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893275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ppt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理疗浅析与探讨刺刺 灸灸 法法 总总 论论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 刺灸法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都属于外治法。 刺法,古称“砭刺”后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 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共同点: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它们又可以互相补充灵枢官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2.1 针的起源砭石2.2 针具

2、的发展 砭石(旧石器时代)针砭并用,以针代砭(春秋时代)铁、铜针(青铜时代)金针、银针(二千年前)不锈钢针(现代毫针) 古代九针:是指形状各异,各有其不同用途的9种针具。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v镵针:1.6寸,头大尖端小,形如箭头,浅刺皮肤泄阳分邪热。 v圆针:1.6寸,头部卵园形,用于按摩治分肉间的病邪。v鍉针:3.5寸,头部园钝如黍粟按压经脉,而令邪出,治疗虚人感冒。v锋针:1.6寸,头部尖锐,三面有锋,用于点刺出血,治疗痼疾(与现代三棱针相似,泄热去瘀。)v铍针:4寸,两面有刃状如剑用于切开排脓。v圆利针:1.6寸,针身粗园而尖锐利,用于速刺,治疗急暴症

3、。 v毫针:3.6寸,针身细软如毛发,尖锐,应用最广,治疗常见疾病。v长针:7寸,针身细长尖锐,用于肌肉肥厚处,如环跳穴(与现代芒针相似)v大针:4寸,针身粗大,挺其锋,微园,治水气停留于关节的疾患。2.3 刺法的发展内经刺法方面提到“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捻转”、“提插”、“疾徐”、“迎随”、“呼吸”、“开阖”。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治疗针法。针经指南针刺十四法。神应经“催气手法”。金针赋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解放后针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了电针、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磁针、激光针;部位发展了头针、耳针、腕踝针、眼针、颈针、面针、

4、鼻针、手针;其它: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浮针。2.4 灸法的起源原始人在用火的过程中,身体的某一部分受到火的熏烤和烧灼而感到舒畅,并且因此而解除了某些疾病,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用火来熏烤和烧灼皮肤的某些部位来进行治病的方法,这就是灸法的萌芽。2.5灸法的发展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 内经中有关灸法记载更多。 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 外台秘要专门论述灸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3.1 刺法的量学要素v刺激的强度v刺激的时间3.2 灸法的量学要素毫毫 针针 刺刺 法法1.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1.1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v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v针柄、针尾、针尖

5、、针身、针根。v毫针的质量要求v选针要求v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指针身的粗细和长短。1.2 毫针的修藏毫针长短规格表毫针粗细规格表号数 23 24 26 28 30 32 34 36 38毫米0.600.450.400.350.300.25 0.220.200.18 寸0.5 1.01.5 2.02.53.03.54.04.5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100 1152.针刺练习v针刺练习 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针刺操作必须首先做到:不痛或微痛;得气与否;补泻手法运用的好坏。v模拟练习v目的:锻炼指力,使指力均匀,操作自如。准确,减少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晕针、弯针、滞针等,以减

6、少患者的疼痛。v内容:进针、出针、提插、捻转。 v方法:纸垫练针法(锻炼指力和捻转);棉团练针法(提插、捻转);动物:兔、狗、肉;自身练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针刺效应。3.针刺前的准备3.1 思想上的准备3.2 选择体位v仰卧位 v侧卧位 v伏卧位v仰靠坐位v俯伏坐位v侧伏坐位 体位选择原则:使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使患者能舒适,能持久留针。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 3.3 选择针具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位、腧穴部位等选择。 3.4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98-147kPa,115-123,30min以上;药液浸泡消毒:75%酒精浸泡30-6

7、0min;煮沸消毒:水沸后再煮15-20min。 医者手指消毒 肥皂水洗干净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针刺部位消毒 75%酒精棉球擦拭。 治疗室内消毒 床单、枕巾常换,用紫外线等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4.毫针刺法 4.1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v针刺的角度 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成的角度。v直刺:90。左右,适用于皮肉丰厚处。大部分腧穴。v斜刺:45。左右,适用于不宜深刺者(穴下有重要脏器,大血管),如膝眼、风池、膈以上的腧穴。v平刺:(横刺,沿皮刺)15。-25。左右,适用于皮肉浅薄者。如头面部腧穴、百会、地仓透颊车。v针刺的深度 以有针感而不刺伤脏器为宜,还根据:v体质:年老气血赢弱,小儿娇嫩之体

8、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深刺。v体型:瘦小浅刺;肥胖深刺。v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四肢臀部深刺。v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v季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v特殊部位如天突、哑门及眼区穴,胸背部及主要脏器部位腧穴,注意操作手法。 4.2 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作用:运用指力,使针身快速进入皮下,进行提插,捻转,运针等动作。帮助着力点集中在针尖;防止针身弯曲,进退保持直线;减除进出针时的疼痛。v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作用:帮助固定穴位;帮助固定针身,使针不易弯曲,有利进针;指压腧穴,可以减少疼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加强针刺效

9、果。v进针:把针刺到皮肤的动作,要求做到不痛或微痛,避免剧痛。常用进针法:v单手进针法 (插刺进针法),临床常用。v双手进针法v(1)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如合谷。v(2)夹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肌肉丰厚处。如环跳穴。v(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驰的腧穴。如腹部、夹缝、皮肤皱瘪老人、关元、气海穴。v(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溥部位的腧穴。如印堂、地仓。v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5.行针与得气 5.1行针的基本手法v提插法(捣针法):由浅深为插;由深浅为提。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v适应症:适用于

10、四肢,能减少疼痛,容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v注意:必须用力柔和,不能用力过猛。v捻转法(捻针法):幅度为180。-360。,捻转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v适应症:适用于躯干部,接近重要脏器的部位,易造成疼痛,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v注意:旋转的幅度不要太大,不要单向捻转,以免针身缠绕肌纤维,造成疼痛。v捻提法(捻转法加提插法):拇指向前捻转时,将针下插,拇指向后捻转时,将针上提。 5.2 辅助手法 指某些情况下,用于辅助行针的手法。v循法:促使经气流通,使患者容易得气,尤以针感迟缓者常用之法。v刮法:加强针感,使针感扩散。v弹法:加强针感。“弹以催气”。v飞法:行气、催

11、气。v摇法:加强针感效应,卧针而摇可使针向一定方向传导。v震颤法:加强针感,加强感传。 5.3 得气、侯气、催气和守气v得气(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有针下沉紧、重涩的感觉;患者针下自觉痠、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v进针(一定深度)运针(运用手法)得气(补泻手法)针感感传(远处痛所)良好效果。v不得气原因:取穴不正确,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处理:纠正取穴、针刺的不当;留针候气;行针催气(循、弹法);固本培元(温针、艾灸)。v候气:留针。v催气:行针。v守气:“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

12、6.留针与出针 6.1 留针v作用:加强针感,维持针刺的刺激作用。v留针的时间:20-40min。v留针的操作:v 动留:在留针过程中间隙性刺激,每隔5-10min运针1次。v 静留:在留针过程中不刺激。v留针注意事项:采用持久的体位,应告诉病人不要随便变动体位,如有疼痛应退出针或更改方向,如发生晕针应立即出针。 6.2 出针v出针:将针拔出皮肤。v出针注意事项:“出针贵缓”,至皮下快出;出针后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作剧烈运动,针孔要注意清洁,防止污染;不要漏针,特别是头部。 7.针刺补泻v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v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3、。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v机体的机能状态: 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v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v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

14、主要手段。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v单式补泻手法:v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v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v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v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v 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

15、针为泻法。v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v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v复式补泻手法v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v操作: v 候患者呼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v 在天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

16、转)v 把针慢慢推进人部v 在人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要得气后施行)v 把针慢慢推进地部v 在地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v 把针快速地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v 如上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v 候患者吸气时出针v 出针后按压针孔。v注意一:v 分清层次,用力匀均,要分清重插轻提;v 刺激要适度,过重病人不能适应,过轻达不到疗效;v 要患者、术者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v 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v 如不成功,可留针15分钟。v注意二:v 对年老、婴幼儿、初针、惧针者,最好不用本法,以防折针;v 选毫针稍粗些,针的质量要好,以防折针;v 取穴要准确,患者体位要达到舒适而持久,便于医者操作;

17、v 距离脏腑、五官、较近穴位不宜选用,宜选肌肉丰厚处。v 操作手法不宜太重,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不要过于强求温、热感产生。v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v操作:v候患者吸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稍停片刻)v直插地部行重提轻插六次(右转)

18、v次退针至人部,在人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v再退针至天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v候患者呼气时出针v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其穴v如上法可以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 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1 晕针v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v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心跳、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欲吐,气促、精神疲倦、出冷汗、脉细沉弱,严重时可出现四肢发冷,神志不清,二便失禁。v原因:患者体质虚弱。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或医者针刺手法过重,或体位不当。过度饥饿、劳累,或汗、吐、泻后病人体质虚弱或出血病人。v处理:立即停止针刺,缓解病人的紧张

19、状态。必要的医疗保护性护理(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位,保暖,给温开水或糖水饮)。必要的治疗(指压人中、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或配合其它治疗,采用急救措施。v预防: 注意病人的体质、神志、针刺反应。一般针刺宜采用卧位,初次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疑虑。一般病人不宜做过度强烈的刺激。出现晕针先兆时要及时处理。8.2 滞针v概念: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v现象: 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困难,针下沉重紧涩,病人疼痛。v原因: 行针手法不当,单向捻针太过,肌肉组织缠绕针体; 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局部

20、肌肉痉挛,如承山、腰部。 局部邪气过盛。 病人改变体位,外物碰撞。v处理: 安慰患者,解除顾虑,放松肌肉。祛除原因(纠正体位,向相反方向退行,或在附近加一针)。 邪气旺盛,用摄法,逆着经脉方向重按,或局部轻揉按压。v预防:不要单向捻转,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进针于肌腱、神经、血管周围。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8.3 弯针v概念: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v现象: 针身弯曲,行针、出针困难,弯针针柄改变了原来的角度,患者感到疼痛。v原因:医者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提插过猛,捻转指力不均匀或移动体位。碰压针体。v处理:移动体位,恢复原形。顺着弯曲慢

21、慢退针,(弯曲较小,顺势退出,曲度较大,轻微抖动针体,顺着弯曲方向退出,针身弯曲不止一处者,须看见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忌急躁猛抽,以免断针。v预防:医者指力要均匀,轻巧,避免进针过速、过猛。体位要舒适,不宜留针大久。避免碰压针体。 8.4 断针v概念: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v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在体内。v原因: 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医者技术不熟练,行针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均匀,患者突然改变体位(如烧艾时,艾球突然掉下)。滞针、弯针抽拨过猛。 外物碰压。v处理:医者必须镇静,嘱患者不必恐慌,不要改变体位。如能看见针体,用镊子拨

22、出针体;针身微露皮肤,将肌肉按下去,再摄出或用磁铁吸出。完全看不见针身,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v预防:仔细检查针具。针身不要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选择舒适、自然、持久体位,避免外物碰压,避免用力不均匀。 8.5 出血、血肿v概念: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v现象:出针后,局部出血,或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v原因:刺破局部血管所致。v处理:血流出来,用干棉球压迫止血,眼睛、眼底病常用激素治疗,可肌注止血剂。若微量的皮下出血,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面积较大时,可先作冷敷止血,超过24小时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23、吸收。v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8.6 针刺后遗感v现象:针刺后局部酸胀或疼痛增加。v原因:手法不熟练或手法大重(初诊多见)。v处理:可不用处理,若几天后不减轻可热敷或艾灸。 9.针刺注意事项v(1)患者在过饥、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尽量选用卧位。v(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穴,在怀孕期应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v(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v(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

24、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v(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v(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若空气进入胸腔,可导致创伤性气胸。v(7)针刺眼区和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进针的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v(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避免刺伤膀胱等器官。灸 法1.灸法的起源2.灸法的概念v灸法就是用点燃的灸绒,作用于穴位或一定的部位,借其温热性的刺激,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v 灸法的独特作用:“针所不为,灸之所宜。”v 艾料:v 艾炷的制法:3.灸法的作用v温经散寒:适用于:寒证、痹证(风、寒、湿痹)

25、。v扶阳固脱:适用于:中风、虚脱、亡阳、暴泻、脱肛、子宫脱垂。v消瘀散结:适用于:外科疮肿、阴疽、淋巴结核。v防病保健:灸足三里、大椎,发挥人体正气,增强防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针灸大成:“若要安,三里常不干”。4.常用灸法其它灸法艾灸灯火灸 白芥子灸 天灸蒜泥灸 斑蝥灸常用灸法温灸器灸温针灸 艾卷灸太乙神针实按灸雷火针悬灸温和灸雀啄灸隔附子饼灸 艾炷灸 直接灸间接灸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无瘢痕灸 瘢痕灸 4.1 艾炷灸v直接灸v无疤痕灸(非化脓灸)v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凡需要艾灸者均可右用此法。v疤痕灸(化脓灸)v适应症:慢性、顽固性疾病,痛症。v间接灸v隔姜灸v功效:祛风散寒,温中止

26、呕泻v适应症:风寒痹痛、腹痛呕泻。v隔蒜灸v功效:消瘀散结,消炎止痛v适应症:外科疮肿初起,可用9-10壮。v隔盐灸v功效:回阳固脱,温中散寒v适应症:中风脱症、暴泻、腹痛。v隔附子饼灸v功效:温肾壮阳,祛寒凝肿痛v适应症:遗精阳痿、阴疽疮肿。 4.2 艾卷灸v悬灸v温和灸:适应症:各种病症,如面瘫,灸面颊部;转胎,灸至阴。v雀啄灸:适应症:小儿疾病、晕厥、腹泻。v回旋灸:适应症:急性病症。v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4.3 温针灸v功效:温中散寒,通经活血。v适应症:风寒湿痹,如慢性腰腿痛、脘腹冷痛。 4.4 温灸器(灸疗器) 4.5 其它灸法 天灸: 灯火灸: 5.灸法的注意事项 (1

27、)防灸火(用过的艾条,应装在小口玻璃瓶内,防复燃)。 (2)颜面、五官、关节不宜用疤痕灸。 (3)心、大血管、粘膜附近不宜灸。 (4)孕妇腹部、腰骶部慎灸。 (5)实热、阴虚证不宜灸。 (6)灸后护理,防感染。拔罐法1.概念v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造成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v 在山顶洞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创造了角法,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肘后方,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v 兽角陶罐竹罐、铜罐、铁罐玻璃罐。v 现代研究:拨罐属瘀血刺激疗法,自身溶血疗法,毛细血管破裂,自身溶血,产生自我抗体。v2.功效:

28、温经通络,祛寒散瘀,持气活血,消肿止痛。v3.适应症:(1)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2)肺部疾患:咳嗽、气喘、肺炎恢复期。(3)胃肠疾病:胃痛、腹痛、呕吐。(4)神经痛:头痛、感冒。(5)急性扭挫伤:梅花针点刺出血后再加罐。(6)虫畜咬伤:蛇、狂犬咬伤吸出毒血。(7)外科皮肤科:神经性皮炎、丹毒、臁疮。4.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三种: 竹罐:优点是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爆裂、漏气,吸附力不大。陶罐: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易于摔碎、损坏。 玻璃罐:优点是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随时掌握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5.拔罐方法

29、拔罐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火罐法: 闪火法: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投火法:此法适宜于侧面横拔。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煮罐法: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一般留1015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抽气罐法:适用于皮肉浅薄处。6.起罐法 7.临床应用v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v

30、综合运用: (1)药罐用药水煮竹罐后吸拨。用于风寒湿痹。 (2)针罐针刺以后再加火罐。 (3)刺血(络)拨罐用三棱针、皮肤针刺破血管后再加拨罐。用于腰扭伤、皮炎、丹毒。 8.拔罐的注意事项(1)部位、体位(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有部位,舒适的体位)。(2)操作要稳、准、快。(3)防烫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万花油或烧伤油,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出血性倾向或因损伤而出血不止者,不用。(5)高热抽搐、孕妇腰骶部,不用。(6)皮肤水肿、溃疡、大血管慎用。电针疗法1.概述 1.1 电针的概念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

31、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1.2 电针的优点 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可提高疗效。 能比较正确地掌握刺激参数。 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2.治疗作用1.止痛作用:a.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即时止痛。B.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病变局部的组织营养状态,消炎、消除水肿作用较长时止痛。 2.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周围血液循环: 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血流加速。刺激组织组织胺扩张血管血流加速。刺激肌肉有节律性收缩。 3.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密波降低兴奋性,解除神经肌肉痉挛。疏波、断续波、起伏波收缩加强,紧张度增高。 3.操作方法3.1 选穴 必须选取两个

32、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3.2 电针方法 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后。 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开关。 将输出电极分别夹在穴位上的两支针上,慢慢旋动输出旋钮;当肌肉开始收缩时,调整频率及波长旋钮,将频率调到要求程度,再慢慢加大输出量,观察针体周围的收缩,并询问病人的感觉,使其达到适应量。 通电时间:一般15-40分钟左右。 3.3 电流的刺激强度 “感觉阈”: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痛阈”:若电流强度增加,患者突然产生刺痛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 3.4 电针的电流作用及其适应症 低频脉

33、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腧穴,具有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痛,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3.5.电针的电流作用 密 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 波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种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痿证、瘫痪。 锯齿波能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善气血循环刺激膈神经,做人工电呼吸,抢救呼吸衰弱。4.电针的适应症 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

34、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针刺麻醉。5.注意事项v 电针器的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v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防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v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v 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v 孕妇慎用。穴位注射疗法.概述 穴位注射(水针),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特点:操作简便,作用迅速持久;适用范围

35、广疗效显著;节约药物,提高疗效;消除减少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针具和常用药液针具 根据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2ml、5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有三类。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钙注射液。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

36、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操作方法3.1 选穴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 3.2 操作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将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3.3 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

37、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 2ml。4.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一般以慢性病及针灸疗效不佳者为主。5.注意事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有时

38、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应注意。 使用穴位注射法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若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 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39、以免引起流产。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及特点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及特点水针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有,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

40、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所以水针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水针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药物等化学性刺激,二者发生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虽较一般注射稍为复杂,但与针刺术的手法比较,则易于掌握。 水针疗法用极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如度冷丁常规注射,一般2550mg,有的患者即可发生头晕、恶心,而小剂量(10mg左右)穴位注射,效果不低,副作用则甚轻微。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 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于穴位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