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832218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8)(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第1818课课 科技文化成就科技文化成就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国家科工委的发言人,假如你是国家科工委的发言人,请你介绍我国请你介绍我国“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重大成的重大成就有哪些?就有哪些?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名单v1.于敏(1926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

2、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3.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4.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5.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6.任新民(1915.12.05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

3、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7.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8.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9.陈能宽(192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10.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

4、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11.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2.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名单v13.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

5、计师。14.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15.程开甲(1918.08.03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1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17.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6、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18.邓稼先邓稼先邓稼先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20.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21.钱骥(19171983.08.2

7、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2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3.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一一新课新课探究探究探究点:从探究点: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到漫步太空1.1.“两弹一星两弹一星”(1 1)成就)成就 19641964年年1010月月1616日,我

8、国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试验取得成功试验取得成功1967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各国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所用时间1970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2 2)代表科学家)代表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9、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的“两弹元勋两弹元勋”钱学森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导弹之父”(3 3)意义)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

10、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要是没有原子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就要欺负我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搞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吗! 毛泽东毛泽东 如果如果60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的能力,也是一个国

11、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志。 邓小平邓小平2.2.漫步太空漫步太空(1 1)19991999年年11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 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神舟一号神舟一号(2 2)20032003年年10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 天技术的国家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神舟五号杨利伟杨利伟(3 3)20082008年年9 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

12、空,航天员 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 ,刘伯明辅刘伯明辅助出仓助出仓, ,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空间站建设载人航天 -漫步太空v1999年11月,我国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它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于11月21日成功着陆。v2003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我国成为了第三

13、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v2005年10月,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v2008年9月,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008年9月,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v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同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

14、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v2012年6月,“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神九实现了首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滞留、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首次实现十多天的载人飞行。一一二 探究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探究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1.杂交水稻杂交水稻(1 1)概况:)概况: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 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2 2)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 安全作

15、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20012001年年2 2月月19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2.2.青蒿素青蒿素(1 1)概况:屠呦呦在)概况:屠

16、呦呦在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2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屠呦呦获得2015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领奖屠呦呦领奖一一三 探究点: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究点:文化事业的发展1.1.“双百双百”方针方针19561956年,毛泽东提出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毛主席

17、题词毛主席题词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红红岩岩青青春春之之歌歌东东方方红红茶茶馆馆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2012年,中国作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原子弹、氢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导弹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漫步太空 籼型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青蒿素 农业、医学农业、医学莫言获得诺莫言获得

18、诺贝尔文学奖贝尔文学奖 文化文化 科技文化成就科技文化成就随堂训练随堂训练1.1.我国研制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2121A.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2.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 先后顺序是(先后顺序是( )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

19、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 A. B. B. C. C. D. D. C3.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人们 常用这句话来称赞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一位农业科学家农业科学家, ,。下列有。下列有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这位科学家被誉为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 B. A. B. C. D. C. D.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