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825181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3 第3章 第1课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2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结合国家“十二五”区域环境发展规划,通过图文资料(区域图、景观图等)考查某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产生的原因、危害及综合整治策略。2.结合我国或世界某区域的典型实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提供我国或世界资源跨区域调配方面的热点材料,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以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

2、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以黄土高原为例 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项目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危害概述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其含沙量剧增,淤积、抬高河床,下游形成“地上悬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2.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因素特点影响自然因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地形地形过渡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土壤粉沙粒组

3、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因素过度樵采、毁林开荒植被破坏(水蚀、风蚀)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破坏林草植被,破坏林草物种开矿开挖露天煤矿破坏植被,形成新物源加速水土流失河道滩地开矿泥沙入河【例例题题1】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2)题。(1)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千沟万壑B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地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C黄土土质疏松,有直立性,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D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台风雨,冲刷力强B(2)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相比()A两地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B中小河流众

4、多而密度大,形成许多小流域C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间接经济损失小D两地区皆处于由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A【解解析析】第(1)题,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林草丰茂的地区,后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2)题,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人地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粮食和燃料问题,两地区都存在着乱砍滥伐等破坏植被行为。 【答案答案】(1)B(2)A图解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图解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其范围、地势、地形、植被、位置等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有关这一特征图解如下:

5、材材料料一一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之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我国部分亚热带湿润山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材料二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变变式式训训练练1】阅读下面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坡度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土层厚度(c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层(cm)282017151297 (1)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 、 、等

6、省区。江西湖南浙江贵州 (2)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 ;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 。 (3)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呈负相关关系肥力答:自然原因:红土沉积物,土质疏松,易被侵蚀;降水强度大;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人为原因:强取耕地和薪柴,破坏植被;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山地结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见下图)。 (3)开矿时要有计

7、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例例题题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中,以下做法属于农业技术措施是() A修建基本农田 B打坝建水库 C深耕改土 D平整土地C (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树种草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措施 B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C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水土流失会逐渐减轻 D大力加强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C 【解解析析】第(1)题,修建基本农田、打坝建水库和平整土地等,都要动

8、用大量人力、物力搬运大量土石,属于工程措施。第(2)题,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答案答案】(1)C(2)C 科学思维模式的构建科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区域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复习时要学会对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系统整理和灵活运用,形成分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主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某区域主要环境问题我们应构建一个包括成因分析、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在内的思维模式。例如,对于黄土

9、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形成一个成因分析、治理措施在内的思维模式:(如下图) 再如,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危害和治理措施也可形成如下图所示的思维模式:【变变式式训训练练2】下图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和 ,人为原因是 。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 、 。 (3)为 防 止 水 土 流 失 可 采 取 的 措 施 是 ; , 其 中 的 作 用 主 要 是 。 土质疏松多暴雨毁林开荒耕地减少河床淤积修建梯田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泛分布的黄土是当地岩石的风化物 B沟壑纵横的地表

10、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C黄土高原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D黄土高原应大力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C(2010安安徽徽)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解解析析】第(1)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

11、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陆地。所以该区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向东北方向扩展;由于泥沙在不断增加,所以延伸速度越来越快。第(2)题,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容易受到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第(3)题,考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生产结构等。【答答案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