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寡人之于国也v第二课时(讲读57自然段)v1吃透文本v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v第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v第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v第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
2、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v2疑难探究v(1)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v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v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v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v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v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v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v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v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v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
3、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v(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v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 v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
4、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v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v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v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v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v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v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前总理朱镕基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5、。”可谓说到点上,抓准了要害。v(3)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哪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v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v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v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v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宥刑罚,博施
6、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v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质,凝聚人心,以加强国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这既是“仁政”的丰富内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国家求富强的重要决定因素。孟子还特别指出,“仁政”的重点在君,不在民;施行“仁政”的原动力是“仁心”,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善政得民
7、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仁道强于霸道,仁道才是正道,才是归宿;要以“礼”塑人,以“仁”修人,以“人”铸人。v【答案】C(A项全对。B项,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C项,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咎于年成;岁,年成。豚:小猪;彘:猪。D项全对。)vA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也相同vB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不同vC两个“之”不同,两个“于”相同vD两个“之”不同,两个“于”也不同v【答案】D(前一个“之”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后一个为结构助词,的。两个“于”字,前一个引出动作对象,对;后一个表示比较,比。)v【答案】D(读sh,几,若干;读c,密;读shu,屡次;读sh,天数,定数
8、。)v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v()v邻国之政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树之以桑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vA/ B/vC/ D/v【答案】D(助词,的;音节助词;代词,代“五亩之宅”;代词,在句中作前置宾语;代词,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v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v()vA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vB课文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vC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v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
9、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的实现。v【答案】C(不是假设而是事实。)v6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v()vA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v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v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周易书经礼记春秋。vD我国古代的图书目录分别为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子指的是诸子文章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v【答案】B(荀子不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而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v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v【
10、原文展示】v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v吕氏春秋察今v【名句背景】v有一个人正好与别人一起坐船过江,船到江心,一位乘客突然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去。小孩吓得大哭。那人连忙阻止,问他为什么要把小孩扔进江里。乘客说:你不知道,小孩的父亲是游泳好手,小孩肯定也是水中好汉。这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讲的一则故事,讽刺不知察今、硬搬教条的复古者。v【名句译释】v所以看看自己就能够了解别人,看看现在就可以了解过去。古代和现今一个道理,别人与我一个样。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重视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过去的,根据看见了的推知没有看见的。v【名句评析】v以己与人、今与古、近与远、所见与所不见的关系,阐明事物是在变化的,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已知的事物里体会、提炼,去了解那些抽象道理,认识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投入到改革的激流中去。我们要知道一块肉的咸淡只要尝一口就够了,不必把整块肉都吃完;我们要了解某个数学公式,只要真正弄清楚某道题,这一类的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