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849265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9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1章劳动经济学.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n一、劳动资源一、劳动资源 劳动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劳动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基础。动能力的总和,是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基础。n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n1、相对稀缺性:表现为一定时期内量的不足;、相对稀缺性:表现为一定时期内量的不足;n2、普遍和绝对性:表现为动态变化;、普遍和绝对性:表现为动态变化;n3、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原因是生产、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原因是生产力总是有限的。力总是有限的。必须记住必须记住:n1、劳动

2、资源为什么会被闲置?(、劳动资源为什么会被闲置?(P1)n 这是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这是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n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产物。n2、为什么会产生劳动经济学?(、为什么会产生劳动经济学?(P2)n 因为存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劳动资源会产因为存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劳动资源会产生成本,因此,必须研究怎样使资源发挥最大价值。生成本,因此,必须研究怎样使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三、效用最大化三、效用最大

3、化n1、市场运作的主体是、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和和个人个人;n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n3、这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常用来分析和预测市、这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常用来分析和预测市场主体行为。场主体行为。四、劳动力市场四、劳动力市场n1、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n2、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n3、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n4、在商品市场上,供给与需

4、求的选择反映为按照一、在商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选择反映为按照一定的价格实现商品的交换。定的价格实现商品的交换。n5、从生产要素投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从生产要素投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调节着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决定决定着工资。着工资。必须记住必须记住: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3)五、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五、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常考!)经常考!)1、实证研究法:重点在现象本身、实证研究法:重点在现象本身“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的问题。2、规范研究法: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规范研

5、究法: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应该是什么么”的问题。的问题。3、规范研究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规范研究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服务的工具。(重要!)重要!)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一、 劳动力供给的内容劳动力供给的内容1、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 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2、中观劳动力供给:、中观劳动力供给: 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中观劳

6、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1)工资竞争力;()工资竞争力;(2)专业教育的门类;()专业教育的门类;(3)人的就业偏好;)人的就业偏好;(4)劳动要素的流动性。)劳动要素的流动性。 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要稍微注意!):(要稍微注意!) ( 1 )人口因素;)人口因素;(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3)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二、劳动力供给弹性(二、劳动力供给弹性(P6,要理解!),要理解!) 弄清楚劳动力供给的几种弹性下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化的弄清楚劳动力供给的几种弹性下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化的关系。关系。(1)供给无弹性()供给无弹性(Es=0)

7、:工资率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不变化;:工资率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不变化;(2)供给无限弹性()供给无限弹性(Es ):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变化;: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变化;(3)供给有弹性()供给有弹性(Es=1):工资率变化与劳动力供给变化相同;工资率变化与劳动力供给变化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供给富有弹性(Es1):劳动力供给变化大于工资率变化;劳动力供给变化大于工资率变化;(5)供给缺乏弹性()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供给变化小于工资率变化。劳动力供给变化小于工资率变化。3、宏观劳动力供给:、宏观劳动力供给:三、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三、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P6)n1、151

8、9岁年龄组的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岁年龄组的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n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n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n4、2555岁年龄段男性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岁年龄段男性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注意两种经济周期与假说:注意两种经济周期与假说:n(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当经济总水平下)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当经济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参与就业,即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力参与就业,即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存在正向关系。n(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率下降、)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

9、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失业率上升时期,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二级劳动力就业前景悲观,即二级劳动力但二级劳动力就业前景悲观,即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四、劳动力需求四、劳动力需求n1、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n2、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五、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五、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利润最大化。 2、上述情况实现的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上述情况实现的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

10、n1、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马歇尔;n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P13)n(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n(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即同工同酬;)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即同工同酬;n(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n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P14)n 资本存量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均衡工资就得资本存量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均衡工资就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重要!)(重要!)第三节第三节 完全竞

11、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n一、工资的含义一、工资的含义n1、工资就是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工资就是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n2、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决、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的负效用。n二、生产要素新解二、生产要素新解n1、分类:土地、劳动、资本和、分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地租地租工资工资利息利息利润利润n2、分配:按

12、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分配: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此时的工资称为,此时的工资称为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很重要!)(很重要!)n3、工资形式:为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工资形式:为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n (1)基本工资: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基本工资: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n (2)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重要构成部分。n4、实物支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实物支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n (1)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可以降低企业

13、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n (2)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n (3)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5、延期支付:这是福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延期支付:这是福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部条件; (2)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性; (3)可以避免)可以避免“工资歧视工资歧视”; (4)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n一

14、、就业总量的决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P18)n1、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n2、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和。n3、国民收入: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国民收入: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衡国民收入。n4、有效需求:指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有效需求:指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 第四节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

15、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业总量扩大!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业总量扩大!n二、失业及其类型二、失业及其类型(经常考!)(经常考!)n 主要失业类型一览表主要失业类型一览表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因原因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性;2、信息的不完整;、信息的不完整;3、求职者与雇主的洽、求职者与雇主的洽谈需要时间谈需要时间1、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跟不上;劳动力素质跟不上;2、地区经济发展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平衡;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1、工资刚性;、工资刚性;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3、企、

16、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不均衡不均衡特点特点1、所涉及的行业和人、所涉及的行业和人员较多,且难以避免;员较多,且难以避免;2、失业期限较短;、失业期限较短;3、有利有弊、有利有弊1、失业的时间较长;、失业的时间较长;2、失业集中于特定、失业集中于特定的一些劳动力群体;的一些劳动力群体;3、失业与职位空缺、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并存1、为经济周期所左、为经济周期所左右,各个周期的失业右,各个周期的失业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一旦发生,将会、一旦发生,将会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普遍蔓延开来业普遍蔓延开来三、技术性失业的解决措施三、技术性失业的解决措施n1、

17、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n2、强化职业培训;、强化职业培训;n3、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四、结构性失业的解决措施四、结构性失业的解决措施 主要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主要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1、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2、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3、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n1、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根本方向;、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根本方向;n2、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将、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将两者合产业

18、政策紧密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两者合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才能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市场政策,才能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现充分就业。n五、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五、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必须记住必须记住: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重要指标!(!(重要!重要!)六、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六、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P23)n(一)主要是政府支出:(一)主要是政府支出:n1、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

19、员;n2、转移支付:社会收入再分配。、转移支付:社会收入再分配。(二)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P24)n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总需求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使用小于总供给时使用;n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上述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上述相反,总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使用。求大于总供给时使用。n(三)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重要!)重要!)n 三大货币政策三大货币政策: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调整贴现率现率和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 六、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六、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

20、尼系数基尼系数n1、定义: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定义: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年提出。n主要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主要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最大为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最大为“1”,最,最小等于小等于“0”。n2、含义:基尼系数接近、含义: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接近绝对平均;时,收入接近绝对平均;接近接近1时,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均。因此,基尼系时,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均。因此,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3、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高度平均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之间表示“相对平均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之间为“比较合理比较合理”;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警戒线”;0.40.6为为“差距偏大差距偏大”;0.6以上为以上为“高度高度不平均不平均”。4、我国城市的基尼系数、我国城市的基尼系数 1978年为年为0.16;1998年为年为0.23;2000年为年为0.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