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802895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9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复习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比较区域差异考纲呈现复习指导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带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沿岸地带的自然、经济概况。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自然环境特征。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考点 1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及

2、分界线图 7-11A._地区与 C._地区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一致,确定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2C._地区与 D._ 地区分界线:大致与 1月_等温线和_mm 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和_。3B._地区与 A、C、D 三大区域的分界线:与地势第_、_级阶梯界线基本吻合,确定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青藏一二地势西北北方季风北方南方0800气温降水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_1 月平均气温低于 0 高于 0 年降水量小于 800 mm大于 800 mm主要地形平原、高原平原、丘陵、山地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有封冻,流量小无封冻,流量大

3、气候类型_考点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一线考点 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1地理特征: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_气候,夏季_,冬季_,降水丰沛;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被誉为“_”。亚热带季风炎热温和鱼米之乡2主要城市: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是_,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武汉上海核心 1四大区域及划分依据图 7-2【例题 1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C气候条件B地形因素D海陆位置思维点拨:秦岭淮河

4、一线是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它是 1 月的0 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因此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即气候。答案:C【对点训练】1下列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A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B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2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们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划分的B四大区域是从宏观划分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C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秦岭淮河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DD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

5、生、大豆、甜菜水稻、棉花、油菜、甘蔗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水运仍是常用的运输方式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屋顶坡度大,墙体薄运动项目溜冰、滑雪等游泳、赛龙舟等核心 2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例题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景观或人文活动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A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有利排水B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C溜冰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D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思维点拨:我国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1 月平均气温低于 0 ,滑雪、溜冰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答案:C【对点训练】)C3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其水文特征是(A流量小、汛期长、无冰期B流量大、汛期短、有冰期C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D流量小、汛期短、有冰期4湿润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是()BA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B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