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左传》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语句、承前省略、古今字、古今词义不同和通假字等情况二、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本文刻画了在这样一个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三、课文讲解与分析第一段•这一段写随会、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和缓的进谏,他们极有口才•晋灵公:名夷皋,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07年在位,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厚敛——加重赋税敛:收取赋税•以:连词,相当于来•彫:画,或本作雕•台——古代建筑,以土堆成,四方而高此指宫廷之台•弹(音tan阳平):用弹(音dan去声)丸射人•辟——同“避”•宰夫——厨师•胹(音er阳平)——烂熟•蹯(音fan阳平)——足、掌通称•孰——同“熟”。
•诸——“之于”的合音•畚——蒲、草之类编成的器物•“杀之,寘诸畚”的主语不是“宰夫”•载——等于说“持”•朝(音chao阳平)——等于说“持”•赵盾——人名,晋正卿,赵衰之字下文“宣子”是他的谥号•士季——人名,即随会、晋大夫•患——忧虑•将谏——将要进谏•入——纳,这里指接受谏言•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的前面•先——用如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指先去进谏•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三进——三次向前走刘文淇引沈钦韩说:“始而入门,既而当庭,及至升阶当霤,则三进矣•及——到•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檐下•所过——过错之处、错误•稽(音qin上声)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于后世的磕头;跪倒后,头垂至手,行拜礼,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的地上,并稍作停留稽:稽留•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善莫大焉——没有任何善事比这(指能改过)更大的了焉:代词,相当于“于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篇文大意是:没有谁没有一个向善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靡:否定性无定代词初:开始•夫——发语词•如是——照这样改过•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天子、诸侯得以祭土神、谷神后来“社稷”连用,指代国家、政权•固——巩固•社稷之固——“社稷”和“固”之间是主谓关系•惟——同“唯”•赖——依赖•又曰——指《诗经》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诗经·大雅·烝民》篇文大意是:周宣王有了失足之处,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衮不废——喻可以保留君位灵公承文、襄之后,为周之上公,因此也可以说“衮”(参用刘文淇说)暗含之义是说:君位难保第二段•犹不改——还是不改这句省略了主语灵公•骤——数,多次•患——此处是憎恶的意思•鉏(音chu阳平)麑(音ni阳平)——人名,晋勇力之士•贼——杀害•“晨往”的主语不是晋灵公,而是鉏麑•寝门——卧室的门•辟——开•盛(音cheng阳平)服——穿好朝服•朝——上朝•假寐——不脱冠衣睡觉打盹•民之主——百姓的依靠,这里指卿大夫,不是指君主•不忠——不忠于国、不忠于民•有一于此——在这两者(不忠、不信)之中有一样•触——撞•槐——指鉏麑返回灵公处复命,撞死在其庭槐。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通过鉏麑反衬赵盾的忠诚但是鉏麑是愚忠在这次暗地较量中,忠义获胜第三段•饮(音yin去声)——让赵盾喝酒饮:使动用法,让……饮,这是一个双宾语句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士•攻——杀•其——代赵盾•右——车右古制一车三人,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又称“参乘”)居右,多为勇力之士,战争时主要负责排除险阻,保护主帅•提弥明——人名•趋登——快步登上堂•爵——一种酒器•遂扶以下——接着就扶着(赵盾)走下堂去一说,扶,或本作跣,言赵盾匆促下阶,不及纳履,徒跣而走•嗾(音sou上声)——嗾使狗时发出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猛犬•搏——搏击•明搏而杀之——提弥明徒手搏斗,杀了狗因为上国君堂不应带武器•何为(阳平)——做什么,即有什么用?•斗且出——一边格斗,一边出去主语为赵盾且:连词,边……边……•死之——为赵盾而死死:为……而死,为动用法•本段晋灵公和赵盾发生正面冲突,由于赵盾识人、善于用人,所以获胜暗示赵盾有才干、知人善任第四段•田——同“畋”,打猎•首山——又名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舍于翳桑——杜预:在桑树荫下休息。
王引之:驻扎在翳桑之地•灵辄——人名•饿——严重的饥饿•病——重病问其病:问他出了什么问题,不是问病开药•不食三日——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食(音si去声)之——给他东西吃食:使动用法•舍——同“捨”,这里指留下来•宦——学习做事、谋生宦”和“学”的区别:宦者学仕宦,学者寻经义•近焉——指离母亲近了焉:代词,相当于“于是”•请——请允许我•以——介词,宾语“之”(指留下来的东西)省略•遗(音wei去声)——给•尽——全都,这里用如动词,指全部吃掉•为之箪食与肉——给他准备一筐饭和肉箪:小圆筐,可以盛饭这里是双宾语句之”指灵辄,是动词“为”的近宾语,“箪食与肉”是远宾语•橐——一种口袋•与——给•既而——过后不久•与(音yu去声)——参加•介——甲,这里指甲士•倒戟——等于说“倒戈”、“反戈”,指拿着兵器,反过来为对方战斗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形制与戈相似而别•御——抵御•公徒——灵公手下的人,指所伏甲士•免之——使赵盾免于难上古汉语“免”单用,都指“免难、免祸、免罪、免刑、免死”等•对曰——有省略意为报恩•名——名字•居——住处•退——离开•自亡——自己逃亡此句主语省略,一说,指灵辄逃亡;一说,指赵盾逃亡。
案后说较长,与下文他“未出山”相呼应•本段写赵盾依靠灵辄得以死里逃生表明赵盾不但识人,而且随时爱人,终于得好报第五段•乙丑——九月二十七日•赵穿——人名,晋大夫,赵盾族亲•桃园——灵公园囿名•山——指晋国边境处的山•复——返回•大史(音tai去声)——官名,主管记载国家大事,此处指晋大史董狐•书——写•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叫弑•赵盾弑其君——古代正统宗法思想重等级观念,无是非观念,认为:君无道,可谏不可杀•以示于朝——把(所记的内容)在朝廷上公布•不然——不是这样,不对然:代词•竟——同“境”,指晋国国境•讨——讨伐•贼——大逆不道的人,指赵穿•乌呼——同“呜呼”,感叹词•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大意是:由于过于怀恋,结果自己给自己招来了忧苦怀:怀恋诒:同“贻”,给伊:指示代词,那、那种•其我之谓矣——说的就是我啊!其:语气词•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第六段•良史——好史官•书法——书写历史的法则•不隐——不为任何人隐讳•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免——指免于受恶杜预注:“越竟则君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当然也就可以不受弑君的恶名了。
•竟——通“境”,国境•本段是孔子对赵盾的感慨虽然孔子的处世态度较圆滑,他也认为赵盾是个忠直之臣四、课文小结•本文通篇的中心人物是赵盾,写他的忠心、正直虽然文字不多,但他的形象非常丰满而且多是通过别人的行为和言语来反衬他光辉的形象•然而从今天来看,我们更赞赏赵穿晋灵公残害百姓和臣子、祸害国家,赵穿做得正确赵盾也有时代局限性五、练习•1、背诵全文•2、请分门别类地总结本文中出现的双宾语句、承前省略的各种情况、古今字的例子六、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语句、承前省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词义的不同和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