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8851366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概念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概念一、收入分配的概念一、收入分配的概念1. 1.收入分配: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收入分配: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2. 2.按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加以划分,收按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加以划分,收入分配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两入分配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两个阶段。个阶段。3. 3.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

2、的入余额;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二、收入使用的概念1. 1.收入使用:指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使用。2. 2.各部门首先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节余的收入称为“储蓄”。3. 3.注意:这里的“储蓄”不同于居民的储蓄存款。三、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应遵循的原则1. 1.应将收入分配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和支出理解为经济价值的获得和放弃,而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货币收支。2. 2.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各种收支流量。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一、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1. 1.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

3、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2. 2.收入初次分配产生的收支流量都与生产有关。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初次分配核算通过两个帐户实现:uu收入形成帐户uu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一)收入形成帐户n n收入形成帐户:它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帐户,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平衡项为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收入形成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源源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增加值增加值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营业盈余/ /混合收入混合收入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收入形成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来 源源国国外外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

4、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国国外外增加值增加值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营业盈余(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n n原始收入分配帐户:它是收入形成帐户的继续,初始流量为从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的支付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平衡项为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源源财产

5、收入财产收入营业盈余营业盈余/ /混合收入混合收入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劳动报酬(居民)劳动报酬(居民)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生产税净额(政府)生产税净额(政府)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来 源源国国外外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国国外外营业盈余营业盈余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几个重要概念1. 1.财产收入

6、 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的类别包括财产收入的类别包括:1 1)地租;)地租;2 2)利息;)利息;3 3)红利;红利;4 4)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取;)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取;5 5)直接投)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资企业的留存盈余;6 6)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

7、财产收入也是生产性收入。财产收入也是生产性收入。2. 原始收入和原始收入余额n n原始收入: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原始收入: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它从生产创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它从生产创造的增加值中支付,如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造的增加值中支付,如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财产收入等都是原始收入(进口税营业盈余、财产收入等都是原始收入(进口税是一个例外,尽管它也是政府的原始收入)。是一个例外,尽管它也是政府的原始收入)。n n原始收入余额: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原始收入余额: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

8、分配过程中最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它也是原始收入分配帐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它也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平衡项。户的平衡项。3.国民收入n n国民收入:是国内各机构部门参与初次分配所得到的原始收入余额的总和。从含义上看,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n n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各机构部门创造的原始收入的总和。n n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支付国外的原始收入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一、收入再分配的概念1. 1.收入再分配: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2. 2.分配中产生的收支流量不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交

9、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二、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n n转移: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转移: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对等物作为回报的行为。任何对等物作为回报的行为。n n经常转移:指在机构单位之间经常地和有规律经常转移:指在机构单位之间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的一些收入转移活动,它会直接影响交地发生的一些收入转移活动,它会直接影响交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n n资本转移:指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交易方资本转移:指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交易方资产量增减为前提

10、的转移活动,它一般数额较资产量增减为前提的转移活动,它一般数额较大,但不经常发生,不会直接影响交易双方的大,但不经常发生,不会直接影响交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三、收入再分配核算n n收入再分配核算是对经常转移收支的核算n n经常转移的种类:收入税、社会保障缴款与社会福利等n n收入再分配核算通过两个帐户实现:uu收入二次分配帐户uu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一)收入二次分配帐户n n收入二次分配帐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除实物社会转收入二次分配帐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反映各部门在原始收入移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反映各部门在原始收入余

11、额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现金转移和余额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现金转移和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各种实物转移,形成可支配收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各种实物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入的过程。n n可支配收入:是指各部门在原始收入余额的基础上,可支配收入:是指各部门在原始收入余额的基础上,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的(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的(除实物社会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后的余额,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各种经常转移收支后的余额,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n n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总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国

12、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总和。收入二次分配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源源经常转移支出经常转移支出(实物(实物社会转移除外)社会转移除外) 收入税收入税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实物(实物社会转移除外)社会转移除外) 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障缴款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 其他其他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 收入税收入税 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障缴款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 其他其他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收入二次分配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来 源源国国外外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

13、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国国外外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实物(实物社会转移除外)社会转移除外) 收入税收入税 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障缴款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 其他其他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二)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n n实物社会转移:指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对实物社会转移:指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对居民提供的实物性转移,表现为居民部门的收入,政居民提供的实物性转移,表现为居民部门的收入,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支出。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支出。n n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它是在收入二次分配帐户的基实物收入

14、再分配帐户:它是在收入二次分配帐户的基础上专门反映实物社会转移收支的帐户,初始流量为础上专门反映实物社会转移收支的帐户,初始流量为可支配收入,平衡项为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居可支配收入,平衡项为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居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三个部门编制这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三个部门编制这一帐户。一帐户。n n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由可支配收入加减实物社会转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由可支配收入加减实物社会转移收支得到。但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调整后的可支移收支得到。但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相等。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相等。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15、 源源实物社会转移支出实物社会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实物社会转移收入实物社会转移收入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实物收入再分配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来 源源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实物社会转移实物社会转移调整后的可支调整后的可支 配收入配收入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一、收入使用核算的概念一、收入使用核算的概念uu收入使用核算:反

16、映可支配收入(或调整后收入使用核算:反映可支配收入(或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情况。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情况。uu最终消费:指用于居民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最终消费:指用于居民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按考察标准不同,有最终消的货物和服务。按考察标准不同,有最终消费支出(以消费对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费支出(以消费对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谁购买谁统计)和实际最终消费(以标准,谁购买谁统计)和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谁消费谁统计)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谁消费谁统计)之分。之分。uu储蓄: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上的储蓄:指没有花在最

17、终消费货物和服务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那部分可支配收入。二、收入使用帐户n n收入使用核算通过两个帐户实现:uu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反映可支配收入用于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反映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情况。储蓄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情况。储蓄= =可支配可支配收入收入- -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uu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反映调整后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反映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情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情况。储蓄况。储蓄= =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 -实际最终消实际最终消费费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源源最终消费支出最

18、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储蓄储蓄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使使 用用来来 源源实际最终消费实际最终消费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储蓄合合 计计合合 计计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来 源源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储蓄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帐户使使 用用交易交易和和平衡项平衡项来

19、来 源源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居居民民政政府府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政政府府居居民民为居为居民服民服务非务非营利营利机构机构国国民民经经济济调整后的可支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配收入实际最终消费实际最终消费储蓄储蓄三、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的关系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居居民民政政府府为为居民服居民服务的非营务的非营利机构利机构合合计计实际实际最终最终消费消费个人消费个人消费1 12.12.13 3 公共消费公共消费2.22.2 合计合计(1 1)(2 2)(3 3)+ + = =(1 1)+ +(2 2)+ +(3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