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804896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卫生lcyx针灸学(1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针灸学2针灸学针灸学:以以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为指导、以经经络腧穴学说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遵循为核心、遵循辩证施治辩证施治的的规范、以规范、以针刺和艾灸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进为主要手段,进行行防病治病防病治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门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绪论绪论3针灸针灸的概念的概念所谓所谓针灸针灸,即针和灸之总称。,即针和灸之总称。针针即针即针刺,是运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刺入人体刺,是运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而的一定部位,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灸灸即灸法,是即灸法,是借助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

2、借助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在主要原现在主要原料是艾叶或艾绒及其制品,其点然后料是艾叶或艾绒及其制品,其点然后在人体外表进行烧灼或熏烤。在人体外表进行烧灼或熏烤。4针灸的起源及发展针灸的起源及发展针灸针灸治病的特点治病的特点:简、便、廉、验、安全。:简、便、廉、验、安全。几种主要著作:几种主要著作:1、十一脉灸经十一脉灸经是奠定是奠定经络学说的基石。经络学说的基石。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针灸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一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经络学说的第一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一座丰碑。一座丰碑。3、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晋(晋皇甫谧)皇甫谧)是对针灸

3、经络学说的第二次大总结,是针灸是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二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二座丰碑。学史的第二座丰碑。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宋王惟一)并铸针灸铜人立体模型,是王惟一)并铸针灸铜人立体模型,是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三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三次大总结,是针灸学史的第三座丰碑。史的第三座丰碑。5 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经络 第二章第二章 腧穴腧穴 第三章第三章 刺法灸法刺法灸法 第四章第四章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第五章第五章 推拿推拿6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经络 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概论经络概论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经络经络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

4、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运用和临床运用 第二节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 7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概论经络概论General Outline of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理论学说。8经络经络: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5、内外,贯通上下的径路。下的径路。“经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络” 是经脉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是经脉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9经络学说的形成(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了解)1、“针感针感”等传导的观察等传导的观察 2、腧穴疗效的总结、腧穴疗效的总结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1011经经络络系系统统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五络:十五络:孙络孙络 浮络浮络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十二经

6、筋、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别出的分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支络络脉脉经经脉脉十二络脉、十二络脉、任脉络、任脉络、 督脉络、督脉络、 脾之大络脾之大络COMMON:12十二经脉:十二经脉:Twelve Regular Channels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主体。1 1、十二经脉的组成和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组成和命名规律2 2、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十二经脉走向

7、及分布规律:3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4、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13十十二二经经脉脉14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每条经脉包含每条经脉包含阴阳、手足、脏腑阴阳、手足、脏腑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15 2 2、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规律:手三阴胸内手手三阴胸内手手三阳手外头手三阳手外头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足三阴足内腹头头足足胸胸手手腹腹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足三三阳阳经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163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肺肺 大大 脾脾 胃胃 心心

8、小肠小肠 肾肾 膀胱膀胱 心包心包 三焦三焦 肝肝 胆胆 食指端食指端鼻翼旁鼻翼旁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心中心中小指端小指端目内眦目内眦足小趾端足小趾端无名指端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足大趾肺肺中中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镶。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镶。胸中胸中174、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关系。关系。手太阴肺经手手太阴肺经手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

9、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18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对称分布于体表两侧。对称分布于体表两侧。阳经分布于头、面、背腰与四肢外侧,阴经分阳经分布于头、面、背腰与四肢外侧,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布于四肢内侧。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侧,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及胸腹,足三阳分侧,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及胸腹,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外侧、背部及头面。布于下肢外侧、背部及头面。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

10、少阳在中。仅有一例外,在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仅有一例外,在内踝上内踝上8寸以下至足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寸以下至足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少阴在后。19(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 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其中包括行的八条经脉。其中包括任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跷脉、阴维脉、阳维脉。201 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既不隶属于某一脏腑,又无表里络属关系,既不隶属于某一脏腑,又无表里络属关系,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1、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府关系密切。其循行方向,除带脉绕行腰部之外,其余其循行方向,除带脉绕行腰部之外,其余七条经脉均由下向上,无互相衔接的流注七条经脉均由下向上,无互相衔接的流注次序。次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有本经独立的腧穴,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有本经独立的腧穴,与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脉。与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脉。21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 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作用: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

12、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由奇经八脉给予补充。时,也可由奇经八脉给予补充。22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为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为“一源三一源三歧歧”。1、督脉督脉 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中,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进入脑中,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柱。232、任脉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处,沿着腹内向上到达咽喉部,于阴毛处,沿着

13、腹内向上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过面颊,进入目框下再上行环绕口唇,过面颊,进入目框下(承泣,属足阳明经)。(承泣,属足阳明经)。3、冲脉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于足少阴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于足少阴肾经交会)挟脐而上,环绕口唇。肾经交会)挟脐而上,环绕口唇。4、带脉带脉 起于胁下,斜向下行,绕身一起于胁下,斜向下行,绕身一周(束腰而下行)周(束腰而下行)24(三)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l由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出一络,再由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大包),共十五条,故称加上脾之大络(大包),共十五条,故

14、称十五络。十五络。l功能:功能:十二经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里经十二经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腹部经气,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侧胸部的经气。侧胸部的经气。25(四)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四)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l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部分。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部分。l作用:作用:1、加强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加强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使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15、更加密切。 2、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头部,扩大了阴经的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头部,扩大了阴经的治疗范围。治疗范围。26十二筋经十二筋经l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关节的体系。l作用:作用:约束骨骼、维系关节约束骨骼、维系关节的正常屈伸活动。的正常屈伸活动。27十二皮部十二皮部l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输布的区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输布的区域。域。l作用:作用:护卫机体,防止外邪入侵。护卫机体,防止外邪入侵。28二、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运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

16、床运用:(一)(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1 1、运行气血、运行气血 ,濡养身体,濡养身体2 2、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体、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体3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传导感应,调整虚实29(二)经络的病理反应(二)经络的病理反应l1、反应病侯、反应病侯 当内脏发生病变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常反应到其相应的经脉和时,常常反应到其相应的经脉和腧穴上。腧穴上。l2、传注病邪、传注病邪 当病邪侵犯人体当病邪侵犯人体时,经络是病邪传导的途径。同时,经络是病邪传导的途径。同时,在内脏之间疾病也可以通过时,在内脏之间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经络互相

17、传变。30(三)经络的临床应用(三)经络的临床应用1 1、诊断方面、诊断方面(1 1)分经辩证)分经辩证(2 2)经络诊察)经络诊察2 2、治疗方面、治疗方面(1 1)指导选穴配穴)指导选穴配穴(2 2)指导临床用药)指导临床用药31第二节第二节 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十四经脉循行分布321 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主干主干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至胸部,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至胸部,属于肺脏,上至喉部,横出于腋下,沿属于肺脏,上至喉部,横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经过肘、腕,止于拇指上肢内侧前缘,经过肘、腕,止于拇指桡侧端。桡侧端。 分支分支 从手腕后方(列缺)分出,沿从手腕后方(列缺)分出,

18、沿掌背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掌背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相接。3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左右各11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主治肺脏及胸部病变及上肢商,主治肺脏及胸部病变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疼痛麻木等经脉病。内侧前缘的疼痛麻木等经脉病。34手手太太阴阴肺肺经经352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食指桡侧端,起于食指桡侧端,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向后交督脉于大椎,向前入肩,向后交督脉于大椎,向前入缺盆,联络肺脏,过横膈,属大缺盆,联络肺脏,过横膈,属大肠。肠。36(2 2)分支

19、分支 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两旁,部至面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两旁,左右脉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迎左右脉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左右各20 穴,起于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病、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病、腹痛、便秘、泄泻、热病及上肢不遂等。腹痛、便秘、泄泻、热病及上肢不遂等。37手手阳阳明明大大肠肠经经38(1)主干主干 起于鼻翼旁(迎香),向起于鼻翼旁(迎香),向上交足太阳经于目内眦;从瞳孔直下,上交足太阳经于目内眦;从瞳孔直下,入上

20、齿中,环绕口唇,交任脉于承浆穴,入上齿中,环绕口唇,交任脉于承浆穴,向后至下颌角(大迎),向上过耳前,向后至下颌角(大迎),向上过耳前,经上关(足少阳),沿发际,到额前。经上关(足少阳),沿发际,到额前。(2)面部支脉面部支脉 从大迎向下经过人迎,从大迎向下经过人迎,沿喉旁至大椎,再向内入缺盆,深入体沿喉旁至大椎,再向内入缺盆,深入体腔,属胃,络脾。腔,属胃,络脾。3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39(3)直行脉直行脉 从缺盆,沿乳中线下行至从缺盆,沿乳中线下行至胸部下方,挟脐两旁(脐旁胸部下方,挟脐两旁(脐旁2寸),下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冲穴。穴。(4)胃下口分支胃下口分

21、支 从胃至(气街)气从胃至(气街)气冲冲,与直行脉会合,下行于大腿前外侧、,与直行脉会合,下行于大腿前外侧、下肢胫骨外侧前缘,至踝,经足背至第下肢胫骨外侧前缘,至踝,经足背至第二趾外侧端。二趾外侧端。 40胃经腧穴主治提要:胃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6)足背支脉足背支脉 从足背冲阳分出,入足从足背冲阳分出,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5)胫部支脉胫部支脉 膝下三寸(足三里)膝下三寸(

22、足三里)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端。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端。41足足阳阳明明胃胃经经424、足太阴脾经(1 1) 主干主干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中线上行至内踝上沿小腿内侧中线上行至内踝上8 8寸处,交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出足厥阴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腔,属脾络胃。再向上,循咽两旁,入腹腔,属脾络胃。再向上,循咽两旁,向上连系舌根,散于舌下。向上连系舌根,散于舌下。(2 2)胃部支脉胃部支脉 从胃至胸,与手少阴从胃至胸,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心经相接。4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2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21穴,起于隐白,止于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主治胃肠、泌尿生殖及大包。主治胃肠、泌尿生殖及神志病。神志病。44足太阴脾经455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心中,出属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系”,向下联络小肠。向下联络小肠。(2 2)“心系心系”向上的脉向上的脉 心系出来,沿心系出来,沿食道上行,连系于食道上行,连系于“目系目系”。(3 3)直行脉直行脉 从心系出来,浅出腋窝从心系出来,浅出腋窝部(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部(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腕至小指桡侧端(少冲),交与手太阳腕至小指桡侧端(少冲),交与手太阳小肠经。小

24、肠经。46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9 穴,穴,l起于极泉、止于少冲。起于极泉、止于少冲。l主治心、胸、神志病。主治心、胸、神志病。47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486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腕;沿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腕;沿上肢外侧后缘至肩后,绕肩胛,交督脉于大上肢外侧后缘至肩后,绕肩胛,交督脉于大椎,从锁骨上窝进入体腔,络心,属小肠。椎,从锁骨上窝进入体腔,络心,属小肠。(2 2)缺盆部支脉缺盆部支脉 从从锁骨上窝锁骨上窝沿着颈部,沿着颈部,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3 3)

25、颊部支脉颊部支脉 从面颊上行目下,至目从面颊上行目下,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49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19 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主治头、项、五官病,热病及神志主治头、项、五官病,热病及神志病。病。50手手太太阳阳小小肠肠经经517 7、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1 1)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督脉)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督脉于巅顶(百会)于巅顶(百会)(2 2)巅顶部支脉巅顶部支脉 从头顶部到颞颥部从头顶部到颞颥部(头两侧靠近耳上方的部位)(头两侧靠近耳上方的部位)(3 3)直行脉直行

26、脉 从头顶入里联络脑,回出从头顶入里联络脑,回出下行至项后分开,一支沿脊柱两旁下行下行至项后分开,一支沿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从脊旁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到达腰部,从脊旁入体腔,络肾属膀胱。52(4 4)腰部支脉腰部支脉 向下过臀,入腘窝向下过臀,入腘窝中。中。 (5)(5)另一支从项部沿肩胛内缘下行,另一支从项部沿肩胛内缘下行,经过臀、大腿外侧后面与腰部下行的经过臀、大腿外侧后面与腰部下行的支脉会合于国窝中央;从此下行,通支脉会合于国窝中央;从此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足外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足外侧至小趾端侧至小趾端, ,交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少阴肾经。5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27、: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67 穴,起于睛明,止于至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治头项、背腰,脏腑及神志阴。主治头项、背腰,脏腑及神志病。病。54足足太太阳阳膀膀胱胱经经558 8、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1)主干 起于足小趾,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从内踝后进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进入大腿根部,通过脊柱(长强)属肾脏,联络膀胱。(腧穴通路: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 2寸,终止于锁骨下俞府寸,终止于锁骨下俞府穴穴)56(2 2)肾脏直行脉肾脏直行脉 从肾上行,过肝和横从肾上行,过肝和横膈,

28、入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两旁。膈,入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两旁。 (3 3)肺部支脉肺部支脉 从肺脏分出,联络心从肺脏分出,联络心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57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27穴,起于涌泉,止于俞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及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及肾、肺、咽喉病。肾、肺、咽喉病。58足足少少阴阴肾肾经经599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向下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向下联络上、中、下三焦。联络上、中、下三焦。从胸至胁部(天从胸至胁部(天池),再至腋下,沿

29、上肢内侧中部下行,池),再至腋下,沿上肢内侧中部下行,入肘、腕至中指端。(中冲)入肘、腕至中指端。(中冲) (2 2)掌中支脉掌中支脉 从掌中(劳宫)分出,从掌中(劳宫)分出,至无名指外侧端(关冲),与手少阳三至无名指外侧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焦经相接。60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9 穴,起于天池,止于中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主治胃、心、胸病及神志病。冲。主治胃、心、胸病及神志病。6110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无名指外侧端(关冲),起于无名指外侧端(关冲),上行至腕;沿上肢外侧中部,过肘尖,上行至腕;沿上肢外侧中部,过肘尖

30、,达肩部,从肩至锁骨上窝,进入体腔,达肩部,从肩至锁骨上窝,进入体腔,联络心包,属于三焦。联络心包,属于三焦。(2 2)胸中支脉胸中支脉 从胸中向上出锁骨上从胸中向上出锁骨上窝,经肩至大椎,上项,沿耳后,出耳窝,经肩至大椎,上项,沿耳后,出耳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62(3 3)耳部支脉耳部支脉 从耳后入耳中,出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经面颊部,至目外眦(丝竹走耳前,经面颊部,至目外眦(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63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23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主治头侧

31、、耳、目病,腹胀、空。主治头侧、耳、目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水肿、小便不利等。64手手少少阳阳三三焦焦经经6511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1 1)经脉循行经脉循行 起于目外眦(瞳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至头角(颔厌),向下至子髎),上至头角(颔厌),向下至耳后(完骨),又折向上行经额部至耳后(完骨),又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再向后折至风池穴;眉上(阳白),再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交会于大椎穴,向沿颈下行至肩上,交会于大椎穴,向外入锁骨上窝;外入锁骨上窝;(2 2)耳部支脉耳部支脉 从耳后入耳中,出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66(3

32、 3)目外眦部支脉目外眦部支脉 目外眦分出,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经面颊至目眶下,向下下行至大迎,经面颊至目眶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至锁骨上窝与前脉会经下颌角、颈部至锁骨上窝与前脉会合,入体腔,过横膈,络肝属胆,沿合,入体腔,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毛胁里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67(4 4)缺盆部直行脉缺盆部直行脉 下行至腋部,下行至腋部,沿侧胸过季肋,向下会合前脉于髋沿侧胸过季肋,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环跳),沿下肢外侧,至腓关节(环跳),沿下肢外侧,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

33、沿足背,出第四趾外侧端。出第四趾外侧端。(5 5)足背部支脉足背部支脉 从足背(临泣)分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于足厥阴肝经相接。于足厥阴肝经相接。68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44 穴,起于瞳子髎,止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主治头、目、耳等五于足窍阴。主治头、目、耳等五官病,喉病,情志病及胆道病。官病,喉病,情志病及胆道病。69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7012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1 1)主干主干 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沿小腿内侧前缘上行,至至内踝前,沿小腿内侧前缘上行,至

34、内踝上内踝上8 8寸,交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寸,交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处,绕前阴,至腹内,挟胃两旁,属处,绕前阴,至腹内,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肝络胆,向上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上行,进入鼻咽部,上连目系,沿喉咙上行,进入鼻咽部,上连目系,出额,交督脉于巅顶;出额,交督脉于巅顶;71(2 2)目系支脉目系支脉 从目系下行颊里,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口唇内。环绕口唇内。(3 3)肝部支脉肝部支脉 从肝分出,过横膈从肝分出,过横膈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72本经腧穴主治提要:本经

35、腧穴主治提要:l左右各左右各14 穴,起于大敦,止于期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主治肝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病。门。主治肝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病。73足足厥厥阴阴肝肝经经74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经脉循行及分布75手三阴经穴分布透视图手三阳经穴分布透视图76手三阳经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77足三阴经脉循行及分布足三阴经脉循行及分布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78下下肢肢部部分分腧腧穴穴分分布布透透视视图图79足三阳经经脉循行及分布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足太

36、阳膀胱经80人人体体背背(腰腰)部部经经络络腧腧穴穴分分布布图图81人体胸腹部经络腧穴循行分布图82人人体体经经络络循循行行侧侧面面观观头面部经络分布图83第二章第二章 腧穴腧穴lThe Acupoints第一节第一节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腧穴概念腧穴概念 命名命名 分类分类 治疗治疗作用作用 特定穴特定穴 定位方法定位方法 第二节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84 第一节第一节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 The Acupoints Introduction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表的部位。即针灸施术的部位。即针灸施术的部位。腧输腧输 有运输、转输之意;有运输、转输之意

37、; 穴孔隙穴孔隙 85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命名(了解)(了解)1 1、依据所在部位命名、依据所在部位命名2 2、依据治疗作用命名、依据治疗作用命名3 3、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4 4、参照动植物的名称命名、参照动植物的名称命名5 5、借助建筑物名称命名、借助建筑物名称命名86腧腧穴穴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十四经穴:奇穴:奇穴:阿是穴:阿是穴:分布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分布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具有主治本经脉上的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性。病症的共性。(361个个) 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此类腧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此类腧

38、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治疗作用。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治疗作用。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为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为针灸部位。针灸部位。87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特殊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具有的共同特点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基本规律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向良性调节不同状态起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某些腧穴还具有相作用;某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的特异性。88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了解)手三阴经 主

39、治主治经名经名 本病特本病特点点二经相二经相同同三经相三经相同同手太阴手太阴经经 肺、喉肺、喉病病 胸部胸部病病手厥阴手厥阴经经 心、胃心、胃病病 神志病神志病手少阴手少阴经经 心病心病89手三阳经 主治主治经名经名 本经特点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经手阳明经 前头、鼻、前头、鼻、口、下齿病口、下齿病咽喉病、咽喉病、热病热病手少阳经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侧头、胁肋病病目病、目病、耳病耳病手太阳经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后头、肩胛病、神志病病、神志病90足三阳经 主治主治经名经名 本经特点本经特点三经相同三经相同足阳明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胃肠

40、病眼病、神眼病、神志病、热志病、热病病足少阳经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并治脏腑病91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主治主治经名经名 本经特点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足太阴经 脾胃病脾胃病前阴病、前阴病、妇科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足厥阴经 肝病肝病 足少阴经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肾病、肺病、咽喉病咽喉病92任督二脉任督二脉 主治主治经名经名 本经特点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二经相同 任任 脉脉回阳、固脱、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有强壮作用神志病、神志病、脏腑病、脏腑病、妇科病妇科病 督督 脉脉中风、昏迷、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热

41、病、头面病93 特定穴:特定穴: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疗作用的经穴。它们的主治功能各不相同,它们的主治功能各不相同,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五输”。 原穴原穴:即本源、原气之意,指脏腑元气即本源、原气之意,指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94 络穴络穴: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络穴。共十五络。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络穴。共十五络。 俞穴:俞穴:脏腑经

42、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募穴: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八会穴: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95 郄穴:郄穴:郄,空隙也。即各经经气深郄,空隙也。即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集的部位。 下合穴:下合穴: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交会穴: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指两经以上的

43、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会合处的腧穴。96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1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尺寸用作定取腧穴的方法,称作骨度骼尺寸用作定取腧穴的方法,称作骨度分寸法。分寸法。2 2、自然标志取穴法:、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自然标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可分为法。可分为 :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97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不受人体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固定不移的标志。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需采取相应动作或需采取相应动作或姿势才出现的标志。姿势

44、才出现的标志。983 3、手指同身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手指为标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准来取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法分为分为 拇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4 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指临床上一种简便指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易行的取穴方法。99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1 1分部分部 部位起止点部位起止点常用骨度常用骨度 度量法度量法头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寸 直寸直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寸 横寸横寸胸腹部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寸 直寸直寸歧骨至脐中

45、歧骨至脐中 8寸寸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上缘) 5寸寸两乳头之间两乳头之间 8寸寸 横寸横寸背腰部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大椎以下至尾骶 21寸寸 直寸直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寸寸 横寸横寸100常用骨度分寸表2 分部分部 部位起止点部位起止点常用骨度常用骨度 度量法度量法上肢部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寸寸 直寸直寸肘横纹至腕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寸侧胸部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腋以下至季胁 12寸寸 直寸直寸侧腹部侧腹部 季胁以下至髀枢季胁以下至髀枢 9寸寸 直寸直寸下肢部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

46、骨内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廉)髁上廉) 18寸寸 直寸直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廉)至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廉)至内髁高点内髁高点 13寸寸髀枢至膝中髀枢至膝中 19寸寸 直寸直寸臀横纹至膝中臀横纹至膝中 14寸寸膝中至外踝高点膝中至外踝高点 16寸寸外踝高点至足底外踝高点至足底 3寸寸101第二节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1021 1、列缺、列缺(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寸。简取:双手十字交叉,食指尖下是穴。简取:双手十字交叉,食指尖下是穴。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

47、肿痛、口眼喎斜、齿痛。喉肿痛、口眼喎斜、齿痛。操作:平刺操作:平刺0.50.8寸寸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1032 2、 神门神门(属手少阴心经)属手少阴心经)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痴呆,胁痛,忘,不寐,癫狂,痴呆,胁痛,掌中热。掌中热。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30.5寸。寸。1043、内关内关(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定位:腕横纹上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48、之间。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1寸。寸。1054 4、合谷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邪、耳聋、痄腮、痛、牙关紧闭、口眼喎邪、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镇痛

49、、镇静。秘、经闭、滞产。镇痛、镇静。操做:直刺操做:直刺11.2寸寸1065 5、曲池曲池(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定位:曲肘定位:曲肘90(直角)肘横纹(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高血压、癫狂。肿痛、高血压、癫狂。操做:直刺操做:直刺11.5寸。寸。1076、后溪、后溪(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五掌指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五掌指关节掌横纹头后的赤白肉际凹陷中。关节掌横纹头后的赤白肉

50、际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疟疾,盗汗,热病,头项强痛,手指挛急、疟疾,盗汗,热病,头项强痛,手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癔麻木,肩臂疼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癔病等。病等。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1寸。寸。1087、外关外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疠、胁肋痛、上肢耳鸣、耳聋、瘰疠、胁肋痛、上肢痹痛。痹痛。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1寸。寸。1098、三阴交三阴交(足太阴脾

51、经)(足太阴脾经)定位:内踝高点上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1.5寸。寸。孕妇禁针孕妇禁针 1109、太溪(足少阴肾经)、太溪(足少阴肾经)定位: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定位: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凹陷处。主治:主治咽喉干痛,齿痛,主治: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

52、寐,遗精,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1寸。寸。11110 、太冲太冲(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之前(1.5寸)寸) 凹陷中。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喎、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0.8寸。寸。11211、下关(足阳明胃经)、下关(足阳明胃经)定位: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

53、的定位: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面痛,牙关开合不利。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0.51寸。寸。1131212、天枢、天枢(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定位:脐旁定位:脐旁2寸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1.5寸。寸。 注意:注意:千金方千金方载载孕妇不可孕妇不可灸灸。大肠的募穴大肠的募穴114 13 、足三里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足阳明

54、胃经)定位:犊鼻穴下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2寸。寸。 附注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要穴。11514、丰隆、丰隆(属足阳明胃经)属足阳明胃经)定位:在外踝尖上定位: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寸,条口外1寸寸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多,呕吐,便秘,癫狂,水肿,下痰多,呕吐,便秘

55、,癫狂,水肿,下肢痿痹、肿痛。肢痿痹、肿痛。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1.5 寸。足阳明经络寸。足阳明经络穴,穴,化痰要穴。化痰要穴。11615、肺俞、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下,旁开1.5寸。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吐血,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操作:斜刺操作:斜刺0.50.8寸。寸。11716、委中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央。定位:腘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急

56、性腰扭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急性腰扭伤。伤。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放血。点刺腘静脉放血。 腰背委中求腰背委中求11817、风池风池(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风府穴。凹陷处,平风府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颈项强痛鼻渊、鼻衄、耳鸣、颈项强痛 、感、感冒、中风等。冒、中风等。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头方向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头方向刺刺0.81.2寸,或平风府穴。寸,或平风府穴。11918、环跳环跳(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定位:

57、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与内2/3交界处。交界处。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23寸。寸。12019、阳陵泉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一指)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一指)凹陷中。凹陷中。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1.5寸。寸。 筋会阳陵筋会阳陵12120、大椎大椎(督脉)(督脉)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主治:热病、

58、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项强、风疹。 操作:向上斜刺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寸。12221、百会百会(督脉)(督脉)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寸。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癫狂、脱肛、阴挺、不寐。 操作:平刺操作:平刺0.50.8寸。寸。12322、中极(任脉)、中极(任脉)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寸。主治:遗尿,遗精,阳痿,疝气,主治:遗尿,遗精,阳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频数

59、,小便不通,小腹痛,阴挺,阴频数,小便不通,小腹痛,阴挺,阴痒。痒。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2寸。寸。 124 23、关元(任脉)、关元(任脉)定位:在脐下定位:在脐下3寸。寸。主治:遗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主治:遗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利,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产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泻,脱产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泻,脱肛,中风脱证。肛,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2寸。寸。 附注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125 24、气海气海(任脉)(任脉)定位:脐下定位:脐下1.5寸。寸。 主

60、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遗精、疝气、月经不调、经闭、虚脱。遗精、疝气、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2寸。寸。 附注附注: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健要穴。12625、中脘、中脘(任脉)任脉)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当脐上4寸。寸。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反胃,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反胃,吞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饮吞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饮食不化,失眠。食不化,失眠。 操作:直刺操作:直刺12寸。胃募,府会寸。胃募,府会12726、膻中:(任脉)、膻中:(任脉)定位:在胸

61、部,当前正中线上,平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气喘,胸痛,胸闷,心悸,主治:气喘,胸痛,胸闷,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乳汁少,呃逆,噎膈。 操作:平刺操作:平刺0.30.5寸。寸。气会膻气会膻中,心包募穴中,心包募穴12827、水沟(人中)水沟(人中) (督脉)(督脉)定位:人中沟的上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中与中 13交交界处。界处。 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喎斜、腰脊强痛、急性腰扭伤、呃口眼喎斜、腰脊强痛、急性腰扭伤、呃逆。逆。 操作:向上斜刺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寸。 本穴为

62、急救要学本穴为急救要学12928、印堂印堂(经外奇穴)(经外奇穴)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操作:平刺操作:平刺0.30.5寸。寸。130第三章第三章 刺灸法:刺灸法: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第一节第一节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概念概念 针刺前的准备 进针法进针法 针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手法行针手法 得气得气 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第二节第二节 灸法灸法概念概念 灸法分类131刺法:刺法:即针刺

63、法,是利用金属制即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等作用,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第一节第一节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132针刺前的准备:针刺前的准备:l1、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择l临床常用的针具有四种,即毫针、三棱临床常用的针具有四种,即毫针、三棱针、皮肤针、钦针。其中三棱针用于放针、皮肤针、钦针。其中三棱针用于放血、排毒、排脓;皮肤针又称梅花针、血、排毒、排脓;

64、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用于皮肤叩刺;钦针用于皮下七星针,用于皮肤叩刺;钦针用于皮下埋针;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根据长短、埋针;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根据长短、粗细的不同,可制成多种针具,如粗细的不同,可制成多种针具,如30号号1寸针。寸针。1332、体位的选择:、体位的选择:l仰卧位、侧卧位、伏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伏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坐位。1343、消毒:、消毒:l包括针具消毒、穴位消毒、包括针具消毒、穴位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135 刺手:刺手:持针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持针操作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押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进针的手称为

65、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押手。常用进针法包括:常用进针法包括: 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进针法:进针法:136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角度: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形成的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形成的夹角夹角904515深度:深度:指针身刺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入人体的深浅程度137 行针手法:行针手法: 行针:行针:又称运针,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又称运针,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

66、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基本本手手法法辅辅助助手手法法提插法提插法捻转法捻转法循法法循法法刮柄法刮柄法弹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搓柄法摇柄法摇柄法震颤法震颤法138得气l得气得气是针刺腧穴时所产生的经是针刺腧穴时所产生的经气感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气感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针下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针下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医者针下有沉紧、重的感觉,医者针下有沉紧、沉涩的感觉。沉涩的感觉。 139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l传统的补泻手法有传统的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1

67、40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l常见的异常情况有晕针、滞针、常见的异常情况有晕针、滞针、出血、血肿、弯针、断针和气出血、血肿、弯针、断针和气胸。胸。141第二节第二节 灸法灸法 灸法: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灸法的作用: 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行气活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阳固脱、血,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增强体质及防

68、病保健作用。增强体质及防病保健作用。142常用灸法艾艾灸灸其它灸法:灯草灸、白芥子灸等。其它灸法:灯草灸、白芥子灸等。艾柱灸艾柱灸艾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直接灸间接灸:隔姜、蒜、盐、间接灸:隔姜、蒜、盐、附子饼灸。附子饼灸。瘢痕灸瘢痕灸无瘢痕灸无瘢痕灸艾条灸艾条灸温和灸温和灸雀啄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143耳耳穴穴分分布布图图144第四章第四章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Acupuncture Treatment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处方针灸处方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常见病的针灸治疗145一、针灸治疗原则一、针灸

69、治疗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苑陈则除之寒则留之,苑陈则除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三因治宜三因治宜 ”146二、针灸处方二、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一)选穴原则 1 1、近部取穴、近部取穴 2 2、远部、远部取穴取穴 3 3、对症取穴、对症取穴 (二)配穴方法(二)配穴方法 1 1、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 2 2、上下配、上下配穴法穴法 3 3、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4 4、表里配、表里配穴法穴法 5 5、远近配穴法、远近配穴法 147第五章 推拿基础知识 概念概念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148概念:概念:推拿属于

70、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状态,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149伤筋:伤筋:指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指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或强力扭转,或牵受外来暴力撞击,或强力扭转,或牵拉压迫,或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等拉压迫,或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如无骨折、脱位因素所引起的损伤,如无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者均成为伤筋。或皮肉破损者均成为伤筋。 推拿疗法对伤筋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推拿疗法对伤筋

71、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150 1、通过外力作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通过外力作用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尤其是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因解剖位置异尤其是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因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证。常而致的病证。 2、通过推拿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调整,、通过推拿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而治愈疾病。使其恢复正常而治愈疾病。 3、通过适当的刺激和能量传递作用于体、通过适当的刺激和能量传递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对机体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表的特定部位,对机体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基本原理:基本原理:151 推拿的基本治法:推拿的基本治

72、法:温、通、补、温、通、补、泻、汗、和、散、清等。泻、汗、和、散、清等。 常用推拿手法:常用推拿手法:滚、按、揉、搓、滚、按、揉、搓、叩、弹、拍、点、捏、拿、捻、踩、扳、叩、弹、拍、点、捏、拿、捻、踩、扳、摇、背等。摇、背等。 推拿的基本要求推拿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均匀、柔和、深透。152几种常见病的几种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153一、一、感冒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为多。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为多。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抵抗力弱,当气候剧

73、变时,人体卫外功能虚抵抗力弱,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不能适应,邪气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外感风寒则寒邪束表,肺气系列肺经症状。外感风寒则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阻;感受风热,则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阻;感受风热,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154辩证与治疗辩证与治疗1 1、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常见症状常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痠楚、鼻塞流涕、咯稀痰、脉浮紧、肢痠楚、鼻塞流涕、咯稀痰、脉浮紧、舌苔薄白。舌苔薄白。治法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取手太阴、

74、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主,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或肺:列缺、风门、风池、合谷、或肺俞、风门拔罐。俞、风门拔罐。1552 2、外感风热外感风热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咳嗽痰稠、咽痛、口喝、鼻燥、脉浮数、咳嗽痰稠、咽痛、口喝、鼻燥、脉浮数、舌苔薄、微黄。舌苔薄、微黄。治法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156二、中风概念概念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75、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口眼喎邪为主要症状。不遂或语言不利、口眼喎邪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急暴、病情变化多端、如风性善其发病急暴、病情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而多变、故称行而多变、故称“中风中风”。包括现代医。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脑血管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意外疾病,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病史者。高血压病史者。157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主因主因:风、火、痰;:风、火、痰;脏器脏器:心、:心、肝、脾、肾;本病主要是在阴阳失调下,偶肝、脾、肾;本病主要是在阴阳失调下,偶因忧思恼怒、嗜酒、劳累、房劳等,导致风因忧思恼怒、嗜酒、劳累、房劳等,导致

76、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或因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扰,蒙蔽清窍,而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扰,蒙蔽清窍,而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而发为闭证;若正气衰退,可致阳之气逆乱而发为闭证;若正气衰退,可致阴阳离绝,变生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则经阴阳离绝,变生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则经络失常。络失常。 临床上按病变部位深浅分为中经络及临床上按病变部位深浅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脏腑两大类。158辩证与治疗辩证与治疗1、中经络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病在经络,未及脏腑,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

77、络气血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仍然阻滞。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角喎斜,脉弦滑等。舌强语蹇,口角喎斜,脉弦滑等。 治法治法: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一般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一般取患侧,平补平泻。取患侧,平补平泻。159处方处方: 百会、风池、肩禺、曲池、百会、风池、肩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环跳、阳陵、足三里、解溪、悬钟、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解溪、悬钟、太冲、三阴交。伴口眼歪斜者伴口眼歪斜者+地仓、颊车;地仓、颊车; 伴语言伴语言利者利者+ 廉泉廉泉1602、中脏腑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病变深

78、中脏腑。常见症状常见症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喎斜等。根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喎斜等。根据病因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据病因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1)闭证闭证 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161治法治法:取督脉和十二经穴为主,毫取督脉和十二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处方:水沟(人中)、十二井、太水沟(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牙关紧闭颊车、合谷;

79、颊车、合谷;162(2)脱证脱证 症见:目合口张、手撒遗症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四肢逆冷、脉细弱等。尿、四肢逆冷、脉细弱等。 治法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柱灸之。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柱灸之。 处方处方:关元、神阙(艾灸)。关元、神阙(艾灸)。163三、三、头痛头痛概念概念头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多种头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应先查清病因,再分经辩证疾病均可引起,应先查清病因,再分经辩证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从中医角度看,可十分复杂,从中医角度看,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风寒袭络风寒袭络:风邪侵袭、上犯巅顶络脉,则风邪侵袭、上犯巅顶络脉,则气血不和,

80、经络阻遏,久之则络脉阻滞,不通气血不和,经络阻遏,久之则络脉阻滞,不通则痛,每因气候骤变或偶遇风邪而头痛发作。则痛,每因气候骤变或偶遇风邪而头痛发作。1644、瘀血阻络瘀血阻络:跌仆撞击、损及髓海、以跌仆撞击、损及髓海、以致瘀血停滞、络道不通、头痛迁延,反致瘀血停滞、络道不通、头痛迁延,反复发作。复发作。3、气血不足气血不足:禀赋虚弱,气血素亏,髓禀赋虚弱,气血素亏,髓海精气不充而失养,则头痛;或因操劳海精气不充而失养,则头痛;或因操劳或用脑过度而致气血更亏,髓海失养加或用脑过度而致气血更亏,髓海失养加重而头痛。重而头痛。2、肝阳上亢肝阳上亢:肝属木,喜条达、郁则气肝属木,喜条达、郁则气滞不畅

81、,如因情绪激动,则肝胆之风循滞不畅,如因情绪激动,则肝胆之风循经上扰,可致头痛。经上扰,可致头痛。165辩证与治疗辩证与治疗 头痛的辩证有两种:病因辨证、六头痛的辩证有两种:病因辨证、六经辨证。经辨证。1、风邪袭络风邪袭络:症见:头痛发作时痛势阵症见:头痛发作时痛势阵作、如锥刺、或抽掣胀急,其痛在巅顶作、如锥刺、或抽掣胀急,其痛在巅顶或满头皆痛,一般无兼证,痛无定处,或满头皆痛,一般无兼证,痛无定处,反复发作,亦称反复发作,亦称“头风头风”。治法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泻法,留针。166 处方处方: 巅顶:巅顶:百会、通天、行间、阿是。(厥阴)

82、百会、通天、行间、阿是。(厥阴)前额:前额:上星、头维、合谷、阿是。(阳明)上星、头维、合谷、阿是。(阳明) 偏头痛:偏头痛: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少阳)(少阳)后头痛:后头痛:后顶、天柱、昆仑、阿是。(太后顶、天柱、昆仑、阿是。(太阳)阳)1672、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症见:头痛目眩、尤以头之症见:头痛目眩、尤以头之颞侧、巅顶部为重,心烦易怒,面赤口苦,颞侧、巅顶部为重,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舌质红,苔黄。治法治法: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用泻法。处方处方:百会、风池、行间或

83、太冲、阳陵泉、百会、风池、行间或太冲、阳陵泉、三阴交。三阴交。1683、气血不足气血不足:症见:痛势较缓,头目昏沉,症见:痛势较缓,头目昏沉,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重,脉细弱,舌质淡。重,脉细弱,舌质淡。治法治法:取任脉、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任脉、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毫针刺,用泻法。处方处方:百会、风池、气海、肝俞、脾俞、肾百会、风池、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俞、合谷、足三里。1694、瘀血阻络瘀血阻络: 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头部外伤史。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头部外伤史。 症见:症见:头痛头晕,痛有定处或如针刺

84、,其势头痛头晕,痛有定处或如针刺,其势缠绵,兼有神志迟钝、健忘、心悸等症,舌缠绵,兼有神志迟钝、健忘、心悸等症,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或弦紧。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或弦紧。治法治法:参照风邪袭络分经分部取穴,毫针刺参照风邪袭络分经分部取穴,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处方:上星、头维、率谷、太阳、后顶等。上星、头维、率谷、太阳、后顶等。170耳穴耳穴:取枕、额、脑、神门等,以王不留:取枕、额、脑、神门等,以王不留籽按压,三天一次。籽按压,三天一次。火罐火罐:多用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头痛。:多用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头痛。梅花针梅花针:沿头部经脉循行叩刺,以微出:沿头部经脉循行

85、叩刺,以微出血为度。血为度。其他疗法:171四、四、胃脘痛胃脘痛概念概念胃脘痛又叫胃脘痛又叫“胃痛胃痛”,指上腹,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部发生的疼痛,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称称“胃心痛、心下痛胃心痛、心下痛”。应与。应与“真心痛真心痛”相鉴别。相鉴别。本病多见于胃炎、胃溃疡及本病多见于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胃与脾相表里,肝对脾有胃与脾相表里,肝对脾有疏泄作用,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疏泄作用,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172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中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中阳素虚,内素虚,内 寒滋生,每因饮食不慎、思虑寒滋生,

86、每因饮食不慎、思虑劳累,或触及寒邪等均可引发胃寒。劳累,或触及寒邪等均可引发胃寒。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多由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多由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塞而致。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塞而致。辩证分型辩证分型173辩证与治疗辩证与治疗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痛,攻痛症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频,或见呕逆酸苦,苔多连胁,嗳气频频,或见呕逆酸苦,苔多薄白,脉象沉弦。薄白,脉象沉弦。治疗治疗:取足厥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取足厥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刺用泻法。处方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期门、阳陵泉、太冲。陵泉、太冲

87、。174处方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脾俞、胃俞、章门、俞、章门、治法治法: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毫针刺: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治。用补法,配合灸治。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泛吐症见: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恶凉,按之痛减,神疲乏力,清水,喜暖恶凉,按之痛减,神疲乏力,苔白,脉虚弱。苔白,脉虚弱。175五、五、面瘫面瘫概述概述面瘫即面瘫即“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中医学古称中医学古称“口眼喎斜口眼喎斜”。可发生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任何年龄,临床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上有性两种,两者在发

88、病原因和症状上有很大的区别,在此仅介绍周围性面瘫。很大的区别,在此仅介绍周围性面瘫。西医属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西医属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神经炎。176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于脉络空虚,风本病多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使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发病。症状症状起病突然,每在睡醒时发现一起病突然,每在睡醒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抬眉、闭眼、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抬眉、闭眼、鼓腮漏气,口角歪斜,露睛流泪、额纹鼓腮漏气,口角歪斜,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急性期常

89、有耳后疼消失、鼻唇沟平坦。急性期常有耳后疼痛,个别患者伴有外耳道疱疹,听觉过痛,个别患者伴有外耳道疱疹,听觉过敏,舌前敏,舌前23味觉迟钝。味觉迟钝。177 治法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期宜浅刺,一周后平刺或透刺,晚期浅刺。初期宜浅刺,一周后平刺或透刺,晚期浅刺。 处方处方:翳风、下关、地仓、阳白翳风、下关、地仓、阳白 随证加减随证加减:耳后痛重耳后痛重+ 风池风池鼻唇沟平坦鼻唇沟平坦 迎香、禾髎;迎香、禾髎; 人中沟歪斜人中沟歪斜 水沟;水沟;頦唇沟歪邪頦唇沟歪邪 承浆

90、;承浆; 面颊板滞面颊板滞 四白、巨髎;四白、巨髎;目不能合目不能合 太阳;口歪严重太阳;口歪严重+迎香、颊车;扶迎香、颊车;扶正祛邪正祛邪+ 足三里、太冲足三里、太冲178注意:注意:本病初期(发病本病初期(发病1周内)周内)病情仍不稳定,面部腧穴宜少病情仍不稳定,面部腧穴宜少针浅刺,重点针刺风池、翳风、针浅刺,重点针刺风池、翳风、外关、合谷,乳突部加灸,病外关、合谷,乳突部加灸,病情稳定后以针面部腧穴为主。情稳定后以针面部腧穴为主。179六、六、痛经痛经概念概念妇女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部妇女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多见于疼痛,甚至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

91、多见于青年妇女。青年妇女。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本病可分为虚实两大类本病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运行靠气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气滞则脉道不通,不通则凝滞而痛。推动,气滞则脉道不通,不通则凝滞而痛。180 虚证虚证:每因体质素弱,或大病、久每因体质素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渐致血海空虚,胞病之后,气血不足,渐致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所致。脉失养所致。 实证实证:多由于行经期受寒致冷,以多由于行经期受寒致冷,以至于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经行受至于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经行受阻,不通则痛

92、;或因情志郁结,气滞血阻,不通则痛;或因情志郁结,气滞血瘀,经行不畅而致。瘀,经行不畅而致。181辩证与治疗1、实证实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重于痛,或胀重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此类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此类病人,平素即急躁易怒,两次月经之间,两病人,平素即急躁易怒,两次月经之间,两乳胀痛难忍。乳胀痛难忍。 治法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用泻法。 处方处方

93、:中极、次髎、地机。中极、次髎、地机。 加减加减:气滞气滞 太冲;太冲; 血瘀血瘀 血海。血海。1822、虚证虚证:腹痛多在月经干净后,痛势绵绵不腹痛多在月经干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同时伴有腰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同时伴有腰酸体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脉弦细,舌酸体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脉弦细,舌淡等。淡等。 治法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足阳明经取任、督脉、足少阴、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处方: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183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l1 1、针灸的概念、针灸的概念l2 2、经络概论、经络概论l3 3、十二经脉的组成、走向及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组成、走向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关系表里络属关系l4 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l5 5、腧穴概念、腧穴概念 、分类、治疗作用、定位、分类、治疗作用、定位方法方法l6 6、常用进针法几种?行针手法、得气概、常用进针法几种?行针手法、得气概念、念、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异常情况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异常情况184l、灸法的概念和作用灸法的概念和作用l、针灸处方的、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配穴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方法l、推拿的基本要求、推拿的基本要求l、掌握下列常用穴位的主治、掌握下列常用穴位的主治: 185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