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2课北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843305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第2课北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第2课北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第2课北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第2课北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第2课北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2课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2课北(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实行) A.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B.内容: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C.影响: 使吏治有所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 A.前提条件: 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B.主要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诸男夫十五

2、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C.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D.影响; a.一定程度上使无地的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c.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d.均田制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先后被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推行新的租调制 A.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粮食

3、) 和调(绢帛或布) C.作用: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护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设立三长制 A.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内容:a.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等基层组织。 b.规定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影响: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3.意义: 推动了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

4、阳 1.原因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不利于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很不安全。 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思考:洛阳作为都城的优势有哪些? 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目的:A.直接目的: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目的:A.直接目的: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B.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

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三、移风易俗 1,特点: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2.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三、移风易俗 1,特点: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2.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A.改汉姓 2.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A.改汉姓 B.定门第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姓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通婚姻 A.概况 B.意义: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

6、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籍贯3.意义: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速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四、问题探究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能够得出哪些启示?

7、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要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使改革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因此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措施。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孝文帝的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趋势互为因果关系。 练习: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

8、族的融合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 B. C. D. 4.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民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

9、.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 7.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8.(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

10、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 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 各地的地方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承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劳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概况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