代的太学、国学、国子监。l西方古代大学萌芽:古希腊“阿卡德米学园”“雅典大学”(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等学校组成)。l近代大学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Bologna,1158)萨莱诺大学(1231);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法国的巴黎大学(1180)等。l主要学4科:文科、法律、神学、医药。l中世纪大学最显著特征:自治、开放、地位高。l在学校管理体制上看,波隆那大学与巴黎大学是2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教授管理。l总之,18世纪以前大学的职能只有1个培养人才。(二)(二

15、)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产生l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之一;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学要有学术自由等。l德国大学成为德国科学中心,世界科学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德国。l德国大学成为欧洲大学和美国大学学习的典范。(德国柏林大学)(三)(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发展l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举办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即“赠地学院”。l康乃尔大学开放性大学(康乃尔大学)。l威斯康星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l总之,随着大学发展,大学职能从1个到

16、2个再到3个。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l大学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其中l(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l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l(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l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l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l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l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l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l所以高校教师是国家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l在国家的5大科技奖(最高科学技术奖

17、、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成绩斐然。l从2000年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有9人,其中高校1人(北大教授王选,2001年)。(高校在高校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获奖情况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获奖情况;(2007年)三大科技奖获奖项目高校均超年)三大科技奖获奖项目高校均超60)l“十五”期间高校科研成果l高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1.9万项,其中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3次会议作出决定)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4.5%,承担的“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于1986年3月由王

18、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倡议发起)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的40%左右。l高校科研经费比1998年增长了5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近5年来,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占授奖总数的57.7%;获得技术发明奖89项,占授奖总数的64%;获得科技进步奖543项,占授奖总数的54.8%。截止2006年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2.6万项。l高校拥有占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创造了占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l(引自陈至立2007年12月在

19、某次会议上的讲话)l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l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总数的66.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9.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6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0.4%(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而这3个数据在2006年度分别为51.7%、61%和57.6%。此外,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一等奖1项也为高校获得。l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l6项,占授奖总数的571。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1项,占授奖总数的79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l51项(一等奖5项,

20、二等奖l46项),占授奖总数的68o。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91项),占授奖总数的423。l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9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o,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l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9年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说明国家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以及高等学校更多地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成效开始逐步显现,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l光明日报2010

21、、1、12,第6版(三)直接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l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l上述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l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l要防止重科研和创收而轻教学的现象。l高等教育理论界也有学者在探讨第四职能问题,比较多的认为是国际交流职能,也有提改造社会职能,社会批判职能,创业职能,创新职能,盈利职能,引领社会文化创新职能。补充:关于大学精神补充:关于大学精神l何谓大学精神?l见仁见智。l温家宝总理2007年5月14日参

22、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讲到大学精神。他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要认真地做人,刻苦地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来半点的弄虚作假。l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它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2008-06-

23、17光明日报)l大学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所有大学所具有的精神,个性是指每一所大学所特有的精神,即气质特征(比如,有人概括北大、清华、人大的性格气质分别是“自由”、“严谨”、“求实”)。此处主要探讨共性。l不同的概括:l“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l“求实崇真、使命导引、学术自由、服务社会”。l“科学、人文、自由、批判、独立、创新”。l校训,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学校精神。l校训列举:l哈佛大学: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斯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l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l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l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24、l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l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l牛津大学:主照亮我l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l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l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l人民大学:实事求是l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l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l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l福建师大:知明行笃立诚致广l(简谈大学精神简谈大学精神)(寻找中国大学精神寻找中国大学精神)l(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l中国科协副主席杨福家(1993年至1999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即名誉校长)撰文指出:一流大学必备四要素:有形资产:含大楼、图书、

25、设备等;人力资源:含大师、学生、管人员等;文化内涵:大爱、爱师爱生,是其中内容之一;办学体制:保证大学由教育家办学,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依法自主,实行民主管理。l这四个条件是相互关联的。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如哈佛大学校训:Truth(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校训:LightandTruth(真理和光明)。第二,崇尚学术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的体现。第三,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麻省理工学院校训:MindandHand(动脑又动手),诺丁汉大学的校训: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6、。第四,崇尚道德、感恩社会。第五,崇尚爱国主义。(中新网2008、8、20,教育文摘周报2008、9、17)高等教育原则高等教育原则(参见薛天祥(参见薛天祥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l原则是经验的概括,是规律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属于指导思想范畴。l(一)高等教育前进的路标:方向性原则l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l2、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术研究的纯洁性等)。l(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力:适应性原则l1、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需要。l2、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l(三)对高等教育现有内涵的扬弃:协调性原则l它是2条基本规律的共同要求的体现。1、协调好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

27、:与社会、政府等关系;2、协调好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德智体美关系、教学与科研关系等。(四)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民主性原则l1、高校办学自主权;2、内部民主管理等。l(五)高等教育的视野: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l1、加强国际交流;2、凸显中国特色。l(六)高等教育的状态:动态性原则l1、在战略高度上,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处理好变革与稳定的关系。第二章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l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l一、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l它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8、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l(一)基本构成l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l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l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基本内容l1957、1958年的教育方针可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l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l建设者和接班人。”l2002年11月8日党的16大政治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

29、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l2007年10月15日党的17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l分析教育方针的渊源;新教育方针的时代性与科学性。补充: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l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好文章,但也是一篇难写的文章。l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基本教育机会的供给让人民满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教育资源配置的体制设计和机制的实施让人民满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30、育”要求教育质量能够基本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l(教育研究,2008、6)附录: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翟博,翟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编审副总编辑、编审l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改变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顺利完成了从旧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l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落实,事关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不

31、断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l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形成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形成l中国成立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成为教育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1949年9月,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l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l为了贯彻这一方针,1949年12月。教育部

32、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l“两为”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卓有成效地接管和改造了旧教育,为创建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l为落实这一教育方针,教育部分别规定了中小学教育的宗旨和任务,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根据教育方针相继确定了各自的宗旨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全面走上规范办学的轨道。l从1952年开始,我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教育也开始了由

33、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l教育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l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l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使教育事业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逐步明确提了出来。l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34、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l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持久的指导作用。l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l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对教育方针的表述。l此后,人们将这一方针

35、与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作为统一的教育方针加以贯彻,这就是l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l这一教育方针,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以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继承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这一方针于l978年正式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l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据此制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新中国

36、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活跃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完善l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适应这一根本任务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得到了发展与逐步完善。l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

37、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里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根据当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提出来的,也是总结新中国成立32年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l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对教育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l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以后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得到明确体现。l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

38、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了“三个面向”。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在教育方针认识上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升华和历史飞跃,在教育方针实践中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使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按照现代化建设要求进行全方位改革。l20世纪90年代初,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方针的表述更加规范化。l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39、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l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这一方针。l995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沿用这一教育方针,但在文字上作了重要修改。除了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加上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外,还在“德、智、体”后加上了“等方面”,反映了在教育方针认识上的深化。至此,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已完成了法律程序,写进了教育的根本大法。l世纪之交,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又赋予

40、了新的时代内容。l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美”的要求。这样,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就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l这一新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明确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根本途径。这一新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教育方针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开

41、启了教育方针认识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代。l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l首次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42、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l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新的阐释和丰富。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艰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日益完善。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带来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l正确把握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趋势正确把握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与发

43、展趋势l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它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l第一,必须明确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是应当自觉地服从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二是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功能,三是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

44、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l第二,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而且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应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l第三,必须明确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全面发展思想写入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确提出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l在新的历史条

45、件下,要正确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体现和把握以下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l一要把握时代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了三次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转变;三是实现了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向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教育方针的制定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随着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把握时代性。l二要尊重教育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是在教育服务方向上,更加注重教育

46、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把握教育自身的特性,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l三要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成为保证全面而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l四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新世纪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l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发展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

47、教育改革与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必将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教育质量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l(中国教育报2009、9、22,4版)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l(一)含义l它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l作为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政党或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l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角色定位)

48、。 l(二)性质(二)性质l1、是一种教育理想(在应然状态下)。l2、具有客观性(反映了社会对它的制约性)。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目标l一、高等教育目的一、高等教育目的l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l具有导向、调控、评价、激励作用。l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l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l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l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

49、技术型人才的(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l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制定高校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制定高校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l1、德与才关系l在用人单位流传: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坚决不用。l2、身与心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在高校身体素质往往被忽视。l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l往往是重业务素质,轻文化素质。当下,加强人文教育相当重要。第三节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教育l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l该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之一。理论要点:l1、人

50、的全面发展是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l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人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l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制约。l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消极作用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分工越细,人的发展越片面。l社会分工路线:产业分工(宏观)生产过程分工(微观)。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废除旧式的分工制度,必须加强工作岗位的轮换。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l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占有财富,“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

51、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l必须享有充足的自由(闲暇)时间。l5、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条件全面具备。l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途径)。l二、全面发展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l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教育来保证。它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组成。l它的实施途径:l1、教学工作。主要途径。l2、科研训练。重要途径。l3、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补充:高校的素质教育补

52、充:高校的素质教育l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教育。l吴启迪副部长07年4月在安徽调研时强调:“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应该成为评价高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要有质的提高。”鲜明地提出:高校应当让学生受到合格的素质教育。l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一般认为由5部分组成: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l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素质教育有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l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外,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3、、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l获取知识能力培养重在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心理承受和社交能力培养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培养。思考“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l附录:安徽附录: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 l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http:/2009年11月11日14:12新华网l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今天,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l发出公开信的沈正

54、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l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此,他们愿意通过新安晚报,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

55、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l信件原文l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l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l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l“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l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l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

56、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l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l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57、。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l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l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l我们

58、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l此致l敬礼l沈正赋芮必峰胡荣华卞利康建中谢云章李正平徐华李桂华杨四平吴玲l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后)l(来源:新安晚报)补充:关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补充:关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力培养问题 l附录附录1:创新人才难出,怪中学创新人才难出,怪中学?怪大学怪大学?l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重任是落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板子是该打在中学还是大学身上?目前出席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中学校长和大学校长们,在这些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甚

59、至不乏大学指责中学把学生教“死”了、中学指责大学招生过于刻板之类的言词。l应当包容偏才怪才应当包容偏才怪才l宁波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以自己的学生徐浩为例说,这是一个存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对数学十分偏爱的学生,但是在考博士研究生时一连几年因为必考科目的不及格而落榜,幸而遇到了浙江大学的刘克峰教授,才被慧眼识珠破格录取。l结果,徐浩与刘克峰一同攻克了一项被世界数学界公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完整证明”的数学难题。吴国平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师有不少是偏才或怪才,徐浩是幸运的,而韩寒就没能幸运地走进大学校门,同质化的教学,只能把人的灵性抹平,还谈何创新呢?l论坛现场有中学校长当场提问,当年,钱钟书考

60、清华时数学只考了l5分,而英文却考了满分,结果被破格录取,试问,今天我们的名牌大学有没有可能作出这样石破天惊之举呢?对此,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认为,高考也不是“铁板一块”,应当在引领中学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和培育创新人才方面有所突破,“现在国内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正逐步扩大。有了自主权,就要有勇气去改革以往人才选拔中的机制弊端。”l教育岂能整齐划一教育岂能整齐划一l“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小学生的好奇心、l探知欲与创造力还比较鲜活,初中生的创造力已经是半死状态,到了高中则全部处于一潭死水状,等上了大学再要去复活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十分困难。”面对有大学校长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这种质疑,上海新黄浦实验

61、学校校长王洪伟说,整齐划一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选择地学习,的确是会把人越教越死。l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邱锋说,现在的考试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求异思维,只要与书上的标准答案稍有不一致就会被扣分,按老师说过的、课本上现成的东西去照抄照搬就能得高分,就能进好的学校,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硬要把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板子打在中小学身上,真是很冤枉。l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观点更“标新立异”。他说,创新人才不完全等同于优秀人才,如果指望要培养的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既要全面发展又要有个性特长,这只能是理想化,这个思维定式不打破,是很难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甚至可以说,培养创新人才恐怕要以培养一大批按传统评

62、价标准来看“不合格”的人为代价。l(新民晚报)2009年4月12日)l附录附录2: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l是什么束缚了想象的翅膀l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象力的匮乏。l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l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固然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

63、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语)。试想,如果没有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地”的想象,怎么会有今天的“星际航行”和“洋底漫游”?想象力是青少年的天赋。如果这一天赋得不到培养和延续,如果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早已折断,我们如何寄望未来?l然而,又是什么束缚了青少年想象的翅膀?审视一下现实,就不难找到此问题的答案。畸形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沉溺于高分数的竞争和记忆性知识的重复之中。进人大学前,连喘息的机会都得不到的孩子们,如何在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l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把弯弯的月亮比喻成长长的香蕉,妈妈认为孩子的想象很形象很有人情味,但另一个小女孩却说,“错了!我们

64、老师说了,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书上说的像小船”。l我还亲耳听过老师嘱告高考生,写作文时宁可四平八稳,也不要独树一帜。在无尽的说教下,思维路数和标准答案都是既定划一的,学生哪里还有展开想象的空间?由想象力问题,我不禁联想到近来颇有争议的另一个话题: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中学阶段进行文理分科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长远发展考虑,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文理二者相辅相成,在素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l法国作家福楼拜将科技和文艺比作两座“塔”,它们在“塔底”分手,在“塔顶”牵手。这个比喻既道出了两者的不同,也道出了两者可以融合也必须融合的真理。比如,文艺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不同的

65、角度,以使人们去观察和感悟社会人生,这种艺术想象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和借用于科学思维中,用以扩展科学发现的视角,增多科学思考的灵感,从而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想象力需要多种“肥料”的滋养,人为的单向度培养只能窄化思维空间,扼杀原创的活力。l“倒数第五”的排名是一种尴尬,也是一个有力的警策。当然,解放青少年想象的翅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从点点滴滴做起。l(光明日报2009年8月20日孙武臣文,教育文摘周报2009、9、9,9版)l附录附录3: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莱文教授:中国本科教育缺什么教授:中国本科教育缺什么 l通识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大学课程和

66、教学法的改革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在二战后的40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美国,但是在1990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有15年停滞不前。人们通常认为是金融政策的问题。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在创新人才。l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是靠很高的储蓄率以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竞争优势在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后不复存在,而软件和通信方面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美国获得了决定性的?生产力优势。现在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不足这个问趣,所以政府和大学都将创新作为一个核心目标。l要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要鼓励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的思维。经济的发展需要大

67、学创建能够鼓励创造力和独立思维的课程以及教学法。如何发展基于创新的经济?大学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视野,能够进行独立和原创的思考。l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缺乏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l绝大多数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一个专识教育,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l中国学生学习中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是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那就不足了。l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

68、种各样的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学科进行学习。l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对付一些新的,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对不同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中国有许多的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通识教育的模式,比如北大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所有的学生在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等等。l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在美国教育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1928年的耶鲁大学报告中提出一个观点:“头脑的纪律和头脑的家具之间的区别。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头脑里装进

69、了一件家具,但是这个家具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l学生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需要的是头脑的纪律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件“家具”,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这样习惯,需要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l要培养掌生挑战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风格的改变相对于课程改变来说更困难。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l因此,培训教师非常重要,让那些国外学习过的人回到

70、中国大学教书,他们会更加愿意采取跟学生互动的方法来进行授课。此外,加强世界各国大学之间校际交流,西方国家到中国学习,或者是亚洲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l(资料来源:形势与政策2010年5月)l附录附录4:中外大学校长挑剌建言:中外大学校长挑剌建言:中国大学急需补上中国大学急需补上“短板短板”l虽然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但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困扰大学发展的难题依然任重道远。l短板:学生不愿挑战权威短板:学生不愿挑战权威 l对策:做更主动的研究者对策:做更主动的研究者l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参与了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从教育结果来说,

71、东西方的差异并不大。不过,西方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自信,鼓励学生向教授挑战。中国学生往往不太愿意去挑战学术权威、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l“我们鼓励中国学生做更主动的研究者和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他说。汉密尔顿谈到,现在共有750名中国学生在牛津学习。“中国学生非常厉害。在我研究的化学领域,中国学生很容易在和其他国家学生的竞争中获胜。但是,我觉得他们欠缺一点挑战教授观点的能力,需要改善。”l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解决问题

72、。“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l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看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悠久传统,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百分之百相信老师。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何来创新?“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怀疑牛顿的观点,挑战权威,也不会有创新。”刘遵义说,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权威?”l短板:选专业时闻太早短板:选专业时闻太早 l对策:培养跨学科能力对策:培养跨学科能力 l斯坦福大学校长

73、约翰汉尼斯说,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除了中国学生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外,另外一个就是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l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一人生的基础。当然也有不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这就另当别论了。l理查德莱文校长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在他看来,专识教育一般是指l8岁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课程,而通识教育则不同。美国本科阶

74、段的通识教育就是,前两年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科知识。l刘遵义则认为,18岁就要让学生来决定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的确太难了。很多学生、家长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听从建议选了医科,结果看到流血会晕倒。高校应该建立弹性机制,让学生可以更换专业,学生应选择最喜欢的事来做,如果做喜欢的事那会是一种享受,而家长则应充分尊重孩子。l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说,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最终需要去和世界各地、不同科学领域的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跨学科的能力

75、和合作能力非常重要。l短板:重数量不重质量短板:重数量不重质量 l对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策:有所为有所不为l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目前到底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对此,约翰汉尼斯说,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l在过去的20一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数一些大学能够成为顶级大学,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约快则20年,慢则50年。l据他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时,斯坦福并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后它已跻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个原因,

76、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和支持;二是重点发展工程、计算机、软件和医药等学科;三是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l汉尼斯强调,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斯坦福大学坚持了一个重要原则,那l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去学校也办护士、建筑等专业,但由于不能达到一流水平,干脆停办,集中精力办自己的优势学科。“这一点,或许值得中国大学参考借鉴。l(资料来源:形势与政策2010年5月)l附录附录5: 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好 未必创新能力强未必创新能力强l目前,全社会都十分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察。但由于创新能力“看不见、摸不着”,通常都是用学习成绩来替代评估。然而,南京理工大学人文科学院教授王汉清率

77、领的课题组,通过为期1年的研究,得出了有悖于人们传统印象的“结论”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创新能力。l课题组选取50道世界权威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试题”,在南京4所高校中随机抽取426名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此次调查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l结论一:结论一: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智力水平测量首先以ll8名大四学生4年所有学位课程的平均学分与智商值,制成“学习成绩与智商两变量散点图”,发现两者既无明显又无非明显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大四学生成绩不能反映他们的智力水平。l对l75名大二、大三学生的测试也得出同样结果。再将以上293名学生按文、理、工分科

78、进行“两变量散点”分析,发现3科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说明不同学科学生的成绩与智商无相关关系。而对133名大一新生高考成绩与智商值的样本分析,则得出有别于以上的结论:高考成绩越好则智力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王汉清释疑道:“目前高考总体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上,试题还是以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为主,而能力创新题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头脑好又勤奋的学生容易考高分、进名校。”l结论二:结论二: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创造力倾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创造力倾向向课题组再对293名大二到大四学生进行“两变量”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既无明显线性又无明显非线性关系,说明在校学习成绩不能反映创造能力大小。这是因为

79、,冒险性、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反映的是学生人格特征,而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学习上都会取得好成绩,或者相反。如冒险性、挑战性强的学生对考试得高分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谨慎怕事“埋头读书”的学生,即使他们考试成绩不“冒尖”,也不能说他们创造力就低下。l而对133名大一新生的测试显示,创造力倾向却随着高考成绩的提高略显下降趋势。一般而言,高考成绩佼佼者多为“死学”、“苦学”的“乖学生”,他们的个性往往较弱,创造力倾向也相应较弱。通过假设验证发现,这种“负相关”不是必然的,但起码说明,高考成绩好与创造能力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三:结论三: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科技成果水学习成绩基本不能反映科技成果水平平课

80、题组选取某理工大学2001到2003年获校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的99名大四学生,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为7724分,与118名抽样的大四学生平均成绩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平均分要低034。这表明,获奖学生的平均成绩并不比未获奖的高,他们并非都是学习上的尖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样不反映科技成果获奖能力。l获奖学生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哪个分数段呢?以70到80分为例,获奖学生占56,大四学生占5593,比例相当;低于70分的,获奖学生占933,大四学生占593,前者还多于后者;高于80分的,获奖学生占3466,大四学生占38.14%,相差不大。可见,学习成绩在“中间段”的学生,比“两头冒尖”的学生更容易出科技

81、创新成果。学习成绩高低不能说明创新得奖能力大小,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差。l启示:启示:要防止要防止“高分低能高分低能”的教育趋向的教育趋向 “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要给人造成学习无用、高分无能的误解,我们只是想用数据证明,只凭学习成绩来评价人、判断人是不科学和不可靠的。”王汉清认为,目前的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只会培养学生考试和得高分的能力,不会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行个体化招考,将有较强创造力倾向但高考成绩一般的“苗子”吸收到高校,将成为高考改革面临的新课题。l高校及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惟成绩论”向多元标准转变,鼓励学生差异化发展

82、。要不断改革科目设置和考试办法。将知识性为主的考试向能力型为主的考察转变,让学生“高分高能”。在校大学生群体,也要自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只有知识能力兼具的人才,才是创造型社会所期盼的。l(新华日报)2008年11月14日,教育文摘周报,2008、12、10,9版)l附录6: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别把创新教育当成“奢侈品”l 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少数教师的事。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少数教师的事。在很多学校,不仅创新教育,许多教育改革也只是少数教师的事情,多数教师成了旁观者。其实,普及创新教育一定要发动所有教师,没有所有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很难在一所学校普及。要使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创新教

83、育,除了启发引导,学校还必须有合适的机制。总之,推进创新教育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责任,而非少数教师进行试验的“奢侈品”。l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科技创新教育不能只限于科技。其实创新意识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的。一个真正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不断作出创新,社会因此而能更好、更快地进步。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是质疑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单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基础教育所起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一句话,切莫把创新教育当成未来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奢侈品”。l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一切都不是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一切都不是“奢侈品奢侈品”。

84、创新本不神秘,当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那些看起来平凡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大成效。当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举手发问,师生互动的情景变得平常;教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非如此难以面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创造性的思维难以受界限束缚;大学的招生自主权越来越大,因为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里不再崇尚统一教材和精品教材,因为那可能限制创造性思维;l课外创新团队不再由学校组织,因为学生自己有着强烈的创新欲望;陷入网瘾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因为更多学生试图展示潜能而少有无所适从的空虚;学校会越来越开放,因为创新源于问题,而问题源于社会与实践;中学生不必一味追求

85、读大学,因为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可能提供创新教育,而拥有创新技能的大专生、中专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等等。这一切,都不神秘;这一切,都不是“奢侈品”。l(文汇报)2009年8月14日李培根文,教育文摘周报2009、9、9,9版)l附录附录7:朱清时: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朱清时:创新力别被文化垃圾淹没淹没l在不久前举行的“教育家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发表了题为“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的演讲。l知识多不等于创新能力强知识多不等于创新能力强l2008年日本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益川敏英,之前从没出过国,连护照都未办过,从来不出席国际会议,被称为“土包子学者

86、”。l因为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从小文科成绩就不好,在班上平均学习成绩只是中等。这位科学家的经历在中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在中国没法升迁,没法评职称,没法当干部。在中国,英语不好,很多事情都被卡掉了。”l朱清时说: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这背后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极大误区:大家以为知识越多学历越高创新能力就越强。但有时候知识多可能会局限一个人的创新能力。l科学史发现,一个人创新能力最强时,往往是年轻时,那时知识并不多。知识多为什么会约束创新能力?朱清时就此解惑:知识多确实有助于创新,前提是你的知识是对的而且自己已经消化它。但如果你掌握的知识多了,其中有好多是错的,是被误导的,或者你对知识

87、食而不化,你遇到问题后要在知识堆前先转一圈,哪还顾得上思考。在他看来,好奇心、想象力这些对创新最重要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我们的学生在上小学时,这些能力就慢慢被扼杀了,学生们都被逼着去背课本、背老师讲的答案。洞察力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当年留学芝加哥大学时,上量子力学课,老师泰勒是美国氢弹之父,世界级的大师,上课从不备课,想到哪儿讲到哪儿。但由于不备课,上课时有时会犯错误,有时走入陷阱。杨振宁最感兴趣的就是看泰勒一步步走入陷阱,又怎么一步步走出来。“泰勒走到陷阱时,脑袋就像天线张开四处探测看哪里有出路。”l年轻人要避免被文化垃圾淹没年轻人要避免被文化垃圾淹没l朱清时告诫

88、现场的学子,人的精力有限,读书要少而精,“不要被知识垃圾、出版垃圾淹没。”他说:我发现上网很可怕,因为网上信息太多了,一个链接接着一个链接看下来,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好像看了很多,但是没有时间思考,脑子还是空空的。就好比一个家里很清爽,看着就容易安静下来,如果陈设很多,看着就耗费人的精力。所以我现在要写文章时“不敢接电话,也不上网”。l前不久,朱清时和自己的博士生就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本以为学生会动脑筋自己想,但几天后学生们都在网上搜来一大堆资料。“就是陷入网上的东西了,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垃圾。”(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1日,教育文摘周报2009、9、9,10版)l附录附录

89、8: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力的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关系l在创造力结构中,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个性是创造的动力。仅仅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知识很渊博,但一生却没有什么创造性成果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这些人只是一种“字典式”的人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起来的知识,它只能解决经验过的问题而没有创新功能。事实上,从创造发明史来考察,具有中等程度的知识和智力就可能有所创造。l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没有鲜明的个性,再雄厚的知识与技能,再发达的思维能力和智力都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统摄了知识和智力,个性的品质决定着知识和智

90、力的发挥的程度,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做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l创造力是知识、智力、个性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观点,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意义。l(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l期曲振国文,教育文摘周报,2008、12、10,8版)l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民族素质、国家综合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l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许多措施,如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在科研活

91、动方面,教育部与学校都有一些重要举措:教育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生教改试点工作),全国有10所试点高校。l“国家项目”负责人由本科生担任,获1万元资助,项目成果可兑换学分(最高4分),优先推免攻读研究生。一般是大二、大三学生申报,项目周期2年,由教授或副教授指导。海南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院,目的是让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设科研基金项目,4002000元的资助;获“创新学分”,优先推免读研究生。l河海大学(江苏)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30004000元资助,重点项目50008000元资助,研究周期12年,每学期获3个课外学分,优先推免读研究生。第三章第三章 高等教育

92、的几个理论问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题(重点章)(重点章) l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l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是两大教育功能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反映。l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l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l两种理论的产生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l历史渊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社会本位)雅典教育(个人本位)。l时代

93、背景:中世纪,社会本位主导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叶,个人本位主导19世纪后半叶,社会本位主导20世纪交织出现21世纪倡导融合。l评价:合理与局限。l抉择:时代要求;辨证统一。第二节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l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l在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基本实行通才教育,西学引进后主张专才教育,解放前基本实行通才教育。l在国外,古希腊高等教育基本实行通才教育,中世纪大学基本是专才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通才教育,17、18世纪强调专才教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强调通才教育。l归纳:l1、出现钟摆现象:社会出现新的分工,倾向专才教育;社

94、会需要综合性人才,倾向通才教育。l2、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内涵和外延有较大差别。l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系l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l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2种模式:苏联与美国。l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英才教育)等。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l1、当代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使然。l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

95、格形成的需要。l3、上述选择依据的变化(即国情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双向择业、大众化等。第三节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l马丁特罗:英才(15%以内)大众(15%50%)普及(50%及以上)。高教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经济因素,即国家的经济实力;社会需要,即客观上有否要求;政府重视程度;教育观念等。l趋势:英才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l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招生330万,毛入学率15%,实现大众化。l历年本专科招生情况:1977年22万,1980年28万,1985年62万,1990年60万,1995年90万,1998年108万(9.8%),1999年1

96、60万,2000年220万,2001年268万,2002年330万(15%),l2003年382万(17%),2004年447万,2005年504万(21%),2006年547万(22%),2007年567万(23%),2008年605万,2009年630万(24.2%),2010年657万(计划)。目前在校生2826万,其总量居世界首位。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要加快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的步伐。l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l1、发展速度要适度。思考:我国目前发展速度是快,是慢,还是适度?l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我们重要的做法是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

97、大学。思考:升格的做法好吗?l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l思考:目前高等院校学费合理吗?l公立大学举办二级独立学院合理吗,收费合理吗?l4、发展终身教育。思考:网络教育的质量如何控制?成人教育如何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l一、平等与效率是高教政策中的两种价值一、平等与效率是高教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取向l平等的追求历史悠久。高教平等的含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理想的平等是绝对的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现实平等是相对平等。l高教平等是一个发展概念。二、高教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二、高教平等与效率的关系l1、二者是一对矛盾的范畴l原因:教育资源不均;教

98、育机会不均:教育层次与质量不均等。l2、二者是一对统一的范畴l理由:效率是以质量为核心,质量又是平等的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l三、现实选择三、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兼顾平等l当前我国社会对平等的呼声十分强烈。呼吁高教更加公平、公正。我国各项改革也正朝着此方向发展。如教育部出台新措施促进高教入学公平:l1、改进和完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模式。l2、在各地生源计划安排上,探索建立引导高教资源丰富、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压力l相对较小的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的长效机制。l3、加强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控。l4、提高生源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四章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

99、育制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l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l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l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l依据:受教育基本规律制约,即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制约,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约。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l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l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l两大系统:普通

100、高校系统(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与成人高校系统。l(一)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历史沿革l1951年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工农干部业余和补习学校与高校接轨。l19521953年院系大调整,独立出众多的专科院校,国家部委重点大学与地方一般高校的体系基本形成。l“文革”中,先停止招生后推荐入学(“工农兵学员”),“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上、管、改”),高校学制严重混乱。(张铁生“白卷英雄”事件)。ll附录:1973年工宣队突然袭击年工宣队突然袭击“考教授考教授”l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曾走过一段弯路,甚至发生了工宣队突然袭击“考教授”这样的荒唐事。

101、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历史。l学生进驻教研组学生进驻教研组l1958年春,“教育革命”开始席卷北京各大高校。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特别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此,北京高校纷纷将“生产劳动”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而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快被冲垮。l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劳动,搞各种献礼,比如历史系就是写各种各样的史书,比如工厂史之类。后来干脆课也不上就剩下献礼。l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各大高校组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次数越发频繁:大炼钢铁、支援郊区秋收、民兵训练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等。许多高校因此陷入半停课状态。l196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高校的招生工作推迟半年

102、,并取消考试制度。5天后,停课闹革命开始,而这一停就是6年。学生们打派战,老教授进牛棚,年轻教师跟着学生们四处串联。l1972年,形势慢慢有了变化。这年7月,周恩来对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说,你回去要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有什么障碍要扫除。随后,他又在会见李政道博士时说,我们总要有一批大学培养的人才出来。l1972年的高校招生座谈会决定恢复招生,原则是由群众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会上起草了“39号”文件。l1973年4月“39号”文件下发后,北师大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大学生刚招进来,老师们只知道这是一批“又红又专”的学生,但不久他们就发现,即使是特别好学的学生,也都带着革命

103、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时有个说法“上、管、改”。l工农兵学员不仅要上大学、管大学,还要改造大学,而最重要的任务是改造老师们的思想意识。有些工农兵学员一旦觉得老师授课有“复辟”、“回潮”内容,l就会在课堂上直接批判,有时也报告到校党委。l当时甚至还有过这样的措施:工农兵学员“进驻教研组”。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必须有学员参加,学员对于老师制定的任何教学计划都可以干涉。虽然不懂专业,但他们经常发表意见:你这个不够格,你那个有点右倾。ll大学招生条件上调大学招生条件上调l为了适应工农兵学员,北京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其中最大的调整就是“降低教学难度”。清华大学还为此重新编写了教材,因为“推荐制”招入的工农兵学员

104、,在文化基础上实在参差不齐。l早在1970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就开始了工农兵学员的试点招生,到1972年北京市已有11所高等院校少量招收工农兵学员。根据当时北京市革委会教科组的一份报告,这些工农兵学员中,初中以上的只占20,初中文化的占60,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20。高校教师觉得,有些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教下去。l1972年的招生工作座谈会,对招生的“文化条件”做了修改,将“一般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规定,改为“初中毕业以上”。在修改的招生意见上报国务院时,又专门加了一句话“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考查”。l“文化考查”虽然名义上不是考试,但实质上却起到了考

105、试的作用,这在当时是对“文革”期间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因为“文革”伊始,考试即被当作对工人、贫下中农的“专政”而废止。l突如其来的考试突如其来的考试l39号文件发布后,中小学生开始注意学习,知识青年也开始找书读。然而,“文化考查”刚结束,还没来得及评分,“反对”的风暴却强劲卷来。l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发表了在“文化考查”中交白卷的张铁生的信笺,并在编者按中评价,这是“对整个大学招生路线问题的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l不久,国务院科教组重新开会,主题却成了批判“文化考查”说“文化考查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是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温床”。l张铁生被树为“反潮流英雄”后,教育界强烈

106、反对。为了压制反对的声音,在沈阳,突然对数十名教授进行数理化考试,并逼迫答不出的教师承认“张铁生交白卷是可以理解的”。l1973年12月30日国务院科教组和北京市革委会科教组也发动“突袭”,对北京地区l7所高等院校的631名教授、副教授进行数理化考试。l事先没有任何通知,工宣队拿出一套试题,说要考一考。名义是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成天考学生,现在也要考考老师。而那些考试的题目跟平时学的内容基本没有关系。面对理科考题,一些文史专业的教师答不出,只能写上自我检讨的话;有些老师心怀激愤,交了白卷。l组织者声称“考教授不是出哪一个人的丑,l而是出旧考试制度的丑”,要“破师道尊严”。l许多教授也采取

107、了抵制的方式当场有200多位教授拒绝参加考试,此外还有交白卷、在考卷上写反对意见等。北师大历史系的著名教授白寿彝当场交了白卷,试卷上只写了他的名字。为这个,他挨了不少批评。,l不久,“考教授”风波迅速在全国蔓延,“文化考查”也只能做做表面文章了。l教师有了法定节日教师有了法定节日 l1975年,二次出山的邓小平对教育系统全面调整,发表讲话:“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积极性?”1975年底,“反击右倾翻案风”让全面整顿再次中断ol1976年,“四人帮”覆灭,高校迎来了真正的恢复期,高考重又恢复。l1980年初,教师队伍的培养日益成为迫切问题。邓小平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当年,北师

108、大教师惊喜地发现,住房等个人问题都逐渐开始解决。大家意识到,国家真正下了决心,要从实处推进高校的发展。l1984年底,北师大著名教授钟敬文等联名倡议,9月中的一天为全国教师节,得到党中央的支持。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l第一个教师节,北师大举行了隆重的万人庆祝大会。北师大教育系的同学,打出“教师万岁”的大幅标语。l(摘自嘹望东方周刊李静文)每周文摘2009、9、8第15版l“文革”后恢复正常。l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院校重组。合并、联合、升格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受到青睐。l目前总体特征: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大多高校由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负责。同

109、时民办高校得到长足发展。高校体现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l(二)我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l高职高专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l(三)成人高校系统的特征l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目前少量);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目前少量)。l福建高校数据(2010年):福建高校总数9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1所(公办19所,民办2所);高职高专55所(公办32所,民办23所);成人高校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12所。l附录:附录:福建高校名单福建高校名单(2010年)年)l普通本科高校(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包括民办)(19+2所)所)

110、l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武夷学院、福建警察学院;江夏学院(2010年招生);仰恩大学(民办)、闽南理工学院(民办)l公办高职高专(公办高职高专(32所)所)l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医学护理职业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111、、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警官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l民办高职(民办高职(23所)所)l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州海峡职业

112、技术学院、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泉州理工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漳州天福茶职业学院、l武夷山职业学院、漳州吉马印刷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l成人高校(5所):l福建教育学院(本科)、福州教育学院、漳州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漳州业余大学(漳州电大)l普通本科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普通本科高校举办独立学院(12所)所)l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113、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海峡学院;福建中医学院五洲科技学院;华侨大学福建音乐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l一、学位制度由来一、学位制度由来l中世纪的学位:起先,硕士、博士,二者不分高下;后来,硕士、博士有了等级差别;再后来产生了学士。到了现代,德国大学出现哲学博士学位,获得标准十分严格。l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l各国情况不太一样,大多数国家的学位层次包括3部分:学士硕士博士。美国:副学士或称协士学位学士硕士中间学位(未通过博士论文者)

114、博士。l英国,一般高校是:学士(优等与普通2个等级)硕士博士(哲学博士与高级博士2种类型)。近年来,增加了“基础学位”(高职专科毕业)。l德国:传统上不设学士,只有硕士(独立l的)与博士。为与国际接轨,现在也开始设学士与硕士学位。l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做法,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不设硕士学位。现在改革也增设了学士、硕士学位。l三、我国的学位制度三、我国的学位制度l学士硕士博士第三节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度l一、高校的招生制度一、高校的招生制度l各国高校的招生方式:l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有的是依据中学统一毕业考试(

115、入学资格);有的借助民间考试组织的作用。l2、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大多是名牌私立学校,“僧多粥少”。l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l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l1、考试l总体特征是统一考试。l(1)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录取全国与地方各自命题、统一考试时间。l(2)统一高考统一高考与高中会考相结合。l(3)高考科目与内容的变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从6门“3+2”“3+X”(X分文综/理综或文理综);考试内容变化很大。l2、招生l总体特征:从更多考虑效率更多考虑公平l1、统招生(基本免费)统招生、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统招生l(1994年开始并轨,统一实行收费政策)。

116、l2、传统阅卷网上阅卷。l3、传统的集中招生网上招生。l4、某些试点高校自主招生。l附录:附录:被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的胡铃心被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的胡铃心lhttp:/2005年02月17日10:26发现孩子最佳才能区l胡铃心太热爱飞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他向往已久的学校,在(2001年)他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毅然做出了如此选择:第一志愿:南航!第二志愿:南航!第三志愿:南航!l可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胡铃心的高考总成绩比福建省的重点线还差8分!令他无限神往的南航,似乎已遥不可及了。胡铃心的命运牵动着福州、南京乃至于北京许多人的心。面对如此才华出众的学生,方方面面并没有无动于衷经过各方努力

117、,幸运的胡铃心,依赖国家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有关政策,终于迈进自己心中神圣的殿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查了胡铃心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看中了胡铃心对航空知识浓厚的兴趣以及他在知识运用上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破格录取了他。l为了让这位“小发明家”早日成才,南航让他进入目前全国惟一重点学科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在注重胡铃心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为他开出了多项特殊政策:提供“小发明启动基金”;给予新生特别奖学金;以他为主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可申请学校“长空”科技基金的资助;向他开放原本供教授们使用的实验室,并提供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等。我国著名航空航天专家、原南航航空宇航学院

118、院长、博士生导师昂海松教授,破例在指导15名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之外,担任了这位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前吸收他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是招生制度改革成就了我。”进入南航后的胡铃心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倒数第一成绩入学的他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一头扎进了基础课学习,“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是他和老师们的共同约定。第一学期末,高等数学93分,大学英语90分,航空航天概论95分。胡铃心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二。胡铃心突出的学习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l胡铃心利用课余时间研制出5架微型扑翼机,其中一架可以在13米的高度飞行近300米。最小的一架展翼仅24厘米,重量只有30克。而胡铃心自行

119、研制的超微型无芯舵机重量还不到1克,创下了国内舵机最小、机身最轻的飞行器记录。而胡铃心对飞行器理论的一些创新性思维,也已经对该专业的传统学说提出了挑战。l“事实证明,这样素质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当年拍板破格录取胡铃心的副校长l伍贻兆教授如此评价胡铃心。l胡铃心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的可行性。l昂海松教授也对当前正在逐步扩大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胡铃心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理论上严格、公平、公正,实际上并不利于衡量、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更不利于发现、选拔有专长的特殊人才。国家通过自主招生等形式,不断加大招生改革的力度,让更

120、多的胡铃心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让真正优秀、有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这既是学生之福,更是国家之幸。”l作者评论: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分数和能力能画等号吗?像胡铃心这样的学生算不算人才?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按照高考的分数胡铃心将无法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府深造,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胡铃心成才的道路将会比现在要曲折,他能很快取得这样的成就吗?胡铃心是幸运的,自主招生改革成就了他。但是有一些学生和胡铃心一样有潜力,却没有胡铃心幸运,但愿自主招生改革为更多像胡铃心这样有潜力的学生敞开大门。l连接:l2002年,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开始研制微型扑翼机。这是一种最接近鸟类的飞行器,它的机翼可以

121、上下扑动,比常规的飞行器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隐身特性。这项研究国外当时也刚刚起步,涉及到非定常涡动力学和MEMS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比如微型扑翼机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对上面安装的微机电器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l它要求舵机的重量必须小于2克,而市场上能买到的舵机都在6克以上。没有现成的舵机,胡铃心就自己动手研制新的舵机。他尝试运用逆向发明法,设计出新型舵机结构,并采用了高强磁的钕铁硼磁钢,大幅度地减轻了重量。通过反复的试验,研制出仅一克重的微型舵机。胡铃心和同学们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微型扑翼机”飞上蓝天。l2005年,胡铃心和合作伙伴带

122、来了另一项发明“奇奇”新概念无人直升机。经过上百次的试飞,新概念无人直升机终于飞了起来!l2005年11月,“奇奇”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l2006年6月,胡铃心和毛子夏同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他们的参赛作品“超飞一号”空天客车设计方案,从全国100多家航空科研院所、3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专业组唯一的一等奖。凭借6次国家级科技竞赛最高奖,胡铃心同时成为“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和“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l2007年5月博士研究生的他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l附:五校联考制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

123、、西安交大、南京大学决定在2010年实行联考制度。通用测试部分由五校共同出题,高校特色测试和面试由各校自主决定,通过者,高考录取中享受该校30分优惠。l北京大学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确定39所中学有推荐资格。现开始对60多名推荐生进行初审。这一做法国内争议很大。l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l统招统配自主择业学校和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第四节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l现状:1、所有高校都实行了聘任制。每学年相关部门都发放聘任书。l2、个别确实不能履行工作职责的,被调整工作岗位,或高职低聘。l问题:不到位,不彻底,存有形式主义。l对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竞争观念;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激励措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