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787660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课件6人本人格(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v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响巨大、影响深远。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况v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v(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两个基本的理论观点:v 1.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v 2.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观。 (二)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v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重视主观体验;v2、坚持人格的统一与完善;v3、人具有自由与自主

2、倾向,能够克服自身条 件的限制;v4、反对还原论,要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 待;v5、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有实现潜能、 超越自我的可能性。(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v1.对象:人的内在的意识经验 重新恢复了意识经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v2.人性观:v 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v 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研究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2.研究内容上,不探讨低级的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3.研究原则:重视结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研究。4.

3、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v(五)人本主义学会的工作原则v1.心理学的最主要的研究应当是经验中的个人。 v2.选择、创造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的还原主义,是人本心理学关心的对象。 v3.只有具有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才被研究-要意义,而不是客体! v4.心理学主要关心的应当是人的尊严和完善。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v(一)时代背景:v 1. 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思。v 2. 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v 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 美国社会内部矛盾和不安因素增加,失业犯罪吸毒精神疾病十分严重,人受物役的现象发展,人性萎缩、人性异化,孤独、忧伤、空虚、颓废、仇恨、谋杀。发出“1

4、9世纪上帝死了,20世纪人死了”的感叹。 反对越南战争。说明物质繁荣、科技进步还不足以解决人类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问题。v(二)哲学背景:v 1.人道主义和人性论v 2.存在主义和现象学v人是个体存在的,是追求着感受着的个人;v个人首先是关怀自身、命运和人生的价值;v个人有选择人生的自由,负责自己的选择;v个人的选择受他所处的具体和历史条件制约;v强调人生的意义、价值追求、个人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人际关系中的爱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v(三)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理念的弊端v 1.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v 2.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与继承v(四)人类潜能运动的影响v(五)现代心理学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影响第二节

5、第二节 马斯洛的基本理论马斯洛的基本理论(1908-1970)一、 生平简介v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v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v纽约市立学院学习法律v1930年在威斯康辛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v1931年文学硕士学位v1934年哲学博士学位(哈洛)v哥伦比亚大学(桑代克)v在布鲁克林学院工作(阿德勒、弗洛姆)v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v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v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v 二、需要层次理论 v(一)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v马斯洛是以似本能(instinctoid

6、)的假定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的。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v马斯洛指出,物种的等级越高,似本能的需要或冲动就越明显。越是高级需要,越带有人性特征。 v (二)基本需要的层次发展v根据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设,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需要的层次发展学说。v动机的两个基本假设:v1.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v2.基本需要是人要满足的目的。满足需要的条件v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因为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v人既然有主动实现自己的能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无法发挥他们的潜能?因为人都有自相矛盾,既有运动、发

7、展的倾向,也有懒惰的倾向;这是由于人需要休息或者恢复。v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不同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需要。 v1.需要的层次越高,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晚。v2.较高的需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得相对迟一些。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要到中年时才开始产生。v3.较高层的需要不如较低层的需要那么同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因此对它们的满足就相对地不那么迫切。v4.虽然高层需要不直接与生存问题相关,但比起低层需要来,对高层需要的满足是人更加渴望的,因为高层需要的满足会导致更加深沉的幸福感,导致心灵的平静和更加丰富的内心生活。v5.高层需

8、要的产生和满足,比起低层需要来,需要更多的优先条件,也需要更好的环境去让它们得到发挥。三 自我实现论 v(一) 自我实现的含义v 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对一个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v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现有的或者潜在的能力。它意味着充分地、生动地、全神贯注地、没有自我意识地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使多个自我统一。v(二)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v1.现实的知觉v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v3.能自然表达情绪和思想v4.以问

9、题为中心v5.超然的独立性v6.对自然文化的自主性v7.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v8.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体验v9.爱人类v10.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温暖的家人v11.民主性v12.强烈的审美感和道德标准v13.幽默感v14.创造性v15.对现有文化的批判性 只有1%的人可以达到,因为:v1.由于自我实现是处于需要等级的顶端,因此它是所有需要中最嫩弱的,并且因此而很容易受到阻抑。v2.多数人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对自己本身的认识。这种自知之明需要放弃已知的东西而进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v3.文化环境能够通过强加一定的行为规范在人们身上而窒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倾向。v4.为了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选择成长而不

10、是安全。v(三)自我实现的机制与途径v1.增加向成长方向的矢量。v2.充分缩减成长畏惧。v3.充分缩减向安全方向的矢量。v4.充分增加对安全、防御、病态和倒退的恐 惧。四 高峰体验论 v(一)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时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 v人在认识、创造、成就等时刻产生的体验;是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处于这种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实的自我,更加整合自我(统一、完整、浑然一体)。(二)高峰体验的功效:v1. 能够消除症状;v2. 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 法;v3.

11、 可以多种方式改变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与他人的 关系;v4. 或多或少改变对世界的看法;v5. 使一个人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特性。v“优赛卡娅”(Eupsychia,Eu=完好、善良; psychi=心灵;ia=国家)。v1963年,墨菲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某地(Big Sur)建立了一种像阿西拉姆的机构,宗旨是直接实践马斯洛关于心理学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健康人身上而不是病态人身上的观点。 v沃尔登第二 对马斯洛的评价v贡献 马斯洛的心理学体系是以人性论为特征的。 马斯洛的心理学体系是一种开放的体系。 马斯洛敢于研究被前人所忽视或排斥的心理学对象 。v缺陷 缺少一定的信度

12、和效度。 概念上还有一定的模糊性。 还有一些“乌托邦”的味道。第三节 罗杰斯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902-1987) 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 己时,我就发生着变化一 罗杰斯生平简介v190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v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v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v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v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v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患者中心疗法 论人的成长 一种存在方式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咨询和心理疗法:新近的概念和实践二罗杰斯的理论体系v(一)理论基础v 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

13、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人的活动是受到存在于主观世界中的现象所引导。对人格的研究就应该从了解人们心目中的现象世界开始。v(二)理论假设v1)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自我实现倾向使有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自我实现使人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增加了个人的经验总量,提高个人的成长动机。v2)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v(三)罗杰斯的人性观 v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问题。罗杰斯认为人是有本性的,人性是善的。 v对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罗杰斯表现的就很奇特:当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坚持决定论,相信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但当他以一个治疗

14、者出现的时候,他有感觉到人的确享有自由。v“行为,当其被科学地检验时,必定最能被理解为由先前原因所决定的。这是科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有责任的个人选择,作为一个人的最本质的要素,作为心理治疗中最核心的经验,作为先于任何科学的努力而存在的条件,是我们生活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对我来说,否认自由选择的存在,就等于像限制另一种观点一样否定了行为科学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检验中的这两种重要的因素的表面上的冲突,也许同光学中的波动说与离子说的冲突一样有着相同的意义,双方都能被证实,虽然看起来互不调和。否认我们的主观生活,就像否认对生活的客观描述一样是不可能的。”罗杰斯PK斯金纳v1955年12月4日

15、。v共同点:他们两人都同意人类一直在致力于人类行为的理解、预见和控制,都认为行为科学已经在发展人类的这种能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都共同表达了他们为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所承担的义务。v分歧主要在于“文化工程”的理解上。斯金纳认为行为科学应当被利用来设计一种最能有效地满足人类需要的文化。在罗杰斯看来,这种观念将会碰到下面两个问题:“在这样一种文化中,谁将被控制?谁来施行控制?施行怎样一种控制?最重要的是,在何种意义上、为了什么目的、或追求何种价值去施行这种控制?罗杰斯提出了一种强调实现倾向和创造能力的人的模式。在反对从外部去控制人的同时,罗杰斯还建议行为科学的原理应当被用于发展那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

16、获得解放的条件。v另一个主要分歧是在关于人的行为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问题上。斯金纳坚持人的行为是受环境的强有力的偶然性所决定的。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选择的自由不可否认。他同意科学必须以决定论为假设,但并不与存在着个体水平上的自由选择相冲突。(四)人格结构自我v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它既能够反映经验,又能够影响经验;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v理想自我象征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v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无条件地、真诚地关怀,个体就能够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

17、现,使自我更趋向于理想自我。v自我一致指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承认自己的经验并允许其成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五)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v“非指示性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的治疗”。v罗杰斯于40年代初首次提出“非指示性疗法” v1950年前后,发展为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的重点放在促进来访者内心的变化上。 v治疗家要做到三点: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和设身处地地理解。 v60年代以后,罗杰斯发现在个人咨询中行为改变的潜力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得到发挥。于是以交朋友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咨询便成为他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v有效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v1.病人与医生必须进行心

18、理上的接触,即,每一方都必须去理解对方的现象世界;v2.病人处在不协调中,心理虚弱、焦虑;v3.医生必须给予病人无条件的积极认同;v4.医生必须力求对病人的内部心境进行同情的理解;v5.病人必须能觉察出这样的事实:医生正在给予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且正在力求同情和理解他的内部心境。 治疗效果的表现: v1.病人会越来越无拘束地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v2.病人在描述他的生活经验时会更加准确;v3.病人将开始发现存在于他自己和他的经验之间的不协调;v4.病人开始由于察觉这种不协调而感到惧怕。但是由于医生的无条件的认同,会使病人能在不歪曲和不否认这些不协调的经验的情况下去体验它们;v5.病人开始能够准确

19、地意识到他在过去加以歪曲和否认了的感情;v6.病人的自我概念开始重新组织,因而能够将那些在过去排斥于意识之外的经验重新吸收进来;v7.随着治疗的进行,病人的自我概念变得越来越与经验相协调,即他现在包括了越来越多的曾在过去是恐惧的经验。一旦成人变得不那么恐惧之后,他就不再那么具有防御性了;v8.随着治疗的进行,病人越来越把自己体验成生活中经验评价的中心;v9.当病人不再以价值条件,而是以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他的经验的时候,治疗就算成功了;v10.所有这一切只有当病人认识到医生对他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理解与同情之后才有可能发生。(六)Q分类 v首先,假定病人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而这个结果被称为“真实

20、自我”。v其次,假定病人能描述那些他希望具有但又不具有的品质,这被称为“理想自我”。比较典型的情况下,病人刚开始时,在描述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Q-分类测验的操作程序v1.给病人100张卡片,每张上面都有一句话,如像:“我同别人有着很亲密的关系”,“我有一副假面孔”,“我很聪明”,“我有一种失落感”,“我瞧不起我自己”,“我对自己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我常常感到委屈”,“我常常能自己作出决定并忠实于它”,“我能自由地表达我的感情”,“我害怕性问题”v2.要求病人选出那些他认为最能描述他自己的卡片。这样就有了“自我分类”。v3.下一步,要求病人把卡片重新分类。这一次是按照他最

21、希望的那个样子来选出卡片,这就产生了“理想分类”。结果发现病人在治疗前的“自我分类”同治疗过程中的“自我分类”的相关系数随着治疗的进行越来越低;治疗后的理想分类与治疗过程中的自我分类之间的相关系数越来越高。以上情况表明病人的真实自我在治疗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接近于他的理想自我,而且,即使在治疗结束后这种趋势仍继续发展。换句话说,病人正在变为他理想中希望所是的那个样子。 (七)罗杰斯人格理论简评 贡献v他的理论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探讨个性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v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 v罗杰斯将他的理论应用到心理治疗中,注重治疗过程中德科学化,把人对主观经验的整体描述通过Q分类技术,变成可测量和操作的,这是他在方法上的贡献。 局限性v过分夸大人的主观经验的作用 ,他的理论带有主观违心主义的色彩,最终走向神秘主义。v罗杰斯脱离人的社会性来孤立的看待人的本质和个性,把个性抽象化 ,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性形成发展的决定作用。 v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的夸大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设计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v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体系在完整性上和创造性上也有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