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837619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7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动)(1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 在临床工作中,有些人罹患的疾病,应用药物等方法予以治疗,其疗效微微,而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则对这部份病人,疗效颇佳,这是何道理?究其原因,乃是这种类型的疾病,不是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椎骨的解剖位移(中医则认为是错位、错缝)造成的功能性失调所致,如颈椎性心律失常、颈椎性血压异常(高血压、低血压)、颈椎性视力障碍等等均属于这一范畴。 为何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解决这些病人的痛苦呢?乃是应用此种方法,能纠正椎骨的解剖位移(错位或错缝),其原来正常的生理功能又恢复了,从而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所以疗效颇佳,又不应用任何药物,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2、与耐药性。 我们自1976年开展对脊柱相关疾病诊治及其研究,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整复手法。 一、脊柱相关疾病的定义 脊柱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椎骨发生解剖位移(错位或错缝)后,其相应的部位(或脏器)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即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则称之。 二、脊柱的应用解剖:(略)。 三、病因病理 (一)外因:1.损伤:(1)急性:(直接、间接)扭、闪、撞击、滑跌等等。 (2)慢性(积累性损伤):与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邻近组织的炎症波及。 3.风寒湿邪的侵入: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可致太阳经经输不利,营卫失和,从而出现僵、直、活动不灵等。 寒为阴邪,侵入人体,必伤阳气,致气脉

3、不通,不通则痛,表现为颈项或腰腿疼痛或向下串痛。寒胜收引,血凝气滞,筋失所养,则可导致肌肉 痉挛。 湿气重着,其性粘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疼项强,皆属湿”、“湿淫所胜项似拔、腰似折,脾不可以回(坐)。” 总之,汗出当风,卧地受凉,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则风、寒、湿邪侵入,经脉固寒而致收引,肌肉筋膜舒缩失常,气血郁滞致溢出脉道,局部瘀肿,致痛物质堆积,加之肌肉保护性痉挛,故出现疼、酸、胀、僵、活动不灵等症状。 (二)内因 1.年龄:人随着年岁不断增大,人体的组织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退行性改变,简称退变。人的组织退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椎间盘变性及骨质增生等方面;椎间盘变性在

4、人类25岁就开始了,椎间盘中发生退变最先的是纤维环,其次是髓核、软骨板,人的椎间盘发生退变是均衡发生的,如果某个椎间盘受到损伤,就是轻微损伤,则该椎间盘的表现较为突出,即此椎间盘的椎间隙变窄,但仍维持前稍宽于后,清晰度亦较好,相对应缘的骨质密稍增高伴稍增宽改变;骨质增生主要发生在有解剖位移的椎骨,它是一个代偿的机制,由于椎骨发生解剖位移,原来的横向平衡中的内平衡就会发生失调,椎间关节的关节囊松弛,则此椎间小关节的 稳定性差,椎间小关节的磨损加重,导致局部出血并血肿形成,再有钙沉积,经机化后而形成。为了维持新的平衡,骨质增生形成后,得不到及时合理的纠正,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但不一定致病,主要在

5、于它生长的位置,如不长在椎间孔或椎体的后缘或椎弓的前缘,则此骨质增生不会刺激到相应的神经根或脊髓,就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由于退变的存在而致椎间隙变窄,椎间软组织松弛,在一定诱因条件下,易发生解剖位移(错位),从而对相应的神经、血管、脊髓和交感神经(或神经节)造成刺激(压迫、牵拉或无菌性炎症等)而致出现临床症状(疾病的发生)。 2.体质:体质是人类健康的物质基础,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的体质学说告之,肥胖体质(痰湿)易患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患等,因为肥胖,则血中胆固醇增多,造成脂肪、糖、能量代谢及血液流变等方面发生异常,从而相应疾病出现,如又不及时而合理的治疗,疾病会进一步发展、恶化!

6、对于疾病来讲,有“病”与“未病”两种状态,在此二者之间还有第三种存在,即病理性体质,具有某种病理性体质的人,虽暂时未发病,但已经潜在了疾病的发生物质基础,发病的危险性大于没有病理性体质的人,故病理性体质是事物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个中间关键环节,如自己加以重视,医生又能早期诊断出来,给予相应的及时合理治疗,就能防止相应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否则,将会造成疾病的发生。 3.内分泌失调: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使脊柱的退行性变进展加快,椎骨易于失稳,导致解剖位移而诱发脊柱相关疾病。 4.先天畸形:隐裂、椎骨融合(椎体、椎板等)、颈肋、颅底凹陷症等,由于稳固性差,增加了上、下部的椎间小关节的负担,易于发生劳损,

7、再加上其代偿功能较差,对一些小的外力或诱因即可诱发,且症状往往比一般人严重。(三)病理 1.解剖位移:是指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移动或位置变化)。 由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受挤压,相应的关节囊其及周围韧带松弛,椎间孔纵径缩短,若再遭受外力作用而致伤或椎间组织劳损,则易导致解剖位移(错位、错缝),使神经、血管等受刺激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2.椎骨失稳:由于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后关节)承受压力增大,关节囊及椎周的韧带松弛,椎骨的稳定性差,如遇上无防备的外力或不协调的动作,导致关节错位或错缝,即关节不完全的脱位,关节面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不仅相应的部位出现临床症状,还可直接对相

8、应的神经、血管或通过神经反射间接影响,肢体或内脏器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椎骨失稳多不是单个的,是多节段、多方位的联合动作,可以沿横轴、纵轴、矢状轴旋转或平移,这种解剖位移发生后,会使椎管内容积减少,使神经根管、椎动脉受刺激,小关节排列紊乱,产生对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异常张力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功能发生失调。 3.椎周软组织的改变 黄韧带:受损伤后,特别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又由于长期受牵拉(低头工作,高枕睡眠)或椎骨失稳后又加之活动度过大、久,常使韧带负担过重,从而发生肥厚,如再向椎管内折叠,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前、后纵韧带受损伤,可发生出血、血肿、水肿形成,在机化的过

9、程中,钙沉着下来,进一步形成钙化,甚至于骨化,就可产生临床症状。 项韧带在颈部增宽增厚,当颈椎失稳后,同样造成局部出血,血肿、水肿形成,或因损伤后在修复的过程中有钙沉着而形成钙化或骨化,此种钙化多见于C46棘突后侧项韧带中。 椎旁相关肌肉的改变:椎周的肌肉因急性或慢性损伤,可导致肌肉附着在骨的附着处的肌腱发生撕裂,造成局部出血、血肿形成或血管渗诱性增高而出现痛、胀等临床症状。 椎间盘的内压改变:当椎间盘受损伤后,椎间盘内压力也发生改变,压力从破裂处逸出,从而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髓核从破裂处逸出,则椎间隙变窄,相应的椎间关节失稳,磨损增大,并刺激相应的神经根或脊髓而出现临床症状。 4.神经改变:

10、神经根可受突出的髓核、变狭窄的椎间孔或前述的骨质增生的刺激而出现临床症状,如仅刺激后根,可出现麻木或酸胀不适,如仅刺激前根,主出现运动障碍,在临床上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远端疼痛、麻木等;若在前后根汇合处受刺激,则有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在椎间孔处尚可累及到神经根袖,使此局部的结缔组织增生,造成牵拉或粘连,从而加重临床症状。 5.体液的改变 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血浆浓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元等均比正常增高,实质是全身或局部的血液流速变性合并紊乱,血液呈异常的浓、稠、粘、凝状态,因而血循环发生障碍。 微循环: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流缓慢。亦为局部血循环障碍。 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由于椎

11、动脉受刺激(压迫或牵拉)或扭曲、痉挛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或晕厥。 血管紧张素改变:由于上述因素,致缺氧、缺血,肾所产生的肾素转化为血管紧张素,经肺循环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此对血管产生刺激而使之痉挛,导致外周血压升高。 6.炎性介质:组织细胞受损伤(害)后或有炎症时,可释放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致痛起重要的作用,此种物质称炎性介质。 K+和H+:组织受损或有炎症时,该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出K+、H+,K+浓度达到1015mmol/L时,即有致痛作用。局部循环障碍;常用H+浓度来测量,当PH值下降(PH5.3以下)而致痛;K+、H+也是肿瘤、类风湿、椎间盘纤维破裂等的主要致痛素。

12、 组织胺:肥大细胞,嗜硷性细胞,血小板等受到机械、放射、化学损伤,可释放出组织胺(浓度达10-5g/ml时,可致痛),其浓度增高而致痛,浓度低则有痒感(10-710-5g/ml时)。 5羟色氨(5HT):该存在于血小板、肥大细胞、肠道嗜银细胞内,当受到炎症刺激时,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小板破裂而释放出5HT,其致痛浓度为10-7g/ml,是外因致痛物质,在中枢则起抑制作用。 激肽素:炎症刺激后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浆凝活因子,从而激活激肽系统,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而使组织水肿加重,并引起疼痛(急性痛风、慢性风湿、炎风湿关节液内,均有激肽活性增高,可破坏软骨而引起之),是活化的激肽致活酶作用于球蛋

13、白后而形成致痛作用。 P物质(substancep,sp):是一种肽类的活性物质,属神经肽,为痛觉递质,特别是痛觉初级传入纤维的末梢内含量较高,作用于痛感觉神经元,特别是对脊髓的第一级痛感觉神经元。四、临床表现 (一)疼痛与麻木 疼痛(pain)是正常机体的一种感觉和防御信号,更是损伤和疾病的主观反映,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疼痛是由于组织损害(伤)而造成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的体验,当机体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部的组织细胞会破裂并释放出胞内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激活伤害感受器,而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则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迅速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而产生痛觉,即疼痛出现; 故辞海定义为

14、“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定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可分为快痛(传递快捷,定位准确、性质清晰,其感觉如同针刺一样,来快而迅速,故而又称为刺痛。)、慢痛(形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很准,其感觉有烧灼感,所以称灼痛。)、复合感觉痛(伴有其他感觉,如酸、胀、绞等,其感觉难以言表,定位很差,伴情绪反应)。 损伤可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损伤一般疼痛较重,但疼痛的性质,不尽相同,皮肤合并损伤时,伴有烧灼样痛或伴有痒感,定位明确,皮下组织浅筋膜损伤与皮肤痛为同样的性质;脂肪组织及深筋膜损伤,可产生钝痛,出现捻发感或团块样,涉

15、及到肌肉则出现肌肉痛;肌肉受损伤,常为深在的弥散性钝痛,且因伴有保护性肌痉挛而出现痛性肌痉块;肌腱疼痛为钝性,可出现远端的牵涉痛;滑囊损伤合并炎症时,可出现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若涉及其上的肌腱,则有肌腱的钝痛; 关节囊疼痛的性质是弥散性,定位不良,常涉及到其周围的肌腱等组织,肌腱损伤而出现疼痛;神经根受压迫时,出现异样感、麻木、功能障碍,当有炎性反应和浸润时,则有电击样感或疼痛或放射性痛;有时会伴有植物神经反应,如出汗、恶心、血压下降等;神经根炎性浸润疼痛时,直腿抬高试验多抬不高(40以内);神经根受压迫时,可引起远端传导阻滞,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若有炎性浸润时,可引起放射性疼痛或灼痛,部分外周

16、神经损伤时,可伴有血管运动及出汗的变化。 慢性损伤,不仅出现疼痛,且常有渗出、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变化,在触扪时,常可扪到病理性反应物:脂肪层的病理反应物多为椭圆形、团块样,且活动度大;深筋膜层病理反应物多为条索状、线状、杆柱状,其活动度相对较小;肌腱及腱鞘病理反应物多为团块状、条索状,同时伴有所涉及的肌肉出现反应性痉挛性团块;滑液囊的病理性反应物多为团块状;肌肉组织的病理性反应物较多样化,部分肌束痉挛,出现痛性索条,当大量肌肉被涉及时,出现疼痛性团块,且常涉及到远端起止点及附属之组织; 关节囊周围的结构,如副韧带、支持带等损伤被挤压时,可刺激关节囊而引起疼痛,其病理性反应物为索条状、团块状

17、;神经纤维管、骨性纤维管是神经穿行之处,受损伤后出现病理性反应物,多为条索样痛性硬块;硬脊膜、神经根因位置较深在,难于触摸到,但因炎症刺激而疼痛时,常有所支配的背肌、椎旁肌的痉挛而出现条索状或团块,触压时引起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神经根牵拉试验可激发或使疼痛加重; 腰部的损伤及肌肉痉挛,可引起脊柱侧弯和生理弯曲度的改变,椎间盘的损伤也可引起上述的变化,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软组织损伤,作被动地加深向患侧侧弯时,因缓解软组织的牵拉则疼痛可减轻,但若对后者行旋转复位手法,减轻了对椎间盘的挤压及解除关节囊滑膜层的嵌顿,疼痛明显地减轻。 急性损伤,是创伤性炎性反应及反应物的刺激而引起疼痛;而慢性损伤,是

18、组织的不良修复造成疼痛,其中以粘连、疤痕组织形成较多见,因为阻碍血液循环(使神经缺血、缺氧,致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影响而引起神经纤维变形,郎飞氏结移位,周围髓鞘脱落及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运动减弱或丧失;缺氧,供应神经血液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了血、神经屏障,蛋白从神经内膜漏出,引起神经内局部电解质浓度平衡失调,干扰了神经内环境的稳定, 将产生神经内膜水肿,严重干扰轴突功能,最后引起神经纤维变性),造成病理性渗出,使致痛物质浸润痛敏组织,从而产生顽固性疼痛,又妨碍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临床上病人的感觉异常,常见的有蚁走感、麻木、凉感等等,实际上这种种异常感觉与疼痛是一种量的差别,足够强的刺激引

19、起疼痛,更够强的刺激或疼痛时间长则引起感觉异常。一般地说,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异样感、麻木、功能障碍等。(二)肿胀与瘀斑 肿胀是机体受损伤时,通过神经反射迅速地出现暂时性的血管痉挛,但持续时间不长(几秒到几分钟),接着就发生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快,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多,随后血流逐渐减慢,此时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造成损伤部位出现肿胀,又压迫静脉,加重了局部肿胀,同时淋巴循环受损而发生变化,初期淋巴流动加速,可将血管渗出的液体引流入淋巴管内,随后淋巴流动减慢至几乎停止流动,从而血管、淋巴管充盈而显充血,如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因损伤而破裂,血细胞逸出,就形成了局部瘀肿(斑); 充血一

20、方面加重血管内液体成分、细胞成分渗出,使局部肿胀加重,另一方面炎症病灶中的组织变质后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类、补体断片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作用,充血会加重血管内液体及细胞成分渗出,如充血程度轻且血管壁损伤少,渗出液仅为盐类和小分子量的蛋白,充血程度重且血管壁损伤严重,大分子量的球蛋白也渗出,甚至纤维蛋白原也渗出;渗出液对人体来说,有好的一面,即具有防御的重要作用, 因为渗出液不仅可稀释毒素,带走炎症病灶内的代谢产物,而渗出液中尚含有抗体、补体等物质,这些物质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等),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出的组织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素,纤维

21、素相互交织形成网架,有利于将细菌包围起来,阻揭细菌的扩散,从而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渗出液过多,可压迫周围的组织或器官,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是疼痛加重,功能障碍出现等; 纤维素增多,机化之结果造成粘连,形成“卡压”血循环的粘连带,血循环处于不良状态,局部缺血、缺氧,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完全吸收,结缔组织不断增生,粘连不断形成,最后形成瘢痕,这就是顽固性疼痛的因素。 (三)肌紧张或痉挛 由于损伤而造成肌肉受损,出现肌肉疼痛,此种疼痛常为深在而弥散性的钝痛,并常伴有保护性,又出现肌紧张(痉挛),局部发现有块状团伴疼痛,此即为肌痉块,如肌腱受损,可出现钝痛,并可

22、有远端的牵涉痛,合併有滑囊损伤,伴有炎症则可出现局部疼痛或牵涉痛,因分布在滑囊的神经血管较丰富,对疼痛的撞击、炎症也较敏感,若涉及到其周围肌腱的损伤则出现钝痛。(四)解剖位移 正常骨骼的解剖关系(位置)发生了改变(移动),较小的解剖位移,一般称为错缝或错位,如椎骨间的小关节(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发生;错位的程度较大(解剖位移的程度较大)则称为半脱位,更甚者为全脱位;当关节发生错位或半脱位时,该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亦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关节韧带的撕裂较多见,从而出现渗出、出血、肿胀、疼痛等,有时在外力消失后,瞬间的小错位可能自行复位,但错位损伤时所造成的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已

23、形成,上述的反应仍然发生,仅是程度较轻些而已,如未得到及时而合理的治疗,仍可发生关节周围疼痛、功能障碍等, 形成常说的劳损(亦称积累性损伤),长年重复相同姿式和劳作,使相应的关节反复慢性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且一般治疗难以奏效,是临床上较棘手的顽症。中医指出的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长时间低头工作、屈颈、破坏了颈脊柱的正常生理孤度,使颈部的肌肉、韧带受到异常的牵拉,造成劳损,劳损又导致受损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并加重了肌力的平衡失调(主外平衡),进而造成内平衡失调,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颈椎横突前面的颈交感神经节,受到偏歪横突刺激,使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兴奋性增高,而这些节后纤维是随颈内A

24、.的行走而行走,颈内A.有一条分支眼A. ,从眼A.发一视网膜中央A. ,此A.在眼球后12.5mm处穿入视神经,穿过巩膜筛板进入眼球内,在视神经盘上分为颞上、鼻上、颞下、鼻下四个分支,然后再逐级分支,分布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供养视网膜内三层; 眼A.的另一分支为睫状后短A.,从眼A.分出后,先分为鼻、颞侧两主支,再各又分成小支(一般有25支不等),在视神经周围穿过巩膜,到脉络膜内,逐级分支,营养脉络膜及视网膜外五层。因而供应视网膜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视细胞得不到良好的血液供应,在临床上出现视力障碍,从中医的角度看,因其姿势不正而损害了软组织,实则为久视则不能维持正常颈屈,久视伤肝,伤肝则伤

25、血,故出现眼的症状。 久卧伤气:长时间的躺卧在床上,常不能保持正确的睡姿和枕姿,若再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更易造成脊柱的不正常,如有的人喜欢高枕睡姿,以为“高枕无忧”,实则高枕有忧或低枕(无枕)也有忧,因高枕睡姿,颈曲变直,正常的颈生理弯曲度消失,导致颈脊柱的纵向平衡失调,使颈椎的稳定性差,易于造成颈椎的横向平衡发生失调而出现错位,从而刺激(开始时为压迫或牵拉,再后些则有无菌性炎症出现)颈椎周围的软组织, 其中以交感神经节、椎A.、脊髓、脊神经根等尤为重要,因而发生相应型的颈椎病;同理,如睡软床,造成腰部亦出现纵向及横向平衡失调,造成腰椎周围的软组织(特别是肌肉、韧带)慢性劳损,出现腰痛或腰腿痛等

26、;久卧又睡在软床上,要不断地变换睡姿,再又躺姿看书、看报或看电视,易于使椎间小关节发生错位,从而造成脊柱畸形而致腰痛或腰腿痛;正常的睡床要软硬适中, 一般在硬板上垫一床68斤重的棉胎为宜,且经常拿出去晒太阳,保持其松软和弹性,而枕头的高度是以自己紧握拳竖放的高度为宜,仰卧时,颈部置于枕之下缘,而头枕部正好在枕头的中部稍上方,由于枕头用软的木棉花(或剪碎的海棉粒)填充,故头枕部正枕在枕头中部处,而使枕头下缘正好搁住颈部,保持颈曲的良好弯曲度,但有时候要侧卧位,为此在枕头的左右两端各垫一个小的枕头,其高度是自己紧握拳头横放的高度,其宽度各占枕头约1/4,因此,一个人的睡姿最好是仰卧位!证治要诀中指

27、出:“颈痛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致痛者。”正是对久卧伤气的准确注释。 久坐伤肉:坐姿使上半身的体重垂压于腰背骶部,而且也改变了腰骶部生理弯曲度的正常姿态,使原适应于直立状态下的腰部组织结构,承受了额外的应力和剪力,特别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内压)改变,一般卧姿最小,站姿次之,坐姿最大;患有腰椎间盘损伤之病友,多数在弯腰状态下发生,即在前屈状态下,上肢取物、持重,使其内压瞬间成数倍增加,因此将纤维环损伤而破裂,髓核从破裂处逸出,刺激神经根或脊髓,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候群; 在坐姿状态下工作,若上肢在无支撑下进行工作(诸如手工邮检员、编织工、检字工等等),都增加了腰骶关节的垂压,若该部位又行屈伸

28、活动,长时间的劳作又不能维持正常的受力姿势,加重了腰骶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劳损;同是在坐姿状态下工作,双上肢有支撑者,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而无支撑的双上肢劳作者,腰痛的发病率又较高,从而形成了“久坐伤肉”。 久站伤骨:长久站(立)时,上半身的重量向下传递,使膝关节、踝关节持续负重,容易损伤相应关节及其支持关节的装置,还可造成跖腱膜的牵拉性损伤,导致膝部或踝部或足跟疼痛,一些人为了追求形态美而穿高跟鞋(主要是年轻女性),使足跟上扬抬高,臀部向上高翘,改变了腰骶部及下肢相应关节构形以及相应肌腱、韧带的力平衡,从而在临床上常见的腰骶部疼痛、膝周疼痛、踝痛、足跟痛及跖趾痛等,就是骨受到了不必要的压力,

29、从而造成骨损伤而出现上述的部位疼痛。 久行伤筋:是指行走时间过长或在崎岖不平的地(道路)上,造成相应的骨突部位磨擦损伤,相应的肌力不平衡,加重了相关关节和受力部位的损伤,易造成臀部肌肉(诸如臀中肌、阔筋膜张肌、梨状肌等)损伤,这些肌肉对维持骨盆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行走在不平的路上,左右摇摆不定,增加了骨盆的摆动,致使肌肉起止点受牵拉伤或肌腹痉挛,为了代偿而出现保护性痉挛而牵涉、损伤了臀上皮神经(臀中肌起点正是臀上皮神经穿髂嵴的骨性纤维管出口处)、梨状肌(臀中肌止点与梨状肌共腱),当梨状肌受牵涉伤后,造成痉挛、肿胀、充血等,从而刺激了坐骨神经,故临床上会出现腰骶部疼痛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患侧下肢胀痛

30、等。 当梨状肌受牵涉伤后,造成痉挛、肿胀、充血等,从而刺激了坐骨神经,故临床上会出现腰骶部疼痛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患侧下肢胀痛等。 由以上叙述可知,“五劳所伤”是前人对劳损的总结,它告诫人们,一切活动不能持久不变,宜不时地变换体位和姿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尽可能地维持正确的姿势,这是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体的肌肉、韧带、骨骼等免受损伤的宝贵经验。(五)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是指关节功能呈不同程度的受限。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体的组织结构在分布与连结上几近完善而合理的境界,肌肉收缩产生力量,拉动远端的骨骼,产生运动,作为肌纤维,其作用力点在肌纤维与肌腱的结合点上,作为整块肌肉,其作用力点在肌腱与骨连

31、接的腱末端上(腱末端又称腱止装置或称末端装置,是肌腱与骨相连的地方,当肌肉收缩牵拉、扭曲、运动关节时,此处负力最大,为加强此部位的牢固性,有较特殊的连接方式骨组织、钙化软骨层、潮线、纤维软骨带、腱纤维等顺序连接,使腱止点有强的抗拉能力,从而稳固性增加。), 即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应力点,是劳损的常见的部位,一旦损伤,得不到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损伤初期的反应为无菌性炎症,以损伤的局部水肿为主,严重的损伤常伴有出血、皮下溢血、肌纤维撕裂或断裂和撕脱,先出现水肿、出血,24小时后断裂处出现坏死、炎症、巨噬细胞浸润,故伤后第二天疼痛加重,肿胀明显,活动功能受限,从而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如果相应关节的关节面无

32、较大的错动,一般710天水肿与炎症反应逐渐吸收,而肿胀、疼痛减轻并最后消失,关节功能恢复, 若关节的关节面移位较大,肿胀难以消除,此时必需行手法复位始可消除肿胀,此种情况是较多见,如踝关节扭伤,不及时而合理的治疗,结缔组织增生而致肿胀长期存在,在排出踝关节的无骨折情况下行五步法治疗,但必须排出组成踝关节面的骨骼无骨折的前提下始可得到满意的疗效,如有相应关节面的骨骼有骨折,则按骨折的治疗方法处理。 35 (六)全身症状 脊柱损伤后所造成的脊柱损伤性疾病,有些可出现全身症状,例如,颈椎损伤后所造成的椎骨错位,可以出现低热、头晕、头痛及全身困软无力或心慌心跳、心律异常、血压异常、失眠多梦或胸闷气喘难

33、以平卧并影响睡眠或尿频尿急,但无尿痛、尿热,腰腿痛难以入眠而辗转反侧,或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等,服用多种药物均疗效不佳,甚至根本无效,究其原因,乃是椎骨发生解剖位移后刺激了其周围的软组织(特别是相应的血管、神经等)所导致的, 以心律失常来说,在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异常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率不齐等,此种心律异常是因为发生解剖位移的颈椎横突刺激了其前面的颈交感神经节,而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有到心脏去的心神经(分别称为心上、心中、心下神经),这些心神经,与心脏本身的传导系统一道支配心脏的舒缩活动,当相应的颈椎发生解剖位移后,横突会刺激颈交感神经节(交感神节与横突之间仅隔很薄的颈长肌),使从神经

34、节发出的心神经(节后纤维的一部分)兴奋性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发生异常,故此种类型的心律异常是神经的兴奋性改变造成的,而非心肌的本身的问题造成的,故一般所应用的药物难以揍效, 而运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来纠正发生解剖位移的椎骨,可解除颈交感神经节受刺激的因素,从而恢复了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乃疗效颇佳之故;同理,当骶髂关节发生解剖位移后,可以使梨状肌受刺激而致损伤,会出现充血、出血、水肿、痉挛等改变,改变后的梨状肌可刺激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或盆腔侧壁的盆交感N.丛,因而出现一侧下肢的坐骨N.痛或月经不调(女性),阳萎(男性)等表现,当用正骨手法复位后,纠正了解剖位移的骨髂,神经、血管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35、,故能解除病人的病痛,使其能很好地生活着,因此,有些疾病的全身症状是骨骼发生解剖位移造成的,我们应予以重视。 五、体格检查: (一)姿势与步态 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检查,我们要注意病人的姿势与步态,是自行走来或是他人扶来或是柱拐杖来,亦或是抬来的,一般地讲,自行走来的,病情则稍轻些,其他形式来的,则稍重些,而抬来的则更重些;自行走来的,也须注意其步态,有否跛行或有拖步等,这些均能反映其病情如何。 (二)活动度的检查:在脊柱损伤性疾病中,由于疼痛会出现功能障碍,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可发生变化,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测量方法以中立位为零(0)度计算,简称为中立位零(0)度法,以下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度检查(仅讲

36、颈、肩、腰)。 1.颈活动度 常用“”来表示,上1/4为前屈,正常值为45,下1/4为后伸,正常值为45,左1/4为病人向左侧旋转,正常值为6080,右1/4为病人向右侧旋转,正常值为6080。 2、腰活动度:常用“”来表示,上1/4为前屈,正常值为:男女均90,后1/4为后伸,正常值为2530,右1/4为右侧屈,正常值为2530,左1/4为左侧屈,正常值为2530,左右旋转各为30。 3、肩活动度:前屈十上举正常值为180;后伸时,手背的中指尖能触到对侧肩胛骨的肩胛岗;外展十上举,正常值为180。 (三)触诊:主用我们的双拇指的第二指节指腹靠指尖的1/2进行触摸检查。 1.触法 有双拇指及单

37、拇指触诊,一般自上而下进行。 2.触诊法 有“八”字触诊法或单拇指、单拇、食指触诊法等等。 双拇指触诊是指医生用自己的双拇指在病人的背侧对颈脊柱、胸脊柱、腰脊柱的棘突两侧,进行自上而下地触扪,检查是否有向侧方偏歪。单拇指触诊法则用一个拇指触压棘突偏歪侧的情况,证实是否偏向该侧。3.棘突偏歪的诊断: 棘突偏歪的类型:生理性、代偿性、病理性三种。 棘突偏歪的指征:其一棘突偏离后正中线。其二为棘突的偏离侧有下述四种中的1种或2种疼痛感,微麻感,痠胀感、不适感(或舒适感)。其三为棘突的偏离侧有顿厚感或饱满感(相对侧则有空虚感);生理性棘突偏歪只有第一个指征,即棘突偏离后正中线,就是说生理性棘突偏歪其人

38、一出生就长歪了的; 代偿性棘突偏歪有第一、三两个指征,说明该偏歪棘突的椎骨曾发生过病理性棘突偏歪,但由于当时棘突偏歪的程度少,且该人当时体质又比较好,能代偿过来了;病理性棘突偏歪则三个指征均有,说明该人有病理性棘突偏歪的椎骨正处于解剖位移(错位),此病理性棘突偏歪是我们医生要在病人身上寻找的,也是进行手法的可靠依据。所以,棘突偏歪是某椎骨发生解剖位移(错位)的诊断依据,也是行旋转复位手法的可靠依据。4.触诊的其他情况 肌紧张(肌张力正常情况下,人体肌肉处于一定张力状态,当中枢或周围性N.损伤时,张力发生改变,前者表现为增高,后者表现在减低。)在脊柱的两侧用食中指轻压以检查肌肉的紧张情况,正常者

39、是两侧对称,上下也是一致的,在脊柱损伤性疾病中,常常造成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作肌紧张的检查时,一般宜左右侧对比,上下面对比。 肌力增强的肌肉,静止时肌肉紧张,被动活动有阻力,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呈痉挛性瘫痪硬瘫、肌肉萎缩不明显并有病理反射出现)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张力软弱因反射孤受破坏,腱反射降低减弱或消失,软瘫,肌萎缩明显,无病理反射出现等)。故对上、下运动N.元之损伤要弄清楚,必要时作肌电图检查。 触诊有无包块,有者宜触清包块大小(超过1cm者,宜写清面积,即长宽之型式),硬度表面情况(光滑或凹凸不平),底部粘连否,能活动否,热感或波动感及搏动感等。 棘上韧

40、带、棘间韧带在触诊时,注意棘突上有否条索状的剥离感,沟痕等,慢性损伤者,在棘突上可扪到条索状的滑动物,其中可能扪到沟痕伴有压痛,如在那两个棘突之间的深部有压痛者,为棘间韧带损伤;棘间隙增宽或变窄等。 椎旁压痛者有之为小关节损伤、错位,若为深压痛且向患下肢放麻痛者见于椎间盘损伤,L5、S1棘间压痛见于腰骶关节损伤。 骶髂关节触诊:注意髂后上棘后侧中部向后凸出处,髂后上棘下缘、骶髂关节囊的情况(由外上斜向内下约23cm长),髂后下棘下缘及轻敲髂后上棘后侧的感觉(疼、胀、酸、麻等有否)等五点。 用上述的五点触诊来分清骶髂关节是前错位还是后错位,一般地说,前错位以右侧占多数(约80%左右),后错位以左

41、侧占多数(约占80%左右),即前错位以患侧髂后上(下)棘下缘高于对侧者,反之则为后错位也! 相应部位之检查: 颈部:病人取矮端座位,头稍前屈,自C27逐个触诊棘突、棘间隙,再触诊棘突旁开1.52.0cm处有无压痛、放射痛或串麻痛等,触摸颈后、颈侧、颈前肌群有无条索、结节及压痛等。 肩部及上肢:主要寻找压痛点、肩关节异常活动(骨折、脱位)。常见之压痛点有肩峰下压痛,见于滑囊炎;喙突及喙肱肌压痛,见于肩关节上举较困难;三角肌压痛,见于三角肌下滑囊炎及其病变;肱骨大结节压痛,见于冈上肌、冈下肌、小、大园肌病变;肱骨小结节及其嵴压痛,见于肩胛下肌、喙肱韧带、背阔肌、大园肌损伤或炎症;肱骨结节间沟压痛,

42、见于该处腱鞘炎; 冈上窝压痛,见于冈上肌病变;冈下窝压痛并有放射至上肢,见于冈下肌其及N.血管损伤或炎症;肱骨内上髁压痛,见于屈指总肌腱劳损;肱骨外上髁压痛,见于桡侧腕长、短肌和指伸肌劳损或该处炎症;尺侧副韧带压痛,见于该韧带损伤、创伤性滑膜炎;桡侧副韧带压痛,见于该韧带损伤、桡骨头骨折或脱位;尺N.沟压痛,见于迟发性尺N.炎、复发性尺N.脱位、肱骨内上髁骨折;肘后间隙压痛,见于创伤性滑囊炎及肘关节病变;鹰咀压痛,见于肱三头肌肌腱炎,该肌腱损伤(撕裂或断裂)、鹰嘴骨折或肘后滑囊炎等。 胸部:胸椎棘突有无侧凸或向前凹陷或向左或向右偏歪否(病理性偏歪),棘上及棘间韧带有无条索状滑动物及沟痕及压痛,

43、肋骨有无隆起或凹陷,伴有骨摩擦音并有压痛,为肋骨骨折象征;骨周围炎、骨结核、风湿性软骨炎等,均可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触及包块等。 腰部:腰椎棘突有病理性棘突偏歪否,棘上、棘间韧带有条索状的滑动物及压痛及沟痕否,棘间隙是否等宽,椎旁有无深压痛及放射痛,腰肌的紧张度如何,要上、下及左右对比,有否包块等(与前面讲的一致)。 腰骶臀部:触诊按立位、坐位、俯卧位等方式进行。 立位可用三指(拇、食、中指或食、中、无名指)触诊法进行,自上而下触摸棘突有无偏歪(主寻找病理性棘突偏歪),棘间隙是否增宽、变窄,两侧骶脊肌有无紧张、压痛、硬结、条索状等。 坐位按触诊之2和3进行。俯卧位的触诊重点寻找压痛点,常见的压

44、痛点有:脊肋角压痛,见于骶棘肌损伤、肾脏疾患、L1横突骨折;L3横突压痛,见于L3横突综合征;腰骶角压痛,见于髂腰韧带损伤;棘突上压痛,见于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隙深压痛,见于棘间韧带损伤;棘突旁压痛,见于小关节损伤、小关节错位;棘突旁开一横指处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见于腰椎间盘损伤;L5、S1棘间压痛,见于腰骶关节损伤、游离棘突等,骶髂关节后侧压痛,见于骶髂关节损伤等。 髋股部:触摸髋关节有无肿胀,局限性肿块及其大小、数目、硬度、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活动度、有无小波动感等;髋关节脱位,可在异常部位触到股骨头或扪到股A.搏动减弱;臀肌挛缩可在臀部触及紧张的束带;在股骨大粗隆处触及肌腱的弹跳,

45、常见于大转子滑囊炎、腰大肌下滑囊炎等。髋部常见的压痛有:前方压痛,见于髋关节化脓性感染、结核、大转子滑囊炎;在髋关节屈曲外旋时,小转子处压痛,见于髂腰肌止点病变;髂骨翼内侧有压痛、肿块,见于髂肌下血肿,多同时合并有股N.压迫症状;腹股沟韧带与髂骨之间压痛,见于腰大肌下滑囊炎;大转子处压痛,见于大转子滑囊炎。 膝部:触诊有无肿物,其大小、硬度、与周围组织及膝关节活动的关系等。髌上囊肿、髌前囊肿,膕窝部可触及囊性肿物;半月板囊肿或关节内游离体,伸膝可触及而屈膝时消失;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是肿瘤的好发部位,骨肿瘤呈偏心性肿大,位置固定不动;骨软骨瘤呈局限性突出,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无压痛或轻压痛;胫骨

46、上端巨细胞瘤,触之若乒乓球感;骨肉瘤触之较软,压痛明显,皮肤温度高。 膝部压痛点有:膝前压痛,见于髌骨滑囊炎或膑骨病变;内外膝眼压痛,考虑为半月板盘状软骨损伤;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压痛,往往是内外侧副韧带病变或肿瘤;髌尖深部压痛,是膝脂肪垫损害的特征;胫骨粗隆处局限性压痛,见于胫骨粗隆骨骺炎的表现。 踝足部:重点检查压痛点,第2、3或3、4跖骨干压痛,可见于行军式骨折;第5跖骨基底部压痛,见于本身的撕脱、骨折,可能是直接打击或腓骨短肌强烈收缩所致;姆囊肿,多见于第一跖骨头内侧压痛;跟腱或腱滑膜病变压痛在其本身;跟腱止点处压痛,见于跟腱后滑囊炎;跟部后下方压痛,见于跟骨结节骨骺缺血性坏死;跟骨跖

47、面正中偏后压痛,见于跟骨骨刺或脂肪垫损伤。(四)有关的试验 1.一般常用的试验: 颈椎椎间孔压缩试验:两种方法任选一种进行检查捶法或压法。 臂丛牵拉试验: 颈神经根受刺激可出现: 颈部僵直,向患侧旋转和伸展受限; 疼痛和异常感觉因咳嗽等加剧; 神经根出口处压痛; 颈髓受损,霍夫曼氏征则为阳性。 颈部各脊神经受刺激后表现各有不同: 颈7食指、中指感觉异常或减退;上臂后外侧和肩胛内上角的深部疼痛和压痛;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肱三头肌肌腱反射减弱。 颈6拇指或食指感觉异常或减退;三角肌疼痛和压痛;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减弱。 颈5前臂内侧和小指感觉异常和痛觉减退;肩胛下到上臂内侧,前

48、臂内侧到小指内侧的深部痛和压痛;手内在肌肌力减弱;无反射改变。 腰部 直腿抬高试验:若抬高小于70时出现腰痛及同侧下肢放射性痛,见于腰椎有小关节疾患或腰椎间盘损伤;若在40以下出现疼痛,见于腰椎间盘向后侧损伤(后突型);如抬健侧腿而出现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见于严重的或中央型向后侧的腰椎间盘损伤(突出型)。 股N.紧张试验:若出现大腿前方放射痛,多见于腰3/4椎间盘受损伤。 腰大肌挛缩试验:患者俯卧位,患肢屈膝90,医者一手握其踝部并将该下肢提起,使髋关节呈过伸位,若骨盆随之抬起,见于腰大肌脓肿或早期髋关节结核。 骶髂关节:“4”字征试验:若一手下压患侧膝部时,骶髂关节部疼痛,为骶髂关节病变;若

49、髋关节疼痛,为髋关节病变;若耻骨联合部疼痛为耻骨炎。 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患者仰卧,医者双手分别在患者的左右髂前上棘处,向内挤压或向外分离(向外下压)骨盆,若腰部出现疼痛,见于骶髂关节疾患;若骨盆的骨质某处出现疼痛,为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定位试验:病人仰卧,医者用右手托住病人双膝后部,使屈髋90,小腿自然地放在医者的右臂上,医者用左手压住膝部,然后以双大腿为杠杆,将骨盆分别向左和右挤压,骶髂关节疾患时,向患侧挤压,疼痛减轻,向健侧挤压,患侧被拉开,疼痛加重。 2.选择性试验 怀疑有这方面的问题(疾患)才选用之。 颈部 位置性眩晕试验:凡有眩晕、头昏的患者,均应检查,本试验有前屈位、后伸位(分别

50、在30位时进行),在此位置上行向左、右慢慢旋转(医者双手分别扶其颞部,给患者作被动旋转),当出现头晕或眩晕(试验时已有眩晕者)加重,为阳性,见于椎A.受刺激的颈椎病,并记录向左或向右旋转的度数(亦要注明清楚是前屈位或后伸位出现)。 神经根粘连试验:患者端坐位,医者站立在患者之患侧,双手分别抓住患者患手的大、小鱼际肌处,并使患上肢呈外展约80左右并稍向前约10左右,行向外下牵拉并轻轻抖动,若出现患上肢有麻木感,说明颈下段神经根有粘连。 腰部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足背屈试验):患者仰卧位,当患者抬高患下肢出现疼痛时,略放低该患下肢并不感疼痛时,医者一手握住该侧足部使该足背屈(另一手扶住该小腿中、

51、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并固定之),若患者又感疼痛或引起该患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损伤或坐骨N.痛患者。 颈V.压迫试验:患者仰卧,双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医者站立于患者之头侧,医者用双手的小鱼际肌侧(手掌向上)由外向内且稍斜向下压迫患者之颈V.,维持1015,患者感患下肢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原有疼痛者),则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损伤。 轴位牵引试验:体位同上,先作患下肢直腿高试验,记下能抬高的度数,然后作健侧下肢的对抗牵引(要求此健下肢稍外展1020后行对抗牵引),维持60(1),此后再做患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如此时患下肢直腿抬高比原抬高在20以上,则预后良好,若在20以下,则预后较差

52、!主用于腰椎间盘损伤的预测! 骶髂关节 坐位骶髂关节旋转试验:患者端坐于凳上,其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医者立于患者后侧,左右手置于患者的左右肩峰处,然后医者双手将患者上半身作向左右适度的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患者感患侧骶髂关节部有疼痛或疼痛加重(原有疼痛者),见于骶髂关节损伤。 (五)反射的检查 医者在检查时,应使患者体位适当(舒适、无别扭),肌肉放松,医者叩击位置要准确,用力均匀,并注意两则对比。 1.浅反射:刺激体表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在骨伤科中,一般不作浅反射检查,但应知道的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角膜反射等。 2.深反射:是刺激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所产生的反射,临床上常用的

53、有: 肱二头肌反射患者的一侧前臂处于旋前半屈位或肘关节稍屈曲并稍内旋前臂,医者将其拇指置于患者肱二头肌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医者之拇指的第二指节背侧,引起患者肱二头肌收缩,则患者的前臂屈曲,此为正常反应。肱二头肌受颈5、6 N.支配。 肱三头肌反射患者患侧肘关节屈曲,医者用一手托住患者屈曲的前臂及肘关节,另一手用叩诊锤叩击尺骨鹰咀上方1.52.0cm处,正常为肱三头肌收缩,表现为前臂伸展,肱三头肌受颈78N.支配。 桡骨膜反射嘱患者肘关节半屈曲,前臂略外旋,医者左手握住病人放松的双手,用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上方约1.0cm处,正常为前臂旋前及屈肘。桡骨膜受颈58N.支配。 膝反射患者坐位,小腿自然

54、下垂,或取仰卧位,医者用左手置于患者膕窝部,并向前稍托起该侧小腿,另一手用叩诊锤轻叩击髌骨稍下方的膑韧带(股四头肌肌腱),正常小腿稍前踢(伸膝动作)。膝反射受腰24N.支配。 踝反射又称跟腱反射,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呈稍屈曲位,足跟向内,医者左手轻压其足底前1/3,使其稍背屈(或称足背伸位),右手用叩诊锤轻叩击跟腱,引起小腿三头肌收缩,则足向跖面曲屈。踝反射受骶12N.支配。 3.病理反射:此类反射多见于上运动N.元损伤。 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左手托住患者手掌(手背向上),右手的食、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第3指节近端,再用右手拇指有节奏地压弹患者中指指甲,引起患者该手的拇指及其余四指

55、出现屈曲运动,则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运动N.元有损伤。 巴彬斯基(Babinski)征:用钝器划患者足底部之外侧缘,引起踇趾伸直并背屈,其他四趾扇形分开并稍背屈,则为阳性反应,是锥体束受损的表现。 髌阵挛: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医者以拇、食指按在一侧髌骨上缘处,随之骤然向下用力推动髌骨,并保持将膑骨推下的姿势且维持这一位置,若股四头肌肌腱有节律地阵阵收缩,使髌骨急速阵阵向上、下移动,则为阳性。 踝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住一侧小腿胫骨中部并稍抬高而离床面1015Cm,另一手握住足部上半部,随后立即突然将其足作背屈踝关节,并保持这个位置,维持一定的推力,如踝关节(足部)出现节律性振颤,即为阳性。

56、(六)肌力的检查:肌力是人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操作时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下面提及的肌力级别为六分法,主要用于较大关节的肌肉。该评定标准以肌肉收缩、关节活动、抗地心吸力、抗阻力以及关节稳定性为标准。 级:肌肉无收缩,关节无活动。 级:肌肉能蠕动或稍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运动。 级:肌肉收缩能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机体重量。 级:能对抗肢体重量和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外部阻力。 级:能对抗外部阻力,但关节运动不稳定。 级:肌力正常,关节运动稳定。 (七)化验检查 1.血沉 属非特异性检查,常用于判断各种炎症、风湿、结核活动及治疗效果,也可作恶性肿瘤的一项诊断参考。正常值:男性10mm/h以下

57、,女性15mm/h以下。血沉增快: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结核;心肌梗塞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增快(心绞痛的血沉正常);恶性肿瘤血沉亦增快,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疗效较彻底者渐趋正常,而复发、转移时又增快;多发性骨髓瘤血沉增快,疼痛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癌伴腹水者等等)血沉增快。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活动期血沉增快(非活动期则正常)。 2.C反应蛋白(CRP) 此测定与血沉同属一类指标,但CRP属急性反应物质中出现较早且又明显的一种物质,并不受贫血、妊娠、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影响,故此种测定更准确、更敏感、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在风湿热的急性期或活动期呈强阳性,一般恶肿痛为阳

58、性,机体有炎症,组织坏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烧伤、创伤、急性心肌梗塞等均呈阳性。 3.抗 链 球 菌 溶 血 素 “0”测 定 , 简 称 抗“0”(ASO) 正常值为500(单位),若500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有助于活动性风湿病的确诊。 4.类风湿因子凝集试验(RF) 用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脊柱炎,其阳性率达80%。 5.血清钙测定 主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治疗的动态情况,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正常值为8.510.5mg%(EDTA综合滴定法)。 6.尿常规 该项检查主要是协助诊断。 腰痛,有脊肋角压痛、叩击痛时,宜行此项检查,以排除肾脏疾患。 可判定末梢N.炎的病因

59、,是否为糖尿病的继发症。 7.血脂 临床上常规测定的项目,一般有四项,分述如下: 1总胆固醇(TC):成人血清TC参考范围为2.855.69毫摩尔升(110220毫克每公升);T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发病的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TC升高可见于高脂旦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此外,吸烟、饮酒、 紧张、血液浓缩等也可使TC升高。TC降低见于各种脂旦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此外,女性在月经期也可降低。 甘油三脂(TG):成人血清TG参考范围为0.451.69毫摩尔升(40150毫

60、克每公升)。TG升高常见于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状腺机能减退、胆道阻塞、糖原积累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急性胰腺炎等。 低密度脂旦白胆固醇(LDLC):成人血清LDLC参考范围为2.073.11毫摩尔升(80120毫克每公升)。由于L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故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家族性apoB缺陷症、混合性高血脂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症、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多发性肌瘤等;LDLC降低见于家族性无和低脂旦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apoB

61、合成减少等。 高密度脂旦白胆固醇(HDLC):是脂旦白的一种,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及排泄过多的胆固醇,以维持血浆正常胆固醇水平,其被誉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旦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参考范围成年男性为1.161.42毫摩尔升(4555毫克每公升),女性为1.261.55毫摩尔升(5060毫克每公升)。 (八)电生理检查 脊柱相关性疾病进行电生理检查,可以协助诊断及对该类疾病的预后,故必要的检查是应该进行的,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检测项目。 1.脑血流图:对有头昏(晕)、眩晕、头胀、头重、头痛、失眠多梦的颈椎病患者,可行此项检查,经此项检查可了解脑内血管的功能状态(

62、血管紧张度及弹性情况等)、颅内血管血液流动的动力学情况及脑内血管内之血液流动,左右是否平衡等(目今多采用彩色多普勒来进行检测,意义一样)。 2.心电图:通过该项检查,可了解到各波的幅度和经历的时间是否有异常,还可观察到节律、波形等有无异常,结合临床上具有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对于确诊某些心脏疾患,具有较明确的意义,同时可协助鉴别是否为颈椎病造成的,借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3.肌电图:该项检查是记录骨骼肌生物电的一种方法,依据病理肌电图的形态、分布、范围,可以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判断神经、肌肉损伤程度及预后,进一步对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予以鉴别。 其临床意义在于: (1)出现震颤电位,

63、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征象。 (2)部分神经损伤的肌电图表现较多样化肌肉松弛呈现正常的功能运动单位电位;肌肉强烈收缩时,一般为单纯相电位,但也可能出现干扰相。 (3)进行多块肌肉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可肯定某一周围N. .有无损伤。 (4)肌肉长时间失N. .支配,则可发生完全纤维化,各种病理电位均告消失,出现病理性电静息状态。 (5)原发性或废用性肌肉萎缩,由于没有神经损伤,肌肉松弛时表现为电静息状态,肌肉收缩时出现肌萎缩电位;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电压较低的干扰相。 (6)肌电图可区分神经元性、肌原性肌萎缩,其他原因所致的还可区分,脊髓前角细胞和周围N.病变。 4.神经传导速度:可反映神经的

64、传导功能,周围N.疾病损伤时传导功能改变最明显,脊髓前角细胞病损时,如不合并周围N.变性,其传导速度多属正常,故传导速度减慢,是周围N.损伤的表现,是区别病变在脊髓前角细胞还是在周围N.的主要依据。(九)X线检查 通过拍摄脊柱的X线片,可以排除诸如骨折、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因这些疾患是不适宜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的。而对于脊柱相关疾病所拍摄的X线片,不仅协助诊断,而且对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时,其针对性更强。切记不能仅是那里痛就拍摄那里,只是片面了解,必须有整体观念。 颈椎一般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如尚有头昏、眩晕、头痛、头重、头沉、头胀、视力障碍、耳鸣、听力下降、血压异常等等,则加拍摄颈椎

65、开口(张口)位片;若上肢疼痛时间较长或疼痛较严重并影响睡眠或麻木或上肢区域之肌肉有萎缩(如肩部、肩胛区、手内在肌等),再加拍颈椎左右前斜位片;若其头晕与环枕关节的关系密切,疑其环枕关节有融合等,还宜拍摄颈椎的过屈、过伸侧位片。 胸椎:一般拍摄胸椎正、侧位片。 腰椎:一般拍摄腰骶椎正、侧位片,如下肢有疼痛或麻木感,或膝关节、踝关节有疼痛或损伤者,宜加拍骨盆平片,可以了解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的相关情况;如在侧位片上看到腰椎有前滑脱情况,宜加拍腰椎左右斜位片,以进一步了解峡部有否不连(断裂)现象。 对于四肢的关节,特别是大关节(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除对相应的关节(肩关节只拍正位片)宜拍摄正、

66、侧位片,从而了解该关节的病变情况。对于有髋、膝、踝、足跟痛的疾患,除了拍摄相应部位的正侧位片外,尚宜拍摄腰骶椎正、侧位片及骨盆平片。 (十)椎管造影 经腰椎穿刺引入分子序数低的碘剂,使脑脊液密度提高并为X线摄片所分辨,从而达到蛛网膜腔显像的效果。应用油性造影剂(碘苯酯)的效果较清晰,其缺点是停留时间长,难以吸收,易使蛛网膜下腔粘连,如应用溶性造影水剂(伊索显),其在椎管内扩散、吸收较快,但投照技术要求高而熟练,否则易造成造影失败。(十一)CT及磁共振 CT为电子计算机X线横断体层扫描的简称,其成像的基本原理为X线束从多方向沿着人体某部位,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X线穿透人体经部分X线被组织吸

67、收后为检测器所接受而测得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计算得出该层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再重建图像。CT检查技术较X线技术敏感100倍,对各种密度相似的组织能够作出分辨, 而对组织空间分辨率并不超过X线,故目前尚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在脊柱相关性疾病中,主要观察脊柱与脊髓,可直观椎间盘与硬膜囊、N.根鞘和N.的关系,可见骨质增生、椎间小关节、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椎弓崩裂、椎骨病变引起的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及椎间孔变形等;可确定肿瘤的存在部位、大小、数目等,对诊断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脊髓炎等有很大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MR

68、I可以使CT显示不出来的病变显影,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MRI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MRI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辩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MRI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心腔、心包、心肌及心内其他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磁共振(MR)原称核磁共振,亦称共轭摄影法。是一种新颖成像方法,它具有组织对比性强、空间分辨率高,多平面的解剖结构显示和无射线

69、损伤等特点,并对生理变化特别敏感;在脊柱与脊髓的应用方面,确诊对外伤、椎间盘损伤与变性、椎管狭窄、椎骨结核、感染与肿瘤、脊髓出血、炎症等明显优于CT;对椎骨及脊柱的关节方面的疾病,如肿瘤、感染、退行性变、外伤等可清楚显示,利于分析及作出精断。磁共振有如下情况者,为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及N.刺激器者。曾作过动脉瘤手术及颅内带有动脉夹者。曾作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脏瓣膜者。有眼内金属异物或耳植入金属假体者。总之,病人要免带金属等物质,如手表、金属项链、义齿、金属纽扣、金属避孕环、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弹片;难以配合检查者或神智不清者,需要适当用些镇静剂。五、治疗 甲:治疗方法,在此我们主要运用

70、手法治疗及药物治疗两方面。 (一)手法治疗:在此主要是谈手法治疗,即在脊柱上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1.手法的定义:医者应用其手的力量和技巧,在患者的相应部位作不同方向的运动(动作),达到纠正解剖位移、缓解肌肉的痉挛及韧带的牵拉,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祛除无菌性炎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2.手法的分类: (1)借用他物来实施的手法针灸、拔火罐、小针刀、药线灸、拍打法 (2)徒手实施的手法推拿(按摩)是徒手施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基本要求是持久、用(有)力、均匀、柔和;常应用的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捏法、揉法、搓法、擦法、摇法、

71、引法等。推拿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消肿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 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就是我们要讲的手法(下详述)。 3.手法的作用 通过作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其作用有: (1)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及正常的生理功能(整复错位、通利关节)。 (2)缓解痉挛(肌肉)与牵拉(韧带),调节N.反射(温经通络,平衡阴阳)。 (3)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消除肿胀(调和营卫、宣导气血)。 (4)增强新陈代谢,加强免疫功能(补虚泄实,协调脏腑)。 4.手法的要求:在行手法治疗时,自始至终要达到疗效好、安全、痛苦少、美观大方等四大要求。 5.手法的原则:由下到上,因人(体质龄)、病(轻、重)而异,不可千篇一

72、律。 6.手法的顺序:臀上皮N.及臀中肌的分、理筋腰椎整复(相应局部做分理筋)胸椎整复(相应局部做分理筋)颈椎整复(相应局部做分理筋),如有骶骼关节错位、膝、踝关节等损伤,则在胸椎整复前行骶骼关节等手法的复位。 7.常用的手法; 腰椎 在应用定点旋转复位法中,有扳法及推法两种,在应用时,宜应用我们创新设计的双连椅(本双连椅于1998年9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全国专家鉴定组的鉴定,专家组评语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扳法(以L4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坐在双连椅的前凳上,医者坐在双连椅的后凳上,嘱患者将其右手置于其头顶部,左手置于他身体的右侧大腿外侧,医者以左手拇指放在L4棘突的右侧,其余

73、四指自然放在患者的左腰部,并以右膝前部顶住患者的右臀部稍外侧,右手从后向前穿过患者的右腋下,再转向内上越过患者的颈后部,并以“虎口”抓住患者的左肩中部,嘱患者先向前徐徐弯腰并向右侧稍后方旋转, 当患者稍向右后侧旋转到难以进行时,此状态时称为“极限”,紧接着医者的左手拇指向左侧扳拨L4棘突,右手将患者的上半身向右后侧旋提,同时右膝部向前顶,此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左手拇指下有滑动感,扳法的复位法告毕,由于拇指的扳拨而致棘突动(实为整个椎骨旋转),故称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扳法。 推法位置及坐式如前述,医者的左右手及膝部交换,患者亦换了手而向前弯腰并向左侧稍向后方旋转,同样当患者难以

74、向左侧稍后旋转进行时,医者的右手拇指向患者的左前方推顶,左手将患者的上半身向左侧稍后旋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复位告毕,由于是用推的力量推L4棘突的,故称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推法。如复位不完全,上述的扳、推法可重复一次。 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在五个腰椎中,行手法定点旋转复位整复时,在坐式下向前屈时,前屈的度数不能千篇一律,一般地说,位置较低的腰椎前屈的度数要低些,即L4、5,前屈的度数尽量下些,L3前屈的度数为L4、5前屈的2/3,L1、2前屈的度数为L4、5前屈的1/3。 (2)对于患有腰椎前滑脱的病人,在行腰椎整复时,不管是扳法或推法,切记在棘突

75、上的拇指不能向前用力,只能向侧外方用力,否则会加重滑脱的程度! (3)对患有腰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在行整复手法时,不要找“极限”(在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时,不管是扳法还是推法,在旋转的过程中,医者要寻找在旋转时的“极限”,所谓“极限”就是患者在向左或向右旋转时,到一定位置时就不能自行旋转过去了,在此时的位置则为“极限”。),而宜在从旋转开始到旋转结束(指此次旋转)均在旋转中运用扳法或推法之力,故主在速度及屈(幅)度上下功夫。 (4)医者在患者肩部的手,必须放在患者的对侧肩部,而不能放在患者颈根部或颈部,否则可能会将患者颈部造成损伤。 (5)医者的膝部(一侧)必须放在患者的臀局部,才起到杠杆的支点作

76、用,医者才能使用好杠杆力及旋转的力。 (6)患者的双足要放在双连椅的前凳和前凳脚的外侧处(足跟内侧与该凳脚外侧相贴),并整个足底着地而不能使足移动或翘起,并双足从外向内夹住双连椅前凳的前脚外侧,同时臀部要坐稳,使臀部及双足呈“三足鼎立”之势。 重点 骶骶骼骼关关节节 一般分为前、后错位两种类型,均有直接与间接复位法。 前错位:以右侧骶髂关节前错位为例。 间接法应用下肢的大小腿骨带动髋骨而间接整复骶髂关节。 A.站式按压复位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双手置于其头顶部,医者站在患者的右侧床沿下,嘱患者将右侧髋、膝关节屈曲,左下肢伸直,医者左手置于患者右膝关节前下方约510cm处,右手置于患者右踝关节

77、稍上方,嘱患者张口呼吸, 医者双手同时抓住上述部位徐徐向下压,当患者之小腿难以再向下按压时,医者双手突然用爆发力向下按压,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双手有滑动感,然后嘱患者伸直右下肢,医者双手抓住患者右踝关节上方,向下蹬足踢腿,约68次,再行牵拉右侧腘绳肌,要求屈髋90下(与床平面所成的度数)伸直右膝关节并用左手顶住其膝关节前面,右手置于其右足底处,行牵拉腘绳肌56次,后行右侧梨状肌的分、理筋及镇定(约1015)手法,再行右侧髂胫束自上而下的推按68次,手法告毕。 右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 间接法间接法 站式按压复位法站式按压复位法 B.坐式按压复位法:对于较胖而身体结实的患者,应用站立式按压小腿间接

78、复位法难以揍效,则采用坐式按压复位法,医者此时不站立施法,而是医者以跨越式坐在患者的患侧小腿前侧(患者姿势同前,右侧下肢屈髋屈膝),医者右手放在患者的膝关节前侧微下方,左手在医者后侧抓住患者小腿的踝关节稍上方,以医者的自身重量加上双手的按压力同时向下按压,同样达到骶髂关节的整复目的。 右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 间接法间接法 坐式按压复位法坐式按压复位法夫气 直接法直接推压骨盆一侧,使髋骨旋转,达到纠正骶髂关节的错位。 髂前上棘推压法:患者仰卧位,双上肢置于其头顶上,医者站立在患者之右侧床沿下并面向患者,右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交汇处正置于患者右侧髂前上棘稍下缘,左手掌稍斜交叉放在右手手背上,医者之上半身

79、稍向床内侧靠进些,且双眼注视患者之右腋下靠床面处(点),以右髂前上棘为一点并向床面作一垂直线,右腋窝的上、下缘也作一垂直线,将上二线的上、下端相连,则形成一个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的对角线相连,医者用力之方向即为从右髂前上棘至右腋窝下缘靠床面之点连起来,则为此长方形的对角线,医者在髂前上棘处以推为主压为次之力,斜向右腋窝下缘处,即为整复施力之力点与方向,常可听到“咯”的一声,至此复位告毕。 右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 直接法直接法 髂前上棘推压法髂前上棘推压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行站式按压法整复时,医者之双手要固定好,用力的大小及时间均宜一致,同时属患者开(张)口呼吸配合。坐式亦如此。 (2)站

80、式或坐式在向下用力按压时,要用爆发力,此爆发力是一瞬间的短暂而较大的力量,故用力不能缓慢或拖泥带水,力量要集中! (3)在行直接推压法时,要掌握好对角线的用力方向,记住在推压时是纵切面,不是斜面,不要将患者推到里面去!切记不能在髂前上棘处之皮肤上滑动而擦伤皮肤或使此处的皮下组织血管破裂,造成新的损伤。 (4)骶髂关节的整复方法,最好有助手帮助固定好骨盆或下肢,但不能压住对侧的膝关节,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后错位:以左侧骶髂关节后错位为例。 间接法应用单髋后伸复位法。 A.肘压法:实为左上肢的前臂尺侧近肘关节部的1/3抬压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双手掌重叠(一手掌在另一手手背上,而下颌尖部正放在上

81、面手的手背中部处),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近腰部旁的,左上肢以左前臂尺侧缘近左肘关节的1/3部,置于患者左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右上肢从患者左下肢自外向内穿过左大腿前面的中部,使医者之左右手手指相互交叉,左前臂向下压住左骶髂节的髂骨侧, 将患者之左大腿下部置于医者的右上肢的肘关节或上臂的下部并向上抬起,当患者之左下肢难以向上抬时,医者之双上肢同时用力,即右上肢的肘关节部(或右上肢的上臂下部)将患者之左下肢(以大腿为主)向上抬起,而左前臂尺侧向下压患者左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常可听到“咯”一声,整复手法告毕;随后即行右下肢蹬踢腿,约78次后,再行牵拉腘绳肌,使左下肢与床面垂直,要求能拉到8090左右,同时在

82、此高度时,要维持12;再接着进行梨状肌的按压(分理筋)及镇定(宜达15)及髂胫束推按68次,左骶髂关节复位手法全部告毕。 左骶髂关节的左骶髂关节的 间接法间接法 (单髋后伸复位法):肘压法(单髋后伸复位法):肘压法 B.侧扳法:患者右侧卧位,双手掌(板)顶住墙壁(或侧放独凳的凳脚侧面),并伸直肘关节,医者以右手掌根部置于患者左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左手放在患者左下肢膝关节的上方510cm处,同时双下肢呈弓荐部站好,然后医者双手同时徐徐用力,即右手向前推顶,左手向后拉,约持续约1左右,医者突用一相反的爆发力,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右手掌下有滑动感,整复手法告毕;随后像上述整复后一样踢腿及梨状肌的分

83、、理筋及镇定手法,再后做髂胫束的推按手法,全部手法告毕。 左骶髂关节的间接法左骶髂关节的间接法 (单髋后伸复位(单髋后伸复位法 ):侧扳法。 C.踩(蹬)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双手重叠置于下颌尖下(同前),医者站于患者之右侧床上,面向患者之足部,以右足跟部置于患者左骶髂关节的髂骨侧(缘),使医者之足与患者之骶髂关节呈90角,嘱患者屈曲左膝关节,随之医者双手抓住患者左踝关节的稍上方,医者双手向上稍向内牵拉左下肢,右足跟顶(踩)住患者左骶髂关节的髂骨侧(缘),当患者之左下肢难以向上抬(拉)时,医者之足手同时用爆发力,即双手向上向内用力拉患者的左下肢,右足跟用力向下稍外蹬(踩),常可听到“咯”的一

84、声或足下有滑动感,整复手法告毕;随后似前述的一样,作踢腿、梨状肌及髂胫束的善后动作,踩(蹬)法手法全部告毕。 左骶髂关节的间接法(单髋后伸复位左骶髂关节的间接法(单髋后伸复位法): 踩(蹬)法。踩(蹬)法。 直接法应用髂前上棘压推法,用力方向是正方形的对角线。患者仰卧位,双手置于其头顶上方,医者站立于患者之左侧并靠近床沿,面向患者之足部,以左髂前上棘为一点,向床面作垂直线,用此线的距离仍以髂前上棘为一起点,向左大腿前下作一相等长度的距离线,再以此距离长线的终点又向床面作一垂直线,两床面之二点连起来,则得到一正方形,再以髂前上棘之点,与第二床面点连起来则为正方形之对角线; 医者以右手掌根部(大小

85、鱼际肌汇合处)置于髂前上棘之上缘,左手掌稍斜放于右手手背上,上半身稍向患者靠,使上半身和双手与患者之左侧骨盆及左下肢成一纵切面,一助手以左手轻压住患者右髂前上棘处,右手亦压住患者之左侧大腿下1/3处,此时医者双手徐徐用力压患者之左髂前上棘,当双手难以下压时,双手突然用爆发力向下压推,整复告毕;然后与前述的做法一样踢左腿,做梨状肌之分理筋、镇定手法和左侧髂胫束的推、按、压手法。 左骶髂关节左骶髂关节 直接法直接法 髂前上棘推压法髂前上棘推压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不管做肘压法、侧扳法、踩(蹬)法等,均为单髋后伸复位法,一般对个子较小之患者(100市斤以内)应用肘压法(对小孩则可应用掌压法)

86、,个子较大(超过110市斤以上)可应用其他二法;由于踩(蹬)法的力量颇大,对于体质较好而较壮实者,年龄在20岁45岁的可应用,如患者在行整复时,配合不好,甚至予以反抗,则可暂停,待解释清楚并理解后,才予以行整复,否则改用其他手法整复。 (2)在阅X线片时,发现有中等以上的骨质疏松者,禁应用单髋后伸复位法,特别是踩法,以免造成医疗事故;有腰椎前滑脱之患者,不宜用单髋后伸复位法行整复! (3)在行侧扳法时,医者双眼盯注患者之双肘关节,患者肘关节必须保持伸直位,同时医者的双手用力时(一推一拉之力)用力的大小及时间要保持一致,不可一大一小或一先一后!在行肘压法时,告诉好患者,左膝关节不可屈曲,左下肢要

87、保持伸直位,以避免患者膝关节屈曲时,其足跟撞着医者之头部! (4)应用髂前上棘压推法时,除与前述之相应注意事项外,记住此法是以压力为主,推力为次,每做一回,约压推35次,不可过多,如患者在呼气末时用力更好! 胸椎 该段较特殊,临床上的解剖位移相对较少些,应用方法有下列几种。 A.坐式膝顶胸椎棘突抱头法(简称抱头法),适用于胸1、2的整复(以T2棘突后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医者坐在患者之后凳(一般的靠椅),嘱患者双手指相互交叉置于其后枕部,最下拇指下缘平后发际下缘并向后靠,医者将患者之T2棘突置于医者右膝关节前部稍内侧,同时医者双手分别从后向前穿过患者之腋窝下,并抓住患者双上肢之前臂中部

88、,嘱患者双肘关节向其前正中线靠拢,并同时要患者挺胸抬头看天花板,在此一刹那间医者双手向前下压患者之双前臂,医者的双上臂由下往向抬(翘)患者的上臂,膝前部向前向上顶起,此三动作一气呵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抱头法整复告毕。 坐式膝顶胸椎棘突抱头法坐式膝顶胸椎棘突抱头法 B. .坐式膝顶胸椎棘突压肩法(简称压肩法),适用于T38的整复(以T4棘突偏右为例):医者、患者之坐位(式)同前,患者双上肢自然下垂,触摸清T4棘突病理性偏右后,医者右足足底的前1/3踏在倒放独凳的右侧凳脚末端上面,并以右膝关节的前部稍内侧置于患者T4棘突的稍下缘,嘱患者上半身向后靠,使患者的头后枕部正置于医者之右肩中部上,医

89、者双上肢的手指互相交叉,以交叉后的双手的尺侧缘置于患者的胸骨柄处, 而双前臂的掌侧中部正置于患者之双肩峰下约一横指处,然后医者双上肢徐徐用力压患者之双肩处,右膝关节向前上顶起,此动作一气呵成,当患者的肩难以向后下压时,医者双手突用一爆发力,此爆发力是向后向下之合力,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膝部有滑动感,压肩法整复告毕,然后在复位的胸椎棘突上及两旁作分理筋手法。 坐式膝顶胸椎棘突压肩法坐式膝顶胸椎棘突压肩法 C.矮站桩位旋转复位法,适用于T912的整复(以T10病理性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坐在双连椅的前凳上,医者站立在双连椅的前后凳之间,以左手拇指置于T10棘突之右侧,余四指置于患者之左侧背腰部,

90、属患者右手放于其头顶上,左手置于右侧身旁的右大腿外侧,并直腰挺胸,医者右上肢的右手自患者之右腋下,从后向前穿过并向上跨越患者之颈后部,以“虎”口抓住患者之左肩中部,将患者之上半身徐徐向右后侧旋转,当患者之上半身再难以向右后旋转时,医者宜突用一爆发力, 即右上肢将患者上半身向右后侧旋转,左手拇指将T10棘突向左侧扳拨,此二手所用之力一气呵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此为矮站桩位扳法,还可用推法,上述的站、坐姿势一样,但要交换一个手,即医者之右手拇指置于T10棘突的右侧,患者左手放在其自己的头顶上,医者之左上肢穿过患者之左腋下并跨越患者之后颈部,以左手“虎口”抓住患者之右肩中部,其他的做法相同,仅是

91、将患者之上半身向左稍后侧旋转,右手拇指将T10棘突向左前侧方推,常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此即为推法,同样作局部的分理筋手法。 矮站桩位旋转复位法:矮站桩位旋转复位法: 肚皮功肚皮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在应用抱头法时,主适用于T1 1T2,因应用此法时,患者之双手抱头并使肘关节向其前正中线靠拢,故此时医者可将患者的肩胛骨向外移动,则T T1 12 2暴露出来,医者之膝前部易于顶住棘突,达到整复目的,为此必须嘱患者要肘部向前正中线靠拢,并挺胸抬头,抓住此一瞬间时间,医者的手、足配合好,整复易于成功。 (2)在行压肩法时,在患者的呼气末时始用力,此力是向后向下的合力,且手、

92、足一定要配合好,才易于成功。 (3)在做矮站桩位旋转法时,一定要患者在挺胸挺腹时才能旋转并用力,因胸椎的关节突呈前后位排列为主,但在下胸段,关节突的排列有些近似腰椎的关节突呈左右位之排列了,但又不完全为之,故不能在前屈位下行旋转,也不能以压肩法进行,只有采用本法进行;在行本法时,也要找“极限”,“极限”一到就应用爆发力,则易于整复成功及完全。 D.俯卧位掌推压法:适用于T110(以T7棘突病理性偏右为例):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之两侧,胸前宜垫一软枕头,医者站在患者之右侧(棘突偏歪侧),以右手掌之根部(大小鱼际肌之汇合处)置于T7棘突之稍下缘,左手掌伏于右手背上并稍有交叉,在

93、患者于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一向上向前(或称向下)之合力(爆发力)推压,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手掌下有滑动感,俯卧位掌推压法整复告毕。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在医者的双手已置于偏歪棘突上时,嘱患者将头抬起,以免在用推压的爆发力时,将患者之鼻部或面部与床面相磨擦而致伤!行推压时的合力应向着左前上方!在呼气末时始能用此力!特特别别提提醒醒:胸前必须放一软的枕头垫好胸前部!E.E.抬肩拍打法:抬肩拍打法:适用于T310的肋横突关节(即“岔气”)发生错位者,以T8左侧岔气为例,患者矮端坐位,医者站在患者之患侧,以左上肢的手从前向后穿过患者左侧腋下,以前臂在患者的左腋下,将其左肩抬起并维持之,嘱患者行深吸

94、气后即屏(憋)气,医者此时用右手掌根拍击患者之T8的肋横突关节处,整复告毕。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拍击之前,必须告诉患者深吸气后即屏(憋)气,拍击之部位宜准确,同时抬肩的前臂要稳固,一般一次就成功,主要使肋横突关节还原复位。 颈颈椎椎 在具体实施手法的全过程中,注意定点、旋转、角度等三方面。 左、右旋转法 由于医者的手所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分为:手托下颌法手托下颌法(即医者的手掌心置于患者的下颌尖处);手抓下颌手抓下颌法法(即医者手的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抓住患者的下颌骨,“虎”口正对下颌尖或下颌尖稍上方处);手托颌面部法手托颌面部法(即医者的手掌心正置于患者的下颌角处,且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其“虎

95、”口正置于同侧耳垂的稍下方)。应用此三种整复方法时,又可分为扳法与推法。下面只谈手托颌面部法的手法。 扳法:(以颈5棘突病理性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于其身旁;医者站在病人的后面,嘱病人的头部前屈35 45,向右侧偏并旋转3045,医生的左手拇指置于患者颈5棘突的右侧,其余4指置于病人的左颈部,右手以掌心置于患者左下颌角处,拇指放在左耳廓前面(靠近左耳屏),其余4指放在左耳廓的后面,右手“虎”口正位于左耳垂之稍下方,嘱患者头部徐徐向右侧,并稍向侧后方旋转且保持低头位,同时让患者的头部的右侧靠在医生腹前上部,待患者的头难以向右侧稍后方旋转时,医者左手拇指向左侧扳拨颈5棘突,右手将患

96、者头部向右后方旋转并稍提,此动作一气呵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左拇指下有滑动感,再行检查颈5棘突是否平复,如未平复可重复实施一次。 推法:(以颈5棘突病理性偏右为例)患者坐位、前屈要求均与扳法相同。医者站在患者的后面,医者右手拇指置于患者颈5棘突的右侧,其余4指置于患者颈右侧肩中部稍前面,左手掌心正置于患者右下颌角处,拇指与其余4指的位置与扳法相同,嘱患者头部徐徐向左侧稍后方慢慢旋转并保持低头位,且让其头部左侧靠在医者的腹前上部,待患者的头再难以向左侧后方旋转时,医者右手拇指向患者左前方推顶,左手将患者头部向左侧稍后方旋提,此双手动作一气呵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右拇指(即在颈5棘突上

97、的)下有滑动感,再行检查颈5棘突是否平复,若仍未平复,可重复再实施一次。 颈椎复位颈椎复位 手托颌面部法手托颌面部法 压颞法(侧旋压颞旋提法)(以颈2棘突病理性偏左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置于其身体的两侧。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即病友的患侧),嘱患者头部前屈3545,并向左侧稍偏旋3045,医者以右手拇指置于患者颈2棘突的左侧,其余4指置于患者头的左侧颞部,并稍用力压住其左颞部,防患者的头部向上抬(翘)起,左手掌心置于患者的右下颌角处,拇指与余4指的位置与上述的扳、推法的实施相同, 嘱患者的头部徐徐向左侧稍后方旋转并保持低头位,当患者的头再难以向左侧稍后方旋转时,医者的双手同时用力,

98、即医者的右手拇指向下按压患者的颈2棘突的左侧,其余4指始终压住患者的左侧颞部,不使患者的头部向上抬(翘),左手将患者的头部向左侧稍后方旋提,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右手拇指下有滑动感,检查颈2棘突是否平复完全,如已平复,则此种手法复位手法告毕,如仍未平复完全,可重复再实施一次。 抱头法(抱头牵引旋转推法):(以颈6棘突病理性偏左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置于其身体的两侧,医者站在患者后面,嘱患者头部前屈3545,向右侧偏旋3045,医者的左手拇指置于患者颈6棘突的左侧,余4指置于患者颈左侧及左肩部的稍前面,医者右手置于患者头部左后枕处,右肩前面置于患者头部右侧颞部,即医者的右上肢将患者

99、的头部环抱,此时,嘱患者的头部向右后方旋转(患者坐稳、直,且身体不乱动),医者以环抱的右上肢轻轻将患者的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并向右侧稍后方慢慢旋转,当患者的头部再难以向右侧稍后方旋转时,左手拇指将患者的颈6棘突向右前方推顶,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左拇指下有滑动感,检查颈6棘突是否平复完全,如仍未平复,可重复实施一次。此法只能用推法而不能用扳法! 颈椎复位:压颞法、抱头法。颈椎复位:压颞法、抱头法。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在实施时,是使用一瞬间的爆发力,是活力,而不是暴力、猛力、死力。 由于用的是爆发力,力度较大,对体质、病情不同者,要掌握好力度的大小,不能千篇一律。 对急性患者,可在颈后部先行分

100、筋理筋手法,待疼痛稍缓解到一定程度后,再实施整复手法或仅作分理筋法。 在实施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时,一定要掌握好极限(即患者的头部在行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患者的头部再难以自行向左或向右旋转时,称为极限),在没有到达极限时,医者即应用爆发力,往往不能纠正发生解剖位移的颈椎,因为患者仍有回旋的余地;若已达到极限,而不及时应用爆发力,复位也不会成功,因为患者给予了抵(反)抗! 对于年老体弱、中度以上的骨质疏松、伴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肺疾患、肿瘤、结核、骨折、骨桥形成者,不宜应用本法进行复位。 应用本法实施时,一般45天做一次,8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之间宜间隔710天。一般施行一个疗程可基本痊愈。在

101、具体实施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定点定点(即力点):它要定在病理性棘突偏歪的一侧,摸准它是诊断的关键,也是用力力点的所在处,为此,要掌握好辨别三种棘突偏歪的指征,定点才能准确。 角度角度(即幅度):在行颈、腰椎的旋转复位手法时,一定要保持前屈位,也就是掌握好前屈的角度,因为在前屈的状态下行旋转复位,可以达到: 造造成成人人为为的的失失稳稳,使头颅的重心向前移,则重力落在椎体上,我们再在该椎骨的棘突上加一个外力,就可以达到既省力又能使之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去。 形成旋转力,形成旋转力,就是在前屈的状态下,在棘突上用一个小的外力的同时,另一只手向侧后方旋提的力(无论是向左或右),该椎骨就会按我们

102、的意志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而力点的用力大小由医者拇指去控制(掌握)。 一般地说,对年龄较大、解剖位移少些、体质弱些的患者,用力宜小些;角度(幅度)的掌握,一般原则是低位椎骨宜角度尽量大些,而高位椎骨其角度可以适当小些。切记不能在后伸位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复位!因为后伸位时,头颅重心靠后而不落在颈椎椎体上,容易造成关节突发生骨折或钩突发生折断,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旋旋转转 要纠正解剖位移的椎骨,就得将患者的头颈部进行旋转,而旋转时一定要掌握好旋转的速度及方向,再加上用力的力点准确,扳、推力恰当,就易于将椎骨纠正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去,即复位完全,所以,旋转也是一个关键。旋转时,除掌握好“

103、极限”外,还须控制好旋转的幅度及速度,在将患者的头部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患者的前正中线不能超过其肩峰线,否则易造成医疗事故。为此要求患者的头部左侧或右侧用医者的腹上部或胸下部去挡住,可以避免幅度过大;对于速度,一般宜稍快些,但不能过快,因过快则掌握不好幅度,易造成眩晕,但也不能过慢或拖泥带水,这样不仅会造成眩晕,而且还会引起局部病变及复位不完全。(二)分筋理筋手法: 1.定义:与纤维(肌肉、韧带、筋膜等)的行走方向相垂直的称为分筋;与纤维行走方向相一致的称为理筋。 2.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机体何处受损伤后,局部的微血管破裂出血而致瘀阻,滞于筋肌膜内,故形成肿痛,从而壅塞气血循行之道,用分

104、、理筋手法,能活血化瘀,消除血管挛阻,增进血循环,加速气血循行,使瘀血消除(吸收),即通而不痛。 舒筋活络,解除痉挛:经分、理筋之手法后,既能舒通气血,又能直接对受损部之筋络起到舒展与放松之作用,还能解除由损伤引起的反射性痉挛,即此种分理筋手法既起镇静之作用,又调整了脊柱的横、纵向平衡。 理顺筋络,整复错位:由于机体的某部位损伤后,可造成“筋出槽、骨错缝”,经行分理筋手法,可使该处得到调理,即得到理顺整复,回归原位的作用。 松解粘连,消除狭窄:损伤后,可有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以裂伤多见),皆可致局部出血,血肿形成,结缔组织增生,从而造成粘连或狭窄(以腱鞘为主),行分、理筋手

105、法,可消除相应部位的粘连,通利关节,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在损伤部位行分、理筋手法后,再应用点穴运气,如穴准气强,可通过经络循行,使神经、肌肉或及其接头处改变兴奋性,其中兴奋性高的得到抑制,兴奋性低的得到兴奋,从而使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及功能紊乱处得到调整,达到镇痛,减痛,甚或消痛的目的。 驱风散寒,蠲痹除湿:祖国医学认为风、寒、湿邪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游走),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应用分、理筋手法,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和血脉畅通,从而祛除痹痛的综合作用。(三)手法的机理 1.调整脊柱的平衡失调(即纵向及横向平衡):凡椎间关节发生解剖位移等,会导致相应的软组织也发生失衡(

106、外平衡失调)而出现临床症状,可通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来纠正,在行此种整复手法时,采用前屈状态,予以旋转复位;此前屈位,是人为地造成相应的内平衡暂时失调: 解剖位置失调由于椎骨被损伤,损伤处的椎骨解剖位置发生失调(机体的表现除症状外的病理性棘突偏歪等重要体征),可牵涉到相应的器官或系统的内能失调,因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通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可纠正相应部位椎骨的解剖位移,同时也调整了相应的内能,使之恢复正常,所以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解剖位置失常,相应的关节面也造成失常,在临床上出现痛、僵、凝、功能障碍,实质是关节面错动而不嵌合,造成肌肉保护性痉挛及韧带牵拉,使其积蓄的内能不能释放,通

107、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整复后,解除了这种失常状态,积蓄的内能得以释放,相应的局部换成松、顺、通,功能障碍解除,从而相应的临床表现也就逐渐消除了。 内、外平衡失调脊柱的内平衡,实际是椎骨之间的内在平衡,在脊柱各段是不尽相同的:颈段的内平衡为五点平衡,即椎间盘(一点)、关节突关节(二点)、钩椎关节(二点);胸段的内平衡为七点平衡:椎间盘(一点)、关节突关节(二点)、肋小头关节(二点)、肋横突关节(二点);腰段的内平衡为三点平衡:椎间盘(一点)、关节突关节(二点);椎骨周围的软组织为外平衡,主要是肌肉、韧带、筋膜等,椎骨损伤后造成的解剖位移是内平衡失调,也迫使外平衡失调,因这些软组织是附着在椎骨上的,且

108、多为对称性分布,椎骨错位了,必然造成相应的外平衡失调,通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不仅纠正了椎骨的解剖位移,同时也使外平衡失调得以改善或解除,从而使内、外平衡得到恢复正常并可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信息失调:由于椎骨的解剖位置发生移(错)动,即横向平衡的内外平衡失调,则体内的信息通道亦发生异常:阻塞不通或半通半不通或仅通一些少(即一点点),在临床上表现为轻重不同的症状,有关部位或器官的相关生物信息跟着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相应的系统,乃至全身的内环境稳定及平衡失调,如此,导致了相应脏器或相应系统的疾病发生,通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产生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手法刺激(包括分筋理筋),作用于体表

109、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通道输入到有关的脏器或相应系统,对原已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对相应病痛或临床表现(功能性而非器质性)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2.运用杠杆原理及圆周定律: 杠杆原理:在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时,在棘突上的拇指是杠杆的力点所在,另一只手则为力臂,再通过相应的角度(幅度)使用旋转力,将解剖位移的椎骨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关系上,就是纠正了错位,从而使其又能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也使内能得以释放及使信息通道恢复,病人的病痛得以缓解或向病愈方向转化。 圆周定律:在圆周定律中,我们是运用了向心力或离心力,由于椎骨的解剖位移,影响了相应的椎间盘,多种情况下是损伤了椎间盘,

110、造成纤维环有不同程度的破裂,髓核从破裂处逸出,形成了临床上的不同类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对于膨出型,我们可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来整复,主要是形成向心力,目的是将髓核尽可能的还纳回原位;对脱出型,我们则采用形成离心力,目的是将髓核甩离纤维环而掉入椎管中,以后慢慢地被吸收;突出型者,此二种方法难以揍效,在进行几(多)次整复手法后,疗效仍不佳的情况下,可考虑施行手术治疗。乙:药物治疗 、中药 当机体受到损伤,导致经脉受损,气机凝滞,营血离经,瘀滞于肌肤腠理。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为此,要疏通机体内部气血。在祖国医学中,应用中药来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有内治法及外治法两大种类。 (一)内治法:通

111、过服用中草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内服中草药的相应方剂,通过经络气血影响到脏腑乃至全身。归纳起来有八法。 1.下法:下者有逐之意或攻之意。祖国医学认为,机体损伤后,有“恶血内留”,治则为“留者攻之”,就是要攻下逐瘀之意。 下法有通经、泄热、利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损伤之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瘀斑、关节活动不利等。 桃仁承气汤:治损伤有血瘀,在内作痛。 大黄12 (后下) 桃仁10 桂枝6 甘草6 芒硝6(冲服) 复元活血汤:治胁伤蓄瘀或伤后血停积于胁下。 柴胡15 天花粉10 归尾10 红花6 穿山甲10 大黄(酒浸)30 桃仁(酒浸)12 甘草6 加黄酒一匙(善行药性,加强活血通络之力)。水煎

112、后分二次服。 大陈汤:治高处坠下,不损皮肉,瘀血流注于脏腑,昏迷不醒,二便秘结。 当归10 木通10 枳壳10 厚朴10 苏木12 大黄12 芒硝12(冲服) 红花6 陈皮6 甘草6 鸡鸣散:治高处坠下或木、石所压,胸腹等瘀血凝积,痛以难忍。归尾15 桃仁10 大黄30(按病情酌量),用酒煎,鸡鸣时服用。 2.消法 消即是散之意,“结者散之”,就是行气活血法。运用于气滞血瘀而不能攻之症。 桃仁四物汤:治四肢损伤,气滞血瘀而肿痛等。 桃仁10 川芎9 当归12 赤芍12 生地12 红花6 丹皮10 制香附10 延胡索10 血府逐瘀汤:治胸胁伤而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经脉闭塞,疼痛等。 当归10 生

113、地黄10 桃仁12 红花10 枳壳6 赤芍6 柴胡15 甘草3 桔梗4.5 川芎4.5 牛膝10 理气化瘀汤:治筋络作痛,局部有筋结等。 当归6 赤芍9 槟榔9 醋元胡6 枳壳6 青皮3 陈皮3 大黄6 制香附9 泽兰6 甘草3 苏木6 红花3 郁金6 驱伤汤:治跌打损伤,患处肿痛等。当归9 赤芍6 沉香3 莪术6 甘草3 红花6 田七6 桃仁6 3.清法 清黄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本法对我们用处不大,故不谈。 4.开法 开为通之意,就是开关通窍,适用于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之实证,主治昏迷不省人事者。 复苏汤:治因重伤后人事不省者。 琥珀6 珍珠粉0.6 枳壳6 川扑6 辰砂3 血竭9 菖蒲6

114、田七6 麝香0. .1 龙骨9 脑震荡散:治头颅损伤后引起的头痛、眩晕。 落得打60 木香15 参三七30 天麻30 川芎30 钩芚15 白芷9 菖蒲30 共研成粉末。 1. .54. .5克/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 5.和法 经上述的下、消二法后,虽痛减但瘀肿仍未消,则用和法,治疗是在活血不去瘀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药,诸如熟地等。 定痛和血汤:治扭挫伤后,瘀血不散者。当归、红花、乳香、没药、五灵酯、川断、蒲黄、秦艽、桃仁,酌量,水、酒各半煎服。 跌打养营汤:治损伤后气血亏虚,营卫不贯,瘀痛未消者。 当归6 川芎4. .5 熟地15 白芍9 党参15(西洋参3) 黄芪9 淮山15 枸杞15 木

115、辰9 骨碎补9 砂仁3 三七4. .5 续断9 破故纸9 甘草3 定痛和营汤:治损伤后之中期,气阻血滞,肿痛未消,筋结还在、关节不利者。 当归9 赤芍9 川芎6 生地9 朱砂6 红花3 三七6 枳壳6 大黄6 制乳香3 砂仁4. .5 琥珀3 血竭6 苏木6 淮牛膝9 甘草3 加减如下:加减如下: 春季加泽泻6 续断9,酒水各半煎服。 夏季加泽泻9 麦冬9 天冬6,水煎服。 秋季加冰糖9 黄苓6 五味子9,酒水各半煎服。 冬季加破故纸9 续断9 紫苏6 用酒煎服。 6.续法 主用于骨折初期,在此不多说。 7.补法 损伤后期,肿痛虽消,但肝肾受损而不足,筋骨萎弱,宜用补养脾胃。 健步虎潜丸:健步

116、虎潜丸:治跌打损伤,筋骨萎软,步履难难等。 龟胶、鹿角胶、虎胫骨、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威灵仙各2份,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各一份,大的川附子一份半,均研成细末,炼蜜为丸,丸如缘豆大,10克/次,23次/日,空腹淡盐水送服。 补肾壮骨汤:补肾壮骨汤:治腰伤后肾气虚弱者。 杜仲、枸杞、骨碎补、破故纸、狗脊、黄实各9,煅狗骨15,煎水服。 8.舒法 损伤后期,气血虚衰,肢节痹痛,关节不利,故宜行气活血,并祛风祛湿,舒筋活络。 独独活活寄寄生生汤汤:治腰脊损伤后期,风湿骨痛,下肢麻木,伴屈伸不利者。 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6,桑寄生、秦艽 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熟地

117、黄15,白芍10,细辛、甘草各3,肉桂2 风风伤伤伸伸筋筋汤汤:治损伤后期,风湿邪侵入经络,关节僵硬,痹痛者。 桑寄生15 续断9 秦艽9 木瓜9 淮牛膝9 独活6 羌活6 归尾6 桃仁6 五加皮6 白芍9 茯苓9 生地15 制乳香4.5 制没药4.5 地骨皮15 甘草3 宣痹汤:治损伤后期,筋肉拘挛,麻木串痛及风、湿邪侵袭者。 防 风6 苍 术6 桂 枝6 制 川 乌3 制 草 乌3 络石芚9 当归9 薏米仁30 加减如下:加减如下: 风胜加秦艽、羌独活 湿胜加防己、木瓜 上肢为主加桑皮、桂枝 下肢加牛膝、木瓜 腰、肾加杜仲,桑寄生。瘀痛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气血虚弱加何首乌、黄芪、熟地

118、等。 脊柱损伤的病理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 初期(12W内)需消瘀退肿,宜用下、消法;气闭昏厥,宜用开法。 中期(36W)需和营生新,以和、续二法为主。 后期(68W)应补养气血、肝肾、脾胃。而筋肉拘挛,风湿湿邪侵入所导致之痹、关节不利等,则以舒筋活络为主,多用补、舒二法。 (二)外治法 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放置在损伤之部位或相关的局部上,使药物通过渗透皮肤而发挥作用,达到缓解肿胀,止痛、祛瘀、散结之目的。 1. .敷法 用药物或某种物体敷贴于机体的某部位,通过贴敷物的理化作用来治疗损伤性疾病的一种方法。 优点敷围内外夹攻,药气相通互济。 操作方法:常用的敷法有湿敷、热敷、冷敷等。 湿敷 将药

119、物用水煎或酒浸(酒精宜95%以上浸泡57天或10天),用消毒棉纤或纱布蘸药液敷贴于患处,患者自觉有干感,又可将药液淋于纱布上,以保持湿润。此法具有渗湿止痒、消肿止痛、清热凉血,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热敷 将药物加热后用布包好放置损伤部位或将药物煎煮,用纱布蘸取药液直接敷于患处(如热来醋外敷)或外加一热水袋而持续热敷;亦可用热毛巾、热砖外敷之,或用羌、盐、葱等加热后,以布包于患部敷之,此法具有温经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止痛等作用。是用于风、寒、湿、痹、胃脘痛、腹痛、月经痛等。 冷敷 用冷冰袋、冷毛巾、冷水袋等放于患处,每次冷敷时间不宜太长(532)用毛巾宜经常更换,此法具有降温、止血、止痛、防肿之

120、功效,多用于实热性的疼痛及外伤初起者。【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选用适宜的敷法。 (2)热敷要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不时换一下包(敷物)的方位;冷敷要注意皮肤有无紫(瘀)斑、水泡或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并酌情处理。 (3)冷敷要注意应用的是冰(不管是冰块或碎冰),所敷放置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为30,在此30内,分为6个5分钟,此5分钟又分两段,即敷3分钟为一段,拿开2分钟又为另一段,如此可防止冻伤! 2.熨法(又称热熨疗法) 是利用药物或传热物体,经过加热处理后,放在患处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作来回往返或旋转移动的动作,促进局部腠理疏通、气血流畅的一种治疗方法。 A、种类: 砖熨 将砖头

121、放在炉上烧至烫手,用厚布包好,置于患处熨之,该部位宜垫23层较厚的布防烫伤,当热度减小时,要换一个砖头,一般维持30之久。 盐熨 用生盐放于锅内文火炒至烫手(约60左右),取一半放于布袋内并扎紧袋口,在患处来回往返或旋转热熨,待感不热时,换另一半炒盐继续热熨,维持约20左右。 药熨 采用通络温经、调和气血的芳香气味之药,用酒或醋等煮热后,以布包或袋装药物在患处进行熨烫,可来回往返或旋转或置于其患处上,但宜使皮肤受热均匀而不烫伤。 B、作用:舒经活络,行气消肿(瘀),散寒止痛。 C、范围:各种寒性疼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之中期。 D、注意事项:对热性痛及出血性疾患禁用;有高血压、心脏疾患者慎用(

122、如用则宜从低热开始,慢慢升温);勿烫伤! 、西药 在脊柱损伤性疾患中,临床应用的西药,一般选择镇(止)痛效果好,不上瘾、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少而轻的药物。 (一)抗炎镇痛类:消炎痛、强筋松、安乃近、阿斯匹林、瑞培林、布络芬、芬必得、抗炎松、戴芬、曲马多等等。 (二)维生素类:VitB1、VitB6、Vitc等。主营养神经之用。 (三)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培拉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尽量少用,如确需用时,不能骤然停下,宜慢慢减量后才能停之,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六、脊柱相关疾病的功能锻炼 脊柱相关疾病在经过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纠正解剖位移后,为了巩固疗效,必须进行功能锻炼。脊柱某段的一个或多个椎骨发生解剖

123、位移,经过旋转复位手法等方法给予纠正后,仅是使这种脊柱源性损伤达到部分的治疗目的,还有部分效果则需要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巩固所取得的疗效。脊柱相关疾病的功能锻炼,主要分为颈段、腰段、骶髂关节和肩关节等几方面,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1. .颈段的功能锻炼 主要是患者用自己的头写“米”字动作及行环旋锻炼,其做法是:准备立正姿势,双手叉腰。(1)头正位、头前屈,头正位,头后伸;(2)头左侧屈,头正位,头右后侧屈,头正位;(3)头向左侧前屈,头正位,头向右侧后伸,头正位;(4)头向右侧前屈,头正位,头向左侧后伸,头正位。以上每一动作做4个4拍。然后(5)头行左侧环旋,再行头右侧环旋,左、右各行环旋4次;

124、 吊(挂)单杠(树、门框、门),为双手正握抓杠并挂吊身体,不是练臂力,故不必作引体向上动作,且头稍向后仰(伸)约5左右,足尖距地面约一寸左右,维持时间由短到长(从3开始,5、6)。 2. .腰段的功能锻炼 主要是作“飞燕”式及仰卧起坐,为此要记住其X线 片的腰曲情况,才懂得教他(她)做那种“飞燕”。 2. .1 “飞燕”式 作法可分为三种。 2. .1. .1上半身单“飞燕”式 适用于腰椎侧位X线片示腰曲上段变直,患者俯卧于床上,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将上半身尽量抬起离床,同时双上肢尽量向后伸并稍斜向外,似燕子的双翼,而肚脐以下及双下肢紧贴床上。 2. .1. .2 下半身单“飞燕”式 适用于

125、X线片示腰曲下段变直的患者,体位与上同,下半身尽量抬起离床,耻骨联合以上的上半身紧贴床上,双下肢伸直向后上抬起,足稍分开亦向后上抬起。 2.1.3 全“飞燕”式 适用于X线片示腰曲变直或变小甚或腰曲反张的患者。体位与上同,上半身及下半身尽量抬起离床,仅以腹部贴紧床上,且双上、下肢亦尽量后伸并稍斜向外。 上述的三种类型的“飞燕”动作,宜计算时间。开始练功时间可短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可逐渐延长,一般一次不间断地维持10min时,则腰腹肌的强度、肌力已可达到坚强的目的。此后当作体育锻炼来进行练习,腰椎解剖位移等则可能少有复发。 2.2 仰卧起坐 此种功能锻炼也能增强腰腹肌及相应韧带、筋膜等的强度

126、及韧性。患者仰卧于床上,双上肢向前上伸直,与身体成直角,然后上半身慢慢离床成坐姿,臀部以下下肢伸直并紧贴床;与此同时,双手中指指端的掌面宜摸到踇趾或第2趾末端。注意做此动作时,不能用冲击力或惯性力将上半身抬(拉)起,应以腹肌的肌力将上半身拉(牵)起。开始时难以准确完成此动作,可让人协助压住双膝关节之上方或小棉被压住。双膝关节之上方,一般感到有些累就宜停止。休息,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务求动作准确、规范,次数逐渐增多。一般作3040次即达目的。 3.肩关节功能锻炼 主要恢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其练功方法主要有二种。 (1)爬墙法 立正姿势,要求足尖、腹部、鼻尖均与墙面相贴(接触)。双手

127、慢慢从胸前沿墙壁向上移(爬)动,达到最大限度的高度,健侧上肢完全伸直上举,手掌贴墙,而患侧能达到的高度用铅笔划下,以便次日进行比较。 (2)“少林”棍(巾) 用一条长为1.21.5m的木(竹)棍,进行3种动作练功。 立姿:双足相距与肩同宽。双手抓住棍的两端,尽量作上半身前屈及做双上肢的上举动作(棍在身后); 姿势同前。棍置身后,双手分别抓住棍的两端,上半身前屈的同时,双手在后伸位尽量上举; 将棍竖直靠患侧后面,患肢在身后用手抓住棍的下端,健侧上肢的手过头顶至患侧并抓住棍的上端,似做洗澡擦背动作,即健手将棍向上拉,患肢被动地被棍往上拉动,从而达到活动患侧肩关节被向上拉之目的。如无合适木棍或竹条,

128、可用一长毛巾代替。 4.骶髂关节错位复位后的功能锻炼 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及后错位,故功能锻炼也宜分别进行。 (1)前错位的功能锻炼 坐位,用二张等高的单人凳(一张双人凳)平排放好,患侧下肢放在一张凳上伸直,并用全足底顶住墙壁,患侧臀部坐在另一凳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自然地放在凳旁,与患侧下肢平行,双手重叠以一手掌置于患肢的膝部上面,然后在将上半身尽量前屈的同时,重叠双手压住膝关节不使之向上拱起。此时双肘关节要向外移,才能使上半身尽量向前倾,计录时间,循序渐进地慢慢延长时间。 (2)后错位的功能锻炼 站立位,患侧下肢向后移近墙根,务使足后跟与墙根相贴(接触),健侧下肢向前跨11.5步,成前弓后箭姿势。患侧手(左侧)向后,放于患侧骶髂关节后部,健侧手置于前弓的右大腿上(或外)。此时再进一步作前弓后箭之动作,即身体向前压下,患侧下肢伸直,后跟紧贴墙根不能离开,膝关节伸直不能弯曲;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上半身要正而直呈挺胸、挺腹姿势,两眼平视,维持一定时间,然后又呈立姿;但双足不动仅双膝关节伸直,接着再做前弓后箭之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多次,而患侧骶髂关节后侧之手宜用力压臀部。此种动作反复进行,自觉累时即可停止。时间可随时日慢慢延长。 练功方法要求动作准确规范,循序渐进,树立信心及恒心。功能锻炼宜早晚各一次。特别要注意的是,当自觉疲累时,宜停止练功,不可硬撑,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