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908677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9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阅读2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文学作品阅读2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文学作品阅读2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文学作品阅读2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文学作品阅读2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阅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阅读2(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2)第 2 节2 一、理解与阐释词句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 先谈理解。 具体地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

2、文中的指代义。 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理解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理解内涵较为丰富深刻的句子。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婉转的句子。 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5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

3、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6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的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7 再谈阐释。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

4、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达,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8 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题的依据。 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9 从文本到答

5、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0 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

6、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1 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人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题意的回答并不困难。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2 二、例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7、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其要点有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 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呢?具体来说: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3 1.明确词语位置,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 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从分析句子(或词语)着手,看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4 【例】读下面两段文字,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甲)猕猴桃是世界上的新兴果树。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奶、蛋、肉类

8、食品不断增加,因而更需要有帮助消化的营养水果。 (乙)猕猴桃含有一种分解酶,可以促进胃蠕动,帮助消化各类肉食,并能软化肉类死细胞,其作用持久。猕猴桃以维生素C帮助人体抵抗各种疾病,对癌症、心血管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5 A.甲、乙的意思完全一致,文中所出现的猕猴桃意思完全相同。 B.甲、乙的意思不同。文中所出现的其他同一概念、意思也各不相同。 C.甲、乙的意思不同。与甲相同的还有其他段落的同一概念。 D.甲、乙的意思不同。甲的含义比乙的含义广。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 解析:从词语所在的句子看,可以确定甲处的猕猴桃是树,乙处的猕猴桃是果。正确

9、答案为D。16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身价也很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的。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7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依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

10、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呢?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8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子;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它来它去,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选自圆明园的情结)请解说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结”的内涵。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19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对词的本义与比喻义的理解。解这类题时,语境意识非常重要。从语言结构来看,第一个画线句子可以压缩为“它们缠成一个结”,在这个句子的前面是一段

11、描写,描写的主体对象是“树”,这个画线句是对前面描写句中的“缠缠绕绕”的具体解说。因此,这里的“它们”指的是“树根”,据此推断,句中的“结”指的是具体的树根缠绕而成的“结”,用的是本义。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0第二个画线句从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压缩成“这里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从语境来看,这个句子是“我”由树根缠绕的结引起的联想,是一个感受句。“这里”指的是“圆明园”,因此,此句中的“结”用的是比喻义,即喻指“中华民族的情结”。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1 2.依据上文,由近及远,整体把握。 指代词的用法及意义比较复杂,同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

12、的对象与内容。因此,对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就不能单单从句子的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的出现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上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2 【例】说说文中加横线的“这时”指代什么。 在海湾地面的武器群英谱中,有一个尚未为人们所熟识的新面孔。它虽无“爱国者”导弹那样声威显赫,也没有M1坦克那样的魁梧身躯,但它的表现同样让世人瞩目。这就是充当坦克和直升机双重杀手的阿达茨导弹。在现代大规模的坦克作战中,坦克面

13、临着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威胁。空中威胁主要来自于有“空中坦克”之称的反坦克直升机;而地面的威胁,主要是它的同类坦克。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3在阿达茨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反坦克导弹对付敌方的坦克,对付直升机,则只能依赖于防空导弹和各种小高炮。这样做,不仅扩大了装甲部队的编制,不利于整个装甲部队的高速机动,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就在这时,集反坦克导弹和反直升机双重功能于一身的阿达茨导弹应运而生了。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 解析:按照“近指代词的理解往前看”的规律,“这时”指的是人们发现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之时。24 3.对带有比喻性的隐含义要瞻前顾

14、后作推断。 写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段。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性意义,进而去深入体味作者遣词的用意。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5 【例】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6 那样娇,那

15、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张晓风春之怀谷节选)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7 根据上下文意,正确理解下面两个短语的意思。 (1)第1自然段中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所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1个字) (2)第2自然段中的“一株柳的分号”所指的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8 解析:(1)这个短语出现在句中,短语的前面写的是

16、雪融化,短语的后面写的是雪融化成水后的流淌与融入,据此可以推断“一首澌澌然的歌”指的是“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 (2)要明确“分号”指的是什么,就必须利用推断法来推断。这个句子写的主体是“柳”,“柳”引出“飞絮”,“飞絮”是一株柳的分号。这里两个“柳”所指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老柳”,后者是指“新柳”。“分号”应可以分层去理解,这样就要抓住“柳”“飞絮”“分号”这些关键词推断出“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老柳树诞生的新柳”。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29 4.抓阐释句(段),结合语境,揭示含义。 一些利用了修辞手段的词语,其含义往往是隐含的,且这些词语的含义从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对这些

17、词语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与词语的运用相比,因其意义隐含,不好理解,所以写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或段出现的后一句)中,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性的语句,是我们理解词语隐含义的钥匙。因此,对一些带有隐含义的词语,我们必须从其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0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春天的梦 (节选) 苏叔阳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火焰。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

18、硬的躯体,唤醒春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1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以前的一个冬天,那时候好像比现在冷得多。科学家们断定:我们的星球将变得温暖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我只记得,那时候冬天的早晨,赤手去握铁条,会把手粘掉一层皮,吐到地上的口水,立时就会凝成小小的冰块。那时我比今天年轻,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古都的城门,也朗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2我真的像一棵小草发出了青春的嫩芽,在我的面前伸展开

19、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那个春天。 试比较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春天”的意思。 前一个“春天”是指 ,后一个“春天” 。生活。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自然界的春天 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理想的社会与 生活33 解析:要理解这两个“春天”的意思,我们只有将它们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分析。第一个“春天”出现在“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中,后面两句话是对“寒冷”的“春天”的阐释。由阐释句可知,这个“春天”用的是本义,是指自然界的春天。第二个“春天”出现在“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

20、,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中,这个句子在文中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4上文是对自然界的春天的描述,下文是对“寒冬”的阐释,这里的“寒冬”显然是比喻义,是指解放前我的迷惘。在“寒冬”中渴望“春天”,“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那个春天”。这些句子中的“春天”已不是前一个春天的含义了,它还含有比喻义。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春天”是一个双关词,既是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是指理想的社会与生活。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5 三、例说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文章中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内容

21、及表现手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抓住它们也就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因此,历年高考语文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鉴于此,中学生掌握一点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6 1.分析结构。 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可从分析其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然后分析主干的表意倾向以及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这种方法也可称为压缩法。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7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

22、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8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象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39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

23、项是( )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 B40 解析:做题时,可先删除句子的修饰成分,保留主干“如果机器在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捧出特权!”“那种重要品质”据上文可知是指“思维”,所以对照选项分析就会发现只有B项才是正确答案。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1 2.抓关键词。 对有些含蓄语句的理解,关键

24、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只要关键词理解正确了,句意就会豁然明朗。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那个一辈子只算出一道题目,而其他题目都算得一塌糊涂的人去了。那是一个以数学为粮食以演算为空气的人。他生来只属于这一道题目,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 (摘自悼念陈景润)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2 请解释“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 解析: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就需要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整个世界”指陈景润的全部的生活内涵;“简化”应理解为从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专注于某一点;而“这道题目”就是指“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

25、数学难题。调整后答案就出来了,即“他把毕生精力集中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数学难题的证明上”。43 3.寻找对应。 有些句子含意虽隐晦,但在语段中却有对它作阐释的句子,这就得从与之相邻的上下文句甚至整个语段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解说句,对照分析。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4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

26、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文中画线句中“葛藤花卉”指的是什么?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5 解析:解答此题的突破口就是根据上下文寻找对应点。这句比喻中的“葛藤花卉”在后文中被界定为“这些故事外的东西”,而与“这些故事”对应的是上文“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因此“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则应指“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而探求的东西,答案也就应该是上文的“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6 4.深究题意。 对含意较隐蔽的句子,做题时,就必须把理清命题人的意图或题目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探明了题意,句意也便明

27、晰了。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7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再没有比人那么不宜于交际而又善于交际的了。前者因为他的恶,后者因为他的天性。我觉得安提斯典并没有圆满答复那责备他好结交小人的人,他说:“医生得经常生活在病人当中。”人的天性被花环笼罩着的事这样发生着。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8 解析:要把握画线句子的含意,首先要弄明白引号内句子的字面意义:给病人治病的医生得经常生活在病人当中,才能有利于给病人治病。其次,要弄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安提斯典是用这句话来为自己开脱的,“医生”借指“自己”,“病人”借指“小人”。这样,这句话在文

28、中的意思就是:“我结交小人是为了改造小人。”这样层层分析题意,便可得出答案。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49 5.探查语境。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样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搜寻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上下文的范围,不仅包括文章本身,还包括注解、标题,及其有关的试题。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50 【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中国,蒲氏之前与蒲氏之后都没有和他比肩的人,不像诗坛中的李杜、苏辛,和书坛中的颜、柳、欧、赵那样,或并世或先后相互辉映;不幸在外国也如此。中古时代的欧亚诸国,以及十九世纪以后的世界文坛,都没有类似蒲氏那样的文体和文风。无论十日谈天方夜谭等,亦如莫泊桑一样,都与蒲氏的聊斋志异不是一回事。 解释文中“在中国,蒲氏之前与蒲氏之后都没有和他比肩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51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要从语境入手。下文中有一个分号,分号之前运用类比说中国无人和蒲氏“或并世或先后相互辉映”。分号后说外国“也如此”,“没有类似蒲氏那样的文体和文风”。由此可知,这句话意在说:“蒲氏前后所有中国作家,其文体和文风跟聊斋志异没有可比性。” 点拨点拨点拨点拨 方方方方 法法法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