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篇教案225333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848602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歌篇教案22533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歌篇教案22533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歌篇教案22533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歌篇教案22533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歌篇教案22533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歌篇教案22533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歌篇教案22533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多彩的华夏之音 课型 欣赏课 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聆听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流传及发展现状; 3、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表述; 4、熟悉一些民歌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欣赏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嘎吉哟。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含拟使用多媒体计划) 教学策略:以博览、欣

2、赏为主线,学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及教师的适当引导,真切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音响设备; 教材运用:广东版音乐鉴赏。 课后反思体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的民族性,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教学详案: 一、组织教学。 上课,行礼。 播放悠扬旋律的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二、教学切入。 以具有典型民族风格

3、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前音乐,营造相的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请学生们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民歌的信息拿出来进行交流、展示。 播放精彩节目 枯滴 , 选自刘健的 盘王之女 ,通过讲述山乡老酒的醉人醇香, 借助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瑶族特有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三、新课。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

4、歌的绚丽风采。 (一)槐花几时开 1、歌曲介绍:这是一首宜宾山歌。“山歌”,当地人称“晨歌”或“神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从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便被人传唱至今。 其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2、乐理知识穿插山歌: 这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 山歌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山歌, 分为一般山歌、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三类。 3、欣赏: 第一句:起句,出现全曲最高音,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 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

5、 第二句:承句,旋律逐层向下,表现了姑娘引颈翘望盼郎来的急切心情。 第三句:转句,旋律高低起伏,巧妙地模拟“了娘问女儿”的口气语调和疑惑心情,同时衬托出姑娘的 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回忆山歌的特点(一开始就是全曲最高音,畅快地宣泄郁积已久的强烈感情。 十六分音符连续出现展现紧密节奏。 提醒学生留心旋律的走势。 感受音乐中生动的情节性。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内心活动和羞涩神态。 第四句:合句,旋律再现,节奏放宽,形象地刻画了姑娘故作镇静。 “望”、“几时开”道尽了“女

6、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 4、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5、小结: 这首民歌不但曲调优美,从歌词上说,它也可列入中国民间情歌优秀作品之一。四句唱词词句洗练,情景饱满,堪与唐诗绝句名篇媲美。 它的气韵饱满,层次清晰。 歌曲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屏显参考答案供学生分享。 先由学生谈谈欣赏完歌曲后的感想。 (二)拨根芦柴花 1、作品介绍:这是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田歌”。 它常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较大,具有山野风格。 2、欣赏: 作品中具有大量的固定衬词“拨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种唱词结构,说明这首歌是借“花”起兴,不在乎唱什

7、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特征。 歌中运用“芦柴花”、 “芙蓉”、 “牡丹”、 “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纯朴的乡土气息,还隐喻着美好的爱情。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容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点。 3、乐理知识穿插秧田歌: 主要用于插秧等劳动中。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所唱内容大多即兴,曲调和衬词衬腔相对稳定。 它虽与劳动号子一样用于劳动场合, 但它不受劳 先从整体上对作品有所了解。 这是这首歌曲较难理解的地方,由老师加以说明。 欣赏中着重引导学生留意其中衬词的特点。 屏显,通过文字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

8、 点明秧田歌与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动强度、速度和节奏的限制,也不需要靠歌声来统一劳动者的动作。 传统劳动号子的区别。 (三)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理知识穿插“花儿” 也称“少年”,是一种山歌,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 其传唱分两种场合, 一是平时劳动或赶路时的自吟自唱,另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的歌唱。 “花儿”的曲调一律叫“令”。它可与地名结合,如河州令;可与民族称谓结合,如撒拉令;可与花卉的名称结合,如白牡丹令。 、欣赏: 前两

9、句写景,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 曲调高低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一泻千里。 节奏宽广、自由,演唱时男声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更好地表现了这首山歌的韵味。 、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顺带介绍每年举办 “花儿会”的时间及场所特点。 让学生了解“花儿”命名的依据。 请学生默读歌词,感受文字中展现出的韵味。 再从音乐上相辅相成地进行情感体验。 屏显参考答案供学生分享。 (四)猜花 、欣赏 这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

10、小调。 前两句对比很大, 首句在低音区, 音调略为平静,第二句跳入高八度, 加入切分节奏, 整句显得很活跃。第三句在返回低音区。 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 同时留意其中的衬词部分,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律流畅。 觉。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2、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数字体的民歌,其中共有十种花,所以也叫“十棵菜花调”。 、乐理知识穿插“嬉游歌” 歌曲描写的是对花谜的情景, 这是嬉游歌中常见的题材,属于游戏类小调。 其歌词往望为嬉戏逗趣、 问答启智等内容, 风趣、机智;音乐情绪轻松愉快,娱乐性很强, 提示学生留

11、意歌词中的花的名称和种类。 以事例、理论相结合介绍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对花 、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 有时在农忙之前或收获后, 搭起歌台, 进行比试;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 “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欣赏 歌词中歌者间相互的称谓, 如 “妹好啊咧” 和 “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 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 性格、 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

12、体”大多欢快、热烈。 、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屏幕显示对“咸水歌”的解释。同时教师对这一民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辅助讲解。 播放歌曲的同时提醒学生留意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词。 对比南北方音乐中存在的差异。 (六)嘎吉哟(侗族 大歌) 、乐理知识穿插侗族大歌 这是侗族最主要的歌种,侗语称“嘎老”。 “嘎”即歌,“老”含有大、老及古老之意。侗族大哥是结 屏幕显示“侗族大歌”的介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流传与贵州一带。 今天要欣赏的这守侗族大歌, 它是一首模仿蝉虫 绍及相关精彩图片,引发学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鸣叫的二声部

13、合唱, 曲调中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拟和刻画。 、歌曲赏析: 先领唱,后合唱,到模拟蝉虫叫声时,合唱分为两个声部,从而使整个合唱成为三声部合唱。 高音部采用频繁换领唱的手法, 表现蝉虫一个跟一个鸣叫起来,描写了在旷野中蝉虫迭鸣的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生动景象。 生学习的积极性。 留意少数民族歌曲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衬词部分。 四、音乐片段分辨、赏析。 (一)赞歌(蒙古族) 、乐理知识穿插长调 这是蒙古族民族的一种演唱形式, 流行于内蒙古牧区。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长调演唱的两个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用于表现洋溢的激情

14、,增添音乐的华彩性;二是旋律的轻声下滑,如婉转轻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抒情性。 、歌曲欣赏: 这是蒙古族创作歌曲。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之一。歌词朴实无华,充分表现了草原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后的喜悦心情。曲调激情奔放,音域宽广,首尾乐句节奏自由。 (二)阿里郎(抒情谣) 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民歌。 其首句音调是全曲的基础, 展现了一个深情的歌唱性主题。 朝鲜族称节奏为“长短”。“长短”不仅表明节奏的类型,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乐曲的速度和性质。由于朝鲜族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其民歌多为三拍子。 介绍的同时请学生回忆以前对于蒙古长调的了解,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马头琴) 引导学生在

15、欣赏中感受蒙古长调的独特韵味。 这首歌曲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因此以欣赏为主要教学手段。 (三)阿玛嘞火(藏族囊玛) 1、欣赏: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这是一首藏族民间舞蹈歌曲。 歌唱部分有“阿玛嘞火“作为其衬词,舞曲部分速度较快,节奏鲜明。 、乐理知识穿插藏族囊玛 囊玛是西藏古城拉萨独有的一种格调很高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音乐分为前奏和间奏、歌曲、舞曲三部分。其中歌曲部分尤其柔媚抒情。 (四)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飞歌) 、乐理知识穿插苗族飞歌 这是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的歌曲。 其音调高亢、气势雄伟。 其题材广泛,有歌唱生产劳动的,有关于

16、季节时令的,有迎送客人、表达爱情等等。 其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尽气息延长,终止时常带有一声高昂的呐喊。 、歌曲赏析: 它用“苗族飞歌”的传统曲调填入新词,表现苗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曲的头尾节奏自由宽广, 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延长音上的大滑音,仿佛歌声长了翅膀,自由翱翔。 歌曲中段旋律缩紧,舞蹈节奏鲜明,与明亮舒展的旋律有机结合,回荡与苗岭山寨、清水江畔。 (五)完成课堂练习。 结合之前欣赏时的分析要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藏族民歌的特点。(歌词、 曲调、唱法等) 屏幕显示有关苗族民歌特点的文字解释及苗族风情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导学生留意歌曲中的变化, 加以对比,并尝试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五、总结。 请学生完成课本页的表格。 民歌风格的表现: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 影响的因素: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对本堂课的民歌学习有了一个系统的回顾,理风俗习惯、性格等。 下课,行礼。 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