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898829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疾病影像ppt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年健康体检二、消化系超声科影像分析 1二、肝脏2脂肪肝3不均质脂肪肝4脂肪肝(肝肾回声对比)5o多发群体:多发群体:肥胖者o常见病因:常见病因:酒精性,快速减肥性,营养不良性,糖尿病,药物性,妊娠,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o病因o1.肥胖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o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o2.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o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o3.快速减肥性脂肪肝快速减肥性脂肪肝o禁

2、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o4.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性脂肪肝o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o5.糖尿病糖尿病脂肪肝脂肪肝o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因为成年后患糖尿病人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变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o6.药物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o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抑制蛋白质的

3、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吐根碱以及砷、铅、银、汞等。降脂药也可通过干扰脂蛋白的代谢而形成脂肪肝。o7.妊娠妊娠脂肪肝脂肪肝o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时发病,病情严重,预后不佳,母婴死亡率分别达80%与70%。o8.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o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病人若过分限制活动,加上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肝细胞脂肪易堆积;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更容易发生。控制感染后或去除病因后脂肪肝迅速改善,还有所谓胃肠外高营养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o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

4、女子有闭经、不孕等。6o诊断o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克,女性70克。o2.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o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o4.可有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o5.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o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o7.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o凡具备上述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脂肪肝。o并发症7o

5、临床表现o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腔积液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

6、钠、低钾血症等,脂肪肝表现多样,遇有诊断困难时,可做肝活检确诊。o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o1.常并发有常并发有酒精中毒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的其他表现o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o2.营养过剩型脂肪肝营养过剩型脂肪肝o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o3.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o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o4.妊娠妊娠急性脂肪肝急性脂肪肝o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等。o5.重症脂肪肝患者重症脂肪肝患者o可以有腹腔积液和下肢水肿,其他还可有8o治疗o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o(1)找出病因)找出病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总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o(2)调整饮食结构)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o(3)适当增加运动)适当增

8、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行走、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o(4)补硒)补硒能让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达到正常水平,对养肝护肝起到良好作用,硒麦芽粉、五味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养肝片,具有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有养肝、保肝、护肝作用。o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o到目前为止,西药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以中药长期调理性的治疗较好。西药常选用保护肝细胞、去脂药物及抗氧化剂等,如维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肌苷、辅酶A、还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碱乳清酸盐、肝泰乐,以及某些降脂药物等。o预防o1.合理膳食合理膳食o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

9、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o2.适当运动适当运动o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视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o3.慎用药物慎用药物o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解毒,在选用药物时更要慎重,谨防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绝对不能用,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o4.心情要开朗心情要开朗o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等也是相当重要的。9肝弥漫性改变o肝弥漫性改变10肝硬化、腹水、胆囊受累11o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

10、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o所致疾病幽门螺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o幽门螺杆菌危害幽门螺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o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o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预防和控制胃癌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

11、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据此,专家们认为,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用抗菌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12肝硬化伴腹水13肝囊肿14肝囊肿15多囊肝16o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

12、性病变,肝囊肿分为先天性肝囊肿和后天性肝囊肿,不同肝囊肿的治疗方法不同,肝囊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不良饮食习惯很可能诱发肝囊肿进一步恶化,造成严重肝病。那么肝囊肿是怎么回事呢?有先天和后天的,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后天的是肝脏管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结果o肝囊肿是怎么回事?肝囊肿是怎么回事?o1、肝肾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也有单发的,也可多发的,有时肝、肾囊肿同时存在,一般说肝肾囊肿如果不在短期内快速增大,只要定期检查,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 2、一般而言,发展缓慢的肝囊肿,不会癌变,预后良好。o3、肝囊肿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较大的肝肾囊肿,则应注意

13、避免局部外伤;o4、不形成压迫的肝囊肿可以不予治疗,定期检查即可;过大的肝囊肿,对脏器其本身或周围的器官可形成压迫症状或有炎症,可采用超声介入治疗,炎症时要用抗菌药物治疗。o肝囊肿患者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容易导致肝囊肿的恶化,那么肝囊肿患者有哪些饮食禁忌呢?o肝囊肿患者的饮食禁忌肝囊肿患者的饮食禁忌:o1、肝囊肿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油腻刺激食品;o2、改变日常饮食的习惯,戒烟酒;o3、要少喝酒及刺激性、高脂肪的食物;o4、纤维素、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E能减少肝囊肿发病的危险,可适量服用;o5、少食生、冷、腻、硬等食物,减少从食物中摄入的脂肪含量及总

14、热量。o相信对于肝囊肿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了解,肝囊肿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上饮食原则,以免导致肝病的恶化。17o多囊肝多囊肝o多囊肝大多数为先天性,系肝内胆小管发育障碍所致。在胚胎发育时期,多余的胆管自行退化而不与远端胆管连接;若肝内多余胆管未发生退化和吸收,并逐渐呈分节状和囊状扩张,则可形成多囊肝。多囊肝常伴有多囊肾、胰腺囊肿、肺或脾囊肿及其他畸形,如脑动脉瘤、憩室、双输尿管、马蹄肾或室间隔缺损等,亦可作为其先天发育异常的佐证。多囊肝可发生于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属非显性遗传。18血管瘤19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20血管瘤21肝血管瘤22肝血管瘤23o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硬化性

15、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我们一般所谓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绵状血管瘤。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现于成年人,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以前认为单个居多,自从超声显像问世以来,所观察到的常为多个。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肝血管瘤一般有多大?肝血管瘤大小不一,自针尖大小至人头大,大者可占满腹腔。多数小于4cm。但有报导最大的可达60cm,重20kg。一般来说直径=10cm者为巨大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病理特征如何?肝血管瘤外观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可呈不规则分叶状。质地柔软或富有弹性感。切面示蜂窝或海绵状,有血栓及纤维疤痕区,偶伴钙化或整个血管瘤呈

16、钙化。疾病末期象疤痕,因而称硬化性血管瘤。 24o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四型:(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25肝癌26肝癌27肝癌28肝转移癌29 我国是肝癌发病率非常高的国家,根据临床多年的研究总结,以下十大危险因素是导致肝癌的主要

17、病因。一、病毒性肝炎在已知的肝炎病毒中,除甲型肝炎病毒外,均与肝癌有关,但研究较多、且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关系密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变,部分病人在此基础上发生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病因,而丙型肝炎病毒(HCV)则为发达国家的主要病因。慢性HBV感染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高200倍。二、进食黄曲霉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物研究发现有10多种霉菌毒素能诱发动物不同器官的肿瘤。黄曲霉菌是几种有毒霉菌的一种,它的毒素B1(黄曲霉素B1,AFB1)对肝脏有强烈的毒性。大量调查研究发现,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图与

18、肝癌高发区地理分布几乎一致。含AFB1的食物被摄取后,经吸收到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肝癌作用,黄曲霉毒素B1对大鼠致肝癌作用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用我国肝癌高发区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喂饲实验动物, 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黄曲霉毒素B1的摄入量与肝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此外,黄曲霉毒素B1与乙肝病毒还有协同致肝癌作用。易发生霉变的食物有大米、麦子、大豆、花生、玉米、菜籽油等。三、饮酒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有关。饮酒对于肝癌的发生有显著而独立的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一般认为过量饮酒常通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变等步骤,最终导致

19、肝癌。在酒精性肝硬变中有10%30%发生肝癌。欧美国家的肝癌多伴有酒精性肝病。研究显示,每天饮用超过80 g酒精且持续10年以上,患肝癌的危险比每天饮用小于80 g酒精高5倍。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饮酒,患肝癌的危险是单独患丙型肝炎的2倍。四、水源污染饮用水因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某种水藻的污染与肝癌的发生也有关系。已发现污染的水中有百余种致癌或促癌物质。饮用水特别是沟塘水常被有机致癌物(如六氯苯、苯并芘、多氯联苯等)污染。在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饮沟塘水的居民与饮井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别,饮用沟塘水居民肝癌发病率为60100/10万,饮用井水或深井水者则低于20/10万。我国沟塘水中有一种蓝

20、绿藻可产生藻类毒素-微囊藻毒素,已证明是一种强的促癌剂。30o五、化学致癌物质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酒精、有机氯农药等均是肝癌的致癌物质。其中以N亚硝基化合物为主,动物实验中发现二甲基亚硝胺、3-硝基苯胺能诱导肝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农药或杀虫剂的个体肝癌发生危险性明显增高。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一些剧毒农药如五氯(苯)酚、六氯苯能诱发肝癌形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在使用农药或杀虫剂等有机溶剂时,应引起注意。六、疾病因素经研究发现,有些疾病能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性,如糖尿病、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肥胖症、脂肪肝、遗传性血色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目前有关疾病

21、因素致癌机制仍不清楚。七、遗传因素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与肝癌病例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出现肝癌的人数远超过无血缘者,其中近亲又高于远亲。一级亲属肝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倍)。八、营养因素研究发现,蔬菜、水果摄入能降低癌症的危险性。也有研究发现喝咖啡与肝癌发病率降低有关,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常饮咖啡是肝癌的一个保护性因子。专家认为硒是一种抑癌元素,硒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硒的缺乏有助于肝癌的形成。如海带含硒量非常丰富。九、免疫状态有人认为肝癌患者血浆中含有一种封闭因子,能抑制细胞免疫并保护肝癌细胞不受免疫细胞杀伤。现已证明,肝癌产生的甲胎蛋白(AFP)就有此作用

22、。十、其他因素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避孕药可增加肝腺瘤的危险,也可增加肝癌的危险。 31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集气32肝内胆管结石(伪彩)33肝内胆管结石(彩色多普勒)34o病因o肝内胆管结石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感染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见的是胆道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人的胆汁培养均可检出细菌;感染细菌主要是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及厌氧菌。大肠菌属和一些厌氧菌感染时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胆道感染时产生内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结合型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而沉着。胆汁滞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滞

23、留的条件下,胆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积并形成结石。引起胆汁滞留有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在梗阻的远端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胆流缓慢,有利于结石的形成。此外,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35胆囊、胆管、胆总管、左右肝胆管36三、胆囊37慢性胆囊炎38o胆囊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临床上多见,尤以肥胖、多产、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炎症,8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o【胆囊炎常见病因】 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 1结石

24、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 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引起急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故急性胆囊炎以城市居民为多,成年人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肥胖女性发病率高,据统计女:男为2:1。本病急性症状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 39急性胆囊炎伴胆汁淤积40胆结石41胆囊多发结石伴肝内胆管扩张42胆囊多发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43o造成胆结石主要原因可能有:o1.喜静少动喜静少动o有些人运动和体力劳

25、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o2.体质肥胖体质肥胖o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o3.不吃早餐不吃早餐o现代许多人不吃早餐,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o4.餐后零食餐后零食o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o5.

26、肝硬化者肝硬化者o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o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o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发生。44胆囊息肉45胆囊息肉46胆囊息肉(彩色多普勒)47胆囊息肉的病因o1、没有规律饮食、不爱吃早餐的人群,容易患胆囊息肉。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

27、品。2、喜欢喝酒的人群,容易患胆囊息肉。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3、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群,容易患胆囊息肉。如爱吃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4、平时经常爱吃纤维素含量高,多渣的食物的人群,经常对胃肠产生刺激,容易患胆囊息肉

28、。 48胆囊癌49胆囊癌50o发病原因发病原因o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

29、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51四、胰腺52急性胰腺炎53急性胰腺炎54慢性胰腺炎55o1.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o是胰酶消化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胰腺呈水肿、出血及坏死。发病原因多见以下:o(1)胆道系统疾病)胆道系统疾病胆管炎症、结石、寄生虫、水肿、痉挛等病变使壶腹部发生梗阻,胆汁通过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原,从而引起胰腺炎。o(2)酗酒和暴饮暴食)酗酒和暴饮暴食酗酒和暴饮暴食使得胰液分泌旺盛,而胰管引流不畅,造成胰液在胰胆管系统的压力增高,致使高浓度的

30、蛋白酶排泄障碍,最后导致胰腺泡破裂而发病。o(3)手术与损伤)手术与损伤胃、胆道等腹腔手术挤压到胰腺,或造成胰胆管压力过高。o(4)感染)感染很多传染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如蛔虫进入胆管或胰管,可带入细菌,能使胰酶激活引起胰腺炎症。o(5)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及及高钙血症高钙血症高脂血症,脂肪栓塞胰腺血管造成局部缺血,毛细血管扩张,损害血管壁,导致胰液排泄困难;结石可阻塞胰管,引起胰腺炎。o2.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o由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56胰腺真性囊肿57o胰腺和胰周囊性病变(pancreatic and peripancreatic cystic

31、 lesions),简称胰腺囊肿(pancreatic cyst),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不同疾病,一般可分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其中又以假性囊肿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而囊性肿瘤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真性囊肿有先天性单纯囊肿、多囊病、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等,囊肿内壁覆有上皮。假性囊肿的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不覆有上皮组织。囊性肿瘤有囊性腺瘤和囊性癌。尽管以上病变都是以囊性改变为主,但是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因此在病因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o根据囊肿形成的病因,将假性胰腺囊肿分为:o1.炎症后假性囊肿:见于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o2.外伤后假性囊肿:见于钝性外伤、穿透

32、性外伤或手术外伤。o3.肿瘤所致假性囊肿。o4.寄生虫性假性囊肿:蛔虫或包囊虫引起。585960o胰腺癌的病因有:o胰腺癌的病因一:饮酒o不同种族饮酒后其胰腺癌发病率亦有不同。据观察饮酒与美国黑人和白人胰腺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显示,与白人相比,黑人男性嗜酒者及女性中度饮酒者均有较高发生率。o胰腺癌的病因二:糖尿病o实验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体外或体内能促使胰腺癌细胞生长;高浓度胰岛素能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活化,产生包括细胞周期进程改变的生长促进效应。o胰腺癌的病因三:吸烟o大量的研究支持胰腺癌与吸烟之间有密切联系。吸烟引起胰腺癌的可能机制:吸烟促使致癌物质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分泌到胆管,随后

33、反流入胰管;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对器官的特异性作用可随血流入胰腺;吸烟增加血脂水平,促发胰腺癌。吸烟者可能因细胞甲基化水平低而易致癌。有关实验证实,保持足够的叶酸和吡哆醛浓度,可减少与吸烟相关的胰腺癌的危险性。o胰腺癌的病因四:幽门螺旋杆菌(HP)o研究显示,胰腺癌患者中有HP血清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HP感染与胰腺癌有相关性。o胰腺癌的病因五:慢性胰腺炎o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支持慢性胰腺炎可以发展为胰腺癌。研究显示,在5600个基因中,34个基因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表达减少,157个基因在慢性胰腺炎中表达增强,而其中的152个基因在胰腺癌中也表达增强。这

34、项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了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可能存在某些联系。o 广告o胰腺癌的病因六:咖啡o调查发现,咖啡能使患胰腺癌的危险增加4倍。研究证明,咖啡可以抑制DNA修复并在DNA复制完成前诱导有丝分裂过程,是其致癌的主要原因。61五、脾62脾血管瘤63脾多发性钙化斑64脾大病因o1.感染性感染性o(1)急性感染)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o(2)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o2.非感染性非感染性o(1)淤血)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o(2)

35、血液病)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功能亢进症等。o(3)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o(4)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病、黄脂瘤病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o(5)脂质沉积症)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o(6)脾肿瘤与)脾肿瘤与脾囊肿脾囊肿脾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以脾淋巴瘤最常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胃、结直肠多见65脾囊肿66o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寄生虫性脾囊肿常

36、见于中青年,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多见。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较大压迫和刺激邻近脏器时,表现为器官受压症状 67幽门螺旋杆菌o所致疾病幽门螺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o幽门螺杆菌危害幽门螺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o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o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预防和控制胃癌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

37、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据此,专家们认为,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用抗菌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6

38、8o 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的细菌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往往能被消灭殆尽。他们建议,应当进行全民普查,至少应该对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杀菌治疗,这样有望控制胃癌。o1、共餐这是得了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像感冒一样,“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议居家中最好搞好卫生,食用公筷等。另外,经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频繁出差的人须多加注意。o2、在牙齿繁殖传播很多人早上的刷牙都是草草了事,须不知幽门螺旋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刷牙这一工作要严格把关,做

39、好对幽门螺旋杆菌繁殖的隔离工作。o3、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高发因素,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频繁途径之一就是生吃膳食。现在西餐普遍,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习惯使然,或者打火锅时肉都还没烫熟,却早已吃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o4、接吻研究表明,唾液中也可以显示到幽门螺杆菌的蛛丝马迹,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将自然畅通无阻,所以接吻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最直接的途径,望情侣们慎重。o5、刺激性食物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体抗力低下,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所以刺激性食物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感染,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697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